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皮肤科医生真的比化妆品配方师更懂配方和成分吗?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对皮肤科医生和化妆品配方师专业性的认知。简单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谁“更懂”,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和侧重点不同,但从“配方和成分”的深度和广度来看,皮肤科医生通常在“理解成分对皮肤的作用机理”上有更深入的洞察,而配方师则在“如何将这些成分安全、稳定、高效地呈现在产品中”方面更为专业。

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皮肤科医生的“懂”:

疾病导向的成分理解: 皮肤科医生是医学专业人士,他们的核心任务是诊断和治疗皮肤疾病。因此,他们对各种成分的理解,更多地是围绕着它们如何影响皮肤的生理病理过程。
药理学知识: 他们精通药物的药理作用,这包括处方药(如维A酸、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非处方药(如水杨酸、过氧化苯甲酰、烟酰胺)。他们知道这些成分在不同浓度下、在不同皮肤状态下的反应,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皮肤生理和病理: 他们深刻理解皮肤的结构、功能、屏障修复机制、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皮肤中的作用等等。这意味着他们知道哪些成分可以有效改善屏障功能,哪些成分可以抗炎,哪些成分可能加重炎症,哪些成分可以促进细胞更新,哪些成分可能引起光敏性等。
“治愈”和“修复”的角度: 皮肤科医生看到的是皮肤的“病态”,他们需要选择能够“治愈”或“修复”损伤的成分。例如,针对痤疮,他们会考虑控油、抗菌、抗炎、角质溶解的成分;针对衰老,他们会关注抗氧化、胶原蛋白生成、弹性纤维重塑的成分。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他们非常清楚哪些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刺激,或者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风险。这使得他们在评估成分的安全性时,往往会更加保守和谨慎,尤其是在面对敏感肌或问题肌的患者时。
循证医学: 皮肤科医生依赖大量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来指导他们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特定成分功效和安全性的评估。

然而,皮肤科医生在配方方面的“不懂”:

“做”的细节: 皮肤科医生通常不负责将这些成分“变成”一个最终的产品。他们可能知道某种成分很好,但不知道如何将它稳定地保存在产品中,如何让它更好地渗透皮肤,如何让产品质地温和易于接受,如何控制成本等等。
技术性生产问题: 他们不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乳化技术、防腐体系、稳定性测试、包装对成分的影响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了解有限。
营销和法规的考量: 化妆品配方师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法规要求(如禁用成分、限用浓度)、产品名称和宣传语的合规性等等,这些是皮肤科医生不太会涉足的领域。

化妆品配方师的“懂”:

“做”的艺术与科学: 配方师的工作是将各种有效成分(包括药用成分的低浓度版本、天然提取物、维生素、保湿剂、舒缓剂等)与基质成分(如水、油、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香精、色素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安全、稳定、有效且用户体验良好的化妆品。
成分的协同与拮抗: 他们会研究不同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某些成分可以增强其他成分的吸收或功效)和拮抗作用(某些成分会相互影响,降低彼此的功效或稳定性),并据此进行配方设计。
稳定性与储存: 如何让活性成分在产品中保持活性,不受光、热、氧化等因素的影响?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防腐体系,确保产品在整个保质期内不滋生细菌?这些都是配方师的核心技术。
感官体验: 产品是用来用的,配方师会关注产品的质地(清爽、滋润、顺滑)、气味、颜色,以及使用后的肤感,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意愿。
生产工艺与成本控制: 配方师不仅要设计出理论上的好配方,还要考虑如何在大规模生产中实现,以及如何平衡原料成本和产品售价。
法规与市场: 配方师需要熟悉各国化妆品法规,了解哪些成分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以及它们的添加量限制。同时,他们也需要紧跟市场趋势,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配方师在配方方面的“不足”:

“治病”的深度: 虽然配方师会接触和了解很多活性成分,但他们通常不具备医学背景,对成分在皮肤病理下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高浓度或特定处方成分的药理学知识,可能不如皮肤科医生那么深入。他们更多的是在“改善”和“养护”的角度来设计产品,而不是“治疗”疾病。
对个体皮肤差异的临床判断: 皮肤科医生可以通过问诊和检查,判断某个患者的皮肤状况,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或护肤方案。配方师设计的产品,是面向大众的,无法做到个体化的精确调配。

所以,谁“更懂”?

