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章网站上发现过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回答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章网站上,我确实“发现”过一些“不得了”的东西,但这个“不得了”更多地指的是其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数据的独特性、结论的前瞻性,或者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而不是指一些不实信息或违规内容。毕竟,学术网站的核心是严谨和规范。

我很乐意详细讲述一些我“发现”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能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或者拓宽我的认知边界:

1. 跨学科融合的“不得了”:

案例描述: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研究,将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城市规划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研究人员深入走访了某个老旧小区的居民,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了小区内各种公共空间的利用情况,并将其与居民之间的互助程度、信息交流频率等社会资本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
“不得了”之处: 这篇文章的“不得了”在于它打破了学科壁垒。过去,城市规划研究多侧重于物理空间的布局、功能性等,而社会学研究则更关注人的互动和关系。这篇研究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发现一个设计良好、能够促进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间,能显著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具体的空间改造建议,例如增加社区活动中心、设置共享花园、优化座椅分布等,这些建议是有数据支撑且可操作性强的。
详细展开: 研究者不仅做了定性的描述,还设计了问卷来测量居民对不同公共空间的满意度以及他们的社会互动频率。他们还利用GIS技术将社区的物理空间与居民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叠加分析,发现那些物理上更容易聚集人流的空间(如公园入口处、社区公告栏旁)确实是居民社会资本较高的区域。研究结论非常有启发性,它说明了好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需要“好用”且能够“促进人与人的连接”。这在我当时理解城市发展时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2. 罕见数据源的“不得了”:

案例描述: 有一篇研究论文,作者利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基层统计年鉴和地方志中的一手数据来研究某个特定地区的发展历程。这些年鉴和地方志很多已经不再轻易获取,或者数字化程度很低。
“不得了”之处: 这个研究的“不得了”在于其数据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了大数据和电子化的信息,但这些古老的纸质档案往往蕴藏着最真实、最原始的信息。作者克服了获取和整理这些数据的巨大困难,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搜集,才得以构建起一个长时段、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
详细展开: 例如,作者可能通过研究当时的农业产量、工业分布、人口流动、教育普及率等数据,揭示了某个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的产业转型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与其他基于二手数据或近期数据进行的研究相比,这篇文章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和更精细化的细节。它证明了即使是看似“过时”的资料,也能通过巧妙的研究设计,挖掘出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信息。这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不能仅仅依赖现有的文献,更需要深入到原始的史料中去挖掘。

3. 方法论创新的“不得了”:

案例描述: 看到一篇关于“舆情引导与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研究”的文章,作者结合了计算社会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不得了”之处: 它的“不得了”在于方法上的创新和跨学科的运用。传统的舆情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内容分析或社会调查,而这篇研究则利用了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大量的社交媒体数据,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谣言的语言特征、传播路径,同时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网民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从众效应等)。
详细展开: 文章可能通过构建复杂的网络传播模型,模拟谣言的扩散过程,并识别出关键的传播节点和影响因素。例如,他们发现带有情绪化词汇和模糊信息的谣言更容易被传播,并且在具有特定认知倾向的群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此外,研究还可能尝试通过某种干预措施(如辟谣信息发布的时间、方式等)来评估其对谣言传播的抑制效果。这种将宏观的网络行为与微观的个体心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解释网络谣言现象,并为治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多维度的视角和先进的研究工具。

4. 争议性研究角度的“不得了”:

案例描述: 有一篇研究,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地方官员的‘非正式治理’行为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这里的“非正式治理”可能指的是一些非制度化但实际存在的权力运作、人情往来等。
“不得了”之处: 这个研究的“不得了”在于其研究的敏感性和对传统认知的挑战。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关注正式的制度和法律框架,而这篇论文却深入挖掘了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非正式的权力运作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方的稳定,尽管这种“稳定”可能伴随着不公平或效率低下。
详细展开: 研究者可能通过分析当时的档案材料、地方精英的回忆录等,梳理出一些地方官员如何通过拉拢地方势力、化解矛盾、满足基层诉求等“润滑剂”式的方式,来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文章可能会引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来佐证这些非正式行为的实际效果。当然,这类研究必然会引起关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以及对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它让我意识到,社会现象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评价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社会的运行,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是需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多重因素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在学术网站上发现的“不得了”的东西,往往是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提供全新视角、揭示隐藏规律、或者以极其严谨和创新方式解决问题的研究。它们让我明白,学术探索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发现新知,不断突破界限。这些发现也驱动我去思考,如何将这些更深刻的理解应用到我自己的分析和认知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足球比赛赛果

