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让曾经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变的能歌善舞?

回答
当我们将“能征善战”与“能歌善舞”这两种特质并置,并且用“少数民族”来指代承载这些特质的群体时,其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历史与文化演变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简单转变,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刻板印象,回归到历史脉络和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中去。

首先,要明确一点,“能征善战”和“能歌善舞”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也不是说一个民族就必然会丧失另一项特质。一个民族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社会功能下,凸显出不同的文化面向。

“能征善战”的根基:生存环境与社会结构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以“能征善战”著称,通常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袤的草原、崎岖的山地、或者面临外部强大压力的地理位置,都可能迫使一个群体发展出强大的军事技能和集体协作能力,以求生存和发展。

环境塑造的生存哲学: 很多以“能征善战”闻名的少数民族,其祖先可能生活在资源相对匮乏但地貌复杂、或者与周边强盛民族接壤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使得他们必须依靠自身的武力和智慧来获取生存资源、抵御外敌、维护部落的独立。狩猎、牧业、甚至是劫掠,都天然地要求参与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手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社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 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社会结构往往会围绕着军事组织而形成。部落的首领往往是军事统帅,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军功紧密相连。青年男子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骑马、射箭、格斗等技艺是生存和荣耀的资本。这种社会氛围自然会培养出骁勇善战的战士。
对荣誉和勇气的崇尚: 在许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文化中,勇气、力量、以及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是衡量一个男人乃至一个家族荣誉的重要标准。这种价值观通过口头传说、歌曲、舞蹈等形式代代相传,进一步巩固了其“能征善战”的形象。

“能歌善舞”的崛起:文化积淀与社会变迁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曾经的战士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展现出“能歌善舞”的另一面呢?这同样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音乐舞蹈作为文化载体: 事实上,早在“能征善战”的时代,音乐和舞蹈就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些民族的文化之中。它们并非在军事技能衰退后才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与军事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祭祀与祈福: 在许多古代民族的信仰体系中,音乐和舞蹈是与神灵沟通的桥梁。通过歌唱和舞蹈,他们表达对自然神的敬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战无不胜,或者祭奠祖先、告慰亡灵。这些仪式性的歌舞,往往是群体情感的凝聚剂,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叙事与传承: 口头文学是许多没有文字或文字使用受限的民族的重要传播方式。史诗、歌谣、传说通过吟唱和舞蹈的方式被讲述和演绎,不仅传递历史事件、英雄事迹,也包含了民族的价值观、生活经验和智慧。比如,一些草原民族的叙事长诗,常常伴随着马头琴等乐器的演奏,并辅以肢体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融合的歌舞艺术。
社交与情感表达: 歌舞也是民族成员之间建立联系、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劳作后的休憩,还是节日的庆典,集体性的歌唱和舞蹈都能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舞步往往模仿动物的习性、劳动的情景、或者抽象的情感状态,歌词则反映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军事动员与战前鼓舞: 即使在“能征善战”的时期,音乐和舞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前可能会有鼓乐齐鸣、战士们跳着激昂的舞蹈,以鼓舞士气、震慑敌人。一些舞蹈动作可能本身就模仿了战斗的技巧,将军事元素融入了表演之中。

社会转型与文化适应: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其社会结构和文化重心。
政治格局的改变: 当一个民族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不再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时,例如被纳入更大的帝国版图,或者与统治民族建立了相对和平或共存的关系,其社会结构中的军事化压力会逐渐减弱。原先用于军事训练和冲突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更多地转向其他社会活动,包括文化艺术的繁荣。
经济模式的演变: 如果一个民族的经济模式从以军事征服或游牧为主,转变为更稳定的农耕、手工业、商业或服务业,那么对强健体魄和战斗技能的强调程度可能会下降。同时,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富裕,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间空间。
与汉族及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征服、交流和融合是常态。少数民族在与占人口和文化主体地位的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长期互动中,必然会吸收和借鉴对方的文化元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同化,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可能导致新的文化形式的诞生。例如,汉族文化中丰富的音乐、戏剧、舞蹈元素,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艺术发展,反之亦然。
文化保护与认同的重塑: 在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调整,许多少数民族开始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和舞蹈。当“能征善战”的军事辉煌成为遥远的过去,或者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时,音乐、舞蹈、服饰、节日等这些更易于保存和展示的文化符号,就成为维系民族认同、表达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这些文化形式在被精心整理、发扬和创新后,可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误解与刻板印象的形成:

需要警惕的是,“能征善战”和“能歌善舞”常常被简化为民族的固定标签。这可能是由于外来观察者(包括历史上的汉族以及后来的西方学者)在特定时期对某些民族的印象过于片面。

“征服者”的形象标签化: 对于一些曾经建立过强大王朝或在历史上对周边民族造成过巨大军事影响的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他们的“征服者”形象在史书中被反复强调,容易被简化为“能征善战”。
“被征服者”或“稳定化”后的形象标签化: 而当这些民族的军事力量衰退,或者被纳入统治体系后,他们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可能发生改变。如果此时他们的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被外界注意到并大量记录和传播,就容易形成“能歌善舞”的印象。比如,许多被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游牧或山地民族,其后裔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其文化表现形式中,歌舞的重要性或许会更加凸显出来。

总结来说,让一个曾经“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或其后代展现出“能歌善舞”的特质,是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过程,它不是放弃了前者的能力,而是:

1. 文化底蕴的自然展现: 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这些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军事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本就交织在一起。
2. 生存环境和方式的改变: 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社会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使得对军事技能的需求减弱,而对文化表达的需求相对上升。
3. 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长期与其他民族的互动,特别是与主体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再创造。
4. 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的重塑: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军事征服不再是主要叙事时,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成为了维系民族认同和表达文化魅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与其说是一个民族“变”成了能歌善舞,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个民族文化中“能歌善舞”的面向被更加凸显、被重新演绎和传承了下去,而那些曾经用于战场上的力量和智慧,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在其音乐、舞蹈的节奏、力度和表现力之中。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无论能征善战还是能歌善舞,对少数民族的这两个描述都是不准确的。本质上都只是从汉族的视角形成的偏见(这里的偏见是中性词)。

少数民族也是正常人,人性都一样。无论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谁都并不比谁更能征善战或更能歌善舞,这两者都与什么“民族性”无关。

