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去看书,那我到底该看什么书呢?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代表性了,多少人都卡在这个节点上,“不知道想干啥,于是打算看书”,结果又被“看什么书”给难住了。别急,这就像一条螺旋上升的楼梯,我们先不急着找到终点,而是先找到下一级的台阶。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当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思绪被现实的“我应该干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书本就像是一个安静的避难所,也是一个提供地图的工具。你想找方向,书恰好是收集信息、激发灵感最直接的途径。

那么,到底该看什么书?这里面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想干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动态化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摸索”,就像在黑暗中找开关一样,试着点亮一盏灯。

第一步:从“不排斥什么”开始探索。

你有没有一些隐隐约约的兴趣?哪怕只是“对……有点好奇”、“某个话题听着不算太枯燥”、“某个领域曾经稍微了解过一点”。

你最近刷到的短视频、文章里,有没有哪个主题让你多停留了几秒钟? 比如,你是不是总会不自觉地滑到关于心理学的科普?或者对那些记录旅行者故事的视频感到一丝羡慕?
有没有哪个科目、哪个领域,在学生时代至少不算让你特别痛苦? 哪怕只是觉得“地理好像有点意思”或者“历史故事还挺好听的”。
你平时闲下来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搜索、去关注什么信息? 是关于健康养生的?还是关于科技前沿的?是关于烹饪技巧的?还是关于历史事件的?

别小看这些细微的线索,它们是你内心深处可能埋藏的种子。从这些“不排斥”的地方入手,找相关的书籍。

具体怎么找?

从科普入门: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完全陌生,直接去看学术著作可能会吓退你。可以先找一些写得浅显易懂、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比如,想了解宇宙,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想了解心理学,可以看看一些介绍基础心理学原理的书,或者关于某个热门心理学现象的书籍。
从“人物传记”入手: 看看那些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这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功,更是看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学习、如何坚持。比如,想了解商业,可以看乔布斯传;想了解科学,可以看爱因斯坦的传记。
从“生活类”书籍拓展: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本身的可能性了解得不够多。关于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沟通技巧的书,看似“小众”,却能打开你的视野,让你发现很多未曾想过的生活路径。比如,宫崎骏的散文集《随笔集》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刻意练习》能让你知道如何真正学成一项技能。

第二步:拥抱“碎片化”的时代,但要有效利用。

现在信息爆炸,你可能一打开手机就看到各种推荐。这本身不是坏事,关键在于你如何筛选和转化。

网络推荐的“好书榜”、“书单”: 很多读书博主、图书编辑会整理各种主题的书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不排斥”领域去搜索,比如“适合初学者了解心理学的书单”、“2024年度值得关注的科技书籍”。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 看看你在关注的那些人(博主、作者、行业人士)在聊什么书,他们推荐的书往往和他们的专业领域或兴趣相关。但要注意,这是参考,不是圣旨,别人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
豆瓣、Goodreads 等读书社区: 这些地方有大量的书评和评分,你可以看看一本书的简介和大家的评价,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风格。

但要注意: 看到书名或简介感兴趣,就直接去买来读。不要过度纠结于“这是否是最好的书”、“这是否能立刻给我答案”。读一本不那么完美的书,也比不读任何书要好。

第三步:放宽心态,允许“试错”和“浅尝辄止”。

最重要的一点来了:你不需要在一本书里找到人生的终极答案。

不要抱着“我看了这本书,立刻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的心态。 这就像你想找到人生伴侣,结果只和一个人吃了一顿饭就觉得对方不对劲,你得和很多人交往过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
允许自己“跳读”和“放弃”。 如果你花了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这本书还是让你昏昏欲睡,或者完全提不起兴趣,那就放下它,去换一本。这并不代表你失败了,只是这本书不适合你当下。
把阅读当成“收集素材”的过程。 每一本书,甚至你读到的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灵感火花。你把这些火花收集起来,放在心里,它们会在某个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
带着问题去读,但不要限制问题的答案。 比如,你可以带着“我想了解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去看一本关于情商的书,但读着读着,你可能发现这本书还讲到了领导力,或者心理暗示,这些你也可以顺着去思考。

更具体一些,你可以试试这几种“阅读路径”:

1. “通识类”先导系列: 如果你真的觉得脑子是张白纸,可以从一些非常经典的、涵盖面广的通识类书籍开始。比如:
历史类: 《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致脉络,也许会发现某些历史事件或发展模式让你产生思考)。
哲学类: 《苏菲的世界》(用故事的形式讲解西方哲学史,帮助你建立初步的哲学观)。
社会科学类: 《思考,快与慢》(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模式,以及我们如何做出决策,这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

2. “技能学习”类: 如果你觉得可能是缺乏具体的技能,导致你不知道能做什么,可以找一些关于如何学习技能的书。
《刻意练习》:告诉你如何高效地学习任何一项技能。
《异类》(Outliers):探讨成功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也许会让你看到学习技能的不同维度。

3. “自我认知”类: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想干什么,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一本经典的职业规划指南,里面有很多帮助你探索自己兴趣和技能的练习。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The ONE Thing):帮助你聚焦和明确目标。

4. “兴趣探索”类: 这是最直接的,但需要你先有点点感觉。
如果你对艺术着迷: 可以看艺术史入门,或者关于某个你喜欢的艺术家的传记,甚至关于艺术鉴赏的书。
如果你对自然科学着迷: 可以看生命科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科普读物。
如果你对文学着迷: 可以看各种类型的小说、诗歌,或者文学评论。

