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郎回应「买内衣不合身迎亲被拒」称彩礼 8.8 万,女方称备了 10 万嫁妆,不是为了钱,你怎么看?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彩礼、嫁妆这些陈年旧事又摆到了台面上。新郎那头说是买内衣不合身所以迎亲被拒,还提了 8.8 万的彩礼。女方那边也不甘示弱,说准备了 10 万嫁妆,并且强调“不是为了钱”。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迎亲被拒”的导火索。新郎说是因为内衣不合身,这个理由听起来有点儿扯,但咱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可能是真的有这么个小插曲,但更可能的是,这个小插曲只是个导火索,点燃了之前积累的一些不满或者分歧。在中国传统的婚俗里,迎亲环节是很重要的,新娘那边要刁难一下新郎也是常有的事,但一般都是些小玩笑小考验,比如闯门要红包、做个小游戏之类的。内衣不合身这事儿,如果真是因为这个被拒,未免也太… 不太像是一个成熟的婚礼安排。

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彩礼”和“嫁妆”这两个数字上。新郎这边说 8.8 万彩礼,这在很多地方算是个挺吉利的数字,也算不上特别高。但女方却立刻抛出了 10 万嫁妆,并且强调“不是为了钱”。这句话就很关键了。

“不是为了钱”,这话说出来,但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谁知道呢?这就像是在说:“我家里条件也不错,给你的嫁妆也不少,你给的彩礼是不是配得上我家的付出?” 这种心态很常见,尤其是在讲究“门当户对”或者“对等付出”的观念里。女方可能觉得,我家给你儿子十万嫁妆,你给的彩礼要是太少,显得我家女儿在你家地位不高,或者你家对我们家不尊重。

另外,女方说“备了 10 万嫁妆”,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嫁妆多少,也代表了娘家人的底气和对女儿的疼爱程度。但如果这 10 万嫁妆是为了跟彩礼“对冲”,那就有点儿意思了。意思是“你给的彩礼,我嫁妆里会还你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我完全接受你给的这个彩礼数额,我希望我们之间的付出是平衡的”。

从这个角度看,那句“不是为了钱”就有点儿言不由衷了。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想要那笔钱,而是通过这个嫁妆数字来表达一种态度:我们的女儿不是廉价的,我们娘家也不是没钱没势的,我们的付出是相当的。而新郎方在提彩礼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期待值,或者说,双方在彩礼和嫁妆的“默契”上出了问题。

新郎回应时也提到彩礼是 8.8 万,这说明他心里是有个价码的,而且也觉得这个价码是合理的。但如果女方觉得这个数字低于预期,或者说,跟他们准备的嫁妆不匹配,那么即使是内衣这种小事,也可能被放大成拒绝的理由。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事情一旦摆上台面,就容易变成一场“攀比”或者“示威”。新郎家出多少彩礼,新娘家就得匹配多少嫁妆,双方都在用金钱数字来衡量这段婚姻的价值和对彼此的重视程度。这让婚姻好像变成了一场商业谈判,而不是两个年轻人情感的结合。

而且,这种争执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双方家庭的“面子”问题。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彩礼和嫁妆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家庭经济实力和对下一代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如果彩礼给得太少,可能会被亲戚朋友议论,觉得男方家小气,或者看不起女方家。反之,如果嫁妆给得少了,女方娘家也会觉得没面子,没把女儿“养好”。

