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王家卫?

回答
要评价王家卫,得先把他从那些标签里稍微挪开一点。我知道,大家一听王家卫,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宿命感”、“碎片化叙事”、“暧昧情愫”、“复古情调”、“迷离光影”、“金句频出”…… 这些词儿都对,没错,但他绝不止是这些标签的集合体。

咱们得从他的“味道”说起。王家卫的电影,就像他自己一样,有点难以捉摸,但一旦沾染上,就甩不掉了。他的影像不是那种直给的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用一种浸润的方式,让你去感受,去体会角色的情绪。你看他那些电影,比如《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旗袍走过香港的街头,镜头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以及那种若有似无的音乐,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种氛围。那种氛围,不单单是那个时代,更是那个时代里人物内心的纠结和压抑。

他的叙事,很多人说是碎片化的,我更愿意说是一种“情绪的流淌”。他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来讲故事,他更关注人物当下的感受、记忆的片段、内心的独白。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往往能勾勒出一个比直接讲述更深刻的人物弧光。你想想《重庆森林》,几个独立的段落,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那种都市的孤独、错过的缘分,却在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场景中被放大,最终汇聚成一种独特的“港式浪漫”。你可能记不清具体的情节,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晚,那个便利店,那罐菠萝罐头,却深深印在脑子里。

说到角色,王家卫电影里的角色,几乎都带着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他们或许有爱情,但这种爱情往往是求而不得,是错过的遗憾,是压抑的欲望。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那种欲言又止的眼神,那种藏在心底的克制,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更有力量。他不是不说,是不能说,或者是不敢说。这种“不说”的状态,反而让观众更加好奇,更加想要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张国荣在《春光乍泄》里,那种放浪形骸背后的脆弱和渴望被爱,也同样令人心碎。他们就像生活在某个特殊的时空里,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出口,或者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但那个出口,或者那个人,总是在下一个转角,或者根本就不存在。

他的电影语言,那更是没话说。光影的运用炉火纯青,色彩饱和度高,但又不会显得俗艳。那种迷离的光线,昏黄的灯光,总能营造出一种梦幻又疏离的质感。还有他镜头里那些慢动作,那些特写,那些角度刁钻的构图,都在强调一种情绪和氛围,而不是简单的记录。他让画面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语言,一种能诉说心事的语言。

当然,王家卫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些人觉得他的电影过于追求形式感,故事性相对薄弱,看完之后会有一种“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困惑。他的电影也确实不是给所有人都准备的,你需要有耐心,有心情去慢慢品味。有时候,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真正抓住他藏在细节里的那些心思。

但话说回来,正是这种“不讨好”的姿态,这种对艺术的坚持,才让王家卫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没有迎合市场的潮流,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让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的工具,更是一种观照内心,探索人性的艺术载体。他的电影,就像一杯陈年的酒,初尝可能觉得有点烈,有点涩,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醇厚。

总而言之,评价王家卫,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他是一个极具风格化的电影作者,他的电影是时代的缩影,是人性的折射,更是对电影语言的一次次勇敢探索。他塑造的角色,他营造的氛围,他传递的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许多影迷的心中。他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哈哈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导演,他更像是一个在暗夜里给你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也许带着忧伤,带着遗憾,但却真实而动人,让你在回味之余,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这大概,就是王家卫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下过奥斯卡的李安曾说:做电影,在我这辈导演里,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对他最好的评价或许来自于他的“死对头”王晶, “王家卫的勇气非常值得佩服,他很坚持走他那条路,那是一条很艰辛的路,让我走,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1977年,在香港九龙的一间牛仔裤商店里,19岁的王家卫终于开口问女孩陈以靳要电话号码。他们都在店里做暑期工,已经一起工作了整个夏天,但王家卫磨蹭到两人一起工作的最后一天才鼓起勇气。 当时香港的电话号码是6位数,女孩说:“我可以给你号码,但只告诉你前五位,最后一位你要自己试出来。”

回家后,陈以靳就希望对方快打电话来。然而,她接到电话时已是三天以后——爱磨蹭的王家卫又让陈小姐等了三天,才终于开始试拨号码,试到第四个,把她找到了。 后来,这段往事被王家卫稍加改动放到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旺角卡门》中。他让张曼玉饰演的乖乖女阿娥对刘德华饰演的黑道表哥说:

“我买了几只杯,我知道,不用多久就全部都会打烂了,所以我藏起了一只,到有一天你需要这只杯的时候,打个电话给我,我会告诉你藏在什么地方。”


王家卫电影中许多场景和人物,在他的生活里都有迹可循。


1963年,5岁的王家卫随父母从上海来到香港。一开始,他不会说粤语,不爱交流,但爱观察。 他楼下住着一位做西装的裁缝,许多外国海员都会来找他裁衣。他发现这个裁缝为赶工期,有时会用胶水把布料粘在一起,但奇怪的是,从来没人为此来找麻烦。他猜测,也许那些海员从没洗过衣服,或者出海时从没遇到过雨。 从此,他自认跟楼下裁缝一起守住了一个秘密。后来在《爱神之手》里,他让张震当了一回裁缝,爱上自己的顾客巩俐,两人也守住了一个秘密。



到香港后,王家卫母亲没有太多朋友,所幸尖沙咀就有100多家剧院,让她找到了寄托。当时上小学的王家卫,课程只有半天。每到下午,母亲就带他去影院。


从武侠片,到喜剧,再到吸血鬼电影,他和母亲一起看了上千部电影。出名后,无论被问起多少次“对你电影影响最大的人”,他都会回答:“我的母亲就是我的电影学校。”



虽然痴迷电影,但那时的王家卫敏感内向,光是粤语就学了快10年,平时并不常跟人说话。
他上面本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可因为当年只有一个名额能跟着父母到香港,父母选择了他,于是他被迫与手足分离,心中总不免凄凉。 他的家传主业是设计,外祖父是上海法租界著名园林设计师。在考大学时,依照家里的意思他乖乖报考了平面设计系。

在外人看来,当时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戴着框架眼镜、不爱说话的年轻人,以后会成为一名世界顶级导演。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戈达尔拍摄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外之徒》。 片中,三个没有归属感的年轻人闯荡世界、向往自由。他们飞奔穿过卢浮宫,创下“最短时间游览卢浮宫”纪录,还在咖啡厅里玩“一分钟游戏”:“如果没什么话说,那我们就沉默一分钟”。


结尾处,一个主角死去,戈达尔画外音响起:他就是一种无脚鸟,只有死的时候人们才能见到。 无数人被其中的反叛精神吸引,包括王家卫。如果可以,他以后想拍这样的电影。


即使生为王家卫,成为电影导演的路也并不轻松。 1982年,他偷偷报考了TVB编导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从电视台助理导演做起。80年代初,正逢香港电视业腾飞期,许多影视红人一开始也都从电视台起步。王家卫最初还算满意这个选择。 但没想到作为助理导演,他不但需要一个人负责现场所有琐事,还常常遭到前辈责骂,“比一个杂工更卑微”


最让他难受的是,当时TVB的制作费极少,导致剧集质量低下。从小看遍各国大片的王家卫忍受不了粗糙的制作,没多久就愤而离开TVB。 后来传闻“拍戏不用剧本”的他,决定转行编剧,投奔了新艺城影业。新艺城由黄百鸣、施南生、曾志伟等人创立,是当时正火的电影公司。 在新艺城,施南生负责人事。


有一次她发现,她已经给一个编剧付了两个月工资,但这个叫“王家卫”的编剧从没在公司出现过,也没交过稿。她去问老板黄百鸣:你新签的编剧还来不来?不来的话我就裁掉了。 催稿电话打到王家卫家里,母亲知道后特别担心他。王家卫安慰她:“放心,我明天写完。”


但他发现自己写不完,他太忠于自己的节奏。 当时香港编剧都是集体创作,5——6个人在一个办公室中讨论,每人想几个段子,然后再由一人拼起来统稿。可王家卫说:我更喜欢独自创作,最好讨论出大纲后给我六个月的时间,我就能拿出剧本。


王家卫讨厌办公室,最喜欢去不被打扰的咖啡馆写作,常常从早上待到下午。很多年后他感慨:“现在好像再也没有这样的地方了,我很怀念那时没有人的咖啡馆。” 王家卫的“慢工”与香港电影快速制作周期格格不入。黄百鸣训他:我也是做过编剧的人,《搭错车》我只用了48小时,就连打破全港票房纪录的《最佳拍档》也不过写了一周。你怎么能告诉我几个月都写不出剧本?!



