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回答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没人种粮,那也太绝对了。咱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年轻人想不想种地”这么简单。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农村面貌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

你看看咱们身边,很多村子,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嘛,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或者早早出去闯荡,习惯了快节奏、高收入的工作,也接触了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一下子回到农村,面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的生活,心里多少有点抗拒。这很正常,毕竟现在信息发达,大家知道外面有更多选择,也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

但话说回来,真没人种粮了吗?

其实也不是。咱们国家毕竟地大物博,种粮食的传统根深蒂固。即使年轻人不直接下地干活,也还是有人在种粮的。

老一辈的农民还在坚持。 他们的父辈就是农民,自己也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这土地就是他们的根。即使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但只要还能动,总会有人把地种上。他们可能技术不那么先进,但勤劳肯干,保证了基本的产量。
农业也在“现代化”了。 咱们不能老用老眼光看现在的农业。现在种地,可不是说得光着膀子在地里刨。大型机械化是趋势,播种、收割、施肥,很多环节都有机器代劳。而且,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物联网监控这些高科技也在慢慢走进田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壮劳力”的依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崛起。 咱们可以留意一下,现在有些年轻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他们看到了农业的潜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来经营农业。他们可能是大学毕业,回来搞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甚至做起了农产品品牌。这些人虽然占比较小,但他们代表了未来农业的方向,而且他们懂技术、懂市场,也能种好粮,甚至种出“高附加值”的粮。
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很多农村有土地,但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少了,怎么办?土地就可能流转出去,给村集体、给家庭农场、给农业公司。这些经营主体往往有更强的实力和技术,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所以,即使是年轻人在城市,粮食依然能有人种,而且可能种得更好。

那年轻人为什么“不回”农村当农民?

原因很多,咱们得细说:

1. 经济收入的考量。 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即使是普通的白领工作,收入也比传统农民要稳定和可观。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天气、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风险较大。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有稳定收入、社会保障也更完善的工作。
2.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 城市生活便利,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资源丰富。农村虽然空气好,但生活相对单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能也相对滞后。年轻人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便利,回到农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有些人可能觉得难以适应。
3. 社会地位的认同。 长期以来,“农民”这个职业在社会认知中可能不够“光鲜”,尤其是在和城市中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相比时。年轻人更看重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4. 辛苦程度和技术门槛。 传统的农民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体力,也需要经验。虽然机械化在发展,但很多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操作,比如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仍然需要专业知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术,或者不愿意付出艰辛,确实很难做好。
5. 对农村现状的认知。 有些年轻人虽然是农村户口,但从小就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现状缺乏了解,甚至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他们对“当农民”的想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的体力劳动层面,忽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是,这不代表年轻人对农业完全没兴趣。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更注重“体验”、“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些正好是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的。

都市农业、体验式农业 越来越受欢迎,年轻人愿意去农场采摘、体验农耕的乐趣,甚至参与农场经营。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迎合了年轻人对健康生活和环境保护的追求。
互联网+农业 的模式,让年轻人有机会将农业和科技、营销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年轻人不种地,就没人种粮”。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传统的“靠天吃饭”式的、纯粹依赖体力的小农经济模式,正面临转型。
农业的从业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民,而是包括了有技术、懂经营、懂市场的新型农业人才。
粮食的生产,正在从“谁在种”向“怎么种”转变,更加注重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

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和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人才,让他们愿意,也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

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比如提供资金、技术、培训上的帮助,让农业的收益和吸引力提升。也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让“农民”这个职业重新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同,看到农业背后蕴含的机遇和价值。