所以,说到底,这件事情可能不是简单的“内衣不合身”这么肤浅,而是背后牵扯到双方家庭对于婚姻的期待、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在传统观念下的“面子”博弈。女方强调“不是为了钱”,或许是想强调自己家的大方和对女儿的重视,但同时也暗示了对彩礼数额的不满,或者说,对这段婚姻的“价值评估”和新郎家存在差异。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种为了彩礼嫁妆斤斤计较的事情,确实会给婚姻蒙上一层阴影。婚姻应该是建立在感情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场数字游戏。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彩礼和嫁妆又很难完全避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我觉得双方最应该做的是坐下来好好沟通,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而不是通过这种“被拒”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如果女方真的觉得彩礼数额有问题,应该直接跟男方说清楚,而不是拿迎亲这种关键时刻来做文章。同样,新郎在准备彩礼时,也应该提前了解女方家的想法和当地的习俗,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归根结底,一场好的婚姻,需要的不是双方在金钱上的“较量”,而是彼此的理解、尊重和共同经营的意愿。希望这对新人能够跨过这个坎,好好谈谈,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敢这两天围观了各大情感博主在这个问题下议论纷纷,针对有无“穿小衣做小媳妇”的风俗各执一词。

但是这件事情的根本其实并不在于风俗的有无。


韦斯特马克在其著作《人类婚姻简史》中,对婚礼的存在有这样的阐述:“举行婚姻礼仪的社会目的就是要把婚姻大事公之于众。”

固然在最现代的婚姻观点里,婚礼是男女双方感情浓烈,难舍难分,一辈子不分开的象征和为这段感情所举办的证明仪式。

但是在人情仍由乡土宗祠维系的中国熟人社会,依然使用着传统的、甚至可以说非常繁文缛节的婚礼习俗。在婚礼——特别是迎亲——这一环节中,队伍规模、男方的礼节、新郎的应对等,都将成为熟人间评价新郎人品、双方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对象。因此,迎亲仪式具有强烈的公开性和社会性(陶自祥,2014)。

而这种传统婚嫁方式的保留,某种程度上是对古代对婚礼内涵的保留(王玉波,1990)。在古代,婚礼往往是一种向当地告示两家人结为姻亲,女子从娘家脱离,进入夫家的礼仪。



事实上,在古代,一场婚礼的开始往往是男方家庭对新娘“立规矩”的开始。而传统婚嫁形式本身,就典型体现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特点(曾敏,2008)。

现代电视剧和小说里,往往把古代婚礼描绘得仪式感十足,且梦幻唯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掀起红盖头,看见丈夫笑吟吟的脸”等标志性的场景与镜头,消减了婚礼中的残酷的一面。


关于“红盖头”的由来,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是唐朝李冗的《独异志》,女娲与兄成婚,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但是也有流传甚广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纣王杀婶”一说。传言纣王的叔叔太师闻仲,力能扛鼎勇冠三军,在朝野上下颇为有名,但也是出了名的“妻管严”。一次凯旋归来,纣王为其大摆庆功宴之时,有同僚调侃闻仲,喝这么多酒还敢不敢见老婆?纣王听闻后下了一道圣旨,要文武百官第二天上朝时都携夫人前来。在席上当场把闻仲妻子的头砍下,然后一块白布盖在了颈子上,立刻就变成了红布。于是后人效仿纣王,给新娘盖上红盖头,则是一种警示之意,如果你要不顺从,不遵从丈夫的话,你也一个下场(辛奇闻,2005)。

而关于“红盖头”的功用则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除了遮羞之外,还有一种“抢婚说”。在劳动力低下的时代里,极低的生产力使得人成为争夺的重要要素。而同时作为劳动力和生育主体的女子,更是同其他财产一样成为争夺的对象。而“红盖头”,就是为了让新娘子看不见回家的路,所以拿布蒙住新娘的眼睛,让她无法逃回家,故“红盖头”是抢婚遗迹的一个体现(梁艳,2014)。而此说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蒙住新娘的眼睛,一个是拿走新娘原来的衣服,但是追求的都是让新娘无法回到家,即不能从男方家中逃走,具有非常的浓重从属意味。

“红盖头”作为传统婚礼的必由环节,其由来里就充满了古代婚姻嫁娶中对女子的威慑,而对于其功用的描述里,最具现实性的一点更是将女子与其生育的特性牢牢绑定

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素不相识蒙着盖头的女子,无论其样貌人品性格思想如何,都要将其“抢入”家中说明“盖头”这一习俗下掩盖的,是仅仅是看中了女性的生育功能的现实。这一传统习俗里对于女性的异化,便是资本社会都望尘莫及的