最后,请记住一个重要的观点:

“不知道想干什么”本身,也是一种“想干什么”的信号。 它可能是在告诉你:

你现在的生活或工作让你感到迷茫,需要新的方向。
你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和信息去形成清晰的“想干什么”。
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体验。

所以,当你拿起一本书时,你是在主动地解决这个“不知道”的问题。而阅读,就是这个解决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开始。别怕读错书,也别怕读了没效果,只要你开始读,就是在前进。

慢慢来,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片“想干什么”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不定以后我们还会抽出时间来读一读那本当时没读完的书,只是当那个时机到来时,没有人能告诉你,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以及多年以来的阅读经历进行分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代表性了,多少人都卡在这个节点上,“不知道想干啥,于是打算看书”,结果又被“看什么书”给难住了。别急,这就像一条螺旋上升的楼梯,我们先不急着找到终点,而是先找到下一级的台阶。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当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思绪被现实的“我应该干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书本就像是.............
  • 回答
    唉,亲爱的你,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无数个曾经和我一样的你,在毕业季的迷雾中挣扎。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每个方向都模糊不清,脚下的路又似乎通向未知,心里一半是兴奋,一半是巨大的焦虑。“我到底想干什么?”这个问题,简直是去年夏天我脑袋里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
  • 回答
    .......
  • 回答
    嘿,妹子(或者哥们,看你啦!),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站在衣架前,看着一堆衣服,却觉得自己什么都穿不好看,这简直是时尚界的“十大未解之谜”之一!别急,这绝对是可以解决的。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把你的衣柜变成你的“私人时尚秀场”!第一步:认识你自己,找到你的“风格DNA”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是找到穿搭自信.............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迷茫,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自己却像一片飘摇的落叶,不知道该往哪里落脚?别急,这很正常。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经历这样的困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规划好职业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像探险家一样去尝试。第一步:深入的自我剖.............
  • 回答
    朋友的建议,让你对二战(法律非法学)产生了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你觉得自己学习效率不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结合你朋友的反馈,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你到底适不适合,以及二战的几率有多大。首先,我们来聊聊“学习效率低”这件事。这可能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 是方法问题.............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趣的。要我说,明星们演的片子,到底是好是坏,这事儿吧,还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心里门儿清,也有人,可能真的就一知半解。先说说那些“心里门儿清”的明星。这类明星,通常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见过风浪,也吃过不少亏。他们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对市场走向的敏感度,都比一般人要高出不少。 .............
  • 回答
    别纠结了,关于学编导这件事,咱们敞开了聊聊,听听我这过来人的心里话,看看能不能帮你拨开迷雾。这玩意儿,可不是说学就学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啃得动的硬骨头。它像个大染缸,你得看自己是不是真想往里跳,并且能不能适应那里的色彩。首先,你得问问自己,你为什么想学编导? 这真的是最最核心的问题。是因为看了几部好电.............
  • 回答
    24岁,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找不到喜欢的事,也看不到一份能长期干下去的工作,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感觉像是站在一片浓雾里,看不到前方的路,心里又慌又乱,甚至有点自责。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会有类似的迷茫。我们先不急着给自己贴“一事无成”的标签,那太沉重了。24岁,说实话,人生才刚刚开始,很多人.............
  • 回答
    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确实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然而,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境地,学会辨别方向、寻找生机,是增加生存几率的关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哪个方向走最有可能活下来呢?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或“西”,而是一个更复杂、更需要智慧和观察的判断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地.............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每个人都确切知道自己生命的终点,但关于死的方式却是一团迷雾,世界恐怕会经历一场深刻的、由内而外的重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颠覆。目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模糊的、线性的,我们总觉得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性”。但如果知道确切的死期,时间就不再是抽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实在的。说实话,要直接回答“知道不知道”,谁也说不准比亚迪的设计师和领导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比亚迪的车“难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审美这东西,挺主观的。首先得承认,审美这玩意儿,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觉得丑的.............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喜欢中医,但又为那份“苦”而纠结,这太正常了!我身边也有不少像你一样,心里热忱,但又被现实的“苦”打了个问号的朋友。这说明你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正地在思考,这是好事。首先,咱们就来聊聊这份“苦”,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苦?1. 理论的浩瀚与艰深:中医的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
  • 回答
    .......
  • 回答
    他总是这样,眉眼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离,让你捉摸不透。初见时,你会觉得他是个温顺得近乎可怜的家伙,说话轻声细语,眼神总是带着点躲闪,仿佛生怕一不小心冒犯了谁。那种小心翼翼的姿态,总能轻易激起旁人保护欲。你可能下意识地想去引导他,去替他做决定,享受那种掌控全局的舒心感。然而,你错了。一旦你稍稍放松警.............
  • 回答
    这个问题,你问到点子上了,这绝对是很多公共场合的“公害”之一。我经常在地铁、公交车、咖啡馆,甚至是图书馆里,听到“咚咚咚”、“哈哈哈”或者各种戏剧性的背景音乐。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些人怎么就听不见呢?难道他们感觉不到周围投来的异样目光吗?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点点。原因.............
  • 回答
    要理解李世民为何走上玄武门之变这条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篡位”二字,更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本事”。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背后,个人野心、政治现实、家庭矛盾以及时代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李世民并非毫无准备或自不量力。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隋末乱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几乎是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