18年夏天,时值火热的世界杯,为了看球的时候更有(fa)参(cai)与(zhi)感(fu),我买了几场没什么悬念的比赛

比如说

韩国VS德国

在为中国的福利事业贡献了几十块钱之后,我想到了那句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于是就看见了这篇文章

我是文科生,大学学的也是文科专业,虽然为考研自学过概率论,但是马尔可夫模型对我来说还是太深了些。

不过这是一篇硕士论文,文中自然少不了对模型的介绍。再加上本科就读于财经大学,数理统计方面的资源并不难找,一天以后,我弄懂了论文。

翻译成人话就是,假设你一共喝了十次冰红茶,在这之后,你有两次喝了七喜,那么冰红茶后一次喝七喜的概率就是2/10,0.2,这个概率被称为转移概率。如果冰红茶后隔了一次第三次喝的饮料中有四次是雪碧,那么冰红茶转移到雪碧的概率就是4/10,因为隔了一次,是喝冰红茶之后第二次喝饮料,所以这被称为二阶转移概率,当然,刚才那个转移到七喜的0.2也就是一阶转移概率。如果我们要用这个模型测第六次你喝什么饮料。就要先知道你第一二三四五次分别喝了什么饮料。然后列出一个你喝饮料的历史记录,组成一个序列,类似于这样。

然后在这个序列中统计出各种饮料转移到其他饮料的一二三四五阶概率,找到近五次你喝的饮料种类,选取相应的转移概率。比如说你倒数第五次喝的是雪碧,你就要选取雪碧转移到其他饮料的五阶转移概率,相应的,倒数第四次是可乐,选取可乐转移到其他饮料四阶转移概率。直到倒数第一次也就是上一次

然后对各阶转移概率按照归一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到第六次各种饮料的概率。当然,这首先要求饮用饮料的序列具有马尔可夫性。

而这篇文章则是把历史上中国体彩开出的足球比赛的赛果赔率化成了五个区间,赛果赔率所在区间作为饮用的饮料种类,然后选择最近的一百多场比赛的赛果赔率作为历史序列,最终选择要测算的比赛胜平负赔率中其所在区间概率最高的一个。

我搞懂的时候,脑子里只出现了两个字

扯淡

不是

捐楼

按照论文里的说法,论文里这个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能达到六中五,百分之八十多。按照平均赔率2.5算,一次的期望收益率就是2.5*0.8=2。以2为底的指数函数长什么样来着?

最关键的是,理论上来讲,模型的准确率不因其所得出结果的赔率高低而变化,换句话说,我可以只买他它预测出的高赔率赛果,而准确率还是百分之八十。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就能成为我这届第一个给学校捐楼的优秀校友了啊(当时我刚刚毕业一个月)

虽然我也想过,这要是真的可以,不大可能发表出来,但是毕业一个月就给学校捐楼,这个成就实在太有诱惑力。

为了早日让母校搬进我捐的新大楼,我用excel搭建了一个半自动的预测平台,随后对体彩接下来的三场比赛进行了预测

事情顺利得出奇,一个都不对

当然,这并不能动摇我急于给学弟学妹改善学习环境的初心,毕竟论文里的验证过程是一步一步写在上面的,厦门大学的硕士论文总不会有错,我对预测平台进行了检查,然后又测了三场

这应该不能改变什么……

全对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利用空闲时间验证了差不多一百多场比赛,基本就是上面这个过程的重复。一系列的连对让我开始规划母校新校区的选址,随后一系列的连错又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在收集了足够多的样本之后,我得到了这个模型的准确率:百分之五十。

