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为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原理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物质混合的比例关系以及感知和影响的阈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其原理:

1. 比例和浓度:

一杯清水加一滴污水:
清水作为基底: 清水可以被看作一个相对纯净的基底,其杂质含量极低,甚至接近于零。
污水作为污染物: 污水中含有各种杂质、细菌、有机物、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在浓度上远远高于清水。
比例悬殊: 一杯(通常几百毫升)清水与一滴(通常几十分之一毫升甚至更少)污水相比,污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然而,尽管比例小,但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非常高。
感知阈值: 人类的感官(尤其是视觉)对微小的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即使污水只占了极其微小的比例,其本身存在的杂质和颜色也会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到。当这些污染物分子扩散开来,虽然其整体浓度仍然很低,但足以改变水的宏观颜色和透明度,从而被我们感知为“污浊”。
雪崩效应(尽管不完全准确但可以类比): 可以想象成一个微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污染物)一旦进入大量纯净的介质中,即使数量少,其性质(污浊性)也会迅速扩散并影响整个介质的整体状态。

一杯污水加一滴清水:
污水作为基底: 污水本身已经是一个包含大量杂质和污染物的混合物,其“污浊度”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清水作为稀释剂: 清水中的杂质含量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稀释剂。
比例悬殊(反向): 一滴清水与一杯污水的比例同样非常小。这意味着加入的清水所含有的纯净物质的量,相对于污水中已有的污染物总量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稀释效果有限: 尽管清水会带来一些纯净的H₂O分子,但这些分子稀释了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得污染物的浓度稍微降低了一点点。然而,这种浓度的降低非常微小,远远不足以改变人眼对污浊度的感知。
感知阈值(反向): 污水的污浊度已经很高,人眼对这种高污浊度的感知已经饱和。即使污染物的浓度稍微降低了一点点,这种变化对于我们判断其是否“清澈”来说微乎其微,不足以使其从“污浊”变成“清澈”。

2. 影响力和“质量”:

污水的“污浊能力”: 污水中的污染物不仅仅是物理性的颗粒,还可能包含溶解性的有机物、微生物等,这些成分本身就具有“改变水质”的能力。一滴污水所携带的“污浊能力”或“污染潜力”是远超一滴清水所携带的“净化能力”或“稀释潜力”的。
清水的“净化能力”有限: 清水的主要成分是H₂O,它本身没有“去除”或“转化”污染物的活性(除非我们考虑蒸馏等特殊过程)。它只能起到稀释的作用,而稀释的效果与污染物的总量和性质密切相关。
量变到质变:
在清水加污水的例子中,微量的污水污染物就足以引起“质变”——从清澈变成污浊。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性质与清水的性质截然不同,即使量少也能带来显著的感官变化。
在污水加清水的例子中,微量的清水虽然在分子层面稀释了污水,但并没有达到足以引起“质变”——从污浊变成清澈的程度。这就像往一杯浓咖啡里滴一滴牛奶,牛奶只会让咖啡颜色稍微浅一点,但不会让它变成清茶。

3. 阈值效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清澈度”的尺度,从0(绝对清澈)到100(极度污浊)。

清水可能接近0。
污水可能在70到90之间。
一滴污水滴入清水: 假设清水是0,污水是80。加入一滴污水后,整体的清澈度可能下降到例如50,我们就会觉得它“污浊”了。
一滴清水滴入污水: 假设污水是80,清水是0。加入一滴清水后,整体的清澈度可能略微下降到78或79。这个变化非常小,远不足以让我们认为它“清澈”了。
感知阈值: 人类对“污浊”的感知阈值较低,即一点点的污染物就能被察觉。而对“清澈”的感知阈值较高,需要非常显著的净化才能被认为清澈。

总结来说:

一杯清水变污浊是因为少量的、高浓度的污染物足以改变其基底的性质并被感官察觉。而一杯污水不会变清澈,是因为少量的、低浓度的清水(即稀释剂)不足以显著降低其已有的高浓度污染物,从而无法达到人眼感知上的“清澈”标准。这本质上是物质比例、污染物性质和人类感官感知阈值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但遗憾的是,一年多来竟一直没有得到很棒的答案,

所以忍不住来回答,抛砖引玉一下。

题主的真实含义是:

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污水,(很明显地)变污浊了,但一杯污水中,滴入一滴清水,却没有(明显)变清澈(肉眼很难察觉),原理是什么?

由此看来,现有的大部分答案都很难令人满意。

现有的回答主要分为三类:

  • 纠结于·“清”和“浊”的定义,认为“浊”的定义比“清”宽泛得多,有一点点“脏”的水就是浑浊的。

——这话虽然不错,但似乎曲解了题主的题意(把题意窄化,将相对“清澈”理解为绝对“清澈”),有抖机灵之嫌;

  • 用 “熵” 来回答,认为变浑浊是熵增的过程,是自发的,而反过来需要做功,是比较困难的。

——这话本身也不错,但我认为并不能解释这道题。因为 “熵” 和 “浑浊” 并非是直接联系,真正与 “熵” 对应的,是 “混乱”,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比如,很多液体本身就是浑浊的,但也可以是纯净物,它并不“混乱” ;

  • 用“量变”和“质变”来解释,清水是0,浊水是1,清水变浑是从无到有,是质变,而浊水变清是量变;

——在物理问题下这么答,好像有点鸡汤吧?


