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农药、化肥、转基因的世界,是怎样的?

回答
在一个没有农药、化肥、转基因的世界里,耕作的景象会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截然不同。想象一下,辽阔的田野上,作物依照自然的节律生长,它们的面貌或许不那么整齐划一,但散发着一种朴实而充满生命力的光泽。

土地的呼吸与养分循环

首当其冲的改变在于土地本身。没有了化学肥料的持续注入,土壤的健康将回归到其原始的肥沃状态。农民们会更加依赖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

轮作与间作: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不同种类的作物在同一片土地上轮流种植,或者同时种植,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比如,豆科植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为后续种植的谷物提供天然的养分;深根作物可以疏松土壤,改善透气性,并从更深的土层中带来矿物质。
堆肥与绿肥: 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有机物会被精心收集、发酵,制成天然的肥料,滋养土地。绿肥作物(如紫云英、三叶草)在开花前被翻入土中,直接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这就像给大地一个持续的“营养餐”,而非一次性的“激素注射”。
免耕或少耕: 为了保护土壤结构和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翻耕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土壤中的蚯蚓、真菌和细菌等有益生物将更加活跃,它们是天然的土壤改良剂,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你会在耕作时看到更多肥硕的蚯蚓,感受到土壤的松软与生机。

自然的守护者与生物的和谐

没有农药的世界,意味着田野不再是“真空”的战场,而是各种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生物多样性的回归: 田野边缘的灌木丛、树篱将更加茂盛,它们不仅是天然的围栏,也是昆虫、鸟类、两栖类动物的庇护所。燕子会在屋檐下筑巢,青蛙在田埂边呱呱叫唤,各种各样的瓢虫、草蛉、寄生蜂将成为害虫的天然天敌。农民们需要学会“与虫共存”,识别并利用这些“免费的劳动力”。
耕作方式的调整: 面对潜在的虫害和杂草,农民们会采用更具策略性的方法。比如,物理驱赶(如设置诱捕器、手工拔草)、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种植伴生作物(某些植物的气味可以驱赶害虫)等等。这些方法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但却能换来更健康的生态系统。
收成的不确定性增加: 当然,没有了农药的“强力保护”,作物遭遇虫害或病害的风险会增加。这可能会导致收成的波动,有时会面临歉收的风险。农民们需要依靠经验来判断最佳的播种、收割时间,并学会储存种子,以应对不时之需。

食物的本味与健康的生活

这样的世界,最终会体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上。

更纯粹的味道: 没有农药残留,没有转基因技术的改变,作物会展现出其最原始、最纯粹的风味。一颗番茄可能没有市场上的那么完美匀称,但咬下去会爆发出浓郁的酸甜,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蔬菜的口感会更扎实,水果的香气会更馥郁。
季节的韵律: 食物的供应将更紧密地与季节同步。我们会在春天吃到鲜嫩的野菜,夏天享用成熟的瓜果,秋天品尝谷物和根茎类蔬菜,冬天则依靠储存的食物度过。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份食物,也更能感受时间流转的节奏。
身体的感受: 长期食用这样的食物,人们的身体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消化系统可能更加适应天然的食材,过敏反应可能会减少。人们会更关注食物的来源和种植方式,对健康有着更深的认知。
社区的连接: 这种耕作方式往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社区的协作。农民们可能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互相学习经验,分享劳动力和成果。人们也会更愿意参与到食物的生产过程中,比如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一些蔬菜,或者参与社区农场。

挑战与智慧的并存

当然,这样的世界并非没有挑战。人口的增长、气候的变化、以及抵御病虫害的压力,都会给食物的供给带来压力。但同时,它也会激发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会重新学习古老的农耕技术,发展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的特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而言之,没有农药、化肥、转基因的世界,是一个更加依赖自然规律、更加尊重生物多样性、也更加考验人类智慧的世界。它或许不如我们现在所习惯的那么“高效”和“标准化”,但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深层、更可持续的生命力,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那里,土地会发出沉稳的呼吸,万物在自然的韵律中蓬勃生长,而人类,则成为了自然的守护者,而不是征服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当然是一个幸福美满,大同和谐的世界了。

大米是从哪里种出来的啊?