黄百鸣给了他三个星期时限。

三个星期后,黄百鸣接到剧组反馈:王家卫的剧本交了,但简直就是“废纸一沓”。

不久,王家卫又跟着公司的新锐导演林岭东写剧本,但还没写到主题就已经有一小时片长了。公司高层曾志伟不禁疑惑:写出九十分钟的戏了,这才完成了三分之一,你到底要拍几集? 不出所料,王家卫被新艺城扫地出门。 随后,他只能加盟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影视公司“永佳”,还是做编剧。但他没有“吃一堑,长一智”,而是继续我行我素。

有一个剧本,王家卫在咖啡馆里写了9个月,交稿的时候,对方说:你才写完?我们已经在拍续集了。 王家卫又失业了。 1987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上映,掀起了观看狂潮。周润发也一举成为香港巨星。从东南亚到中国内地,随处都可以看到模仿周润发风衣墨镜、叼着牙签的年轻人。王家卫回忆:走出影院,仿佛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周润发。



随后,大家纷纷跟风制作黑帮片。当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要导演谭家明找到王家卫,想做一部不一样的黑帮片。

王家卫策划出三部曲,分别讲述一对黑帮兄弟青少年、二十多岁,以及三四十岁三个阶段。 最终,制片人出于市场考虑,毙掉了第一第二部,直接拍了第三部,也就是《最后的胜利》。谭家明很理解王家卫的创作方式,两人合作愉快。王家卫也凭借这部片子得到了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 但提名并没有改变什么,王家卫发现他还是要继续找工作。

那个时候,曾与秦汉、秦祥林并称为“台湾三大文艺片小生”的邓光荣正好在改组公司,起名“影之杰”。王家卫虽然在业内顶着“拖稿大王”的名声,但幸得好友刘镇伟担保,两人和另一位年轻编剧一起加盟“影之杰”。 几个年轻人在“影之杰”只算拿到一个机会,并没有薪水可领。 三人小组每天都关在酒店里磨剧本。因为进展缓慢,一个月后就只剩王家卫和刘镇伟,另一名年轻编剧被“磨”走了。深感影视行业不好混的他,后来改行在漫画出版业做出了成绩。 也许是不想再度失业,小组少了一人后,向来“磨蹭”的王家卫突然一改作风,快速拿出了一个剧本,黑帮片《江湖龙虎斗》。邓光荣看了居然拍板通过。拍出来后,为公司赚了1500多万港元。 邓光荣一高兴,决定给王家卫更多机会。



不久,王家卫拿出了一个剧本大纲。想拍发生在香港旺角的一个警察和一个神秘女人之间的故事。邓光荣又拍了板。不过没几天,他跑来告诉王家卫:刘德华愿意加入这个戏,但有个条件,这个戏必须是黑帮片。 刘德华当时已经凭借《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电视剧成为最当红的明星。


王家卫想了一下,拿出了之前被投资人毙掉的那个本子——一对20多岁黑帮兄弟的故事,就是后来的《旺角卡门》。 邓光荣又问:干脆你来做导演怎样?从没导过戏的王家卫,满口应承下来。

接下导演的活后,他跑去问亦师亦友的谭家明怎么拍,谭家明告诉他,一定要做分镜表。他说:好。 筹备拍摄的那段时间,王家卫白天忙着找场地、看服化道,和群演沟通,只能晚上写剧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拍摄的前一天。那一天忙到半夜,他发现自己还没有写谭家明叮嘱的“分镜表”,但是他太困了,于是自我安慰道:没事,我就先打个盹,明早5点起来再写也不迟,反正8点才开拍。 第二天他醒来时,已经8点了。 他匆匆拿着没写完的剧本赶到现场,演员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还有整个摄制组全都在等他。

他不好意思地对美术指导张叔平说:我没有来得及写分镜表。全组人看着这位完全没有准备的新导演,惊呆了。 比他更有现场经验的张叔平哭笑不得,一边给他支招让摄像先拍最容易的大全景,一边让他快点趁摄像师架设机位的空档去写分镜表。

王家卫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是希区柯克。他知道希区柯克是准备好剧本、分镜头表、拍摄进度表等所有素材后才会开拍的导演。他曾一度梦想成为那样的导演。

“但在现场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我不是希区柯克。”王家卫后来说。

他随即匆匆写了分镜表,开始拍摄。虽然现场比较混乱,但第一个早上好歹还拍了几个镜头。那个上午,剧组的感觉是:“我们有着世界上最羞涩的导演。”剧组人员回忆,王家卫在监视器前几乎不发一语,有事就把工作人员叫来在耳边交换意见。