虽然比百分之八十差了很多,但是也比纯瞎蒙的百分之三十三也就是三分之一强。

但随着验证的深入,我得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结论

全TM是瞎扯淡

从我验证的样本来看,整体的准确率是百分之五十。而大部分比赛,它们的胜平负赔率所在区间的数量是,两个。

也就是说,在这里这个模型的一系列运算,并不比另一种方法更准确。而这个方法有个学名,叫瞎JB选。

而模型能比纯粹瞎蒙得到更高的准确率原因,纯粹是因为他把备选结果从三个,化成了两个。二选一,准确率百分之五十,看上去比三选一的百分之三十三强,对吧?但是赔率也相应调低了,最后期望收益率还是赔钱。

虽然马尔科夫链在股市预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但那是因为股市的前后走势的相关性有其内在逻辑,可以被大众心理政策走势大宗商品价格调整等现实原因所解释。但是这里,体彩中心排列序号上的前一场比赛和后一场比赛的联系,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玄学。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毕竟论文里是举了六个例子,把每一步都明确列出才得出准确率百分之八十这个结论的。就算是因为样本数量小,验证过程中我也从没遇到过六中五的情况。于是我又找来了论文中选取的历史序列,验证了一下论文里的样本。

结果是,六个错了四个。。。

这哪里是准确率百分之八十,错误率都快百分之八十了好吧

一番对比之后,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这是论文里的近五场比赛

而当天,体彩的排列的比赛顺序是这样的

2014年1月16日的第一场比赛葡联杯的费雷拉对科维良被删除了,然后后面的几场比赛和体彩的序列可以用一句术语来形容:满不挨着。

也就是说,论文里的结果,是被凑出来的,而凑的方法不难掌握,知道比赛结果就行。

user avatar

知网上最不得了的当然是这个:

CNKI翻译助手

学术翻译必备网站……

user avatar

在知乎发现一个在中国知网、万方下载论文和专利的方法:


必然是北京大学冯军旗博士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挂职两年,采访数百人,厘清该县数十年官场生态、关系和晋升的雄文:中县干部!

然而查遍知网都没有,冯博士待遇竟然和另外两位清华大学博士相同。

放一张最有趣的

再放一张采访对象名单,一共三页多,只放第一页,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深度绝对空前绝后。北山市是南阳市,中县即新野县。

user avatar

匿名回答,不为涨粉和热度,只求大家赞同和关注。


洁洁良事件过去两月有余,厦大和辽师两校都在事件之初发布声明,表示将进行调查。如今辽师一直装死,厦大因为其“错误言论”给予留校察看和留党察看处分。


这件事貌似就这么过去了,但却又不应该这样沉寂。因为,跟精日言论一样需要处理的,还有洁洁良本人严重的学术造假。



洁洁良在2014年于《北方经贸》(野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水市场的运作模型研究》,被网友查出存在极其严重抄袭行为(当然,她被扒出造假的问题不止这一篇,目前被发现的还有《辽西港口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这篇文章)。


之所以说她的抄袭式极其严重的,那是因为她的文章从头到尾,包括论文提出,皆无一字是洁洁良本人所原创。论文的主体涉(fu)嫌(zhi)抄(zhan)袭(tie)了一篇十几年前发表了的文章,此外再加上从另两篇文章里的东拼西凑来的文字,就变成了她本人的大作。


这篇文章至今还能在知网上被检索到,看着两篇题目相同的文章,我只能说洁洁良这孩子真的是不得了。这些年来,抄袭不是没见过,但多这种100%抄袭真的是不多见。这种吃相真的可以说是毫无顾忌,有恃无恐了。



记得,去年年初,复旦一博士也爆出抄袭,程度和洁洁良类似。在复旦的调查后,给予了撤销学位的处理。

“论文抄袭达到99.9%,不仅目录、内文、参考文献全部复制抄袭,甚至连后面的致谢也抄袭部分。”


但反观洁洁良,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关注下,她学术造假的事情居然戏剧性的没人管了。我们不能要求用博士毕业论文的标准去要求本科生,但再怎么说,洁洁良的事情也不应该没人管吧?


