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瑜关于Metoo的文章?

回答
刘瑜关于Metoo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她并非简单地站在道德审判席上对事件进行评判,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场运动,以及它所触及的社会议题。她的文章常常带有某种“知性”的冷静,但这种冷静并非是冷漠,而是试图穿透表象,触及问题的本质。

首先,刘瑜在她的文章中,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Metoo运动背后的一个核心张力:个体经验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结构在其中的作用。 她不会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但更重要的是,她会去分析这些细节是如何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下发生的,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长期以来不被看见或被压制。她可能会指出,Metoo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不幸遭遇”,更是对一种长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的权力体系的挑战。这种体系可能体现在职场、家庭、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

其次,刘瑜对“真相”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她不会轻易地断定谁是谁非,而是会去探究在指控和辩护的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记忆的模糊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性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她可能会讨论到,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定罪”,但那些被指控者行为中所包含的、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和伤害,仍然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需要被正视。这种对“真相”的审慎态度,避免了将Metoo简化为一场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审判。

再者,刘瑜的文章常常关注Metoo运动对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所伴随的潜在风险。她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也避免对无辜者造成不公正的伤害?如何平衡个人叙事的强大力量与证据主义的原则?这场运动是否会引发一种“过度反应”,导致社会共识的撕裂?她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抛出这些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此外,刘瑜擅长将Metoo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她可能会联系到历史上的女性主义运动,或者其他关于权力滥用和社会变革的讨论,来为Metoo提供更深厚的背景。她可能会关注到,这场运动的兴起,不仅仅是技术(如社交媒体)的推动,更是社会价值观在悄然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人们对平等、尊严和个人权益的追求,在Metoo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然而,理解刘瑜的文章,也需要注意她的一些倾向性。她的语言风格往往是理性的、分析性的,有时候可能会显得有些疏离。这并不意味着她缺乏同情心,而是她更倾向于通过分析来理解和表达,而不是直接宣泄情绪。对于一些期待直接情感共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她的文章不够“激昂”。但正是这种理性分析,让她能够提出一些别人可能忽略的、更具穿透性的观点。

总的来说,刘瑜关于Metoo的文章,不是一篇简单站队或指责的檄文,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社会学和伦理学上的探讨。她试图在我们情绪化的反应之外,提供一个更冷静、更周全的思考框架。她让我们看到,Metoo不仅仅是关于性骚扰和性侵犯本身,更是关于权力、关于社会结构、关于我们如何定义和维护彼此的尊严的根本性问题。她的文章,更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一把“手术刀”,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解剖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它扫进历史的角落。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以及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套用刘瑜老师当年回应对democracy 在中国的发展程度的指摘来评价吧:明明我们还营养不良呢,有些人就开始说你得减肥了。(原话不记得了,大概这个意思)

她终于也变成了“有些人”。

user avatar

最近不少归为“metoo”的事件,一直在持续发展。虽然之前频有受害者站出来控诉,但引爆这一次“metoo”新闻热点的,是一位ID为“猪西西爱吃鱼”女性,指控资深媒体人章文强奸了她。随后有蒋方舟、易小荷等多位女性指控章文对她们进行性骚扰性侵。紧接着著名作家春树,也站出来指控文化人孙冕,以及张弛对她进行了性侵和性骚扰。再之后,又有多位女性站出来指控其他一些人对她们的性侵和性骚扰。

而后就是一些扩展和波澜,譬如章文发表了一篇充满肮脏下作小心思,试图发起“荡妇羞辱(Slut shaming)”的回应。而他的猪队友如鄢烈山之流,也和章文如出一辙,在微博上试图以对蒋方舟等人进行荡妇羞辱来声援章文。它们都阴阴而龌龊地说,指控章文的女性们,或有诸多男朋友,或是离了婚经常出入酒局,等等,等等。话里话外无非就一个意思:她们私生活很随便,所以睡她们不算强奸。非常典型而标准的荡妇羞辱手法,堪称当代活标本。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已少有人吃它们这一套了。章文们发动的“荡妇羞辱”,不但没有达到它们想要的效果,反而使得相当多的人愈发愤怒。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一点,那就是哪怕有个人夜夜换性伴侣,也不等于章文们可以强奸她。对方的私生活如何,和章文们有没有强奸她,完全是两码事。

只是除了事件的后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些朋友开始担心,“metoo”的兴起会不会出现被人诬陷而无法辩白的情况。如以写政社杂文见长的刘瑜女士,更是将之与文革大字报类比。

在我看来,这是多余的担心。

首先要说的是,在所有的性侵性骚扰的指控中,有没有诬陷的?