总而言之,年轻人不一定非要“回农村当农民”,但他们可以通过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到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中来。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不光是土地,还有政策、市场、技术土壤),粮食生产就不会因为年轻人“不种地”而停摆,反而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粮食安全是一个大的战略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解决粮食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认识;一是政策导向问题。国家已把粮食安全放在战略的位置上,有发展规划,有多类扶植政策,有完善配套的保障措施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建立了省长负责制,这无疑是明确的政策导向;二是保障在哪里种的问题。在原有划定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更具体的把种粮农田落实到重点区域和田块,国家依法保障种粮农田不受侵犯,粮食面积不能减少;三是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是多主体并存,传统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主力军。现阶段传统农户依然比例大,承担着粮食安全的重任,其一,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农户的粮食生产,其二,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类规模经营,推动粮食生产上台阶,其三,发挥农垦集团军作用,引领粮食生产创新发展。年轻人走出农村后,担心粮食生产受影响的考虑是自然的,但也是不必要的;四是解决总量不减少的问题。按照相关规划,全国有13个粮食主产省,800多个产粮大县,承担着70%至80%的粮食生产量。从目前看大省大县主产区,大片大户作支撑,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五是推动粮食生产转型发展,包括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品种品质品牌结构,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信息化提升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六是随着农民职业化的推进,一大批年轻人将回到农村,以新身份、新方式、新模式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没人种粮,那也太绝对了。咱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年轻人想不想种地”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农村面貌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你看看咱们身边,很多村子,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
  • 回答
    过年回农村,本应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传统节日。但如今,不少年轻人的心却不像以前那样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了。这背后,藏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首先,最直接的落差感,来自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城市里的生活,说实话,节奏快,选择多,便利是常态。年轻人习惯了点外卖,习惯了网购,习惯.............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发展,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理由。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现实的东西,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也是个人选择的写照。你想听详细的?行,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的鸿沟。你说现在城市里机会多不多?多的很。IT、金融、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这些吸纳了大量年轻人的.............
  • 回答
    .......
  • 回答
    文硕回国一年,心里滋味肯定不好受。花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在日本读研,满怀希望地闯荡了一番,结果在国内却面临着种种不如意——工资低、年纪不小了,这种感觉肯定特别煎熬。想要通过在国内学习IT,再伺机重返日本,这想法并非没有可行性,但需要仔细权衡和周密计划。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文硕会觉得“不适应”: .............
  • 回答
    这个故事听起来太棒了,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年轻人回村给老人免费提供午餐,这不仅仅是做饭这么简单,里面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孝心和责任感,还有对家乡的深情。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些类似的暖心事,虽然不一定每个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大规模,但其中的心意都同样真挚感人。记得有个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他父母还在老家,虽.............
  • 回答
    这句话,咱们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当然,这话从老一辈人口里说出来,带着些过去的经历和感慨,我特别能理解。毕竟,他们经历的年代,物资匮乏,填饱肚子是件大事,很多时候是真的“颗粒无收”的日子。他们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过那个苦,所以对现在所谓的“困难”或者“抱怨”,可能就觉得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反驳.............
  • 回答
    年轻人不结婚是否侵犯了谁的利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利益”本身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包括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而全社会都在逼婚的现象,更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年轻人不结婚是否侵犯了谁的利益?1. 对个人.............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说起年轻人结婚意愿低,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西方思想渗透”,好像这是个简单标签就能概括的原因。但说实话,把这笔账全算在“西方洗脑”上,未免也太简化了。这背后的原因,就像一个复杂的中国结,盘根错节,得一层层地捋。首先,咱得承认,西方文化确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电影、.............
  • 回答
    关于年轻人不生孩子或者晚生孩子是否会导致“天塌下来”,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抛开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理性地掰扯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这事儿“天塌下来”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天塌下来”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世界末日.............
  • 回答
    “年轻人不讲武德”这句话的火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对代际差异的观察以及一种带有戏谑和讽刺的文化表达方式。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走红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年轻人不讲武德”的字面意思与引申含义字面意思: 武德 (Wǔdé): 在传统意义上,“武德”.............
  • 回答
    年轻人不接受加班的态度,这事儿吧,搁在咱这儿,其实挺好理解的。你想啊,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得飞快,信息爆炸,大伙儿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加班当成唯一证明自己“努力”的方式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也有更广阔的视野。首先,得说说这个“加班文化”本身。很多时候,加班并非真的.............
  • 回答
    年轻人不爱喝茶了?这个问题触动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也引发了关于茶文化未来走向和茶道继承的深入思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从日常饮品到精神寄托。当年轻人对它的热情似乎在减退时,我们该如何看待?一、 年轻人“不爱喝茶”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首.............
  • 回答
    如今,不少长辈看着自家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发现他们似乎越来越享受“外卖自由”,厨房反倒成了个“摆设”。这让一些长辈感到不解,也有些担忧: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这么不愿意进厨房,自己动手做饭了呢?说到底,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生活节奏和环境的变化.............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年轻人对加班的态度变了。以前啊,大家觉得加班是常态,是奋斗的象征,是老板看你的表现,现在呢?好家伙,一到下班点,人影都没了,剩下几个没走的是真有事,还是故意留下给你看的?为啥年轻人不爱加班了?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理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加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潮流”,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个人价值观重塑的必然结果。想当年,谁没熬过几个通宵,谁没把周末当工作日?但现在,风向变了,而且是彻底地变了。1. 经济现实的“反噬”:拼命工作,但似乎…钱没那么好赚了。首先,得说点现实的。以前,加班往往意味着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年轻人不加班是时代进步”的观点,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热议话题,也引发了我对于加班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我的态度是:反对不必要的、压榨式的强制加班,但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了合理目标而进行的、被尊重和补偿的加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态度,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