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有一种药片,可以把人身体状态定格在25岁,同时让人在70岁骤然离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回答
如果存在这样一种药片,能够将人的身体状态定格在25岁,并在70岁时骤然离世,这将对人类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改变的广度和深度将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对这个假想情况的详细设想:

一、 人口结构与寿命的剧变:

短暂的“永恒青春”与集中的死亡高峰: 人类平均寿命将看似缩短,但实际“有效生命”却被延长。人们将在生理上保持年轻活力长达45年(25岁到70岁),随后进入一个极其短暂的死亡阶段。这会导致一个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在45年到70岁之间,几乎所有人都处于壮年或中年巅峰状态,而70岁则会成为一个极其普遍且突然的死亡年龄,形成一个空前巨大的“死亡高峰”。
新生儿数量的剧烈波动:
初期恐慌与生育率骤降: 消息传开后,初期可能会引发巨大的恐慌。人们会担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突然死亡,失去一切未完成的计划和对未来的期望。这可能导致生育率在短期内大幅下降,许多人会犹豫是否要孕育一个只活到70岁的孩子。
中期生育“回归”与寿命的再定义: 然而,一旦社会适应,人们会发现45年的活力期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可能会重新评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质量(活力、健康)变得比数量更重要。生育可能会在人们认为自己已经充分体验了25岁到70岁这段高光岁月后进行,或者在70岁临近时,父母选择生育子女,让他们在自己去世后还能有更长的人生。
老龄化概念的颠覆: 传统的“老龄化”概念将完全改变。没有了衰老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壮年期”的延长和突然的“终结”。社会可能不再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大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而是需要为中年人群提供持续的生理维护和心理疏导。
死亡率的“平滑”与“集中”: 025岁(或许有出生到使用药片的年龄限制)和70岁之后将是死亡率最高的两个区间。大部分人的死亡会集中在70岁。这对于社会保障系统、保险业、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二、 社会经济的重塑:

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模式改变:
漫长的学习与职业生涯: 25岁定格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探索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被拉长,职业生涯也可以更加多样化,人们可能拥有不止一份甚至多份职业,进行多次职业转型。
“延迟退休”的概念消失: 70岁就去世,法定退休年龄可能会大幅提前,比如设定在60岁,让人们有10年的时间去享受晚年(尽管是有限的10年),或者在65岁左右,留出5年的时间做最后的安排。
“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饱和”的挑战: 45年的壮年期可能极大地缓解职业倦怠,但也可能带来“职业饱和”的挑战,人们在同一个领域深耕45年,如何保持激情和创造力将成为一个问题。
生产力与经济增长:
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高峰: 由于大部分人口都处于25岁的巅峰状态,全球生产力可能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可能会迎来爆发式发展。
消费模式的改变: 消费会更加侧重于体验、学习、自我提升,以及在45岁至70岁之间为生命做最后的“冲刺式”享受。对长寿相关的产品(如养老院、长期护理)的需求会急剧下降,而对教育、旅游、娱乐、健身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持续旺盛。
财富分配的极化: 药片的获取成本将成为关键。如果药片价格昂贵,将导致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富人可以享受长久的青春活力,而穷人可能无法负担,只能自然衰老死亡,社会阶层固化将更加严重。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重新定义: 人们不再需要为“退休”而存钱或牺牲现在的生活。更多人可能会追求“工作即生活”或者“边工作边享受生活”的模式。但同时也可能出现“过度工作”的现象,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
投资与金融市场:
对“长期投资”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长期投资逻辑可能会受到冲击,因为生命终点是确定的。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短期或中期投资,以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
保险业的巨变: 人寿保险将面临挑战。长期的人寿保险产品可能变得毫无意义。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短期健康保险、意外险,以及针对“70岁集中死亡”事件的特殊保险产品。
遗产继承与财富传承: 财富传承的时间点会变得更加集中在70岁左右。家庭内部的财产规划需要更加精细和提前。

三、 文化价值观与哲学思考的转变:

对“衰老”和“死亡”的全新认知:
“衰老”的禁忌化与“死亡”的常态化: 衰老将成为一种“被消除”的生理现象,而70岁的骤然离世则成为一种“预定”的生命终结。这可能导致社会对衰老者(如果存在的话,比如未服用药片的人)产生异样眼光,甚至歧视。死亡的常态化,反而可能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最后的“青春”时光。
生命意义的追寻: 当生理不再是限制时,人们会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长度不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而在于生命的宽度、深度和体验。
家庭观念与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的改变: 父母可能在4050岁左右生育子女,与子女一起度过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然后在70岁时离世。子女将在父母仍在壮年时失去他们,这种经历是前所未有的,可能会深刻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心理。
婚姻与伴侣关系: 伴侣关系可能会经历深刻的考验。夫妻双方都保持25岁的活力,这可能带来更多的共同体验和乐趣,但也可能因为长久的稳定而产生新的问题。45年的共同生活,加上对70岁终结的预知,会如何影响婚姻的承诺和激情?
友谊与社交圈: 社交圈可能会更加注重年轻活力和共同兴趣。人们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状态相似的朋友,但随着年龄增长,朋友们的离开(无论是自然死亡还是药片效应)也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
对时间和“现在”的极致追求: 既然生命的高峰期只有45年,人们会更加珍惜“当下”,追求即时满足,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宗教与信仰的挑战: 现有的宗教体系,特别是那些强调永生、来世、或者自然规律的信仰,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会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
“成年的痛苦”的延迟或改变: 25岁定格可能意味着心理和生理上的成熟同步进行。但45年的“青年期”也可能导致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人们需要面对长久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模式,或者在进入70岁前集中经历心理的“成熟危机”。
对死亡的焦虑管理: 虽然死亡是确定的,但这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焦虑。如何管理这种“终将到来”的确定性,成为重要的心理课题。有些人可能会沉浸在享乐中逃避现实,有些人则会积极规划生命的最后阶段。

四、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博弈:

药片的可及性与管制:
公平性问题: 药片是否能普及给所有人?如果不能,这将是巨大的社会不公。
管制与黑市: 如何管制药片的使用?是否会产生黑市交易?
强制使用或禁止: 政府是否会强制所有人使用?或者禁止使用?这将引发巨大的伦理争议。
生命科学研究的转向:
对“延长寿命”的研究可能停滞: 如果目标是定格25岁,那么“延长寿命”的研究方向可能会被重新定义。重点可能转向如何让45年的“青年期”更加健康、有活力、有意义。
对“死亡机制”的研究加剧: 对70岁骤然离世的机制研究会成为焦点,试图理解其原因,或者找到规避方法。
伦理道德的挑战:
“何谓生命”、“何谓人”的哲学辩论: 这种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的方式,将引发深刻的哲学和伦理讨论。
对自然的“僭越”: 人类是否应该如此干预自然的生命规律?这种干预带来的后果是否是我们能承受的?
对“老年人”的定义和待遇: 如果大部分人都不经历衰老,那么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将完全颠覆。这是否会带来新的歧视?

五、 政治与国际关系:

人口政策的调整: 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全新的人口政策,以应对突然集中的死亡和人口结构的剧变。
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传统社会福利体系将面临颠覆。
国际竞争格局: 拥有或未能拥有这种药片的不同国家,其国力对比、发展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药片被某个国家垄断,可能引发新的世界格局动荡。
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这种生命模式下,战争的意义是否会被重新审视?失去45年黄金年龄的生命,是否会让人更加厌恶战争?或者因为年轻活力的充沛而变得更加激进?

总结来说,这种药片将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一个普遍享有长久青春活力,但同时又面临着一个巨大、集中的死亡高峰的社会。 人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验和创造,但同时也需要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家庭关系。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机遇与挑战,其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从最微观的个人心理,到最宏观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奇特、复杂,也可能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一个字:爽!


