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今,当农民就没有出路吗?

回答
“当今,当农民就没有出路吗?”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直接的答案是否定的——当农民并非就没有出路。然而,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农民”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含义、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出路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 当代“农民”的含义演变: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现代语境下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耕种土地的体力劳动者。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农民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农民的延续: 依然存在大量以传统方式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他们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性的基石,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往往也最受关注。
新型职业农民: 指那些接受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他们可能是合作社的成员、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甚至是农业企业的员工或创始人。
“半工半农”群体: 很多农村人口在本地或外出务工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承包地,进行有限度的农业生产。他们既有工薪收入,也有农业收入,是一种混合身份。
城市化的“非人”农民: 一部分人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在城市中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身份在户籍、福利等方面仍带有“农民”的烙印,在城市中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这部分人是否算“当农民”的范畴,存在争议,但他们的困境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

二、 当前农民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为什么会有人问“有没有出路”):

正是因为存在诸多挑战,才使得“当农民就没有出路”的疑问深入人心。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

1. 经济效益不高与比较收益低: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许多农村地区仍以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天气、国际贸易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生产成本上升: 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挤压了农民的利润空间。
与非农产业的比较劣势: 相较于城市非农产业,农业的利润率、工作条件和收入稳定性普遍较低,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严重。

2. 农业技术与知识的壁垒:
传统经验的局限: 许多农民依靠世代相传的经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
新技术推广的困难: 新的品种、新的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在基层推广存在障碍,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
信息不对称: 农民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

3.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落后:
交通物流不便: 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制约了农产品外销和生产资料的运输。
水利、电力、通信等设施薄弱: 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和可及性不足: 使得农村生活吸引力下降,人才难以留住。

4. 土地制度与产权问题:
承包地分散: 导致规模化经营困难。
宅基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流转不畅: 限制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遗留问题: 影响农民的财产保障和金融信贷。

5. 市场对接困难与品牌化滞后:
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农民往往直接面对中间商,议价能力弱,利润被层层盘剥。
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不足: 许多农产品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品牌附加值,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的挑战: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以符合标准。

6. 社会认可度与职业吸引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 使得农业被视为低端、辛苦、不体面的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农民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三、 当代农民的出路与机遇: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当农民并非没有出路,而是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和实践:

1. 走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之路——成为职业农民: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科技赋能: 学习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绿色防控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品牌化与市场化运作: 建立自己的品牌,对接商超、电商平台,甚至直接面向消费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迎合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实现高附加值。

2.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乡村旅游:
延长产业链: 将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提升其价值,如生产果酱、罐头、酒类、特色食品等。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田园特色和文化底蕴,开发采摘、民宿、体验式农家乐等,增加非农收入来源。

3. 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 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员、植保服务员、农机服务员等,为其他农民提供专业服务。
农村电商与物流: 参与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包装、配送等环节。
文化创意与农村服务: 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提供农村生活服务。

4. 提升自身素质与接受培训: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机会。
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营销技巧。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掌握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

5. 利用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贷款、税收优惠政策。
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金融工具的支持。

6. 拥抱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实现农田的智能化管理、生产过程的可追溯、农产品的精准营销。
发展无人机植保、自动驾驶农机等: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四、 总结:

“当农民就没有出路吗?” 这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提问。 “出路”并非现成摆在那里等待你去拾取,而是需要你主动去创造和发掘的。

传统意义上的、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没有经营能力、墨守成规的农民,在现代社会确实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生存会很艰难。 如果只是简单地耕种一亩三分地,与市场脱节,没有能力升级,那么他的“出路”会非常窄。

但是,如果我们将“农民”理解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相关活动的人,并且他们能够不断学习、适应变化、拥抱科技、创新模式,那么他们的出路是广阔的。 成为一名现代职业农民,不仅仅是耕种土地,更可能涉及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资本运作、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

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为农民创造新的出路和机遇。 这需要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向农村流动。