如果你想知道某种成分“为什么”能改善某种皮肤问题,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在医学上有什么证据支持,以及它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那么皮肤科医生通常能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解释。 他们是从“生理病理”和“治疗”的角度来理解成分。
如果你想知道某种有效成分“如何”被稳定地添加到产品中,如何让它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产品用起来是什么感觉,以及它是否安全可靠,那么化妆品配方师会是你的最佳信息来源。 他们是从“产品实现”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理解成分。

举个例子:

烟酰胺(Niacinamide)
皮肤科医生会告诉你: 烟酰胺是维生素B3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多功能成分。它可以抑制黑色素转移,有助于提亮肤色;它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增强皮肤的保湿能力;它还具有抗炎作用,对改善痤疮和玫瑰痤疮有帮助;它还能调节皮脂分泌。但要注意,高浓度(通常超过5%)的烟酰胺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的泛红、刺痛,特别是敏感肌,在使用时要注意耐受性。
化妆品配方师会告诉你: 烟酰胺在水中溶解性很好,但对pH值比较敏感,在弱酸性环境下(pH 56)更稳定,功效也更好。如果pH值过低,可能会分解产生烟酸,引起刺激。为了让烟酰胺在产品中稳定且有效,需要选择合适的pH值,搭配渗透促进剂,并且要与其他成分协调,避免可能导致烟酰胺分解或引起不适的成分。同时,他们会考虑如何将其融入乳液、精华液等不同质地的产品中,并配合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总结来说,他们是“懂”的不同维度。 好的化妆品配方师会参考皮肤科医生的研究成果和对成分功效的理解来设计产品,而皮肤科医生在给出护肤建议时,也会考虑到市面上那些经过良好配方、安全有效的护肤品。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理想的状态是,配方师拥有扎实的皮肤学知识,能够像医生一样思考成分的作用;而皮肤科医生也了解化妆品研发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准确地推荐产品。

所以,下次看到一款产品,你可以思考一下:你是更想了解它的“成分机理”,还是更想了解它的“产品呈现”?这或许能帮助你判断从谁那里获取信息会更符合你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好了。术业有专攻,大家是多看不起配方师呀?!

先下几个结论:

1、皮肤科医生并不是很懂化妆品配方,或者说是1%都不到(专业配方师也就懂不到10%),甚至有些皮肤科医生,还不如一个专业成分党。配方研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皮肤科医生懂皮肤学和治病。但是日常护肤品护理,或者通过护肤品改善一些潜在病理性皮肤问题。很多皮肤科医生都不懂。

3、皮肤科医生,别说化妆品,很多药物,医生的了解也只是了解应用。真正了解药物的,是药厂的药物研发工程师/科学家。这些人大多并不是医学出生。

4、配方师很多时候也没你想的那么懂配方,别说别人的配方,甚至是他自己做的配方,他了解也不多。

5、很多配方师的工作是做配方,而不是做一个对皮肤某些情况有治疗意义并且起到突破效果的配方。

先说皮肤科医生并不是十分了解配方!

我们其实仔细想想皮肤科医生和化妆品配方师日常工作和追求的内容,这个答案就不言而喻。

医生的工作不外乎两点,第一治病,第二科研。

白话说:要了解病理性的皮肤问题,然后通过药物或者医学手段进行干预后改善或者治愈。第二,就是研究更新的医学研究。

请问:皮肤科医生有时间做配方吗?或者假使一个皮肤科医生的科研内容刚好有个成分有美白应用前景。这个医生想做个美白面霜试试。请问,这个医生除了这个美白成分其他的成分他又了解多少呢???