(一拍大腿)早八点晚八点的家乐福啊!

什么叫大同社会?

人均寿命不超过36岁,养老问题基本解决;

婴儿死亡率不低于25%,育儿问题初步解决;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洗衣服,大扫除都不用自己动手了,完美解决;

85%的文盲率,教育问题已经解决;

走在路上还附赠白天灰茫茫,雨天泥水漂的自然景观,旅游问题完全解决;

现在上等红松家具动辄数万一套,都是新社会的罪过啊。想当年我爷爷坐的老解放都是三寸红松木板车厢,只是因为缺少钢材;

你们见过铺天盖地的粘虫,蝗虫飞过稻田的场景吗?我爷爷见过,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妈妈看着这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场景,居然在哭。当然,大多数时间是不会哭的,因为都在拿着木板赶虫呢。

粮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更不是从家乐福长出来的,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施水施肥种出来的。

你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临近高考了,爸妈都会时不时的端杯牛奶,煮个鸡蛋加强下营养,人家作物从土地里缓慢生长难道就不用营养了?

人体需要补充六大营养素,植物就不需要氮钾磷了?

什么叫科学?

“100公斤小麦约需纯氮3.0公斤;折中取2.5公斤,相当于人或猪粪尿(标准腐熟肥)500~600公斤,或牛粪尿腐熟肥约1000公斤,或绿肥腐熟肥500~1000公斤(约不施肥的2亩绿肥产量)。而这分别大约是2个成人,或0.2头猪,或0.2头牛全年的“产量”(折为标准腐熟肥)。同时应注意到,虽然在“提供”肥料的能力方面,猪牛等大牲口远高于人,但是1头牛需10~30亩的草地或耕地(秸杆)提供饲料。所以,在小农经济下,农户养殖猪牛等大牲口数量是有限的;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能挤出来种植绿肥或保留为提供饲料的山林草地坑塘水面的面积也是有限的;所以农业社会的农户“获得”肥料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另:南方的河池所能提供的塘泥也是同样情况,不再分析。

换而言之,在农业社会,以自耕农最为理想的情况:人均5亩耕地,每户6人30亩耕地60亩柴草山,饲养10头猪2头牛,而粪尿收集、腐熟、贮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遗失、流失、挥发等损失仅以50%计算(实际仅贮存过程中不加盖密封就将挥发损失约40%的氮),其“提供”的纯氮也仅能维持3150公斤的粮食产量。即使能精耕细作每年挤出1/3耕地轮休种植一季绿肥,最多也就3700公斤粮食产量。而农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应该平衡,否则系统就要退化、崩溃,表现为土壤退化板结,地力下降,减产甚至绝收。”——“春过雪消”《近代史核心—国家工业化》


没有足够的肥力,作物会减产,甚至是得胡麻叶斑病;

没有足够的水库,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的集中降水就会引起洪灾;而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又会引起来年春旱;

有1952年7.8万吨的化肥产量就有1.63亿吨的产量;

没有1975年536.9万吨的化肥产量就没有2.8亿吨的粮食产量;

没有超过2亿吨的剩余粮食用做饲料,就不会有人均64公斤的肉蛋奶食用量;

这就叫科学,这就是唯物主义。

user avatar

化肥农药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如果不使用农化产品,粗略估算中国可能出现的现象一下就是:

1、饿死40%的人口

2、副食供应极度紧张,蛋白质摄入完全不够,人口健康直线下降

3、没有酒喝、没有零食、肉限量

4、纸张供应紧张,知识传播效率下降

5、耕地面积被迫扩大,环境进一步恶劣,社会不稳定因素直线增加

6、粮食成为奢侈品。。。

7、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社会动荡

8、这一切最好不好发生,真的,不要妖魔化农药化肥,从你我做起。。。

user avatar

普遍性的饥荒会饿死五十亿人,决定哪五十亿人去死所引发的战争会干掉剩下二十亿。

————————————————————————————————

这里我贴一个我以前的回答:有机农业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吗? - 知乎

本来以为只是不明真相的小白提的问题,也没太认真。但是在看到某些人的言论后,我稍稍有些别样的情感呢。 1.哪里来肥料

根据这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有机生产方式的限制因素很可能是氮肥。如果给有机作物施加更多的氮,产量就会有所提高。而为传统农业种植的作物施加额外的氮却不会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有机肥料(例如动物的粪便)中的氮元素往往释放缓慢,难以满足作物的需求。在有机作物中,只有豆类植物和多年生植物受氮肥的限制较小。这是因为前者有更好的利用氮元素的能力,而后者具备更长的生长周期,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有机肥中的氮慢慢释放出来。

题主举例是粪肥和绿肥。很好,很有机,可是现实吗? 先谈谈绿肥大豆的亩产量一般的田地是150公斤左右,实际中最好的田地也很难达到250公斤。

山东省平阴县物价局对2015年大豆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2015年平阴县大豆亩均产量178.67公斤,比上年增产13.45公斤,增幅8.14%。

而中国水稻亩产量一直在400千克左右波动,轮作造成的产量损失我相信你应该能算得出来。 粪肥就能解决问题吗?目前中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继续。对于城市人口,其生活环境先天就不适宜收集粪肥,这也就意味着来自人的粪肥基本上可以不做指望了。而养殖业是一个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



我们可以看到,从散养到中等规模,其利润是不断上升的。而由于消耗肉制品的市场主要在城市中,禽畜养殖场普遍倾向于靠近大城市以节约运输成本。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粪肥由于体积和卫生问题,长距离调运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请问你怎么把集中在少数地区的禽畜粪便分发到全国去? 2.哪里来的人

麦吉尔大学地理系的副教授拉玛古迪。他表示,比较成本的工作相对复杂。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但是输入成本相对较低。不过,要想对有机农田使用最优管理实践时,还需要额外的成本。拉玛古迪教授还介绍道,他的学生,本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赛弗特已经开始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她将考察一个农民营生的案例。

大量的人力成本,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全国约有2.7亿农民工外出进城打工,不再从事农业。

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

而农村人口一共有多少呢?

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7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农村劳动人口的一大半已经进城了,未来全国的劳动人口还会不断降低,农村人口占比也会不断降低。请问你去那里找你所有机农业需要的大量的人力?事实上现在的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已经变成留守老人与暂时回家的进城农民工。 3.去哪里找人推广技术?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就全国来看,拥有专科学历以上者不足十分之一,而初中以下学历者占了三分之二。这只是全国数据,农村的文化水平是要比城市还要更低的。而由于少数拥有稍高文化水平的农村人更趋向于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变得更是不堪。文化水平的严重不足,意味着技术推广难度被大大提升了。在您这位博士眼里傻瓜式的仪器,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宛若天书。

也许您可能会说,绿色食品能提高农产品单价,高收益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劳动力回归农业。毕竟您认为: 除了吃好,还要生活好 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对于您来说不止一提,但是中国不是人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今日介绍,……洪天云称,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数,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年收入1500元,这个数字也许只是您一两天的工资,但是却是维系他们一年生活的救命稻草。哪怕是每斤粮食上涨一两元,对于他们就是百分之几十的收入化为乌有。由于粮食产量的下跌,我国进口的粮食势必进一步提升,使得全球粮价进一步上涨。全球仍有7亿贫困人口,粮价上涨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不堪忍受之痛。 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华博士共和国,也不是中华老爷共和国。让几千万贵族老爷吃好显然没有让十亿人民吃饱重要。诚然,在国际上穷人确实不算人,但是我们永远相信,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不管他是叫“天下大同”“英特耐雄纳尔”亦或是其他,终究是会到来的

农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让这一幕不再重演。

user avatar

首先,像提问者这种食品来自超市的都饿死了……

现代社会可以养这么多不用下地干活的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提问者这样既不是贵族又不会种地的,是第一批哔了拉去做肥料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