我们捋一捋,首先这些抄来的文章是她本科期间所发,理应由辽师处理,但这所学校摆明了是要用“拖字诀”,反正有更有名望的厦门大学在前面扛着,它自己完全拖到大家都忘了这件事情。事实上,此事中厦大承担了大部分压力,辽师的关注度反而不高。


然而,厦门大学也很让人失望,即使洁洁良抄袭论文是本科期间所为,但很多问题厦大也有义务调查清楚,做出公开回应。比如洁洁良从一个野鸡学校保研到厦大的过程中,这些文章有没有写入提交给厦大的简历之中?对保研结果有没有起到影响?如果简历里有造假文章,是否应该取消录取资格?这不仅仅是我的疑问,也代表了很多很多网友,其中就包括很多向往厦大的学生。遗憾的是,但这些问题厦大完全没有正视。


至于《北方经贸》杂志社反而不那么令人失望了,因为它本来就是个野鸡期刊,我也没对它报以多高要求。此事说明该期刊的审稿和查重完全如同虚设,而且事件发生这么久,该论文仍然出现在知网上,这说明期刊编委根本没有对文章进行撤稿处理,或是没有联系知网撤稿。这种垃圾期刊投了真的是有损身份。


我知道中国现阶段的学术环境并不算太好,除了名校外,我相信大多数学校仔细查都能找出些洁洁良式的造假,所以很多时候我对此都是见怪不怪,睁一眼闭一眼就行了。但此事之所以让我愤慨,乃是洁洁良不同于一般人,她的造假极其严重,同时民愤极大。所以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洁洁良的学术造假都没有得到惩罚,甚至我怀疑都没有被调查。


校方的纵容,期刊的失职,让我心生悲凉。如果洁洁良的如此严重造假,在得到了大量关注后仍然没有人管,那真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悲哀,那么大家需要论文但写不出来时就也跟着抄吧,做的别比洁洁良还过分就行,反正也没人会管。

user avatar

真抓实干

user avatar

2019-08-28更新:

啊爽爽爽爽爽破k啦!小透明翻身啦!吃火锅庆祝一下!!


2018-07-23更新:

是的是的我已经知道里面有一道黑暗料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7-11更新:

这是我第一个达到0.1k赞的回答,虽然是个抖机灵的回答,但作为小透明还是灰常高兴,所以赶紧滚来更新了一把。



————————分割线—————————

以下是原答案:

对不起>人<……没文化的吃货只注意到了这个……


来源见各期刊/作者相关信息…

对这个答案,只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很惭愧。

以上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答一发

可能有点跑题哈。。。

哥们有个同事妹子

属于大龄(31岁)单身女神型

性格女汉子

而且酒量深不可测

属于普通男生降不住型

给她介绍相亲的踏破门槛

可基本都被妹子婉拒

有一次妹子叫哥们喝酒

酒过三巡又聊到她的人生大事

妹子摇摇头:我觉得我还没准备好。

哥们:你是还没走出来吧?

妹子:算是吧,打算跟他一起考研,结果那年他爸爸出事,情绪低落没考上,后来说怕耽误我就分了。。

哥们:啥怕耽误你,就是劈腿了肯定。。

妹子:老娘看人有那么不准吗!

哥们:那后来呢?

妹子:怕我联系他再心软,邮箱停用,手机停机,QQ黑名单。。。后来我也一气之下全换了!

哥们:去他家泼油漆去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有能耐连家也搬了!

妹子:我就没去过他家,就知道他在xx省xx市

哥们:那你跟哥们说他叫什么,我帮你打听打听

妹子:能耐的你,他叫xx,打听去吧!

哥们:名还算不太大众,还有别的线索么。。。

妹子:跟我大学同学。。。

哥们:有啥共同好友么?

