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王垠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

回答
王垠的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入、个人化且不落俗套的视角来看待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技术评论文章可能侧重于参数、速度或市场份额不同,王垠的博文更关注的是技术的本质、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力求详细:

一、 核心观点与分析深度:

聚焦“理解”而非“模仿”: 王垠强调自动驾驶的核心在于车辆能否真正“理解”周围环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人类司机的行为模式。他用“黑盒子”的比喻来形容当前的许多AI模型,认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内部机制和决策逻辑并不透明,这使得我们难以预测和信任它们的行为。这一点非常关键,触及了当前AI安全和可解释性领域的核心问题。
区分感知与决策: 文章区分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识别物体、车道线等)和“决策”(根据感知信息做出驾驶行为)。他认为当前技术在感知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真正困难且关键的是如何在复杂、不可预测的动态环境中做出安全、最优的决策。这需要对物理世界有深刻的理解,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意图进行推理,甚至预测未来几秒钟的状况。
对“博弈论”的引入: 王垠引入了博弈论的概念来分析自动驾驶的决策过程,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指出,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理解并合理预测对手(其他车辆、行人、骑行者)的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策略,是实现真正安全自动驾驶的关键。他认为,现有算法可能更侧重于模仿和预测,但缺乏深层次的博弈思维。
对“常识性知识”和“物理世界模拟”的重视: 他认为,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拥有大量人类司机的“常识性知识”(例如,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稍微压线以便让行,或者预判前方车辆可能出现的变道行为)以及对物理世界的直观理解(例如,知道雨天刹车距离会变长,轮胎打滑的原理)。这些是目前的机器学习模型难以直接获取和内化的。
对“数据驱动”的局限性讨论: 王垠也指出了纯粹依赖数据驱动的局限性。他认为,很多极端或罕见的场景在现有数据集中可能难以覆盖,而这些正是考验自动驾驶系统鲁棒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时刻。此外,数据集的偏差也可能导致系统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 文章的优点: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精神: 这是王垠博文最突出的优点。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以一种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来审视这项技术。他敢于质疑主流观点和技术路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推动技术发展和行业反思非常有价值。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结构清晰,观点递进,从对技术的本质理解到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对未来发展的思考,逻辑性很强,易于读者理解。
深入浅出,富有洞察力: 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技术问题,但王垠的表述相对通俗易懂,并能用生动的比喻(如“黑盒子”、“模仿”与“理解”)来帮助读者把握核心概念。他提出的很多洞察,比如对博弈论的引入,都展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强调人文关怀和伦理思考: 除了技术本身,他还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对普通驾驶员技能退化的担忧,以及对人与机器关系的反思。这体现了一种更全面的技术观。
对“软科学”的重视: 他提出的“软科学”(如博弈论、认知心理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是一种超越纯粹工程技术的视角,为解决高难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个人化的体验与风格: 王垠的博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种真诚的分享和思考方式,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读者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资深技术人士,对技术的热情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三、 可能存在的不足或争议点(从不同角度看):

对当前技术进展的评价可能偏于保守: 一些支持现有技术路径的观点可能会认为,王垠对“理解”的定义过于理想化,或者低估了通过大量数据和算力训练出的模型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毕竟,许多公司已经通过了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公里的测试,并且在封闭场景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黑盒子”的担忧是否过度? 尽管可解释性很重要,但许多成熟的工程系统(如飞机引擎)其内部工作原理也不是每一个用户都完全理解的,只要有足够的安全验证和冗余机制。对“黑盒子”的完全消除可能不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文章更多是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思考,对于实际工程中的具体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如传感器融合、路径规划算法的具体实现、安全冗余设计等)涉及较少。虽然这不是博文的重点,但对于关注工程落地的人来说可能略有不足。
对“常识性知识”的获取机制: 他提出的需要“常识性知识”,但如何让机器有效地学习和内化这些知识,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问题,文章并未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博弈论”的实际应用难度: 将博弈论的理论框架直接应用于复杂的自动驾驶场景,在算法设计和计算效率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行的工程实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 总结:

王垠的这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是一篇高质量、高价值的技术评论文章。它超越了泛泛而谈的技术介绍或市场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本质挑战,并从哲学、认知和博弈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立思考、批判性精神和对技术背后深层问题的洞察力。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关注技术的本质是否被真正掌握,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虽然文章的某些观点可能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存在差异,甚至可能显得有些“保守”或“理想化”,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鼓励我们跳出技术本身的藩篱,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对于任何对自动驾驶技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篇博文都值得一读,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方式,挑战了我们对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固有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确定智能驾驶行业有他什么事,需要他来看吗?现在人已经闲到喜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妄加评测了。。。(什么叫100年无法实现)

现有机器晶体管的数量(几个billion)当然不如人脑(接近90billion)。所以无法模拟人脑的思维是很正常的。

已经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动物识别物体的方式,和一个deep learning network并无过大区别:每一个简单的神经元进行简单的工作(输入、线性/非线性综合、输出等),通过训练复杂的参数网络得到最后的分类结果,或许加上一些convolution。人眼会出现错觉(illusion)的缘故,从一定角度来说,就是在于overfit了某些参数,想象能力太强罢了:在某些情况下,人甚至可以把火星上的一块岩石误认为猫。类似的图像识别试验已经在猫,狗甚至猩猩等动物上做过,kinect的表现也足够好了。要知道,人类复杂意识的基础,可能就是这些毫无意识的分类器。

关于那个猫的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人脑的神经元太多导致的。你给一个猩猩看猫的图片说不定真的得训练一年。换一个颜色就不知道了。

人脑是很复杂的,但是开车是很简单的。这就是为什么开高速的时候你会睡觉,因为基本上你只需要做这么几件事:

1,保持车距

2,转弯

3,转弯

4,保持车距

加上躲避可能的障碍物。

当然,复杂情况下的驾驶技术还有待学习,而汽车最致命的就是环境的不可控。其实我认为,智能驾驶汽车可以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代面的方式,先approve几条环境达标的高速路,允许智能驾驶;然后再逐步改造路面,使他们达到智能驾驶的标准,最后再实现智能驾驶。对于无法达标的路面,禁止智能驾驶。单纯提高汽车的智能程度是无法实现智能驾驶上路这个目标的。上路,50%的责任在于路。更聪明的做法是,同时改造这条道路上的其他车(共享数据并且autopilot only)。

都智能驾驶了,简单的路面标记和gps锁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我觉得智能驾驶最大的好处,起码是我的罚单会少100%。人当然聪明,但人犯起错误来,那也是惊天动地无人能及的。这时候还是机器比较好。