只有

@D Flip Flop

的回答道出了问题的一部分本质:

混合后是否浑浊是“或”运算

我赞同他的回答,只是他的回答太简略了,需要提供一个详细的解释。


**********正式回答的分割线**********

【一】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污浊”?

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污浊,本质是因为它的透明度低,而透明度低,本质是光线穿过率低。

而光线穿过率低,是因为有分子阻碍了光线的前进。

“透明度” 其实是一个有点复杂的物理概念,要计算物质的透明度,我们得考虑不同分子的浓度、分子的大小、结构、密度、折射率等等,计算过程也非常复杂,用来回答这道题,显然是杀鸡用牛刀了。

所以,不妨 简化一下模型,像这样


假如我们要研究的分子,形成成立体点阵,铺满整个平面。

  • 分子之间其实是有缝隙的,为了简化计算,先不管它;
  • “清水”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但也假设是完全透明的吧;
  • “浊水” 中的杂质并不是完全不透明的,但也假设是完全不透明的;

于是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一共 1000 个点,代表 1000 个分子,可以是 “清水” 的分子,也可以 “杂质的分子”,这些分子,铺满了 10*10*10 的立体空间,每个大小都是 1*1*1,它们的中点坐标 (x,y,z) 从 (0,0,0) ~ (9,9,9) ;

考虑在 xy 平面上的 “透明度”,即垂直于该平面的 “光线”;

xy 平面,一共 100 个“位置”,从 (0,0)~ (9,9),

我们定义一个“位置” 是“透明的”,

当且仅当对于任意 {0,1,2……9},

都是透明的

(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光在垂直于 xy 平面传播时,所遇到的 10 个点,只要有一个点不透光,这路光线就不会穿过来)


【二】

一开始,这 1000 个点都是透明的,所以 xy 平面的这 100 个位置也是透明的。

下面我们加 “杂质”,把部分点变得 “不透明”。

为了探究 xy 平面的不透明度,我们只要考虑“杂质” 在 xy 平面的投影即可:

当杂质是 1 个点时, 显然,xy 平面的 100 个位置,有一个位置变得 “不透明” 了,总的透明度变为了 0.99……

当杂质是 2 个点时,设两个点分别(x1,y1,z1)和(x2,y2,z2),则有两种可能:

  • 若 (x1,y1) = (x2,y2),则两个杂质点投影到 xy 平面是同一个位置,所以透明度还是 0.99;
  • 反之,两个杂质点投影到 xy 平面是不同位置,透明度为 0.98;

考虑到两种情况的不同概率,我们需要做一个加权平均,最后得出两个杂质点的 “平均透明度”,大约是 0.9801

类似地,我们可以计算当杂质点的个数为 n 个的时候,xy 平面的 “平均透明度”。

计算方法不是很容易,我用 动态规划 的方法,由于懒得写代码 ,

所以就直接在 Excel 中编程,像这样 (中间一块代表概率):


最后可以算出 平均透明度,像这样:

最后得到下面的图:

其中,横坐标为“杂质的个数”,纵坐标为 “透明度”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明度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随着“杂质”的增多而降低,而且,几乎可以近似成等比例衰减函数。

OK,答案呼之欲出了。

假设总共有 1000 个分子,一滴水是 10 个分子。

A

  • 在清水中加入一滴浊水,就好比在 1000 个透明分子里混入了 10 个不透明分子,即 1010 个分子中有 10 个不透明分子,等效于 1000 个分子中有 9.9 个不透明分子

透明度从 1 下降到了 0.905 —— 变化几乎达到了 0.1,很明显

B

  • 在浊水中加入一滴清水,就好比在 1000 个分子中,可能本来已经有 100 个不透明分子,我们滴完清水后,变成 1010 个 分子中有 100 个不透明分子,约等效于 1000 个分子中有 99 个不透明分子——仅仅相当于减少了 1 个不透明分子

透明度从 0.347 上升到了 0.351 —— 变化是 0.004

由于不透明度越高,透明度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加上 B 中的“等效不透明分子”变化要小于 A ,那么——


就透明度而言,无论是绝对值的变化,还是从比例的变化,B 都要远远小于 A。

这就从直观上解释了题主的疑问。

【三】

当然,真正的“透明度”计算模型,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但大体原理是一样的。

“透明度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随着‘杂质’比例的增高而降低” 这个结论,依然成立。

那么,为什么会算出这个结果呢?

回到这句话:

混合后是否浑浊是“或”运算

现在,它是不是容易理解一些了?