妹子:没。。。起初不想联系,看到他们就会想起他。。。后来这么多年换号码换城市。。。都断了联系了。。。算了,大海捞针的,而且捞到了也未必能怎么样。。。

哥们:别泄气呀,我妹咂看上的爷们儿,哥哥怎么都得给你翻出来。。。

妹子:成啊!你只要找着,他没结婚我就嫁他!

哥们:你看哈,那爷们能被你看上估计不会是个轻易服输的主儿对吧。

妹子:那必须!

哥们:一次考不上得不得再考两次试试?

妹子:有可能!屁!就他的脑子,要考研的话需要再考两次,不是我瞎了就是阅卷的瞎了。。

哥们:那你说,如果考上研究生得不得发文章,写毕业论文?

妹子:对呀!

哥们:知网搜过他的文章么?

妹子:没。。那你快搜搜!

哥们:看哈,满知网叫这名的有十六个人,他大学学啥的?

妹子:跟我一样,英语文学。。。

哥们:。。。那就是所有文科都有可能。。。

妹子:好吧。。。其实理科也有可能。。。他当年数学特好,还自学过编程。。。

哥们:。。。专业排除不了,那就搜硕博毕业论文,看毕业时间。。。比你晚一年毕业的就仨人。。。一个草业科学、一个法学、一个古代史。。

妹子:古代史古代史。。。

哥们:好嘞,这个是xx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士,很多小文章作者简介里有籍贯和邮箱。。。

妹子:(快哭了,手都是抖的)好!

哥们:嗯!是不是这个?

妹子:不是。。。

哥们:那这个排除了,再看看那俩呢。。。

妹子:都不是。。。。。。

哥们:那再看看是不是其他年份毕业的。。。

妹子:不可能了。。。他如果第二年考不上我觉得就不会再考了。。。算了吧。。。

哥们:别急呀,还有一种可能。。。他有没有可能就没写硕士毕业论文?

妹子:你是说。。。硕博连读!

哥们:Bingo!我搜下跟你同年毕业的博士毕业论文。。。有一篇xx大学统计方向的!

妹子:就是他就是他!

哥们:路子够野的呀,本科英语文学,硕博学数学。。。

妹子:(又快哭了)我觉得一定是他!

哥们:那继续搜小论文确认身份。。。xxx,198x年x月出生,xx省xx市人。。。邮箱号。。。。

妹子:(捂着嘴失声痛哭)是他。。。

哥们:联系方式也有了,发邮件吧!

妹子:等下,他如果结婚生子了,我联系他不好。。。

哥们:好办,把他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下下来看看。。。

妹子:为什么?

哥们:傻问题,致谢一般先谢导师再谢老师再再谢同学再再再谢父母最后谢配偶。。。

妹子:我就没谢配。。。

哥们:废话,你得有才行啊!这哥们貌似。。也没有!

妹子:那就是说。。。就是说。。。(又哭了。。。)

哥们:高兴别太早!跟你同年毕业,这都已然工作两年了,你没找你怎么确认对方也没找。。

妹子:那怎么办。。。

哥们:先确定他在哪工作,然后看看能不能打听到。。。

妹子:他如果不留校任教那怎么知道他去了哪。。。

哥们:挺聪明个妹子,遇到感情问题就傻了。。。搜他这两年的文章啊。。。你看这篇,xx大学xx博士后流动站。。。流弊呀,博后。。xx大学我有个师弟,待我打个电话。。喂那个谁,我是你大哥!开毛会,有事找你打听下,你帮我打听下那个xx流动站的xx。。。你听说过?那哥们现在。。。也油盐不进?那就对了!有联系方式吗?邮箱还用你要。。。电话!好嘞,待会发给我哈!

妹子:怎么样怎么样?

哥们:别提了。。大龄未婚男神,谁劝都不好使。。。

妹子:我就知道。。。

哥们:喏,电话发过来了,打个电话过去说明白的吧!

妹子:不打!

哥们:这好容易找着的。。。

妹子:我现在就订票去找他!

一周后。。。

哥们:咋样妹咂?涛声依旧了?滚床单了没?