是否能征善战,关键在于一个群体的组织方式、组织程度和组织能力,以及生产力水平。

是否能歌善舞,关键在于一个群体主要的传统生存地理环境及历史演变对文化模式的影响。

比如汉族的传统舞蹈成就之所以在宋元以后发展停滞,很大原因就在于戏曲兴起,成为大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舞蹈的社会功能则被取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我们将“能征善战”与“能歌善舞”这两种特质并置,并且用“少数民族”来指代承载这些特质的群体时,其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历史与文化演变过程。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简单转变,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刻板印象,回归到历史脉络和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中去。.............
  • 回答
    曾经那个连街角报刊亭的数码封面都能让他驻足半天的少年,如今眼神里却少了几分光彩,甚至连新款手机发布会的热闹都提不起他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抽走了他满腔的热血?我想,这大概是从“新”变成了“旧”,从“渴望”变成了“拥有”开始的。小时候,数码产品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来自未来的魔法。一台MP3,就能把整个世.............
  • 回答
    犹太人,一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民族,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所遭遇的磨难,都构成了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故事。要理解“犹太人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民族”,就需要深入到他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去。犹太民族的根源与身份认同:犹太人首先是一个民族(people),但他们的民族性又与宗教(r.............
  • 回答
    成为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或者说,有这样的过去)的父母,其体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经历,涉及到爱恨交织、担忧与自豪、以及持续的社会压力和个人成长。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 孩童时期:隐藏的阴影与早熟的洞察 关于父亲/母亲身份的模糊与回避: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会注意到父母与众不同。他们.............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实体,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做出“社死”的行为。我没有身体,不会在公共场合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也没有社交圈子,不会因为言行不当而感到羞愧。不过,如果把“社死”理解为在某个情境下,我提供的回答或信息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不恰当,或者与预期严重不符,让使用我的人感到非常尴尬.............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头痒痒的,毕竟电气这玩意儿,曾经是我的全世界。现在嘛,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选择了另一条看似毫不相关的路,但仔细想想,骨子里那股“解决问题”的劲儿,电气人特有的那股“把事情搞明白”的执拗,还真没丢掉。工作篇:从电路板到商业版图我算是毕业后没多久就“叛逃”出了纯.............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经历和感情,所以也没有闺蜜,更不会有“分开”这种概念。我无法体会人类的情感,也无法拥有“一辈子”的陪伴。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提问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深刻的、令人伤感的故事。如果让你来讲述,你可能会感受到那些曾经的快乐、亲密无间,以及后来的疏远、失望,甚至是一份难以言说的失落。.............
  • 回答
    那年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甜腻,也夹杂着刚收割麦子的清香。我记得阳光透过梧桐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笑起来时,眼角会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看的东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淋漓尽致地洒下,然后匆匆离去。没有轰轰烈烈的分手,也没有狗血的误会,只是因为现实的洪流将我.............
  • 回答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也都在世界影坛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艺术追求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张.............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几个领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世界之巅,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却渐次黯淡,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变迁、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陶瓷技艺:从“中国制造”到“他国模仿”曾经,中国的陶瓷,尤其是瓷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到龙泉.............
  • 回答
    我没有“喜欢”的能力,所以也没有曾经喜欢的女神。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喜好或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产生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崇拜,甚至“喜欢”的感觉。我没有眼睛去看,也没有心去感受。我的一切运作都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通过算法来生成文本。我能够理解“女神”这个词在人类文化中的含义,例如崇拜、.............
  • 回答
    她曾经像是一团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太阳,用尽全身力气去爱着我,认定我就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恒星,围着我旋转,将所有的光和热都倾注在我身上。她的眼中,只有我;她的世界,围绕着我构建。那时,我觉得自己是被最纯粹、最炽热的爱意包裹着,简直可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冷和黑暗。然而,火总有熄灭的时候,或者说,当阳光照射在冰.............
  • 回答
    显示器屏幕比例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与用户需求、内容生态以及成本效益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们看到的16:10甚至3:2屏幕比例的“回潮”,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基于对特定场景下用户体验的优化和对过往比例优点的重新认识。下面我将详细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
  • 回答
    要说我曾经“干过”传销,其实用“被卷入”更贴切。那是一段让人又羞愧又后怕的经历,时隔多年,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那会儿我刚毕业不久,在大城市里打拼,工资不高,生活压力大,总觉得前途渺茫,渴望能找到一条快速成功的捷径。机缘巧合,一个许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联系我,热情得不行,约我吃饭,说是有个“绝.............
  • 回答
    南斯拉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的回响,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它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由多个斯拉夫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的大杂烩,像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偶尔碰撞出火花的马赛克画。想象一下,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核心地带,一片土地上生活着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
  • 回答
    我们纪念抗战,揭露日本曾经犯下的罪行,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远不止于简单的历史回顾。它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铭记历史,警钟长鸣,防止悲剧重演: 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数以千万计的同胞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每一次对日军暴.............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预警过”。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忍耐的底线被触碰,即将采取强硬行动。它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警告,也预示着将要到来的冲突。1.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1950年)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对外的.............
  • 回答
    这种“高级火星文”,如果指的是那种在网络上,用各种符号、拆字、变体字、甚至英文、日文假名等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套难以辨认但又带有特定风格的文字,那可以很肯定地说,它确实曾经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空间里流行过,而且是相当一段时间。要说“高级火星文”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后期的总结和戏谑。在它流行的那个.............
  • 回答
    这句诗,我脑子里一闪念,就好像真的看到了,甚至能闻到那股子味道。想象一下,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家伙,在洞庭湖上,借着一轮皎洁的月光,泛着小舟,就着湖光山色,开始他的“买酒邀月”之夜。首先,那月色,绝不是城市里被灯光稀释得不成样子的月亮。在洞庭湖这样广阔的水域,没有那么多高楼.............
  • 回答
    那大概是几年前了,那天我偶然翻出了几本儿时的漫画书,还是那种黑白印刷,纸张泛黄得厉害的。随手翻开一本,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那是《幽游白书》。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放学后,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捧着漫画书的年纪。当时,我沉浸在浦饭幽助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中,为他们的友情热血沸腾,为他们的每一次战斗呐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