无独有偶,若说“红盖头”的由来还有一定的传说意味,有待考证,那么新娘坐轿子的种种规矩和目的,则更是和“抢婚”以及“教育”新娘目的不谋而合。

有传言说,让新娘坐轿子带红盖头出嫁,都是为了让新娘分不清方向和回家的路。不仅如此新娘出嫁时在轿子上绑一根新鲜的带绿色叶子,留着根,枝干也要绿色的竹子,象征着新娘的贞洁,寓意着这个新娘是完完整整的。

另外在新郎迎接新娘出轿子的时候,必须踢轿子三下,这就是最著名的“下马威”,为的是告诉新娘,到了男方家庭不能当还在自己家,时时刻刻要谨记服从丈夫,贤惠听话之意。

同样与之相似的风俗亦数不胜数。据《中华全国风俗志》,“江淮间婚嫁风俗,… …花轿至门,必闭门一小时,始令轿入,谓之劝性子。”

“(湖州)新娘未到门之前,先于床上下或置袱一条,或扁担一个,俗语曰扁扁伏伏,欲使新娘畏忌翁姑之意(袱借作伏也)。”

而这些情形,在千禧年前后的山东费县依然存在。新娘的轿子婆婆家门口要停一会儿,不能马上进门,称之为“勒一下媳妇的性子”(姚周辉,1998)。

更有甚者,在轿中无论严寒酷暑,必要让新娘穿一件棉袄,到了夏天,抬轿颇久,简直同坐牢无异—— “吉安婚俗,新娘乘舆诣乾宅时,无论冬夏,必穿棉袄一件。每当炎夏暑暑,热气逼人,所乘之舆,四周闭塞。乡村交通不便,如有二三里之距离,经时颇久,舆中新娘既受闭塞之苦,益以棉袄之暖,汗流浃背,勉强忍受,其苦与囚禁者相去几希。”(《中华全国风俗志》,1986)

若说盖头还尚存一丝哄骗的意味,那么这些风俗记载考证后的“轿上礼仪”,则是赤裸裸的对新娘精神和身体的羞辱折磨了。而这些行动究其根本,不过是为了“让新娘乖乖听话”。


还有一个现在已经演化成男方家庭女眷相看新娘的一个象征环节,有这种大恶意的行为叫“倒腰”。这个环节的内容是男方家庭的女眷排在门口,挡住新娘进门,然后要求新娘身体向后仰,男方的女眷伸手摸女方的下体和肚子,主要是为了确认女方的贞洁和是否怀孕

过了这一关,新娘进到院子,还有火盆等着她要跨过去。这个环节的寓意是,消除新娘身上从娘家带来的霉运或者灾祸,不要把她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带到男方家庭中去。

而之前说的穿棉袄的吉安,更是用“棒打新娘”的婚俗以示威风。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用木棒来打新娘。“向例当新娘入乾宅与新郎交拜祖宗天地后,新娘不得用自己之足行动,须其长辈如伯父叔父之类抱负而行。当抱负而行之时,友人亲戚或邻舍,无论大小长幼,皆得任意以木棒击新娘之背臂等处。柔弱女子,谁能任此困苦者。”(《中华全国风俗志》,1986)



当然,随着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中,大部分对于女性肉体折磨的传统婚俗,已经几乎消失不见。

但是从上述的考证中,传统婚俗其本身对于女性“从属丈夫”、“绑定家庭”的警示目的,却依然继续保留。现代大部分人的思想里,也依然存留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传统观念。

在这样的嫁娶形式下,女性在她的婚姻关系里的“从属”地位,依然是存在且普遍的,本质上是一种传统“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点的根深蒂固(姚周辉,1998)。

