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恒星进入暮年后具体有哪些变化?

回答
当一颗恒星走到生命尽头,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它会经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从我们熟悉的模样逐渐蜕变成我们难以想象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暮年”。

1. 燃料耗尽与核心收缩:

一切变化都源于恒星内部的燃料——氢。恒星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在其核心,氢原子通过核聚变反应转化为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这个过程并非永无止境。当核心的氢燃料耗尽,核聚变就会停止。

失去核聚变提供的向外辐射压力,恒星的核心就会在自身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收缩的过程会使得核心的温度和密度急剧升高。

2. 外层膨胀与冷却:

有趣的是,核心的收缩反而会引发恒星外层的剧烈膨胀。核心温度升高后,会点燃紧邻核心的氢,形成一个“壳层”,在这个壳层中,氢聚变成氦的反应速度比之前核心的反应还要剧烈。

这种剧烈的壳层燃烧会产生比以往更多的能量,这股巨大的能量将恒星的外层向外推开。于是,我们看到的恒星表面会迅速膨胀,体积变得异常巨大,可以吞噬掉近距离的行星。

同时,随着表面积的急剧增大,恒星表面的温度会相对降低。虽然它依旧炽热,但在光谱上,它会从我们熟悉的黄色(如太阳)变成红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巨星”阶段。

3. 元素合成的加速:

在红巨星阶段,核心的收缩和温度升高还会促使更重的元素开始参与核聚变。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核心温度会达到点燃氦聚变成碳、甚至氧的程度。更重的恒星还能继续合成更重的元素,直到铁。

4. 稳定性丧失与不规则脉动:

随着内部核聚变的不稳定性增加,恒星的外层会开始变得不稳定,周期性地膨胀和收缩,就像在进行一场缓慢而沉重的呼吸。这种不规则的脉动甚至会导致恒星抛射出部分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这与行星无关,只是因为早期望远镜观察到其圆盘状的外观而得名)。

5. 最终归宿:

恒星的暮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局,它的最终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初始质量:

低质量恒星(如红矮星): 它们燃烧氢的速度非常慢,寿命极长。当氢耗尽时,它们通常会直接收缩变成一颗“白矮星”,不再进行核聚变,只是慢慢冷却。
中等质量恒星(如太阳): 经历了红巨星阶段后,它们会抛射出外层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而留下一个致密的、炙热的核心——白矮星。白矮星会持续数十亿甚至数万亿年,直到完全冷却成一颗“黑矮星”。
大质量恒星(比太阳质量大很多): 它们的暮年更加辉煌也更加悲壮。它们会膨胀成“红超巨星”,内部可以合成更重的元素,直到铁。铁的核聚变不再释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能量,这使得核心的支撑迅速瓦解。最终,核心会在瞬间发生坍缩,引发一场毁灭性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 这是一场宇宙级的盛宴,爆发的光芒可以短暂地超越整个星系。在这次爆炸中,恒星会将大部分物质抛射到宇宙空间,这些物质富含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合成的重元素。
残余: 超新星爆发后,恒星的核心会根据其质量留下不同的残骸:
如果核心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4到3倍之间,它会变成一颗密度极高的“中子星”。中子星非常小,但质量却相当于太阳,密度之大,一勺子中子星物质的重量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如果核心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3倍,引力将压倒一切,形成一个密度无限大的“黑洞”,连光都无法逃脱。