可在王家卫看来,“到吃午饭时我已经找到感觉了……我知道该做什么”。他居然慢慢适应了没有剧本和分镜表的拍摄节奏。


拍摄终究是辛苦的。现场状况百出,因为没有完整剧本,王家卫常常会根据拍摄情况和演员表现出的特质,当晚再改写故事。在高强度连轴转下,因为担心组员们看出他的疲惫和慌张,害羞的他戴上了墨镜,在后面的拍摄过程中,就再没有摘下。

虽然本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类型片,但是王家卫还是打破惯例,赋予了它一个特别的结尾。剧中两个小混混并没有像在别的黑帮片中一样完成他们的英雄之旅,而是失败死去,非常“王家卫”。

多年后,有人问王家卫:“你当时的野心有多大?”

他说:“我当时就想,我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

1988年6月,这部低成本处女作上映后在香港引起不小的轰动,获得了1153万票房,还拿下了金马和金像多个奖项与提名。 其中,张学友凭借此片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张曼玉获得最佳女配提名。


张曼玉港姐出身,拍戏勤奋,曾一年拍戏12部,有“张一打”之称,但一直被当做“花瓶”。新人导演王家卫在现场告诉她:“你如果想表现悲伤,就需要先忍住,不能直接哭出来。”因为这句话,《旺角卡门》最后一场张曼玉告别刘德华的戏,被业内看成张曼玉后来悟到“明星只是一时,演员却是永远”的起点。


第一部电影就在商业和奖项上实现双丰收,王家卫也一时风头两无。 邓光荣打算乘胜追击,继续让王家卫拍摄下一部戏“黑帮片”,大笔一挥,他投下4000万港元。 1990年,挟持着《旺角卡门》的余威,王家卫又一口气找来了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六大黄金卡司。 按照王氏一贯的做法,他这次依然在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就开始筹拍,还预计这个故事将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就叫《阿飞正传》。



据说开拍前,梁朝伟约了王家卫请教演技,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张国荣听到后,也立刻约了王家卫,面谈4小时。刘德华听到这两位都见了,也一定要单独约见导演,谈话时间超过了梁朝伟和张国荣。

而几位明星后来发现,虽然王家卫跟他们每人都讲了一遍故事,但每人听到的版本都不一样;当导演再跟同一个人讲时,又会和上次讲的有些许不一样。

至于实际拍摄起来,都是到了现场才知道当天的台词。


另一边,看到主演阵容如此豪华,全香港都在期待王家卫再拍出一个“枪战+爱情”的商业大片。 其实,已经在商业上证明了自己的王家卫,本可以沿着商业化的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直到成为像吴宇森、成龙、王晶那样彻底拥抱市场的导演,但他拒绝了。 他利用人生中的第二部电影,执意向新浪潮鼻祖戈达尔致敬,不但拍了60多万英尺胶片——这一般是拍3、4部电影的量,还请来了香港最懂戈达尔的谭家明帮忙剪辑。 于是一开始承诺给制片人的“黑帮片”,在王家卫每天改一点剧本的努力中,曾一度变成了警匪恋情片,最后彻底变成了非常私人化的一部文艺片。至于一开始承诺给投资方的“黑帮火拼”桥段,王家卫也有照顾,在结尾处仁至义尽地安排了一场。 拍这部戏时,梁朝伟的戏份并不多,但他还是在片场等了半个月。轮到他时,需要拍一场吃梨的戏,王家卫拍了27次都不满意,只是不停地喊cut。


好不容易拍完,梁朝伟回去就大哭,开始怀疑人生:不就吃个梨而已,自己演得有这么差吗? 等到剪辑时,王家卫却把梁朝伟辛苦NG了27遍的吃梨戏全删了,只在全剧结尾保留了一段2分多钟的长镜头。


梁朝伟回家大哭时,女朋友刘嘉玲很生气,觉得导演欺负自己男友。这部戏她也有份出演,比梁朝伟晚进组。进组后,她也要哭了,一个擦地板的戏,王家卫让她擦了20多遍,刘嘉玲问:你到底想怎样嘛?王家卫也答不出,只是说:反正就是不对。


