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黄志杰和财新网的王和岩,都是很厉害的媒体人,但是能不能低头相望下对方的好啊?!
一方面,呦呦鹿鸣的确文笔很流畅,就算没有付费墙,财新的阅读门槛就是比他高很多,阅读快感低很多。
另一方面,财新能够保持在当代新闻第一阵营,像王和岩老师的现场调查的智与勇,让新闻更接近于事实,而不仅仅是评论和态度也很重要。
我觉得还是方可成说的好,凡文有引用,都加原文链接,(我觉得至少末尾要加出处啊)就可以啦。两个人打口仗引来两队人站队也是太drama了,也是某种程度的浪费公众精力资源。
还是看下呦呦鹿鸣此文本身的呼喊吧!
照搬内容肯定是没有的,这是一个原创性边界的问题。
首先,这件事本质上是自媒体和官媒之间,关于“传播话语权”的血战。
财新记者的观点:没有经过采写就没有原创性,这句话听起来有一种光明磊落的恐怖。因为在中国,很多事情只发生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有一部分“被选中的人”可以知道,也只有一部分“被选中的媒体”可以采写。如果认同财新记者的观点,把原创的标准收紧,结果会不会变成:只有最受政府欢迎的媒体,才能获得重大事件的采写权和原创权?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信息霸权呢?
其次,关于原创性的边界问题。宋志标老师的观点是,《甘柴劣火》有点像一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有没有原创性?我认为是有的。文献综述的脉络就是它的原创性。写作者对文献的甄别挑选、思考分析,都体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思维过程。只是,文献综述不能称之为一种独家的科学发现。但是如果你大学同桌复制了你的文献综述交给老师,还是可以告他抄袭的。因此窃以为《甘柴劣火》标原创,其实没太大问题。
第三,原创性的争夺还意味着“收费权”之争。为什么财新网记者这么气?我感觉核心在这里。财新网是阅前收费,呦呦鹿鸣是阅后打赏。如果你是读者,你更喜欢哪种方式?就算是同一篇文章,一字不改,我也更愿意选择“阅后打赏”的方式,而《甘柴劣火》并没有抄袭,表述技巧也更贴近老百姓。财新网输在门槛高,架子大。
《甘柴劣火》这篇,我觉得更像是作者对事件梳理后的一番“演义”,把火书记事件故事化,依据新闻事实,搞了一个文字版的舞台剧,谁先上台,谁后登场,冲突点在哪里,如何体现戏剧性,都经过精心设计。如果这个算洗稿,那《三国演义》算不算洗稿版的《三国志》呢?从这个角度,我希望它不算。
希望呦呦鹿鸣这边能赢。因为在《甘柴劣火》之前,我不知道火书记,不知道甘肃还有这样的事,媒体的作用就是把原本是小圈子里的事昭告天下,这篇文章做到了,我挺佩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