然后医药公司会把这个药的发明者连同这个药一起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

user avatar

25岁时觉得70岁很遥远,而且能活到70岁也不亏了。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服用药片。

精力充沛地折腾(包括追求事业和追求玩乐)活到某个年龄(不同的人转变的年龄可能不同),突然发现70岁也没那么远了。而自己充满活力的生命那么美好,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疯了一样地尝试一切能活过70岁的方法,什么都信,什么都愿意尝试,像极了晚年狂嗑重金属的古代帝王的。

有的人想到自己注定快死了,破罐子破摔,无视一切社会规则和法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极度疯狂。

反正我觉得,整个社会的秩序会因此崩塌。结局注定,做什么都是徒劳,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user avatar

然后有钱人可以再发明一种药,可以从这些七十岁死的人身体里面,从他们还没走完的寿命中获得一种延年益寿的药物,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无限制的活下去了?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想到了本科期间公共卫生学上学到的的两个重要概念——健康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和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首先是健康损失寿命年

如果按照英文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直译,就是“与伤残共存的寿命年”。疾病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痛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由疾病引起的身体机能不完全造成的健康寿命缩减,即YLDs。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可以活80岁,但60岁开始就因为中风偏瘫造成了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严重的慢阻肺(COPD)造成心肺功能严重不足,不仅生活能力大打折扣,而且还时不时要去医院就诊。这样60-80岁期间的20年事实上既不能发挥余热创造价值(比如大多数国人退休后帮助子女抚养孙辈,其实也是在创造价值),甚至不能开开心心享受生活。而这种因为疾病致残的寿命或者患病导致的健康状态损失的时长,都属于健康损失寿命年。

此外,疾病不仅可以致残还可能直接致死。所以就有了Years of life lost(寿命损失年)的概念。二者相加就等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然后是卫生经济学

你可以通俗理解为卫生事业的经济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岁(其实这个数据在上海早就实现了),考虑到2017年全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6.7岁,而且数据增速非常快。再加上共同富裕主题下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79岁的目标很有可能提前达成。

那么接近80岁的寿命中,一个中国人平均花在医疗上的支出是多少呢?

根据2017年的数据,国人年度医疗支出是1451.2元,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777.4元,农村居民为1058.7元。也就是说,80岁的寿命,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开支≈1451.2×80=116096元。

这11.6万元的数据是个平均数,而且是综合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的参保费和报销后的自付部分。考虑到国人医保开支有年度递增的趋势,即使是抛开通货膨胀,实际开支也是按年递增的。所以这11.6万元的终身医疗开支是有很多限制前提的:

1,货币购买力以2017年为基准

2,终身不进行医疗方面的“消费升级”,也就是说即便出现了新的医疗技术,也还是按照2017年的治疗方案来进行治疗。

3,不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国人大多数是享受不起的)

所以这个11.6万元是最低最低水平的。事实上,如果您或者家人在大城市的综合型大医院住过院就知道,稍微大一些的疾病,即便扣掉医保报销部分,自付比例也往往要上万了。

回到问题

这颗神奇药丸可以让你维持25岁状态,然后寿命稳稳定格在70岁。这样的话,伤残调整寿命年直接就=0了,你的70岁生命是妥妥的健健康康,没有病痛、没有精神痛苦(毕竟精神疾病也是疾病)、不担心病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属于你的。你可以选择学习、工作、旅行、思考。而且甚至没有了健康开支。

更神的是一个人从25岁开始,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高效掌握能力。这简直是对个人、对国家都好到不能再好的事情。而且因为身体状态良好、现金流稳定,生育意愿也更强,什么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全都成为过去式了。

每个当代人为之焦虑的问题将全面因为这种药而得到解决,我相信那时候人们会更加专注于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

user avatar

那我永生的秘密就不会有人发现了。

user avatar

甭管别的,先给我来一颗吧!

虽然才过了25岁没几年。

但明显感觉到25岁时要比现在的体力更强,精力更充沛。

跟不少朋友交流,大家也都有这困扰。

至于70岁,会不会立刻死去。

我愿意用后面的45年去对抗这一宿命。

把药给我就好。

然后想要的,大家可以一起磕药,把身体状态停留在25岁。

之后再一起用后面的45年对抗宿命。

奇迹还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

不管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还是偶然因素的发生。

但永远把身体状态保留在25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而这样的事情,竟然可以只需要同意,就可以实现。

实在太棒啦!

图源来自于wb

user avatar

看这部电影。

对人身体的设定,几乎是一致的。

user avatar

小孩一出生就喂这种药片,直接长到25岁,省掉了养育的过程和麻烦。

然后就是当牛做马直到70岁,不用担心病痛(反正定格了)。

最后痛快死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