答案当然是肯定有了,这没什么好说的,自古到今都有。不过呢,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有人想诬陷你,那么无论有没有“metoo”,它都会诬陷你,是不是?在中国,搞臭一个人毫无疑问大多会从攻击私生活下手。所以如果有人想诬陷你性骚扰,这其实和“metoo”无关,只和对方为什么想要诬陷你有关。实际上,有没有“metoo”,它都会说你性骚扰的,因为这一直以来都是很有效的构陷手段。

其次依然是一个逻辑问题。那就是在“metoo”之前,就没有以性骚扰为名的诬陷了吗?答案还是当然有,而且一直都有。然而“metoo”运动是起自2017年10月的美国,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还不满一年,具体到中国也就是这个月出了章文事件才广为人知。所以如果有人以性骚扰诬陷你,这个帽子扣不到“metoo”身上。

再其次,当“metoo”蓬勃发展之后,会不会导致有人觉得可以乘势以性骚扰诬陷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当然会有。但是,这个问题最终又会回到问题一,那就是有没有“metoo”,它都会构陷你,只不过现在“metoo”声势大,于是它觉得有机可乘,就用一下。所以本质上,如果没有“metoo”,它一样可能用性骚扰构陷你,无非是现在成功的概率可能要高一些,而已。这个理,没错吧?

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

我真正想说的是,我认为“metoo”目前没有太大的可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可以预见的近期,也不太可能发展得比目前更壮大,刘瑜女士真的是多虑了。

“metoo”在中国,仅仅是一些“精英”阶层人群的吼声,而已。甚至都不是全部“精英”阶层,只是一些,而已。现在是这样,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这样,“metoo”还触及不到中国整个社会,甚至连万分之一的人群都触及不到,更谈不上运动了。所以也就压根就出现不了刘瑜女士担忧的局面。

不客气地说,这是杞人忧天。于我而言,我更担心“metoo”发展不起来,而不是现在就开始担心诬陷之类的肉糜事。

原因其实很简单,待我一一道来。

其一,现在发声的是什么人?

首先站出来控诉章文的女性,就目前所知应该是律师出身。其他几位,如蒋方舟是《新周刊》杂志的高管,易小荷也是资深媒体人,王嫣芸应该就是那位苏紫紫的王嫣芸(我没有太仔细查证,所以说应该是)。这些女性的一个共通点,就是现在的她们,基本上无惧也无损于来自荡妇羞辱的伤害。也就是说,她们有足够的抗这类击打的能力。这些能力,来自于她们财产和收入的支持、生活环境(朋友、家庭、工作)的支持,以及身份地位(提供公信力和话语权)的支持等等各方面。

简单说就是她们具备足够强的对抗社会压力和某种程度权势的能力,不但如此,而且基本上可以说,章文们几乎已无法伤害到她们。甚至某种程度上,现在她们比章文更强大,然而这和“metoo”无关,这种能力并非来自“metoo”,完全是来自于她们自己。“metoo”只是鼓励她们无惧于各种压力,站出来控诉,使更多的人免于性侵和性骚扰的伤害。

其他几例控诉性侵性骚扰事件里,几乎所有女性,也都有足够的知识水准,且具备相当的独立谋生能力。

概括起来,就是我认为目前归结为“metoo”的这些案例,敢于站出来的,几乎清一色来自于思想高度足够、认知足够、知识足够,生存生活能力极强,哪怕对方荡妇羞辱成功,也不会大幅度危及当前生活的阶层。

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描述,说精英阶层吧,也许人家不接受,说文化人也一样。所以我只能用了这么多的描述来定义。总之,综合衡量的话,我认为她们几乎都位于中国社会阶层的上层,或者说职业阶层的上层。