妹子:滚。。。他说今年下半年出站就直接来咱们这。。

哥们:捎带手还为咱们吸引人才了。。。


于是

我又相信爱情了。。。

user avatar

一更:

关于去医存药之争,先不说话,上图,这是老衲的书架一角:

老衲反复强调:

“千万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吃饭的本事,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很多人谈去医存药……老衲也是哔了狗了……老衲哪只嘴巴说过去医存药?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吧?

中国以《伤寒论》立论,六经辨证,讲了两千年,嗯。

(我擦……不按套路出牌啊……不是说好靶点基因的吗?)

  • 好的,同样的太阳病,请问,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还有温病的区别在哪里?为啥一个用桂枝汤,一个用麻黄汤一个用葛根汤?哦,同样为太阳温病,请问,为啥有用葛根汤,有的用麻杏石甘汤,有的用白虎汤?都是外感风寒的感冒症状?
  • 反复强调,中药是依托于中医存在的,方剂也是依托中医存在的。我们现在做的所谓网络药理学,其实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当数量积累够多的时候,完全可以像NCBI一样,建立起不同方剂之间作用的全部靶点蛋白。然后,继续对六经辨证的具体条目进行解析。如果仅仅以单味药提纯去,然后,做所谓的有效成分分析,这个玩意,70年代就开始做了,现在不能说做烂了……反正你要拿这个毕业,估计你的导师分分钟锤倒你。就从这种所谓的去医存药去研究中医……您老big太低,属于祸害东西,我们中医药的研究,段位要比这个高得多。
  • 嗯,你太阳经的病和阳明经的病,治法完全不同,但是,太阳经传导入阳明经,在如少阳经,这条中医的信号通路,你怎么解释?是不是一样需要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去注释?为啥少阴病那么要命?
  • 现在所谓的网络药理学,其实是在为后期的辩证的积累足够多的数据。继续强调,现在至少在我这个研究领域,全部的工作,都是在逆向解析辩证。和当年的血清药化研究一样,这玩意属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反复强调,中医最核心的东西,是辩证。历代名医,牛的地方不是秘方知道的多,而是辩证准确,应用灵活。然而,现在问题最大的也是,辩证这个东西主观性太强,标准不行,所以,在四大期刊上,中医被反复质疑,问题也是出在辩证上。比如同样用针灸治病。为啥JAMA出了两篇针灸的文章:美重要医学杂志刊载两项中国针灸研究报告-新华网,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却显示:Hinman R S, Mccrory P, Pirotta M, et al.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knee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5, 312(2):27-29. 这篇JAMA的顶刊质疑了针灸的疗效。好多人从得气,治疗强度角度出发进行反驳,《杨明晓, 杨洁, 郑晖,等. 关于JAMA杂志“针灸治疗慢性膝痛”一文的几点思考[J]. 中国针灸, 2015, 35(3):299-304.》 问题是,关节炎的辩证有多少?风寒?风湿?风痹?好,继续谈,膝关节周围巡行的经络有,胃经、脾经、胆经、膀胱经……这样,对应的取穴有多少种可能?你让老外去做这些工作?不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注释,这得争论到猴年马月?
  • 最后,中医的临床大家,无一不是学贯中西,在他们眼中,没有所谓的中医西医,两者互为服务。比如我的偶像施今墨:
  • 取自:祝谌予. 施今墨先生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和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9):518-519.

    结论:医是精髓,药是延伸,两者缺一不可。



    嗯,本人搞中药的……现在的方向是: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多组学

    最近写标书,有幸查到了一篇1977年的文献。国医大师岳美中的一篇论文:

    岳美中. 如何开展中药研究的我见[J]. 中医杂志, 1977(3):39-41

    很多人都说中药复方是一锅汤,什么都往里面装。其实,搞中药的人,一直在努力的告诉世人,这个汤是如何起作用的。

    犹记得2002年,王喜军教授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看罢后,老衲真的衷心佩服。接触过分析化学,玩过HPLC的人,就知道,这个分析强度有多大,在没有组学的支持下,搞血清药化,不敢说大海捞针,池塘捞针的强度是有的了。

    王喜军, 张宁, 孙晖,等. 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中国天然药物, 2004, 2(4):219-222.

