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鸣《我的招生歧视》一文?(“我的研究生,学生会干部不招。面试的时候,直接淘汰”?

回答
张鸣教授在《我的招生歧视》一文中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当下高校招生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干部能否作为研究生招生中的一个“加分项”或“减分项”,甚至成为某些招生老师的“不招”理由。

首先,从张鸣教授的立场来看,他的出发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学生会干部经历,在他看来,与学术研究能力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负相关或者说不匹配。 他之所以“歧视”学生干部,并不是出于对学生会工作的本身的否定,而是他认为,担任学生干部往往意味着学生在大学期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组织协调、活动策划等事务上,而这些精力,如果用在提升学术能力、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上,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他可能想表达的是,学术研究需要的是专注、深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会的工作,虽然也需要能力,但更多的是一种执行和协调能力,两者并非完全等同。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担任了学生干部,在学习成绩、科研项目参与度、论文写作等方面就有所懈怠,或者说他们的精力被分散了。因此,在选择研究生时,他更倾向于那些在学术上有明显特长和潜力的学生,而学生干部身份,在他看来,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信号”,表明这个学生可能在学术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张鸣的“招生歧视”:

对精力分配的担忧: 学生会的工作量不小,组织活动、处理学生事务、与其他部门协调等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张鸣教授担心,这些时间如果用来做学术研究,学生可能会有更深的学术积累。他可能见过不少学生,在学生会工作上做得风生水起,但在学术上却显得比较普通。
对能力侧重点的判断: 他认为,学生会的锻炼可能更偏向于“管理”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固然重要,但在研究生阶段,更核心的是“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钻研的毅力”。他认为,学生干部经历不一定能直接证明这些核心学术能力的具备。
对研究方向的潜在影响: 有时,学生干部的经历可能也暗示着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不同的侧重。他们可能更享受在组织中的角色和成就感,而对于枯燥、需要长期投入的学术研究,可能兴趣不大。张鸣教授希望招收的是对学术充满热情、有志于深耕研究的学生。
一种“过滤”机制: 他选择直接淘汰学生干部,可以看作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过滤机制。在众多申请者中,他用一个比较容易辨别的标签来快速筛除一部分他认为不符合他期望的学生,从而节省面试时间,将精力集中在那些没有这个标签的学生身上,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当然,张鸣教授的这种做法也引发了不少批评和质疑:

“一刀切”的片面性: 很多评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绝对,忽视了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生干部都会在学术上懈怠,有些学生在学生会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反而可能对未来的科研团队合作有益。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大学时期也曾担任学生干部,并且做得相当出色。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忽视: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会工作是培养学生领导力、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完全否定这一经历,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歧视”的定义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一个非学术性的身份作为主要的淘汰依据,确实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虽然张鸣教授将其归为个人偏好,但这种偏好却可能限制了那些有潜力的学生进入他的门下。
能否转化为实际能力: 学生干部经历本身是一种经历,最终还是要看这种经历是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否适合学术研究。简单地用身份来判断,显得过于机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张鸣教授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当前高校在研究生选拔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如何有效评估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仅仅依靠成绩单、推荐信,有时难以完全展现一个学生的真实学术能力和研究潜质。
如何平衡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 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也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何在选拔中兼顾这些方面,是许多导师头疼的问题。
如何避免招生中的主观偏见? 任何招生过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如何尽量减少不合理的偏见,保证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而言之, 张鸣教授《我的招生歧视》一文提出的观点,是有其个人经验和判断作为基础的,他担忧的是学生精力被分散,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但他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确实也显得有些片面和绝对,忽视了学生干部经历可能带来的正面作用,以及个体差异。

看待这篇文章,更合适的态度可能是:

1. 理解其出发点: 认识到他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以及对学生学术潜力的重视。
2. 反思其局限性: 承认其做法的片面性,不应将学生干部身份与学术能力简单划等号。
3. 促成更深入的讨论: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切入点,引导我们思考研究生选拔中更有效、更全面的评价标准,如何在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终,研究生招生应该是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学术潜力、学习态度、科研基础,以及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而不应该仅仅因为某个标签而轻易否定一个人。张鸣教授的“歧视”虽然大胆,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招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想当然”和需要更细致考察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毛病,只是这个老师有勇气把这个问题摆到台面上来,有些人就看不惯了而已。