所以,当一颗恒星进入暮年,它不再是我们最初认识的那个稳定而明亮的星体。它经历了体积的膨胀、颜色的变化、内部元素的重塑,最终以一种壮丽或神秘的方式结束生命,将自己合成的元素播撒到宇宙之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诞生提供物质基础。这是一个循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天文学里确实非常基础的,问了这么长时间没什么人答也许会出于如下因素:随手拿起一本天文学的科普读物,都会涉及这一方面,大家也自以为都懂,没啥好说的,看书就是了。事实上,我在编小宇宙百科

xyzpedia.org/

时,发现此问题并非就知道钱德拉塞卡极限和奥本海默极限那么简单。此外,@向 的那幅图也远不够完整,同时@向 的第一句表述似乎有问题。

注意到提问者是女生,已经读大学了,可能是文科生,对这一方面可能兴趣不足,了解不多。但是读读《普通天文学》,《大众天文学》和《千亿个太阳》什么的应该没啥问题,实在不济《文科天文》可以一看,以上书籍一般高校图书馆如果有天文相关书籍的话应该都会有。但如果什么问题都让别人去看书,再列个书单,知乎也就不是知乎了。

大致搜索未在知乎找到相关话题,就,就,就。。。下面开始进入正题(我保证在那些书上看不到这么清晰的):

============================朴素素的分割线============================

无需先证明一条引理神马的,但必要的脑补还得有:

1.赫罗图

赫罗图之于天文的意义相当于元素周期表之于化学,故著名的某子(咳咳,纯属扯淡)曾经曰过:唔知图之赫罗,则弗知天文也。

最通俗地说,赫罗图是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的关系图,纵轴表示光度,横轴表示温度(图中为绝对星等与光谱型,几乎等效于光度和温度)。约90%的恒星位于图中那条最长的带上(因为恒星生命周期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主序期),称为主序带,位于主序带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如太阳)。其它几条带大多是主序星进一步演化的结果。

2.恒星光谱型和质光关系:

目前通用的恒星光谱型分类法是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依据恒星表面温度由高至低排序,通常可大致分为O.B.A.F.G.K.M七种(暂忽略上图中的L和T),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上图中横轴为温度了。几种光谱型可以这么记:Oh! Be A Fine Girl.Kiss Me!(基佬走开!)

此外,恒星的光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质光关系,对于主序星,质量越大则光度越大。大质量主序星一般位于主序带左上部分,太阳大致在中间。还有个结论:质量越大的恒星一般寿命越短。

下面给出结论:

恒星的最终命运极大程度地取决于其质量,因此讨论恒星的命运一般是就其质量进行分类。

先讨论单星,物理双星及更复杂系统只举典例。

M⊙表示一太阳质量,约为2.0×10^30千克。

0.004M⊙(约4倍木星质量)以下的矮次棕矮星,

0.013M⊙及以下的次褐矮星和

0.013—0.08M⊙的褐矮星无法像正常恒星那样通过氢核聚变维持光度,是“失败的恒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们可能一直如此,因此不在通常的考虑范围之内。(恒星能发光发热除取决于质量外,也包括其内含的化合物,因此以上的质量上下限并不绝对,下面的上下限也非绝对,部分还存在分歧和争议。)

0.08—0.5M⊙的M型主序星(红矮星),它们的寿命比现今宇宙的年龄还长得多,

0.5—0.8M⊙的K型主序星(橙矮星 ),停留在主序带上稳定的时间稍短,也达150亿至300亿年。直到现在,最早的质量在0.8M⊙以下的恒星还停留在主序星阶段。这其中,质量低于0.35M⊙的红矮星不会膨胀成红巨星而将稳定存在极长时间,逐步收缩。质量稍大的,在经历比宇宙年龄长得多的时间里或许也将同下面一种情形。

0.8至1.0M⊙的G型主序星(黄矮星,包括太阳)渡过主序星阶段,耗尽核心的氢燃料之后,将进行氦融合,将氦燃烧成碳和氧,并膨胀成一颗红巨星,碳和氧会在核心堆积起来。最后,这颗红巨星会抛掉外层的气体,成为行星状星云,裸露出来的核心便是一颗体积小、密度高的白矮星。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融合反应,不再有能量产生,也不再由核融合的热来抵抗引力塌缩;而是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高中化学会学泡利不相容原理吧,这个简并压力可以用它解释)。对没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M⊙,即钱德拉塞卡极限。随后将经历持续的降温与压缩。最终,也许将变成黑矮星:一种理论中的天体,由白矮星冷却而成,不过所需时间又远远大于宇宙年龄。