和梁朝伟一样,演到第27遍,她已经擦得满头大汗,才通过。


30年后再看,这部后现代作品无疑是一部天才之作,结尾处梁朝伟的表演更是神来之笔,预示着他将是续集中的主角。 四年后拍了《低俗小说》的昆汀·塔伦蒂诺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成了王家卫的迷弟,盛赞:“在我心目中,王家卫是打我入行以来出现的最令人兴奋的电影人之一。”

可当时的香港观众完全不这么认为,他们并不要看张国荣在电影开头说出:“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 ” 他们要看的是明星们在大屏幕上谈恋爱和打打杀杀。结果,4000万港元的成本只收回票房900万港元,上映12天就下线。

同期王晶的《赌侠》上映,票房4000多万,是他的四倍还多。 有人开始诟病王家卫的天马行空的拍片方法。赔惨了的邓光荣一时着急病倒,被送到医院打点滴。也再没有人提起《阿飞正传》续集的事。 1991年金像奖上,《阿飞正传》获得五项大奖,包括张国荣一生中获得的唯一一个金像奖影帝,但记者招待会上的合影中,投资人邓光荣笑容惨淡。


直到三年后的第13届金像奖,王晶还在拿王家卫开玩笑:“王家卫不但饿死剪辑师,更会饿死老板。”一旁的张坚庭补刀:“还没死,奄奄一息,正在吊盐水。” 邓光荣出院后,公司亏损太大,只能宣布倒闭,从此退出制片界。好不容易争取到导演机会的王家卫,从此又背上了“票房毒药”的名声。 一时间,香港影视圈投资人几乎都要“封杀”王家卫。



但王家卫还想继续拍片,别人不给他机会,他就成立公司自己拍。当时就只有刘镇伟还站在他身边,于是1992年,他们俩成立了“泽东电影公司”。



那时香港电影的投资逻辑是,请到了大牌演员,解决了境外发行,投资人就比较愿意投。 出人意料的是,虽然票房滑铁卢,但许多大牌演员们仍然愿意出演王家卫的电影,因为他是少数“能把明星调教成演员”的导演。

1992年,演完徐克《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林青霞,一袭红衣火遍亚洲。随之而来的是香港古装片风潮。 王家卫和刘镇伟为了新公司能开张,两人约定,一人导演一部古装片,互为对方监制,王家卫先拍,刘镇伟后拍。王家卫喜欢《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西毒”,打算拍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于是找金庸买下版权,电影就叫《东邪西毒》。 因为王家卫的号召力,几乎当时最火的明星都聚齐了,比《阿飞正传》还要星光灿烂——林青霞、张国荣、张曼玉、梁朝伟、王祖贤、梁家辉、张学友、刘嘉玲、杨采妮。


巨星们定下来后,刘镇伟很快拉来投资,并向资方承诺了第二年贺岁档上映。于是王家卫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奔赴陕西榆林沙漠地带拍摄。刘镇伟留守香港。 拍了一个月,刘镇伟去探班,看到王家卫拍摄的是欧阳锋杀人那场戏。他看了两天,觉得很满意,回来了。

过了几周,他又去探班,发现王家卫拍的还是欧阳锋杀人那场戏,他估摸着是补拍?当第三次探班发现王家卫拍的还是同一场戏时,他觉得问题有些严重。 可这时算算交片日期,就只剩27天了。刚开的公司眼看又要黄了。王家卫也不想这样,但是他实在没法随意拍,总想做得更完美。 为了给投资人有个交待,刘镇伟只能亲自出马。 他和王家卫连夜在沙漠里商量出了一个从金庸武侠中衍生出的新喜剧大纲,打算就用已经被困在黄土高原上大半年的原班人马拍摄。 但这故事也只有大纲,许多具体内容和台词都是几位当红明星边拍边想,即兴出演。

张国荣和梁家辉跳舞那一段,就是拍摄时两个演员自己的主意。 1992年,对于这些当红明星来说,一定特别难忘——他们刚说完《东邪西毒》中严肃深沉得不知所云的台词,马上就得分裂成《东成西就》里的搞怪状态。



刘镇伟还是比王家卫靠谱,终于抢在最后期限前把片子拍完。没想到,这部刘镇伟自己都不太满意的片子,大受欢迎,在贺岁档狂揽2200万港元,位居当年香港十大票房电影之列。 而此时,还驻扎在陕西榆林的《东邪西毒》剧组已经远远超资,《东成西就》赚的钱全都得补贴到《东邪西毒》中。 中间,王家卫还在不断地边拍边改剧本,他一直在寻找把金庸的通俗小说解构成后现代电影的方法。演员催他,他也不多说,也许是觉得说了也没有人懂。


