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当然是我大南极洲两大镇洲神兽啦——黑背的白企鹅和白肚的黑企鹅虽然世代为仇,然而一旦有外敌来犯,两族却总是能够放下旧怨,携手共御外侮。
多年前,两族就曾经将它们的世仇,一种全身长满白毛的黑熊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极北的苦寒之地,如今,两族虽然偶有龃龉,但是仍然维系着我大南极洲的和平。
有啊,“杀人风”。
以下信息来自网络。
杀人风起源于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被称做是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
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我来分享一个冷门的——南极洲有世界最南(南纬82°)的列宁像:
估计这个世界最南的列宁像根本想不到它会和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合影吧(其中故事见后文):
这个地方是南极难抵极(Pole of Inaccessibility,简称POI),位于南纬82°6.655',东经55°1.957',海拔3715米,是南极洲离海岸线最远的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率队人类首次抵达南极点。
整整47年后的1958年12月14日,第3次前苏联南极远征队一行18人,首次抵达了南极难抵极。
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面积大概24平米能容纳下4个人的科考站:
以下是关于南极难抵极的一些有趣知识:
2021.12.3更新:冯静将她两次南极探险的经历写出了一本书《不可征服:中国女性徒步南极难抵极纪实》,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