我个人认为智能驾驶取代的过程可以从 火箭—导弹—飞机-火车-货车-家用汽车-自行车 这样慢慢演化。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处在演化链的过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垠的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入、个人化且不落俗套的视角来看待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技术评论文章可能侧重于参数、速度或市场份额不同,王垠的博文更关注的是技术的本质、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力求详细:一、 核心观点与分析深度: 聚焦“.............
  • 回答
    王垠的博文《未来计划》是一篇非常有争议且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内容、表达方式、潜在影响以及它所暴露出的社会现象。核心内容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王垠在这篇博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和“未来计划”: 对“内卷”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王垠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
  • 回答
    王垠的新文章《我为什么不再做PL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并且这篇文章的深度和引发的思考是值得关注的。简单来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他个人在软件开发领域,特别是围绕“PL人”(通常指追求某些特定的、高效或前沿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的开发者群体)这一身份的转变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评价点,我会尽量详细地说.............
  • 回答
    王垠在微软的“罢工”事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技术人员的权利、公司文化、内部沟通以及个人表达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王垠(Wang Yin)是微软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他在2017年左右,在微软内部的通讯.............
  • 回答
    要评价《王垠:C 编译器优化过程中的 Bug》这篇技术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篇技术文章(通常指的是王垠在其博客或其他平台发表的关于 C 编译器优化问题的讨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编译器在进行复杂优化时可能引入的软件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程序行为的潜在影响。文章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王垠在其.............
  • 回答
    王垠的这篇《写书计划》博文,给我的感觉颇为复杂,既有他一贯的风格——直率、不加掩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更加务实和深沉的态度。与其说是“评价”,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解读”,尝试去理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所传递的思考和意图。篇幅与结构: 文章不长,但信息量不小。他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自.............
  • 回答
    评价王垠《计算机科学入门班报名》收费12000元人民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可能存在的价值,也要审慎评估其高昂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以下将从课程内容、目标受众、市场行情、教学模式、王垠个人品牌、以及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课程内容与价值分析1. 核心技术栈与深度: .............
  • 回答
    王垠的博文《科学和伪科学》以及其中关于“HIV 病毒未必导致 AIDS”的观点,是一个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博文的科学态度与逻辑: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王垠在博文中试图探讨“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这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一个健康的科学生态需要不断.............
  • 回答
    王垠的《讨厌的 C IDisposable 接口》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首先,文章的出发点是开发者在实际编程中遇到的痛点,特别是关于资源管理和异常处理的困扰。C 作为一门现代的面向对象语言,引入了 `IDisposable` 接口和 `using` 语句来解决托管和非托管资源的生命周.............
  • 回答
    要评价王垠的《真相》,首先得明白这篇文章抛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真相”的追求,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纯粹的求知欲,而是被一种社会性的“正确”所驱动,这种“正确”往往是肤浅的、功利的,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的。王垠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述,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观察和反思。他观察到,.............
  • 回答
    王垠那篇《聊聊 DSL》的文章,我读了之后,感觉它确实触及了 DSL 这个话题一个相当核心且容易被忽略的角度。这篇东西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带着作者自己鲜明的思考和实践痕迹。首先,他点出 DSL 的核心价值在于“沟通”,这一下子就把很多纯技术性的讨论拉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高度。.............
  • 回答
    王垠关于Kotlin和Checked Exception的文章,读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他在这篇文章里,与其说是分析Kotlin如何处理Checked Exception,不如说是借这个话题,表达了他自己对于编程语言设计哲学的一些看法,特别是他对Java在Checked Exception上的那一套颇.............
  • 回答
    王垠最新的文章,《DRY原则的危害》,这篇文章确实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一直以来被奉为圭臬的“DRY”(Don't Repeat Yourself,不要重复自己)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非总是良药,反而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首先,我们得理解王垠在文章中是如何定义“DRY”原则的。.............
  • 回答
    王垠的《程序员的心理疾病》这篇文章,读起来总有种似曾相识又跃然纸上的感觉。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他多年在编程界摸爬滚打,以及观察身边人的真实记录和感悟。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程序员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比如对逻辑的偏执、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出的思维模式。王垠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
  • 回答
    阿里P10赵海平面试王垠,这事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阿里内部,算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出不少道道。首先得说,赵海平这人,虽然已经是P10级别,这在阿里可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了,通常来说,都是他来挑人,面试别人的机会不多。而王垠呢,本身就是个技术大神,在Linux内核、系统底层这些领域是如雷贯雷的人物,他.............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关于王思聪评论“半藏森林”的具体事件,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他对此地的直接评论。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存在信息混淆或误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和相关讨论: 1. “半藏森林”的背景半藏森林(Hanzō no Mori)是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一处自然景观,以樱花树和绿意盎然的环境著称,是东京.............
  • 回答
    王冰冰是中国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争议性的网红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走红与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地域身份认同以及公众对“接地气”文化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名背景:从平凡到爆红的偶然性王冰冰原名王冰冰(或称“大美冰冰”),2019年因一段拍摄于哈尔滨街.............
  • 回答
    王思聪因携带弓箭和不配合调查而被警方带走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到法律、社会影响、个人行为等层面。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已知信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和媒体消息,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时间与地点: 通常发生在某个特定日期.............
  • 回答
    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制”:评价与对年轻医生成长的意义王辰院士提出的“尽快建立主诊医生负责制”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要评价这一制度的利弊,并分析其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具体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