那些工厂工地商店饭店的打工妹、打工仔,服务业的小妹、小弟,KTV和酒吧的少爷、小姐,都不属于这个阶层。

但是他们数量远大于这个阶层。

以及,他们非常脆弱,根本经受不住略大一点的打击,就目前我国的状况而言,无论从经济上还是身份上还是社会压力上,他们都毫无“metoo”之后所需要的抗击打能力。

从我的过往经验和当前认知看,“metoo”也照耀不到他们。甚至可以说,哪怕我给你足够的传播时间,半年之后你去问他们,他们依然不知道“metoo”为何物。这才是本朝现状。这就是我想说的一部分话语。

很多年前,我在深圳管理过不下三个规模为数百人的服装厂。最大的一个,大概有四百多人,所以我对服装厂很熟悉。就假定一个服装厂来说明吧。

众所周知,服装厂女工极多,多到男女比例普遍是10:1,甚至女性比例更高。但是,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更喜欢用男工,因为他们普遍技术更好,产能更高。然而男工在这个行业里非常少。也所以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在服装厂,虽然女性占绝对优势,但相当部分基层和中层管理者都是男性,譬如小组长、车间主任等等。

服装厂大多是以小组为基础单位,车工一个小组十几二十多人,多的三四十人,几个组为一个车间,全厂可以分几个车间,包括车工、后道、包装、质检等等。这些数量众多工种不同的小组,组长和车间主任,相当部分是男性。

在这么一个现状和环境里,如果一个男性组长言语骚扰女车工,我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得到处理——其实我可以把“几乎”二字去掉,直接说没有没有可能的。不过做考据的习惯很难改,此处不用“几乎”我心里不踏实……

如果他性骚扰女车工,譬如走过时候公然摸了一位女车工的臀部,也几乎没有可能得到处理——此处其实依然可以去掉“几乎”二字。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那个环境里,这行为和他在女车工面前讲个荤段子,在程度上没人会认为有区别,它们就是没区别。

要得到处理,除非发生非常严重的猥亵或者强奸。而且这种处理,绝大多数时候不会报警,也就是不会走法律途径,各方面的人都会建议私了算了。工厂也许会开除施暴者,但绝对不会主动报警。报警,只能是受害人自己发起。

但这还不是我想说的全部。

我真正想说的,是在这么一个环境里,我让你担任一个非常常见而普通工人的角色,然后我来告诉你会发生什么。

你是一个女性。家在中部山区,人在深圳服装厂打工。你每月往家里寄钱,一方面补贴家里用度,一方面给自己攒嫁妆钱,家里条件显然无法提供全部嫁妆,别说在城里买房了,所以你最终还是会回去。不过回去的前提是攒够钱,不然你回不去也嫁不出。

你住厂里,八个人一间宿舍。说是朝九晚五,其实不可能,一天至少工作10小时以上,计件制,多做一件就多一件的工分。你技术比较好,所以是车衣领的,这活工分也高,这个由组长分配,那是他的权力。

昨天晚上,你在过道里被组长摸了一把胸。

然后你想怎么样?

从管理角度看,一个熟练的能力好的组长,可以提高相当的产能。你所在小组日产二百件衬衣,别人组一百六、七。所以你们组收入也高。

你找资本家,本朝资本家肯定不会因为这事开除和处分这位小组长。他会告诉你,这也算个事?你想多了。

略微好些的状况:安抚你一下:啊?这小子胆子这么大!我会骂他!你安心工作,放心吧,以后不会了!然后你会发现你第二天被组长安排去车大身,活多还不出工分,然后被各种小鞋,最后你只能另找工作走人。

最好的状况:老板把你换去其他组,这事实际上就是不了了之。

你想要资本家处理组长?凭什么?一个组长对服装厂来说,是很重要的基础,不夸张地说,无论从产能还是完成作业的角度看,至少可以占百分之十以上的管理比重。如果厂小,可以占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重。要完成几乎排满的订单,严重需要和依赖于好的组长、车间主任们。

而且吧,在深圳这种地方,一旦要换基层或中层,最常见的问题很可能 就是这组人会被带走大部分甚至全部走掉。能瞬间破坏掉资本家们完成订单的计划,如果不能按期交货,LC就无法从银行兑付,资本家就要完蛋。

至于车工……招就是了。

你想“metoo”?如果你试图不依不饶做秋菊,那么,老板会说:很遗憾,X小姐,你被辞退了,你跟保安大哥去财务那里结账,然后离开。

保安会跟着你,监督你把所有工具交还工厂,把个人物品清理走并检查过里面没有工厂的东西,然后要你马上搬离宿舍。如果你在本市没有相好的同乡和朋友可以借宿,你只能住酒店或露宿街头了。住酒店你其实住不起,因为你还要找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不小心就是几千块。你还要吃饭,你还要给家里补贴家用。所以你充其量只能去住几十块一百出头的小旅馆。

所以,你想好了,你要不要坚持跟老板讨个说法来个“metoo”?