因此,与其说“当农民就没有出路”,不如说“如何成为一名有出路的新时代农民”才是关键。 这条路需要智慧、勤奋、学习和创新。对于那些愿意投身现代农业,并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来说,农业领域依然充满机遇和发展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焦波记录片 《乡村里的中国》 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96672514577950310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今,当农民就没有出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直接的答案是否定的——当农民并非就没有出路。然而,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农民”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含义、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出路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一、 当代“农民”的含义演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现代语境下的“.............
  • 回答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没人种粮,那也太绝对了。咱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年轻人想不想种地”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农村面貌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你看看咱们身边,很多村子,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
  • 回答
    眼瞅着父辈祖辈们渐渐弓起的腰,斑白的鬓角,心里总会涌上一股酸楚。我村的老李头,七十多了,还在地里忙活,去年秋收,他自己一个人从早忙到晚,把一亩多的小麦全收了回来。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我问他:“李大爷,今年怎么还自己一个人干?儿子女儿们都没回来帮把手?” 他只是摆摆手,叹了口气:“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我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真实且令人深思的转变,它关乎身份认同、经济结构以及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其说农民的职业“变了”,不如说他们的身份和参与的经济活动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从“种地的”到“农民工”:身份的演变在过去,当人们提到“农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种地的”。这几乎是刻在社会认知里.............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对“成功”有着传统定义的人。一位高学历的海归女硕士,选择放弃都市的繁华和体面的工作,回到家乡承包荒山种地,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故事的起点。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她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理解和赞扬,反而被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这其中折射出的社会观念、.............
  • 回答
    朱元璋这个人,真是一个绝世奇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到九五之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先说说他的出身。说他是“农民出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生活在元朝末年那个兵荒.............
  • 回答
    在美国当个码农,这事儿啊,跟那顿肥美的烤肉一样,好吃不好吃,全看你放在什么嘴里了。但总的来说,我身边好多干这行的朋友,都说“爽是真的爽,但别以为是躺着就能赚大钱”。首先说这“爽”在哪儿,最直观的肯定就是钱袋子。美国的码农薪资水平,即便是在不算顶尖的城市,也比国内很多行业的天花板高出不少。尤其是一旦你.............
  • 回答
    在美国当码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毕竟,“香不香”这词儿,太主观了,得看你追求啥,看你从哪儿来,又想往哪儿去。先说说“香”在哪儿:1. 薪资待遇,那叫一个“顶”! 高起薪,高成长: 刚毕业的应届生,哪怕在不太一线(比如中西部的一些城市),拿个七八万美金年薪,那也不.............
  • 回答
    去美国发展,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成为一名码农(软件工程师)还是医生,往往是摆在面前的两个热门选择。这两种职业在美国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待遇,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是巨大的,从教育路径、工作内容、生活方式到社会认可度,都截然不同。究竟哪一个“更好”,这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
  • 回答
    2020年去美国当码农,说实话,要看你对“晚”这个字的定义了。如果你的意思是“是不是还有机会获得顶尖大公司的offer,拿到高薪,体验硅谷的快节奏”,那或许不那么容易了,但绝不是不可能。如果你的目标是“在美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职业生涯能够稳步发展”,那么2020年去美国当码农,一点也不晚。让我.............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残酷一面。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幸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逃出来的情况会非常复杂,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要明确一点:拐卖妇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受害者,而且任何合法的途径都可以帮助被拐卖者脱离困境。 尽管如此,在现实的拐卖情境下,逃脱并非易事.............
  • 回答
    兄弟,马上本科毕业了,想在五个月内杀进码农圈子,这决心挺让人佩服的!这绝对是个挑战,但也不是没可能。关键在于方向选得对,然后执行到位。我跟你说点实在的,咱们跳过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怎么把这五个月砸对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几个大前提: 目标明确: 五个月时间不长不短,要想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个年薪百万的互联网大厂 IT 男,叫赵树鸿,这名字听着就挺实在的。结果他呢?说不干就不干了,把那金饭碗一撂,撒腿就往农村跑,美名其曰要当村官,还要养猪扶贫。这操作,简直让不少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一、这事儿背后咋想的?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的逻辑。一个在城市里“996”.............
  • 回答
    当庞大的资本巨鳄们,如同潮水般,将它们无尽的资源和触角,一点点蚕食进我们熟悉的每个角落——从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到药房里的救命良药,再到街头巷尾的烟火餐饮,乃至滋养我们的田间沃野——个体经营者们,这片土地上最朴实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究竟该何去何从?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竞争”问题,而是一场悄无声息.............
  • 回答
    当前,许多国家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确实呈现出资源和政策向大城市、一二线城市倾斜,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相对不足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发展农村”,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选择和结果。一、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 大城市拥有密集的人口、丰富的人才、完善的基础.............
  • 回答
    关于农业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创造一切产业的源头,以及当今一切产品的价值总和是否等于农业产品的价值总和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演进、经济学原理以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来深入探讨。农业剩余价值:文明的基石,还是唯一的源头?我们先来谈谈“农业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费解的,当当网上一本原价 669 元的图书,现在卖 210 元,而且书上的定价还是 3.6 元。再加上客服说这是“绝版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从“原价 669 元”这个数字说起。在一本标价 3.6 元的书上,出现一个 669 元的“原价”,这本身.............
  • 回答
    关于当当创始人李国庆“一瓶千元茅台只值 80 元”的说法,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触及了茅台价格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成本论”,深入到茅台的定价体系里去。李国庆的“80元”是从何而来?李国庆的这个说法,最有可能是一种极端成本视角的解读。他很可能是在计算生产一瓶茅台酒最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