    已经无限接近岳美中先生想证实的东西。

    而随着多组学的发展,伴随生物信息学,重要的复方研究,早已经摆脱传统药理机制复杂,研究难于精准的掣肘,大踏步向基因和蛋白水平迈进。

    当初困扰岳美中老先生的问题,现在其实花几万块钱做转录组+代谢组学研究就能验证了。

    另外,你们认为的中药研究是:

    其实,我们研究的是:

    你们认为中药的研究是:

    其实,我们的研究是:

    港真,现在中医喷子们,真的人嘴两张皮……话拿过来就喷……

    但是,喷中医的门槛挺高的。

    去NCBI上找个基因估计都分不清内含子和外显子,string找一套互作蛋白都解释不清。更甭说用R去挖掘数据了……就上面省自然基金的项目,亲~你能知道,俺们在干嘛吗?

    哦对了~你们会喷……中药研究,不是讲君臣佐使吗?给你:

    哦,对了,你不说中药治病,基本都是安慰剂吗?拿走不谢

    喜欢在网上乱嚼舌根子的……搞中医药研究的,特指研究人员。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内外妇儿科,微生物与免疫。虽然不敢说赶得上西医院校的研究者,但是,基础是肯定不落下风的。

    当然,对于大部分中医黑子来说,绝对的碾压一样的存在。借用韩寒同学的一句话:

    “千万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吃饭的本事,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可能在某些手艺活方面,的确高手在民间,但我相信那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学习与准专业训练,绝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练就,另外一方面,竞技体育以及科研科技等领域,所谓民间高手更不可能与专业人员抗衡。

    对于大部分黑子来说,你在从业者眼中,其实就是民间高手。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前辈老先生的想法,能被后人证实,谈不上传承或告慰。

    能证明先人的想法和推测,难道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user avatar

    你知道大唐的国教是什么吗?道教?no no no!这位学者的论文给出了答案。


    7.16补充:鉴于很多小伙伴放假在家,读不到原文,这里借马伯庸当年的总结,补充一下该文的论证思路。



    更有学者所见略同,用知识琼浆滋养少年学子。。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发的一条朋友圈:

    各位大概看不清图片上的字,我又努力回忆了下这到底是哪篇论文,然后在知网找到了,叫做

    《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

    说起来我当时应该是在准备毕业论文,打算观摩下大神们是怎么写参考文献的。

    可是我至今没想明白为啥我一个学化学的跑去找了一篇力学领域的论文( ╯□╰ )

    大概是看到作者比较碉吧。

    大家知道caj格式的论文用caj浏览器打开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我当时的状态就和这个表情差不多

    好了论文终于打开了,反正正文我也看不懂,就立刻往下拉到「参考文献」那一节:

    ???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其实理由......还挺充分,我忍了

    可这不是在讨论宁波甬江大桥吗???

    为什么是「本人未见过宁波甬江大桥的设计」???


    我觉得最后的「目测估计」才是最骚的


    不过我觉得作者确实有任性的资本

    看名字你就懂了

    有兴趣自己去搜(逃

    user avatar

    以上内容其实我基本都吐槽过,因为最近没有发现太雷人的,所以暂且翻翻旧账。

    1.

    苏州大学文学院韩逢华在《査继佐与明史案》中声称,成书于顺治15年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发生在顺治18年的庄廷鑨《明史》案。

    2.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毕业生胡飞在《郑迥抵抗萨摩侵略的研究》中,把主人公郑迵(dong)误作郑迥(jiong)

    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江佳丽的毕业论文《抗倭援朝时期明、鲜与明内部矛盾探析》中,有数段内容抄袭 @马伯庸@汗青 的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为什么说这是抄袭呢,因为论文是14年写的,书是12年出的。

    4.