这不是夸张。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实际情况只有更糟糕,不会比我现在给你的这些假设好。在工厂工地商店饭店这些地方,性骚扰性侵的数量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程度严重得多。

同样,也可以去问问北京簋街的服务员什么待遇,找这份工容易不容易,敢不敢对骚扰他们的领班发起“metoo”。

最后,再问下他们知道不知道“metoo”——老实说,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毕竟我是守法良民,绝对不“违法”翻墙去上推特和脸书的,是不是。

然后,我之前说了,现在“敢于站出来的,几乎清一色来自于思想高度足够、认知足够、知识足够”的人群,而打工仔们,绝大部分不属于这个范畴。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这个思想高度,也认识不到这些。所以,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不认为或不知道哪些可以归为骚扰,又意味着什么。

譬如这个组长在食堂饭桌上,一桌子人,他色眯眯地对一位女性说,哇,你胸好大好白。

基本上我可以肯定,在场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性骚扰,包括那位女性。她也许会不适或者愤怒,觉得屈辱,但她意识不到这属于性骚扰。因为她没有这个认知,思想高度不够,知识不够。也因此对她来说,压根谈不上什么“metoo”,我们首先要让她清楚地知道这是性骚扰,然后再来谈其他。

这还没有讨论“metoo”之后所需要的基础和能力呢。他们绝大部分人,承担不起“metoo”的后果。因为环境不允许,法律支持不够,社会公众(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思想高度和认知不够,等等,等等。然而,这还不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在metoo中他们第一个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声说metoo。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发声渠道,甚至没有发声能力,他们和谁去说metoo?

所以在中国,目前的几起事件,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还远远谈不上什么“metoo”运动。现在不过是一个新闻热点,以及在某些阶层里涌了一下波澜,而已。

也所以刘瑜女士担心的诬陷之类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杞人忧天。

与其担心“metoo”蓬勃发展后的诬陷,不如忧心“metoo”该怎么发展才能让更多被性骚扰性侵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免于性骚扰和性侵的伤害,让“metoo”惠及更多人。对刘瑜女士的这篇文,我非常同意本问题下 林原 所说的:

套用刘瑜老师当年回应对democracy 在中国的发展程度的指摘来评价吧:明明我们还营养不良呢,有些人就开始说你得减肥了。(原话不记得了,大概这个意思)
她终于也变成了“有些人”。

另外,刘瑜女士直接把“metoo”当做大鸣大放大字报看待,真不是一般的糟糕,而是极其之糟糕。

大字报从聂元梓起,目的就是攻击和打倒对手,发动者也无需任何前提和身份,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攻击行为。而“metoo”的核心,则是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因为太多受害者迫于社会和其他原因的压力,不敢站出来。“metoo”不是想攻击和打倒什么人,这和大字报有着本质区别,岂能混为一谈。

我觉得刘瑜女士可能骨子是把“metoo”运动的目的,当做打倒性骚扰和性侵者来看待的,所以才会担忧出现诬陷,因为她首先考虑到的是攻击,从而进一步表态她更倾向于法律手段解决,更相信法律的公正。

但问题在于“metoo”的核心只是鼓励受害者站出来,并不排斥法律途径和手段,这和诉诸法律一点不矛盾。而且首先要受害者有勇气愿意站出来,才能有下一步诉诸法律的行为和可能,是不是?