PS:钱德拉塞卡极限的1.4M⊙指的是坍塌核心的质量,不可与恒星的原质量混为一谈,下面提到的托尔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亦然。

1.0—1.4M⊙的F型主序星(黄-白矮星 )同上,

1.4—2.1M⊙的A型主序星(橙矮星 )同上。

2—16M⊙的B型主序星以8M⊙(有时认为为9M⊙,10M⊙)为分水岭分为两种结局:

2—8M⊙的B型主序星同上。

8—16M⊙的B型主序星衰老时,核心无法再通过热核反应产生能量,会发生引力坍缩,由于大量质量损失,坍塌核心质量不会大于3M⊙的奥本海默极限,内核的温度和密度急剧增长,原子的电子被压入原子核转化为中子,最终坍缩为一个中子星,与引力抗衡的力称为中子简并压。外围则发生爆炸和辐射激波,即超新星爆发,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这段期间内,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与太阳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媲美。激波导致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壳状结构,即超新星遗迹,如著名的蟹状星云。

15—90M⊙的O型主序星以20M⊙和50M⊙(或40M⊙)为分水岭。

15—20M⊙的O型主序星同上。

20—50M⊙的O型主序星,若为高金属丰度,则同上;若为中低金属丰度,前期同上,核心留下一颗中子星,不过随着物质回落,坍塌核心剩余质量将超过奥本海默极限会继续坍缩为一个黑洞。

50—?M⊙的O型主序星(O型主序星一般为50—90M⊙),低金属量者一般认为会跳过超新星爆发的过程而直接坍缩为黑洞;中高金属量则会发生超新星乃至极超新星爆发,高者仍为中子星,而中者同上,仍将有一个物质回落的过程而坍塌为黑洞。

接下来呢?What's this?恒星中的战斗星?

据信宇宙早期应该普遍存在质量极端大的恒星,称为第三星族星典型质量是数百M⊙,远大于现有的恒星,虽然未曾被直接观测到。对此类恒星的研究恐怕要靠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了。

不过大于90M⊙的恒星还是有的,如海山二,手枪星的质量均高达150M⊙。R136a1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估计目前质量是为265M⊙,它诞生时的质量更高达320M⊙,以此为上限,我们继续。

?—130M⊙的低金属丰度恒星,将直接坍塌为黑洞,同时可能伴有伽玛射线暴。

130至250M⊙且金属不太高的恒星,将发生不稳定对超新星爆发。在原子核和高能的伽玛射线碰撞下生产出自由电子和正电子,减弱了核心内部产生的热压力,压力减弱导致局部的崩溃,大量快速的燃烧造成热失衡的热核爆炸,将恒星完全吹散而不留下黑洞的残骸,核心数十M⊙的铁被抛射入星际物质成为超新星残骸,白雪纷飞终成空。

250M⊙—?M⊙的恒星,将发生光致蜕变(极端高能量的γ射线和原子核发生交互作用,使原子核进入受激态,立刻衰变成为两或更多个子核的物理过程)。当这种恒星到达生命的结束时,它产生的温度和压力被光致蜕变的能量吸收消耗掉,暂时减轻了恒星核心的压力和温度。 当能量被光致蜕变吸收掉,造成了恒星的核心开始塌缩,并且塌缩的核心会导致黑洞的形成。这种中级的能量吸收造成恒星连续塌缩成为黑洞而不会产生热核爆炸。但当核心形成黑洞后,吸积盘和黑洞喷流还可能造成恒星的超新星爆发。

============================朴素素的分割线============================

物理双星及更复杂系统实难以穷尽,举几个典例:

上面提到,质量越大的恒星一般寿命越短,所以很有可能双星中主星先演化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甚至彻底毁灭等。