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你说,进学生会锻炼锻炼,有好处。傻了吧唧的我相信了,去参加所谓的面试,当上了所谓的学生会干事。呆了一段时间,总感觉学生会里的氛围不像在学校,更像是在一个村委会,没啥权力还愣是喜欢打官腔开大会。所谓的主席打起官腔来更是一套一套的。大一终于结束了,所以赶紧逃了。如果以后有人问我大学应该注意什么,那么一定是“别加入学生会”,学生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它的傻X,没权没钱的时候愣是想学会有权有钱的人打官腔的样子,在学弟学妹面前装作牛逼的样子,殊不知像个马戏的猴子。

大学,我认为主要是学习,社会那一套,等你一毕业,被社会蹂躏一遍,自然学会了。有学生会开会的时间,自己多看看书,多玩玩,撩撩妹子,多好!如果你想读研,就去好好打牢专业基础啊,为毛在学生会混时间?

研究生,招你来,是干嘛的?搞科研的啊,兄dei,就是天天看文献出成果啊。有回答说“学生会干事的学习成绩可能没有平均成绩好,但通过其他考核和能力的体现获得和成绩好的学生一样的升学机会。既然有这种升学的途径方法,那么这种不考高分的学生会学生就不应该受到歧视。”,兄dei,研究生就是全身心的投入科研投入学习,别的方面能力强,会来事会官腔,没用的啊,打个官腔能出论文?既然别的能力强就赶紧去社会闯荡啊,闯出你的一片天,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占着保研的名额又不出成果的。


