以色列的一大优点,在于数据公布特别详尽。
甚至有csv可以直接下载[1]。
打开上面链接,点击下载图标即可:
下载之后,这个《cases-among-vaccinated-84.csv》文件打开一看,
妈耶,大开眼界,居然可以详细到这种程度:
咱较真儿党,最想要的就是这种玩意儿,笔芯!
所以各位如果感兴趣呢,不妨自己去下载原始数据,
自己算算保护效力到底是不是64%,或者这个64%具体代表了什么意义。
反正老夫算出来是这样的(顺手翻译成中文了):
说明:
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
上面那堆数字,经过各种微调修正,最后能够得出64%的结果,想必是没问题的。
毕竟,如果以色列想作假,一开始就不会放原始数据了。
但看看计算过程啊,这个64%又有啥意义呢?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6月初到7月初,以色列的检测阳性率翻了7倍。
从0.1%暴涨到0.7%。
而我们知道,检测阳性率越高,说明检测越不充分。
而这一点也能够粗略解释,为啥同样是BNT疫苗,同样对付delta毒株,在以色列有效率64%,到了苏格兰有效率高达79%,到了加拿大有效率高达87%,到了英格兰有效率高达88%,到了美国有效率高达91%。
请品鉴:
果然,较真儿党不止老夫一个……
比如下面是推特网友@_lewisy的汇总:
这位朋友身为专业人士,查资料显然比老夫这种玩票份子更细致,至少人数<5的那些部分他全部核实了。
他的结果和我算的略有出入,请以他的为准。
注意他没直接给出保护效力,所以需要各位用最后两列的数据套入VE=1-RR的公式自行口算。
但结论应该不变:
这个64%的保护效力,是靠0-19年龄组拉起来的。
导致以色列BNT疫苗突破感染率偏高的一种可能性:
上图纵坐标是接种月份,横坐标是突破感染发生时间。
从差不多接种24周之后开始,突破感染比例显著增高。
hmm……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接种24周这个时间,跟delta流行率增加的时间,刚好重合了。
并且以色列接种是按照年龄组来进行的。而最先接种的年龄组,本来就是中和抗体水平跟T细胞应答最低的人群。
所以光凭这个图,暂时还没法实锤。
以色列最新一周的数据放出来了,各位感兴趣的可以去下载……比一比谁算得最快啊。
老夫已经算好了,但这数字太尼玛辣眼睛了……
又到了每周出新数据的时间了。
老夫不生产数据啊,老夫只是数据的搬运工:
VE实在是辣眼睛,而且没经过调整,肯定有偏差……为了不造成误导,就不放出来了,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套入VE=1-RR自行口算。
每周一次,例行更新:
本来不想回答,因为这个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实在受不了一些妖魔鬼怪胡编乱造。
首先明确一点,不管是啥疫苗,应对变种的效力都会下降。
疫苗的作用相当于是给病毒拍了个照片,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认,等病毒真身出现的时候,识别并消灭病毒。
现在病毒变种了,如果突变得不厉害,就相当于开了个美颜,你大概还能认出来;如果突变厉害,就相当于全部整容了,就会比较难认。
不管是啥疫苗,靶点都是S蛋白,就是认S蛋白,现在S蛋白的关键点位出现突变,识别自然会受到影响。
灭活疫苗虽然是整个病毒尸体,但是也要经过提纯,目的是得到更加纯净的S蛋白。如果不提纯,其他乱七八糟的蛋白容易引起ADE效应。
mRNA和腺病毒载体都是靶向S蛋白的,其中莫德纳是靶向S蛋白上的RBD区域的,而RBD区域就是突变发生的主要位置。
所以,效力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打了总比不打强,防的主要是重症。
关于疫苗的详细内容可以看这一篇:
另外知乎现在还真是什么妖魔鬼怪都有啊,全文胡编乱造的不在少数,比如这个“注销ing”。
愣是脑补出了辉瑞为了省钱,把靶点蛋白质截断的剧情,自己居然还深信不疑。
首先,生物工程制造S蛋白,不是你家修墙,修2米比修1米要贵。
要是非说谁难谁容易,靶向RBD其实更难一点,因为你要找到RBD区域对应的基因片段。
其次,辉瑞当时是开发了两种疫苗,世面上大家打的,叫做BNT162b2,靶向S蛋白的。
而被砍掉的BNT162b1,是靶向RBD的,最后因为副作用大一点,效果又差不多,而被砍掉了。
本来我以为这哥们就是无知,就留言纠正了。
没想到这哥们不仅无知,还嘴硬……我也真是醉了。
参考文献: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有很多人都已经提了与置信区间相关的统计学的原理,但其实以色列的数据里还隐藏了一个很常见的数据处理中的陷阱,就是辛普森悖论。没看到有回答提这个,所以就简单讲一下。
(不是说辛普森悖论完全解释以色列的数据,只是讲里面包含了这个成分。)
比如一个国家有100个年轻人,30个打了疫苗,打了疫苗的确诊1个,没打的确诊7个,那年轻人的有效率就是1-(1/30)/(7/70)=66.7%。
老年人也有100个,90个打了疫苗,确诊了11个,10个没打疫苗,确诊了9个,同样计算有效率,是1-(11/90)/(9/10)=86.4%。
把两组人混到一起再去计算,200个人120个打了疫苗确诊了12个,80个没打确诊了16个,有效率为1-(12/120)/(16/80)=50%。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两组人各自的有效率都超过了60%,但是整体有效率只有50%。以色列的数据其实就跟我举得这个例子比较像,年轻人的接种率远低于老年人,老人的得病率高于年轻人。(如果接种率高的年龄段整体得病率低,则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整体有效率比每个年龄段都高)
这个奇怪的结果,从原则上来说,是因为如果把接种的人和没接种的人分成两组来看,两组人的年龄构成差别比较大,天生的抵抗力就差别比较大,这违反了对照实验应该遵守的原则。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讲,之所以违反原则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把不同年龄段的人混到一起计算之后,由于老人的接种率远高于年轻人,那么打疫苗的人相比不打疫苗的人就更有可能是老年人,就会在无意中附加了这样一个逻辑:打疫苗有一定概率把你由年轻人变成老人, 不打疫苗你就有机会返老还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粗暴数据处理引入的错误)
换言之,粗暴的整体计算,就相当于跟你说:同学,打疫苗有可能把你从年轻人变成老人,这可能会增加你得新冠的风险(潜在收益是-2),但打疫苗也会帮助你抵抗新冠(潜在收益是+8),所以你的打疫苗的总收益是+6。(数字随便写的,大家看个意思就行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打疫苗不可能把小伙子变成老头,所以那个-2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打疫苗的收益应该是+8而不是+6,粗暴的整体计算低估了疫苗实际的有效程度。
将不同组别的数据粗暴地混到一起,在无意中增加了不存在的变换关系(年轻人打疫苗变成老人),这就是辛普森悖论的逻辑本质,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中国接种疫苗后日增破百:国产疫苗保护率存疑,就小粉红天天吹。
国外接种辉瑞后日增破万:突然大家都会算数了,也懂概率论了,真神奇。
南京疫情下面这个回答有700多赞呢,看看人家发现国内有疫情是多么开心。
还是看重症和icu数据比较重要,这病的问题就是传播快,发病密集,病情重,会在短期击垮常规医疗体系,导致大量病人无法得到有效或者不够充分的治疗而去世。
打了疫苗,感染率和重症率都大幅下降,不会击穿医疗体系,这个病带来的危害也不会太夸张。
你自己仗着穿了防弹衣就往加特林前面一站,还要问“为什么我的护甲值在下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