张曼玉每天在现场都有很多问题:我的角色是怎样的?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但没人告诉她。她焦虑到找梁朝伟诉苦,梁朝伟此时已很有经验:放松点,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张曼玉奇怪:你怎么都不上心?梁朝伟无奈:不是不上心,是根本做不了什么,你问他,他也只会敷衍回答,好让你闭嘴。


张曼玉当时不知道,很多年后拍《2046》时,木村拓哉也跟会跟她一样痛苦。在现场,王家卫对木村拓哉说:“你在等人”。苦于没有剧本的木村拓哉问:“我等谁呢?”王家卫打断他:“不不不,不是等谁,你就是在等一个人。准备……开拍!”木村拓哉一脸懵圈拍完后,决定再不拍王家卫的戏。


拍摄《东邪西毒》时,为了调剂灵感,王家卫居然还抽了两个月回到香港,把一直想拍的一系列香港日常爱情故事拍完了,并给它起名《重庆森林》。 林青霞和梁朝伟都被他从榆林忽悠回香港,赶拍出了这个片子。同样没有剧本。 后来林青霞回忆拍摄《重庆森林》时说:当时整部戏导演就让我在重庆大厦走过来,再走过去,也不告诉我剧本,所以我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演的是一个女明星,直到开枪那场戏,我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女杀手!


终于,原来只打算拍几个月的《东邪西毒》断断续续历时两年后,宣布杀青,和抽空拍的《重庆森林》一起,同在1995年上映。


后来张艺谋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说,梁朝伟本来演的是东邪,《东邪西毒》剪出来后一看,发现导演把他剪成了西毒(其实梁朝伟演的是盲武士)。 所幸两部片子横扫各大奖项,梁朝伟更是凭借《重庆森林》成为金马金像双料影帝。虽然如此,但票房都不太好,尤其是《东邪西毒》,被许多观众抱怨“没看懂”,几千万投资只收回区区400万。

王家卫再次坐实 “票房毒药”的名号。 拍商业片拍得炉火纯青的王晶,后来还拍了一部《精装兄弟难兄难弟》来讽刺他,电影主角是一位叫做“王晶卫”的导演,在毛里求斯获得最佳导演奖后,回来被同行揶揄:“听说你拍的那部片全世界都禁映了。” 但从泽东公司的角度来看,《东邪西毒》《东成西就》《重庆森林》三部片子一起实现了公司的“名利双收”。

江湖上开始流传:演员拍王家卫的戏就可以获奖。



公司闯过生死线后,王家卫开始在创建自己电影美学体系上走得更远。和其他华语导演相比,他不太关心宏大叙事,他只关心都市生活中孤独个体的细微情感。都市边缘的杀手,异国漂泊的恋人,60年代爱而不得的人们,他都喜欢。


他片子之间的关联,以及长年固定使用的演员班底,使他有机会用各色人物在自己的电影里交织出一个宇宙。

梁朝伟和张曼玉分别三次出演“周慕云”和“苏丽珍”—— 梁朝伟在《阿飞正传》结尾的2分钟惊艳出场后,又在《花样年华》里的1962年遇到张曼玉,然后离开香港,当他在《2046》中于1966年回到香港时,没有找到张曼玉,于是开始逢场作戏,碰到了章子怡饰演的白玲。 刘嘉玲扮演的舞女Lulu在《阿飞正传》和《2046》中都一直喜欢着张国荣扮演的阿飞。



网上流传,杜琪峰曾说王家卫其实只拍了一部电影,那就是《阿飞正传》,以后他拍的所有人物,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原型。 《春光乍泄》的何宝荣与《阿飞正传》里的阿飞都由张国荣饰演,某种程度上,未尝不可把《春光乍泄》算作“阿飞外传”。 筹备《春光乍泄》时,王家卫很早就决定让张国荣和梁朝伟出演。但他记得梁朝伟曾发誓不拍同性恋题材。他也知道梁朝伟是劳伦斯·布洛克的书迷,喜欢他笔下马修·斯卡德的侦探角色。