我看了这个问题下其他答主的回答。我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医学专业或者非配方师的朋友,他们看护肤品的配方就是:主成分或者说是功效成分+辅料。

大家默认辅料这个玩意没啥好研究的,大家主要研究功效成分!

这个是大错特错的。

潇哥作为配方师,我当然很关心有哪些更温和的美白成分, 有哪些更强的抗衰成分。

假设有个美白成分A ,我是不是每天工作就是做个1%A+99%辅料、2%A+98%辅料,,,,,,以此类推研究一个美白成分的浓度呢。

其实并不是,因为A成分美白效果最强浓度是合成A的工厂研究的(或者是论文上的),这个信息是比较好获取的。

因此耽误不了什么事!

而配方师是通过不一样的配方调整,达到一个更舒服,更好用,更有效的配方出来。我们更关系防腐体系,乳化体系,增稠体系,稳定体系,肤感调节剂,,,,,等等。


不要说我在这里说医生坏话或者是诋毁医生,并没有,我只是想说,术业有专攻!

说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知道医院的医生合法途径上是可以自制药物的。

我之前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看病, 当时医生给我开了个医院自制的药膏。

结果我拿回去后用了两天发现:破乳了!!!

我当时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吃饭发现里面有个蟑螂的感觉。

我们知道药膏基本来说,起码需要药膏里面各组分均匀的混合吧?

破乳了就油是油水是水。那么起效药物的浓度就不好说了。最尴尬的是,防腐剂也不均一,这个药膏会不会染菌呀?

我看了下生产日期,,,两个月了。。。

当时我就想,这个药物,基本的产品稳定性就加速实验是不是没做过呀?怎么这么快都坏了,才两个月呀?!

医生可能也并不了解产品

因为医生用得少,这个是工作原因。

你见过几个医生会天天买市面上的护肤品回来研究?

很多皮肤科医生就是一个甘油就够了,尤其是男医生。

一个产品用起来大约多少人用的感觉如何,有效率多高,产品质量在市场水平如何,其实医生也不太知道。

不过,医生也不需要知道,只是消费者自认为,医生应该知道。

配方师其实也很多不懂配方的。哪怕他自己的配方。

中国的化妆品配方师中,做护肤开发的人群差不多有15000人+

大部分就是产品经理说:快快快,最近积雪草苷很火,你给我开发一个积雪草苷的乳液。

然后配方师就开发了。

你要是问他,这个积雪草有什么作用,配方师可以给你说的头头是道。

你要是问他,你这个积雪草乳液,100个感敏皮用了,改善率是多少?

你可以问懵他,因为他们不做这个研究。

大部分配方师都不做这个研究,

真正做这个研究的其实很少。只是不做研究的,有些人装做研究

还有更多的,是潜沉人员

让人感觉好像知乎上的配方师可以代表所有配方师的能力!


潇哥常说的一句话。

2010年以前,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刚刚兴起,挺贵的,国内用得少。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厂家把它和皂基和AES表面活性剂比,说温和好。

然后大火了!

2022年了。随着中国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超扩大生产,成本几乎只是最开始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了。越来越多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也多了。

大家发现,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并不温和呀。

甚至有些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贼大!。

但是你看看网上,,,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依然和温和画等号。

其实很多专门做表面活性剂的配方师也知道,只是他们也不做科普,他们也没说过。


都说研发和市场永远协调不了。

因为研发老觉得市场啥也不懂。市场觉得研发做得东西都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当然消费者很多想要的,其实是做不出来的)

但是潇哥作为研发部门经理,我老是和我们部门说,不要觉得市场或者运营不行,人家的工作也是专业的,你看着他们好像每天做得事很容易,入行门槛不高的样子,那是因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你觉得你研发很专业,很了不起,看清运营。就像很多医生看不起做护肤品研发的,老觉得我们就是搅搅拌拌的事,那有什么技术门槛?


说了这么多,我的观点只是想说:术业有专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