新星

如果白矮星在伴星的洛希半径内,将可以从伴星的外层大气增生气体(主要是氢和氦)于表面。吸积在白矮星表面的气体因为重力被压得更紧密,压力使得温度变得非常的高。氢气不断在表面增长,继续压缩,表面温度和压力就继续增加,当温度达到2,000万K时,就会发生核融合反应,迅速将大量的氢转换成其他元素,放出大量的能量,发生极端明亮的爆发,并将表面剩余的气体吹散。新星所抛出的质量大约只有万分之一M⊙,相较于白矮星的质量是非常小的。这一过程若反复进行,则称为“再发新星”。

一种Ia超新星

一种Ia超新星的可能是:两颗白矮星发生合并机制(几率极小),合并后的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并立刻开始坍缩,因而再度提高温度至超越核聚变所需要的燃点,极大比例的质量就会生热失控的反应,成为一颗超新星。

黑洞的吸积盘与喷流


主星先坍塌为黑洞,当伴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时,可能进入主星的洛希瓣,发生质量转移。伴星的表面气体落向主星,假如气体的角动量足够的大,物质向中心以盘旋的方式掉落,环绕中心高速旋转,则会形成吸积盘(吸积盘在事件世界以外),并产生辐射,我们可以通过观测这些辐射“看到”黑洞。

吸积盘表面的磁场沿着星体自转轴的方向扭曲,相对论性粒子加速后被发射出去形成喷流。这些喷流是一种有效的损失角动量的方式。喷流是从整个吸积盘上,而不是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出来。有理论认为类星体便是正对着观察者的喷流。