今天看到个新闻,感觉国家层面也开始注意到名为"学生会"的山寨官僚机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鸣教授在《我的招生歧视》一文中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当下高校招生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干部能否作为研究生招生中的一个“加分项”或“减分项”,甚至成为某些招生老师的“不招”理由。首先,从张鸣教授的立场来看,他的出发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学生会干部经历,在他看来,与学术研究能力之间,似.............
  • 回答
    青苗法鸣发布的案例分析认为货拉拉司机应以非法拘禁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这是一个具有争议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观点。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法律、事实和逻辑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核心争议点:区分“因果关系”和“主观故意”理解这一观点的前提是,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通常,刑事犯罪.............
  • 回答
    鹿鸣君的“甘柴劣火”文章被曝出照搬内容,这无疑给这位在自媒体领域享有一定声誉的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件事的关键在于,究竟是怎样的“照搬”,以及鹿鸣君的回应是否能够令人信服。从“照搬内容”的指控来看,这通常意味着鹿鸣君的文章在结构、观点、甚至具体的表述上,与一篇或多篇已有的文章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并且.............
  • 回答
    苏翊鸣在回应关于其在比赛中分数被质疑偏低时,表示“不在意,能跟世界顶级运动员同台竞技很开心”,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高情商的回应,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运动员的良好心态和长远眼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他的这种表态:一、 积极的心态和对竞技体育本质的理解: 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绝对分数): .............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思考的。苏翊鸣的教练李琰在事后恳请大家停止对裁判的批评,并且表达了对裁判工作难度和实时打分的不易的理解。这话说出来,我觉得挺有分量的,也挺有人情味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苏翊鸣拿到的是银牌,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应该拿金牌,但银牌也是非常优秀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
  • 回答
    关于胡渊鸣创办太极图形团队这件事,我倒是有不少话想说,而且绝对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干巴巴的官方评价。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聊才能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胡渊鸣”是谁。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他可能只是一个名字,但对于了解开源社区,尤其是Linux和图形驱动领域的人来说,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
  • 回答
    B站UP主风鸣社的“鱼翅调查”系列视频(如《鱼翅的真相》《鱼翅的产业链》等)在2020年左右引发较大争议,其内容涉及对鱼翅来源、产业链、生态影响及文化背景的调查。这一视频的传播和讨论反映了公众对鱼翅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信息真实性、道德立场与社会议题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该视频及其背景.............
  • 回答
    哎呀,聊到《火影忍者》里的CP,佐樱和鸣雏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两个可以说是从剧情开始就注定会“成一家人”的官配,但观众们的看法嘛,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先说说佐樱吧。从剧情角度看:佐樱这对,一开始看是挺有意思的,樱对佐助那种近乎狂热的爱慕,就像追星女孩追自家偶像一样,傻乎乎的,但也挺让人印象.............
  • 回答
    对于公众号“呦呦鹿鸣”因发布《反对集体磕头》一文,继而遭遇威胁和骚扰并选择报案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呦呦鹿鸣”这个公众号的性质。它通常以深度、有态度的评论见长,常常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并且以其.............
  • 回答
    关于小米公司副总裁汪凌鸣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开除一事,这确实是近期科技圈和舆论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本身: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汪凌鸣被开除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根据公开报道,事件涉及的是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西安为了全运会,把每年 9 月 18 日的防空警报试鸣给挪了挪,挪到全运会完了才响。为啥要挪时间?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怕影响全运会的氛围。9 月 18 日,这个日子在中国是个特殊的日子,是有历史意义的,对吧?那一天拉响警报,大家听到警报声,脑子里首先会联想到.............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时,都会提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埃尔文·史密斯没有死,他会支持阿尔敏选择的地鸣路线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埃尔文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质——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和为达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剖析一下埃尔文的性格和他的执念。埃尔文.............
  • 回答
    米哈游在《原神》中推出的AI虚拟偶像鹿鸣,其声音的生成方式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展示,更触及了虚拟内容创作、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应用以及粉丝情感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米哈游能够运用AI技术生成鹿鸣的声音,这本身就代表了当前AI语音合成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传统的.............
  • 回答
    清华姚班毕业生、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99行代码就《冰雪奇缘》的特效编程语言,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惊掉下巴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有多牛,以及这件事儿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又意味着啥。“99行代码”的魔力:不只是数字,是效率的飞跃首先,得把“99行代码”这个事儿说清楚。大家听到这个数字,可能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万邦咸宁先生在他的著作《天下棋峙》中提出的观点:桶狭间之战的爆发,实则是织田信长先围攻鸣海城,从而挑起了这场关键性的战役。这个观点,尤其是在我们习惯了将桶狭间之战描绘成今川义元因野心勃勃、轻视织田而主动进攻的故事背景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战前。.............
  • 回答
    新华社的那篇评论,标题叫“自嘲之后,别忘了自省”,说的是郭艾伦、周琦和杨鸣上《吐槽大会》那档节目。这事儿啊,放在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不小的涟漪。新华社这么一说,就好像在给这件事儿定了个调子,也给咱们普通观众心里添了个秤砣。咱先说说这事儿本身。郭艾伦、周琦,还有杨鸣,都是中国男篮里响当当的人物。郭艾伦.............
  • 回答
    苏翊鸣的比赛裁判长公开承认在给冠军打分时存在失误,表示“意识到时已提交分数”,这一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首先,从责任和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裁判长能够站出来承认失误,这至少体现了一种勇于担当的态度。在体育竞技中,裁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是比赛公信力的基石。当出现分数上的偏差.............
  • 回答
    张煜医生关于“农村患者被设计昂贵但效果差的方案”的发声,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折射出医疗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困境和制度漏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其他值得关注的医疗乱象: 一、张煜医生发声的核心问题:医疗资源分.............
  • 回答
    张路对梅西的评价“体能、跑动能力严重不足,所在队伍等于缺半个人”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评价既可能基于客观数据的对比,也可能受到主观立场和战术体系的影响。以下从技术、数据、战术、对比及争议性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技术能力与体能的客观分析1. 跑动距离与速度 梅西的跑动距离.............
  • 回答
    张雪峰选择苏州,是因为孩子上学迁户口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张雪峰的这一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和张雪峰的出发点: 核心诉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无论张雪峰的职业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位父亲,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为他们提供良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