“metoo”的发端,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在2017年10月针对金牌电影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提出了性骚扰和性侵控诉。本年6月,在曼哈顿开庭审理其中的两起性骚扰和性侵指控。实际上,如果没有艾丽莎·米兰诺的那句“metoo”,这个指控就不会发生,也就没有了刘瑜女士理想中的法律途径和手段。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担忧和需要做的,是如何才能让“metoo”广为人知,如何提高大家的认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什么是性骚扰,该对什么行为说不,以及让已经受害的人可以轻松摆脱荡妇羞辱之类的社会压力和烦恼,勇敢地站出来,使更多的人免于性骚扰和性侵的伤害,而不是去担心“metoo”运动会导致诬陷。

因为“metoo”在现在还远远不是运动,距离成为运动的条件还异常遥远,这个遥远的距离,近则几年,远则十几年几十年——这样的判断,我已经认为我是非常乐观的了,一点不悲观。

如果现实能让我更乐观就好了。

user avatar

记得贵乎对运动式革命挺赞扬的啊,到了女权运动就开始贬低了。有被诬陷的男职员了,就没被诬陷的地主富农?
Metoo运动能够蓬勃发展,只靠民主党引导?基础不就是存在大量的强奸性骚扰却不被立案的现象吗?
这时候社会正常的思路难道不应该是反思为什么吗?这时候贵乎开始讨论Meetoo运动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危害,难道讨论的不应该是如何加强强奸性骚扰立法司法吗?

整个中国每年只有几万件强奸案受理,几千件强奸罪判决。百万人当中有一件强奸,司法是否完成了她处理性犯罪的任务的5%?既然没有,你还要求这些女性,不要有运动,为什么不安心当饿殍呢?
美国数据是,84%的强奸被隐瞒。这种情形下,有metoo奇怪吗?我倒觉得没有metoo才奇怪吧。英国是近代最平稳的国家,宪章运动工人运动比metoo不知道剧烈到哪里去了。如果社会拒绝改变,一定会有运动迫使她改变。如果压制运动,一定会有更剧烈的运动迫使她改变。唯一消除运动的途径是接受这个改变。


瑞典强奸率欧洲三倍,是男女最平等的国家,澳大利亚强奸率领先亚太,澳洲男女平等一样全球优秀。遇见强奸性骚扰,有勇气说出来,才是社会更公平的符号吧。

满天乌云密布了一千五百年。雷霆后,乌云散了,而您却要加罪于雷霆。——雨果

user avatar

先抛观点:对于刘瑜文章里的观点,有部分观点我支持,但是“穷尽司法救济”的理论我是反对的——我没怎么看过刘瑜的书,我仅仅反对的是这个她这个观点。

同时我也反对给观点持有者本人扣各种帽子,我觉得没什么营养,九流的学者才会动不动给别人扣帽子,就好像九流的律师才会在工作里搞学历歧视。


这两天讨论的反性骚扰问题,作为法律从业者,我觉得其实可以把强奸罪和性骚扰做一个对比。

强奸是比性骚扰更具备社会危害性的罪行,但是因为其惩罚是监禁,所以我们在适用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和慎重,有罪还是无罪,罪情还是罪重,一定要分个明明白白。以及基于「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和「不得强迫自证无罪」的原则,事实上对强奸罪的控诉和惩戒的理论体系已经相对完备,虽然在制度上有所不足,但是是有一定的调整机制。舆论方面,因为呼格吉勒图案,浙江叔侄案等一些列冤案的发生,也使得司法工作人员和舆论对强奸案的讨论时会更加谨慎。

但是性骚扰不同,虽然性骚扰的社会危害性低于强奸罪行,但是由于往年来对该行为惩戒力度不大,以及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导致当下性骚扰行为较为泛滥。在司法救济不力的情况下,受害者只能求助于舆论。

舆论的武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而言,舆论没有「立案标准」,毕竟舆论不存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司法救济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事实认定机制,而舆论对于事实认定的程序和机制尚不完善。

另一方面而言,舆论对性骚扰的定义也不严格,对比强奸罪行而言,强奸罪的定义严格遵照《刑法》的定义,否则将被认定为无罪,有罪无罪,此罪彼罪的限定是很严格的,而性骚扰的定义相对没那么严格。

最后,舆论没有纠错机制,而司法是有纠错机制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对上诉的二审和错案纠错的再审,以及法官对错案要终身负责,而舆论缺没有纠错机制,说话的人也不会因为其言论而终身负责。

