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符号与象形的结合: 最早期的火星文可能就是简单的谐音字替代,比如“偶”代替“我”,“稀饭”代替“喜欢”。但“高级”火星文则玩得更花。它不仅考虑了发音,还考虑了视觉上的相似性。比如: 拆字: 把一个字拆开,用其他笔画相似的字或符号来代替,例如“爱”可能变成“噯”或者用“ai”的拼音字母加上一些符号。 谐音变体: 除了简单的谐音,还会用发音相似但字形更“酷炫”的字,比如“伤”变成“傷”。 同音字/近音字: 运用各种不常用的同音字,或者仅仅是读音相近但字形完全不同的字。 繁体字与异体字: 大量使用繁体字,或者一些网络上流传的生僻的异体字,让文字看起来古老而神秘。 英文、日文假名、特殊符号: 这是“高级”火星文的重要标志。比如用“xD”代替笑脸,用“orz”表示跪拜,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更绝的是,会把中文句子拆开,用英文或日文假名穿插进去,例如“莪湜①個悇悇悇”变成“wo shi yi ge nan nan nan”,甚至更复杂地变成“莪是①個噯伱菂,i love you s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