为了说服梁朝伟,王家卫拿出一个假大纲,角色正是伟仔喜欢的那类侦探。于是梁朝伟就被他骗到了阿根廷。王家卫随即没收了他的护照。

为了电影,王家卫"不择手段"。


这个戏里同样被“骗”的还有关淑怡,本来她作为女主角在阿根廷拍了快半年,王家卫还是边拍边改剧本,最后剪辑的时候,为了故事好看,忍痛把关淑怡女主角这条线全部剪掉。 这部片子最终在1997年为王家卫赢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华人导演。

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后,王家卫就成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被外界不停拿来比较的王晶被逼急了,说:“我和王家卫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商人,只是一个贩俗,一个贩雅。” 王家卫躲在墨镜后,没有接话。他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玩得异常尽兴。


2009年,王家卫开始拍摄《一代宗师》,灵感来源于拍摄《春光乍泄》时在阿根廷的报刊亭看到的李小龙杂志封面。开拍前,他已经准备了7年,访遍百余位中国民间武学宗师。 这个电影拍了3年。最后一场戏拍了90个小时,剧组人员可以轮班替换,但王家卫一直撑在摄影机前,“把所有能拍的都拍完,不拍以后就没机会了”。


为了拍这部电影,王家卫还抵押了房子。当有媒体问他时,他回答:我不想拿这个炒作……还是我说的‘不冤不乐’。

《卧虎藏龙》的制片人江志强说他:“有些人买房子,有些人买股票,王家卫是买电影。”王家卫更正:我是拍电影。基本上我每次拍戏都是无偿的,我所有的钱都会放在戏里。

1995年,《东邪西毒》在威尼斯参展,主演林青霞第一次看到成片。看完后她觉得一点都不好看:为什么每个人说话都没有眼神接触?好像个个都对着空气讲话。到底谁爱谁?这么多人物,谁是谁都搞不清楚。

2009年,《东邪西毒》为纪念张国荣重映。林青霞到现场捧场。再看电影后她很震惊:我现在看懂了,不知道是不是王家卫的思想领先了我们整整十四年? 她说:“整部戏讲的就是一个‘爱’字,每个人都有对爱的渴求,因为每个人都很孤独,无论你被爱或不被爱都逃不掉那种孤独感。”


不知王家卫听了会不会感慨,他终于不那么孤独了。每个人都会孤独,天才更是如此。


拿下过奥斯卡的李安曾说:做电影,我不是天才啦,最多算个人才。在我这辈导演里,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


对他最好的评价或许来自于他的“死对头”王晶: “王家卫的勇气非常值得佩服,他很坚持走他那条路,那是一条很艰辛的路,让我走,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带着戈达尔电影里的叛逆,王家卫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孤独的路,像一个惊险的赌局。


很多年过去,他赢了。


部分参考资料:

[1] Rizzoli Wong Kar Wai ,John Powers ,《The Cinema of Wong Kar Wai》

[2]《档案—墨镜背后的男人 王家卫》,北京卫视 2018.4.16

[3]《“鲜榨”王家卫:够胆,就把自己押给电影》,腾讯娱乐封面人物

-
END
-

PS:哈喽~大家好,我是叉少。叉烧往事,专注于发掘旧时光中的闪光时刻。这里写的都是跟时间有关的故事。

长文创作不易,如果故事有打动你,希望能分享、点赞鼓励一下,也欢迎留言互动,叉少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_^