所以我还是挺悲观的,我认为当前舆论对性骚扰行为的惩戒,有点像数十年前司法对流氓罪的严打——有积极作用,但是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其实都知道。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看法是:我们要增加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才能促使性骚扰惩戒制度理论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时遵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否则如果对观点的批判上升到了对观点持有者的批判,就会更少人参加讨论,导致最后讨论的目的实现不了。

在学《刑事案件侦查实务》一门课程的时候,学到【强奸罪侦查】,里面的第一章节就是“如何辨别假强奸的报警”。

这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在进行案件侦破过程中,第一步要做到的是“对事实进行还原”,而并非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抑或是证明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第二,作为刑警(当然我不是刑警),想要打击犯罪,就必须要正视“可能会伤及无辜”的可能,并采取手法去避免它而不是说“没关系,控诉者的法益更重要,被控诉者的法益可以牺牲”,只有真正正视这一种可能,我们的法治才能真正迈上新台阶。

社会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尽力的去改善他,改善的措施有很多种,但没有哪一种措施是绝对没有弊端的。从某种程度而言,我认为我们不能太苛责于正义本身,否则便难以实现真正改善的目的。


最后,有一位答主说“现在还不是考虑被诬陷的时候”,认为“考虑诬陷”是何不食肉糜。 用性骚扰摧毁一个男人,有多简单 最后,有一位答主说“现在还不是考虑被诬陷的时候”,认为“考虑诬陷”是何不食肉糜,我就放一个链接和几张图:

我们总是容易自我代入性骚扰的一方,却总觉得自己不会被诬陷,看到别人被诬陷的时候,就会说“肯定自身也有举止不端的地方”,请问这种指责与“穿得少活该被性骚扰” 的思路有什么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瑜关于Metoo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她并非简单地站在道德审判席上对事件进行评判,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场运动,以及它所触及的社会议题。她的文章常常带有某种“知性”的冷静,但这种冷静并非是冷漠,而是试图穿透表象,触及问题的本质。首先,刘瑜在她的文章中,非常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瑜洲”和“博君一肖”这两个CP。首先声明,我无意挑起任何争论,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尝试从一个普通粉丝的角度,去解读他们之间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共同点:1. 源自共同创作,共演同一部作品是起点: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显著的共同点。无论是“瑜洲”还是“博君一肖”,他们的最初相遇和粉丝的.............
  • 回答
    在荣耀的这场新品发布会上,黄景瑜的这番话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他用“黑科技”和“锐科技”这两个词来区分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荣耀自主研发的技术,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品牌战略和市场考量。首先,咱们得把“黑科技”和“锐科技”这两个词拆开来看看。“黑科技”,这词儿现在都快被用烂.............
  • 回答
    韩国瑜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由蔡英文胜出。因此,关于“韩国瑜胜选”的看法是不成立的。我可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韩国瑜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表现,以及他最终未能胜选的原因,这可能有助于您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情况:韩国瑜参选的背景与崛起:韩国瑜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以高雄市长的.............
  • 回答
    关于黄景瑜前女友王雨馨自杀未遂以及其助理发文指责黄景瑜一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可以说是相当狗血和复杂。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时间点大概在2020年左右,王雨馨,一个并非一线艺人的模特、网红,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动态,包括一些割腕自残的图片,并透露出轻生的念头。这引.............
  • 回答
    周子瑜事件及其引发的关于明星政治立场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触及了民族认同、国际关系、演艺行业的责任以及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周子瑜事件的根源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周子瑜事件的起因。2015年底,韩国女子组合TWICE成员周子瑜在一次韩国综.............
  • 回答
    周子瑜的道歉视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颇具复杂性和争议性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年轻艺人的公开表态,更是牵扯到地缘政治、民族认同、媒体操作乃至青少年心理等诸多层面。事件的背景和导火索:要理解这个视频,首先得回到2015年底,周子瑜在韩国综艺节目《My Little Television》中挥舞“.............
  • 回答
    关于马金瑜出示录音证据,以及疑似有女工声称曾目睹其遭遇,这些信息无疑将这桩涉及家庭纠纷、甚至可能牵扯到虐待的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如何看待这些新浮现的细节,以及事件最终将走向何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致地分析。首先,马金瑜方面出示的录音证据,如果属实且来源合法,其意义是重大的。录音能够直接呈现当事人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黄安举报周子瑜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反应以及深远影响。事件背景: 人物介绍: 周子瑜: 台湾艺人,韩国女子组合TWICE成员,因其清新甜美的外貌和舞台表现力在亚洲地区拥有较高人气。 黄安: 台湾艺人,以“爱国”形象活跃于大陆综艺节目,经常在社交媒体上.............
  • 回答
    关于知情人士称马金瑜发文系为给债主说法,欠债或超百万,以及马金瑜朋友为其发起债务处理的后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探讨。一、 知情人士的说法与马金瑜发文的目的 核心问题:发文是为了“给债主说法”。 如果知情人士的说法属实,那么马金瑜最近一次或一系列公开表达(可能是通过微博或其.............
  • 回答
    韩国瑜被罢免事件是中国台湾政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涉及了政治权力、民意表达、政治运作以及台湾社会内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与导火索: 韩国瑜的政治崛起: 韩国瑜在2018年以“不沾锅”、“庶民总统”的形象横扫高雄,击败了执政20年的民进党,成为当时台湾政.............
  • 回答
    海口失踪青少年朱瑾瑜被害事件,无疑是一声响彻社会心灵的悲鸣。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一次对我们社会安全网的严峻拷问。当我们谈论这起事件时,背后牵扯的不仅是冷冰冰的案情,更是无数个令人心痛的细节、无数个难以抚平的伤痕,以及我们集体需要去面对和反思的沉痛教训。事件的开端: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朱瑾瑜,.............
  • 回答
    陈静瑜院长“牵手”浙大二院:一场医界翘楚的“双城记”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陈静瑜教授,这位在肺结节筛查和微创手术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近日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履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副院长。这一消息无疑在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无数关注陈静瑜教授的患者和同行们倍感期待。陈.............
  • 回答
    肖战和黄景瑜合作的新剧一上热搜,这事儿啊,怎么说呢?简直是风起云涌,底下评论区早就炸开了锅,跟过年似的。先说这俩人吧,一个顶流,一个实力派,这俩人的名字放在一起,本身就自带话题度。肖战,不用多说了,那粉丝基数,那号召力,但凡他有点动静,都能掀起一阵“腥风血雨”。黄景瑜呢,从《红海行动》开始,硬汉形象.............
  • 回答
    高雄市长韩国瑜的罢免案以超过93万票的同意票通过,这标志着台湾政坛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件事的背后,是高雄市民对市长施政表现的集体审视和选择,也是台湾民主政治运作的一个鲜明例证。从投票结果来看,同意票数远超法定门槛,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高雄市民对于韩国瑜市长任期内的表现感到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源于多个层面。首.............
  • 回答
    高雄市民罢免韩国瑜,且罢免票数高于当选票数,这无疑是台湾政治史上一件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它的发生和影响都非常深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回到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的那个节点。 2018年,韩国瑜以“庶民经济”、“货出去、人进来”的口号,在高雄掀起了一股“韩流”,成功打破了民进党.............
  • 回答
    2020年6月,高雄市民投票罢免了韩国瑜市长一职,这在台湾政坛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这件事的发生,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方政治生态、民意变化以及政治人物的个人风格。从结果来看,罢免案通过,意味着相当一部分高雄市民认为韩国瑜在任期间的表现未能达到他们的期待,或者说.............
  • 回答
    看待台湾高雄新任市长韩国瑜,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尤其是在他2018年底以压倒性优势当选高雄市长之后,以及之后他参选台湾“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要详细地、不带痕迹地来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当选背景与魅力分析:首先,得理解韩国瑜是如何在传统上被视为国民党票仓的蓝色高雄,一举打.............
  • 回答
    文章《另一个拉姆》讲述了记者马金瑜远嫁西部牧民,长达17年遭受丈夫家庭暴力和凌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悲剧性: 远嫁的勇气与理想的破灭: 马金瑜出于对西部风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毅然辞去城市记者的职业,远嫁到甘肃的草.............
  • 回答
    肖战粉丝针对《王牌部队》番位和爱奇艺官微表现出的不满,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挺复杂,也挺能反映出当下娱乐圈里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一点点捋。番位之争:一场“C位”的较量首先得说,番位这玩意儿,在国产剧里简直就是“玄学”一般的存在。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顺序,它代表着资源、咖位、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