在一瓶清澈的水中,混入一点点 “浑浊” 分子,由于数量比较少,投影后很少会有空间位置的重合,所以几乎每一个都会遮挡我们的视线,使水的透明度下降;

正如这样的或运算:

  • 原来:0 || 0 || 0 || 0 || 0 = 0
  • 现在:0 || 0 || 0 || 1 || 0 = 1

(左边多了一个1,右边从 0 变成 1)

而一杯混浊的水中,混入一点点 “清澈” 分子,本质上,和一杯浑浊的水,去掉一点点浑浊分子是类似的。

只是,当浑浊分子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去掉一点点浑浊分子,在空间上看来,很多时候并不能增加透明度,因为在这条线上,可能还有别的分子遮挡了光线。

正如这样的或运算:

  • 原来:0 || 1 || 1 || 1 || 0 = 1
  • 现在:0 || 0 || 1 || 1 || 0 = 1

(左边少了一个1,右边没有任何变化)

正因为这样的区别,才会有这样的结论:

原来的水越清,杂质浓度变化在视觉上的表现越明显。

你看,看起来很简单的生活现象,背后可是蕴含着不太简单的道理的。


**********扯淡的分割线**********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为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比如,在工作中,

一个优秀的团队,往往会因为一个糟糕的人变坏。

一个糟糕的团队,却很少因为一个优秀的人变好。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一个项目是否失败,往往是 “或” 运算。(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生的很多事情,不也是如此吗?

********************

【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私信】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今天一看,很多人在意我对第一名答案的看法,说我喷人啊什么的。我说明下,一来本身我并不排斥用建模啊,纯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于这类人我甚至是很钦佩的。可第一名这个弯绕的莫名其妙,因为透明度这个概念,书上是明确有的,甚至计算方法,检测方法都是有的,你直接拿过来用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晦涩的方法重新证明一次?倒不是说他反智,而是这种分析方法绝对是有问题的。恕我直言,我不是针对第一名,只是能把简单问题这样复杂化搞得人云里雾里的,我“大开眼界”。二来,我也没想到这么多人认可我的答案。所以措辞有点严厉,我表示道歉。

至于有人说,我在一桶水里放一粒牛屎,你敢喝吗?

你以为你的自来水水源地,没有动物拉屎在里面吗。。。就那些水库鱼拉的屎,比一粒牛粪多不知道哪里去了。。。

还有那些说我鄙视文科生的。。。我副业是推理小说作家。。。(自诩)

———————————————————————————————————————————

以下是原答案: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长年在实验室工作,都没听说一滴污水滴入清水就一定会变污浊的说法。你就是猪屎猪尿(没错我天天和这个打交道)稀释个1000倍,我拿你面前告诉你这是矿泉水你都信好吧。你非得说这一滴是剧毒物,是暴雨梨花针上的毒,是氰化钾,这水就是脏了,那我没话说。

所以题主,这是哪里的鸡汤,对不起,我不喝。

——————————————后面正经来回答——————————————————————

我直接说结论,怕又有人说我在扯淡……

其实一瓶水的污浊程度,也就是脏不脏,在实验室里表现是浊度,色度,透明度,总磷含量,氨氮含量,COD含量,以及其他各种一百一千个数据的支持,不是什么光光一个什么透明度,也不是什么熵值,更不是什么宇宙的混沌!!!!!我的天都是什么神人在回答问题!!!扯了一大堆有的没的基本上等于把“透明度”重新解释一次最后拿一个鸡汤式的结论的答案出来还能有5000+赞啊!!!文科生们真好骗啊!!!

那么有人就问了,那么这个题目里的“污浊”,应该算是什么呢?

我看这个图的意思就是浊度和色度两个指标了喽。

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局编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96页定义:浊度是指水中

悬浮物

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中的悬浮物一般是泥土、

砂粒

、微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胶体物质等。水的浊度不仅与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它们的大小、形状及

折射系数

等有关。

那么我们就算污水里的物质都是猪屎好吧。我们看悬浮物浓度(SS)好吧。

接下来准备某猪屎水悬浮物浓度是1000mg/L的1000ml,清水1000ml。我们算一滴=1ml。然后开始实验:

一滴污水加入清水,悬浮物变多了,你非得说1mg/L悬浮物浓度的水(比矿泉水还干净)的是污水,那我没话说,反正我的实验室里最低检出量是5mg/L……

一滴清水加入污水,悬浮物浓度从1000mg/L变成999mg/L,悬浮物浓度基本不变,当然还是脏的喽……

色度在P89,有兴趣的自己去翻翻,我就懒得多说了,道理也差不太多。

————————————————————————————————————

第一名回答我也算是开了眼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可以搞得这么麻烦难懂。我看评论好像是都看懂了,反正我是没看完。我没信心看完啊。你们觉得他是大神,我反正……

后面还有提到熵值的,还有提到什么什么的,我很好奇都是些做什么的人……

至于还有人说脏不脏不是你说了算的,我是环保局工作的,脏不脏还真就我说了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