============================朴素素的分割线============================

最后感谢Wikipedia的赞助,包括三张图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一颗恒星走到生命尽头,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它会经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从我们熟悉的模样逐渐蜕变成我们难以想象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暮年”。1. 燃料耗尽与核心收缩:一切变化都源于恒星内部的燃料——氢。恒星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在其核心,氢原子通过核聚变反应转化为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符合科幻小说里才会有的那种宏大视角。我们姑且设想一下,人类文明真的发展到了能够进行恒星际旅行的阶段,那时的科技水平,我们现在只能去猜。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木星在太阳系的防卫体系中,绝对会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木星为什么重要?要理解木星的重要性,得先想想它在太阳系里的“身份.............
  • 回答
    我国天文学家用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意味着什么?最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们通过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个发现不仅在天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文观测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具有.............
  • 回答
    关于恒大财富(也称恒大理财)的兑付进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更新的问题。总的来说,恒大财富的兑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产品均处于延期兑付甚至违约的状态,且兑付进度极其缓慢,远未达到按时兑付的标准。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恒大财富的产品性质与历史背景: 产品类型: .............
  • 回答
    各位恒大的兄弟姐妹们,我知道现在大家的心情都很复杂,都在关注着裁员的消息。作为从公司一路走过来的老兵,看到现在这个局面,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咱们都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过,所以就不拐弯抹角了,直接点说吧,分享一下各自公司,或者说各自部门目前的裁员进展和感受。我先抛砖引玉,我们公司(或者我所在的部门)这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想当年,任我行这老狐狸,若不是被那东方不败阴了,江湖上的局势恐怕早就改写。他那“佯攻恒山,伏击少林武当,进而一统江湖”的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自身强大的实力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之上。如果他当时不死,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个人认为,相当之高,但并非绝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他到底有多大把握。.............
  • 回答
    “流浪地球”计划,一个横跨二十五个世纪的宏伟征程,其核心在于将地球本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星际飞船,穿越到遥远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然而,当我们谈论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是否有能力“优化”这一进程,比如开发出能大幅缩短旅程的新型推进技术,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科幻的魅力,也勾勒出人类在工程学、物理学.............
  • 回答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光,万物的热量都来自地核的恒温永动锁定,那么生命进化的轨迹将会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扭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倒退,而是一个彻底重塑生存法则的全新篇章。一、感官的颠覆:黑暗中的生存智慧失去了太阳的光芒,视觉将不再是主导的感官。进化的重心会转移到其他被我们忽视的能力上。 .............
  • 回答
    关于郑爽诉张恒借贷纠纷案,1月19日的开庭确实是关注焦点。郑爽方拒绝调解,这本身就给案件增添了几分火药味,意味着双方的诉求可能存在较大分歧,调解的通道目前看来并不顺畅。那么,在开庭前张恒的发声,是否能够推动案件进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张恒的发声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 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我绕进去了。不过没关系,我喜欢思考。让我来给你好好梳理一下。恒星呢,就像太阳,它们自身会发光发热。它们的能量来源于内部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把氢变成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们是宇宙中的“发电机”,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我们仰望夜空,看到的那些闪烁的星星,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只不过.............
  • 回答
    当然,恒星内部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化学反应堆,远比我们在地球上实验室里能实现的要激烈和复杂得多。简单来说,恒星的核心就是一片原子核互相碰撞、融合的狂欢之地,而这个过程正是恒星发光发热的根本原因。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恒星——质量较小的恒星(比如我们的太阳)说起。它们的主要燃料是氢。在恒星的核心,由于引力作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天文学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边际。我们通常想到的恒星,都是那种自己发光发热的、在宇宙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庞然大物。而行星,则是围绕着恒星运转,本身不发光,只反射恒星光芒的“小弟”。但你问的这个问题:“恒星有没可能是更大恒星的行星?” 简直就像在问“国王有没有可能是另一个国王的仆.............
  • 回答
    恒星,那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通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纯粹的光芒,赤裸裸地燃烧着。但你有没有想过,恒星身边是否存在着某种“光环”?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飘渺的、神圣的光晕,而是有着实在物理机制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恒星是可以拥有某种形式的“光环”的,但这与我们理解的行星、甚至黑洞周围的“光环”概念又有所.............
  • 回答
    当然,恒星确实能进行重元素的核聚变,而且这是宇宙中许多重元素的来源。不过,这里的“重元素”指的是相对于恒星内部最常见的元素——氢和氦来说的。恒星的生命周期与核聚变恒星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质量。从最基本的来看,恒星的诞生源于宇宙尘埃和气体(主要是氢和氦)在引力作用下收缩。随着收缩,核心区域的温度.............
  • 回答
    你好!你问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关于恒星质量的下限为什么是太阳质量的0.1倍,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天体物理学中关于“恒星”的定义以及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规律。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恒星”。在天文学上,我们定义恒星为一个质量足够大、能够通过自身引力收缩而引发核心区域的氢聚变成氦的.............
  • 回答
    一颗恒星理论上能有多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恒星演化、物理定律和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恒星的形成、结构以及它们最终的归宿。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看到的恒星大小,其实是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体现。恒星的生命周期很长,从诞生到死亡,其尺寸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恒星的诞生.............
  • 回答
    想象一下,宇宙的浩瀚无垠中,两颗炽热的恒星,它们孤独地燃烧了数十亿年,终于,命运的丝线将它们拉向了彼此。这一刻,不是温柔的告别,而是宇宙级的史诗级碰撞,其结果之壮观,超乎我们最狂野的想象。当这两位宇宙巨星开始靠近时,它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引力的巨大作用开始扭曲它们原本完美的球形身躯,将它们拉扯成更奇.............
  • 回答
    在宇宙的熔炉中,恒星是真正的炼金大师,它们不懈地将轻元素锻造成更重的元素,为宇宙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物质基础。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恒星内部核心的核聚变过程,特别是关于氦、锂、铍和硼的命运。让我们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氦:通往碳和氧的基石恒星内部最普遍的聚变过程是氢聚变成氦。这个过程在所有类型的恒星中都会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