而在这一现实前提下,无论是彩礼还是“迎新堵门”的风俗,本质是女方家长在当前法制社会“人人平等”的现代观念和“嫁鸡随鸡”的传统观念的冲突之中,尽量为女儿在男方的地位争取一些保证。陶自祥(2014)在对豫西古村婚娶风俗的考证中,发现村民普遍对女性在家庭地位低于男性的观点表示认同,且对新郎应该在婚礼上多多礼让新娘有一定共识。“村民们说,如果女婿在亲迎的大喜日子中,被众人耍闹一阵都受不了这样一点委屈,那么在今后的日子中,受最大委屈的将是新娘!”

同时,陶自祥(2014)也指出,无论是彩礼还是“闹女婿”,都只是代表了新时代反向对于新郎的“规训”——“父母把女儿抚养成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除了让女婿按照地方习俗呈送一定的聘礼之外,由于街坊邻居也是看着新娘长大的,也存在深厚的情感,当闺女出嫁时,邻居们同样要‘忍痛割爱’让其离开熟人社会!“

因此,各位争论不休的婚俗和彩礼,不过是女性具有了经济地位后,女性亲属和传统观念的博弈结果。


我们今时今日来看待“买内衣不合身”等这些传统婚嫁习俗或者表现的时候,应当跳脱出当事一事的视角,从传统婚俗的约定俗成的内涵来看待,就会发现,这种传统婚嫁存在的本身,已经是对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一种贬低

而男方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矛盾的拒不低头,实际上是更进一步损害了女方以及其亲属家庭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女方亲属和家庭对男方表露出了拒绝之意,也能称得上合情合理。

当然,小敢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将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能够真正地将婚礼止于两个年轻人一起共同开始人生新阶段的寓意。而将这些“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和嫁娶婚俗的繁文缛节彻底抛弃,结合成为真正平等、简单、真诚新时代婚姻关系。


【我敢!】

高知女性联盟,致力于女性成长。

以高知女性视角看世界看成长,一群优秀的小姐姐为你保驾护航。

升学、职场、留学、文艺、生活、美妆、旅游……满满干货。

只要你敢,你也有万丈光芒!

(勾搭博士小姐姐见签名~嘻嘻~)

user avatar

作为旁观者,我只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不想去评论双方谁对谁错,毕竟我不是当事人,和双方当事人并不认识,仅仅通过发布出来的消息,我没法去评判........

我只知道,这件事情被曝光之后:“一段婚姻,不管幸福不幸福,已经终止了,两家原本普通的人家被推到的风口浪尖,原本平静的生活,以后也不会再平静了........”

认识三四年,而且已经领证,这绝对不是“闪婚”!

在发生这件事情之前双方是个状态吗?是“相亲相爱,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出现问题“得过且过”呢?

作为一个旁观者,个人认为,“内衣事件”恐怕不过是这段感情彻底破裂的“导火索”!是压垮这段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我们作为旁观者,只看到了这次事件本身........而作为当事人,他们有没有反思过,他们认识的这三四年,特别是在结婚领证,办婚礼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已婚人士,我也经历过结婚前后的种种危机........我始终认为,既然决定要一起走过下半辈子,那就要共同来面对,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跟我老婆很早就约定:“我们2个必须是统一战线........”


很显然,事件中的双方,不管是新郎还是新娘,他们2个都没有站在同一阵线上,如何能解决2个家庭的分歧.........

个人认为,即便是没有“内衣事件”,这段感情最终的结果恐怕也不会太好.........


关键问题在于:“早干嘛去了?”

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很多人希望用结婚来解决感情里遇到的问题,结果发现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个人认为,题目中的双方就是这种情况!结果,最终是两败俱伤!


最后,我想说,把这件事情曝光出来,并且闹大的人,“很不厚道”!原本这只是两家的问题,结果,曝光之后,让双方的家庭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不管目的是什么,只能说“害人不浅”!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