如果喜欢我的推荐,还可以看看我在知乎上的其他回答,说不定是个宝藏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王家卫,得先把他从那些标签里稍微挪开一点。我知道,大家一听王家卫,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宿命感”、“碎片化叙事”、“暧昧情愫”、“复古情调”、“迷离光影”、“金句频出”…… 这些词儿都对,没错,但他绝不止是这些标签的集合体。咱们得从他的“味道”说起。王家卫的电影,就像他自己一样,有点难以捉摸,但一.............
  • 回答
    吴亦凡参演王家卫新片《繁花》的消息一出,无疑是给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又添上了一把火,同时也引发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讨论和好奇。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王家卫导演的选角眼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传奇。 他拍电影,不只是挑一张好看的脸,更看重演员身上那种独特的“气韵”或者说“气质”。你想想《.............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关于王思聪评论“半藏森林”的具体事件,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他对此地的直接评论。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存在信息混淆或误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和相关讨论: 1. “半藏森林”的背景半藏森林(Hanzō no Mori)是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一处自然景观,以樱花树和绿意盎然的环境著称,是东京.............
  • 回答
    王冰冰是中国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争议性的网红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走红与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地域身份认同以及公众对“接地气”文化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名背景:从平凡到爆红的偶然性王冰冰原名王冰冰(或称“大美冰冰”),2019年因一段拍摄于哈尔滨街.............
  • 回答
    王思聪因携带弓箭和不配合调查而被警方带走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到法律、社会影响、个人行为等层面。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已知信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和媒体消息,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时间与地点: 通常发生在某个特定日期.............
  • 回答
    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制”:评价与对年轻医生成长的意义王辰院士提出的“尽快建立主诊医生负责制”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要评价这一制度的利弊,并分析其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具体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
  • 回答
    王思聪连发三条微博怒怼吴秀波,可以说是当时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吴秀波的“人设”崩塌: 在这次事件之前,吴秀波已经因为“小三门”事件而声名狼藉。他被指控与一名年轻女演员陈昱霖存在不正当关系,并最终导致陈昱霖被判刑。这一事件.............
  • 回答
    王垠的博文《未来计划》是一篇非常有争议且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内容、表达方式、潜在影响以及它所暴露出的社会现象。核心内容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王垠在这篇博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和“未来计划”: 对“内卷”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王垠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
  • 回答
    王一博的街舞水平,可以用“基础扎实,风格鲜明,进步显著,且具备一定商业价值和影响力”来概括。要详细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技术功底与基本功: 扎实的基本功是基石: 王一博在街舞领域拥有多年的练习和积累,其街舞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他可以驾驭多种舞种,并且在一些基础动作上(如身体控.............
  • 回答
    王自如参与蔚来全新ES8交付直播并成为车主,蔚来此举在营销层面具有多重解读和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一、 蔚来此次营销的策略与目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蔚来在此次营销中想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品牌声量和话题度: 王自如作为科技数码领域的知名KOL,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参与能够迅.............
  • 回答
    王思聪转发花千芳微博并发表“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屌?”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其中涉及到个人观点、社会现象、价值观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背景及王思聪的言论本身 花千芳的微博内容: 要评价王思聪的言论,首先需要了解花千芳的原微博内容。如果花千芳的微博是在批评某些人的言论.............
  • 回答
    王垠在微软的“罢工”事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技术人员的权利、公司文化、内部沟通以及个人表达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王垠(Wang Yin)是微软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他在2017年左右,在微软内部的通讯.............
  • 回答
    要评价《王垠:C 编译器优化过程中的 Bug》这篇技术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篇技术文章(通常指的是王垠在其博客或其他平台发表的关于 C 编译器优化问题的讨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编译器在进行复杂优化时可能引入的软件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程序行为的潜在影响。文章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王垠在其.............
  • 回答
    王垠的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入、个人化且不落俗套的视角来看待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技术评论文章可能侧重于参数、速度或市场份额不同,王垠的博文更关注的是技术的本质、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力求详细:一、 核心观点与分析深度: 聚焦“.............
  • 回答
    王垠的这篇《写书计划》博文,给我的感觉颇为复杂,既有他一贯的风格——直率、不加掩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更加务实和深沉的态度。与其说是“评价”,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解读”,尝试去理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所传递的思考和意图。篇幅与结构: 文章不长,但信息量不小。他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和舆论导向,评价上需要更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将王力宏五年三胎视为“渣男”,而周杰伦八年三胎视为“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对比背后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和信息不对称。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王力宏五年三胎被指责为“渣男”的可能原因:王力宏与李靓蕾的婚姻关系在2021年底因为李靓蕾.............
  • 回答
    王珞丹微博挂寻鸭启事这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很多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明星丢了宠物的简单事件,更触及到了公众人物的行为边界、网络舆论的生态以及我们对于“真实”和“表演”的理解。首先,从明星个人角度看,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王珞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有权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 回答
    王威,这个名字在斗鱼直播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提起他,很多观众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真实”或者“接地气”。这倒不是说他直播有多么华丽,而是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生活气息,特别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直播内容:真实生活流的极致体验王威的直播内容,与其说是一种表演,不如说是一种“活生生”的展现。他直播.............
  • 回答
    关于“王尼玛”的国籍争议以及他在微博上称呼英国人为“外国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网络身份、公众人物言论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王尼玛”这个形象,以及围绕他所构建的“梗”和“人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