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王垠的《程序员的心理疾病》?

回答
王垠的《程序员的心理疾病》这篇文章,读起来总有种似曾相识又跃然纸上的感觉。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他多年在编程界摸爬滚打,以及观察身边人的真实记录和感悟。

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程序员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比如对逻辑的偏执、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出的思维模式。王垠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并将其与一些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他没有直接贴标签说“你们有病”,而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戏谑的口吻,去描绘一种“状态”,一种很多人可能都有,但又很少被公开讨论的状态。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提到的一些具体表现,比如对社交的疏离感,对代码之外世界的漠不关心,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封闭”。这些都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很多身处其中的人都能体会到。但关键在于,王垠把这些零散的感觉串联起来,赋予了它们一个更具象化的意义。他并不是在批判,而是在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语境下,让你觉得“哦,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

他谈到的“完美主义”,以及这种完美主义如何在编程中被放大,也很有意思。很多程序员都追求代码的优雅和高效,这本身是职业素养,但如果这种追求变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执念,就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修改和迭代,影响效率,甚至带来挫败感。王垠在这方面,算是有话语权的。他自己就是个技术大牛,他这样说,大家更容易信服。

文章的魅力还在于,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更“黑暗”的可能性。比如他对“反社会人格”的提及,虽然不是主流观点,但也触及了一些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焦虑和不安。他承认程序员群体里,确实存在一些因为长期沉浸在逻辑世界而导致的社交障碍,甚至是对现实世界规则的某种漠视。这种坦诚,让文章的份量更足。

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篇文章。王垠的观点,带有他个人很强的印记,有时候可能会有些极端,或者说是“一言堂”。他可能过于强调某些负面因素,而忽视了程序员群体中的很多积极性和创造力。毕竟,正是那种对逻辑和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诞生了无数优秀的软件和技术。

而且,“心理疾病”这个词本身就很有争议。很多时候,这些表现可能只是一种职业特点,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应激反应,不一定上升到病理学的层面。王垠用这个词,可能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是一种幽默的夸张。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程序员这个群体,以及他们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境。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隐藏在代码背后的真实个体,去理解他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保持心理健康。它不是一个诊断报告,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发了很多人对自己和这个行业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十年后来听他自己评价这个问题会更好。

我就补充说说他在一些社区碰壁的事情吧。

他是既定规则的叛逆者,这本身没有问题,但社区本身不像学术圈子,学术圈子那些人是拿着国家或者学校的钱来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的。而社区的大牛没有这个义务,你对大牛无帮助,大牛就不会帮助你。

社区的大牛们开社区是为了吸引与自己气味相投的同好,而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在社区里,不是要证明自己有多牛,而是要证明自己对社区有价值。自己能增加社区的凝聚力。但是王垠自己高高在上的心态无助于他融入社区。所以,他就是融不进去。因为社区要的不是牛人,而是能够与大家合作的人。

在那些社区,别人要求讲究《提问的智慧》,他可以讽刺这篇文章讲的规则,他可以不按别人的规则来,这没问题。不过这样,别人也没法给他期望的有价值的回答,这自然也很合理不是么?

王垠的心态还是变得多了,远不如当年在国内推广 Linux 的时候(虽然他自己可能觉得现在的状态更好)。那个时候相当多的 Linuxer 是实实在在的受到了他的帮助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为 Linux 社区做贡献。无论有多少人说他中二,他在社区内的贡献无可指责,包括我也非常感谢他曾经的贡献。不过现在呢。。。

从学术界到工程界还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真正的差别在于,科学讲究一切追求完美,而工程讲究有限的代价让一个东西可用。从科学的角度,没有任何语言是完美的,但他们在工程的现实中都可用。王垠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家,难以接受现实中那么多设计不完美的语言,这是事实。

要修补这个事实,我觉得需要时间,要么时间改变他,要么他用时间改变这个世界。

我期待他能做到后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垠的《程序员的心理疾病》这篇文章,读起来总有种似曾相识又跃然纸上的感觉。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他多年在编程界摸爬滚打,以及观察身边人的真实记录和感悟。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程序员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比如对逻辑的偏执、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出的思维模式。王垠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
  • 回答
    王垠的博文《科学和伪科学》以及其中关于“HIV 病毒未必导致 AIDS”的观点,是一个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博文的科学态度与逻辑: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王垠在博文中试图探讨“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这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一个健康的科学生态需要不断.............
  • 回答
    王垠的《讨厌的 C IDisposable 接口》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首先,文章的出发点是开发者在实际编程中遇到的痛点,特别是关于资源管理和异常处理的困扰。C 作为一门现代的面向对象语言,引入了 `IDisposable` 接口和 `using` 语句来解决托管和非托管资源的生命周.............
  • 回答
    要评价王垠的《真相》,首先得明白这篇文章抛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真相”的追求,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纯粹的求知欲,而是被一种社会性的“正确”所驱动,这种“正确”往往是肤浅的、功利的,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的。王垠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述,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观察和反思。他观察到,.............
  • 回答
    王垠关于Kotlin和Checked Exception的文章,读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他在这篇文章里,与其说是分析Kotlin如何处理Checked Exception,不如说是借这个话题,表达了他自己对于编程语言设计哲学的一些看法,特别是他对Java在Checked Exception上的那一套颇.............
  • 回答
    王垠最新的文章,《DRY原则的危害》,这篇文章确实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一直以来被奉为圭臬的“DRY”(Don't Repeat Yourself,不要重复自己)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非总是良药,反而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首先,我们得理解王垠在文章中是如何定义“DRY”原则的。.............
  • 回答
    要评价《王垠:C 编译器优化过程中的 Bug》这篇技术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篇技术文章(通常指的是王垠在其博客或其他平台发表的关于 C 编译器优化问题的讨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编译器在进行复杂优化时可能引入的软件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程序行为的潜在影响。文章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王垠在其.............
  • 回答
    阿里P10赵海平面试王垠,这事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阿里内部,算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出不少道道。首先得说,赵海平这人,虽然已经是P10级别,这在阿里可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了,通常来说,都是他来挑人,面试别人的机会不多。而王垠呢,本身就是个技术大神,在Linux内核、系统底层这些领域是如雷贯雷的人物,他.............
  • 回答
    王垠的博文《未来计划》是一篇非常有争议且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内容、表达方式、潜在影响以及它所暴露出的社会现象。核心内容梳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王垠在这篇博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和“未来计划”: 对“内卷”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王垠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
  • 回答
    王垠在微软的“罢工”事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技术人员的权利、公司文化、内部沟通以及个人表达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王垠(Wang Yin)是微软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他在2017年左右,在微软内部的通讯.............
  • 回答
    王垠的新博文《我看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入、个人化且不落俗套的视角来看待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技术评论文章可能侧重于参数、速度或市场份额不同,王垠的博文更关注的是技术的本质、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力求详细:一、 核心观点与分析深度: 聚焦“.............
  • 回答
    王垠的这篇《写书计划》博文,给我的感觉颇为复杂,既有他一贯的风格——直率、不加掩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更加务实和深沉的态度。与其说是“评价”,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解读”,尝试去理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所传递的思考和意图。篇幅与结构: 文章不长,但信息量不小。他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自.............
  • 回答
    评价王垠《计算机科学入门班报名》收费12000元人民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可能存在的价值,也要审慎评估其高昂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以下将从课程内容、目标受众、市场行情、教学模式、王垠个人品牌、以及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课程内容与价值分析1. 核心技术栈与深度: .............
  • 回答
    王垠那篇《聊聊 DSL》的文章,我读了之后,感觉它确实触及了 DSL 这个话题一个相当核心且容易被忽略的角度。这篇东西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带着作者自己鲜明的思考和实践痕迹。首先,他点出 DSL 的核心价值在于“沟通”,这一下子就把很多纯技术性的讨论拉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高度。.............
  • 回答
    王垠的新文章《我为什么不再做PL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并且这篇文章的深度和引发的思考是值得关注的。简单来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他个人在软件开发领域,特别是围绕“PL人”(通常指追求某些特定的、高效或前沿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的开发者群体)这一身份的转变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评价点,我会尽量详细地说.............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关于王思聪评论“半藏森林”的具体事件,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他对此地的直接评论。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存在信息混淆或误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和相关讨论: 1. “半藏森林”的背景半藏森林(Hanzō no Mori)是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一处自然景观,以樱花树和绿意盎然的环境著称,是东京.............
  • 回答
    王冰冰是中国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争议性的网红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走红与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地域身份认同以及公众对“接地气”文化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名背景:从平凡到爆红的偶然性王冰冰原名王冰冰(或称“大美冰冰”),2019年因一段拍摄于哈尔滨街.............
  • 回答
    王思聪因携带弓箭和不配合调查而被警方带走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到法律、社会影响、个人行为等层面。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已知信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和媒体消息,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时间与地点: 通常发生在某个特定日期.............
  • 回答
    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制”:评价与对年轻医生成长的意义王辰院士提出的“尽快建立主诊医生负责制”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要评价这一制度的利弊,并分析其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具体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王辰院士提出的“主诊医生负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