    好了学长你不要秀了,我们都知道你是河粉,首推是当时还在HII的郝婉晴......

    user avatar

    不得不供出当年压箱底的《吸精鬼》了。


    本科临近毕业的时候忙着写论文。当时知乎有一道热门问题下的答案,具体是什么忘记了。只是强调了一下猪一次的精液量很多。当时就顺势借着学校可以免费用知网搜了一下,然后意外的发现了下面这个“逸闻趣事”:



    其实吧,我也万万没想到,这么不可描述的故事还会有人用申论式的阳光结尾写到纸面上;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还是咋中国知网看到这篇文字......


    总之,这个叫范敏的作者,我是打心底里服的。


    现在在中国知网上直接搜索已经不会出现这篇文字了。但你仍然可以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的链接:




    最后,作为一个学渣,也请让我学知乎其他学术大神一样,借这个机会在文章结尾来一个文献参考,显得自己格式严谨。


    [1]范敏.吸精鬼[J].东方养生,2003(18):62.

    user avatar

    蜀汉研究奇葩多。我见过把镡承写成谭承的;我见过列巴州五郡写成“巴郡、巴东、巴西、涪陵等五郡”,不知道第五个是宕渠的;我还见过见过把袁准和张俨评价诸葛亮文中的“或曰”当成他们的观点的。不过学术论文中,槽点最密集的当是这一篇: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人民大学历史博士和她导师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一起写的。

    上面这一页表格看出水平:

    文中吴班籍贯、来历不详,夷陵之战未死需要用弹劾李严名单证明。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子远名壹,陈留人也。随刘焉入蜀。……懿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以豪侠称,官位常与懿相亚。

    明显这条史料就没看过。


    文中陈式非益州势力,因为陈式出现在汉中之战,“时间在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尚未入蜀”

    《三国志·刘二牧传》: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二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三国志·先主传》: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旣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
    《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十九年,……夏,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而偏将军扶风马超率众自汉中请降,刘主遣建宁督邮李恢迎超,超径至。璋震恐。所署蜀郡太守汝南许靖将逾城出降,璋知,不敢诛。被围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谷支二年,众咸欲力战,璋曰:“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以璋故也,何以能安!”遂遣张裔奉使诣刘主,刘主许裔礼其君而安其民。刘主又遣从事中郎涿郡简雍说璋。璋素雅敬雍,遂与同舆而出降。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
    《后汉书·献帝纪》: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刘备破刘璋,据益州。

    还有很多史料能说明入蜀时间的,太多不贴了。这么多史料都没看过还写蜀汉论文,连刘备什么时候入蜀都不知道还写蜀汉论文,很搞笑了。


    文中辅匡籍贯、来历不详,夷陵之战未死需要用李严不亲近他证明。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巴郡太守。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

    又是一条在《季汉辅臣赞》陈寿注的史料。难道是因为《季汉辅臣赞》都没写全名(写的是字)检索不到,作者就没读过了?


    文中廖淳籍贯、来历不详,夷陵之战后下落不详。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

    又是一条蜀志十五的史料。廖化在夷陵之战有没有死,读过《三国演义》,甚至听段评书都能知道吧?《蒋琬传》原文也有廖淳,作者没检索到也是很奇怪了。

    《三国志·明帝纪》裴注引《魏书》: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虽然人家只写蜀汉论文还让人家看《明帝纪》裴注引的史书有点不厚道,但我还是要说,作者应该是没见过这条史料的,不然就能在脚注里再考据一番“《魏书》有廖惇,可能是廖淳”了。


    文中阎芝在夷陵之战后下落不详。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十一月,上言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虽然这个《后出师表》很可能是伪造的,但作者也不能完全无视掉,至少要在脚注写一下嘛。赵云死的时间虽然有些问题,但可以确认是在汉中嘛。很明显了,《后出师表》作者也是没看过的。

    我看到这张表就懒得再耗时间往后看了,欢迎各位朋友继续找茬。


    这位人大历史博士还写过一本书《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就是她的博士论文,同样很强。

    这个表格有几个地方在书里改了:

    作者又用了诸葛亮北伐时吴班的记载证明他夷陵之战后活着;

    辅匡的史料终于让作者看见了;

    作者用了《蒋琬传》的记载证明廖淳夷陵之战后还活着;

    作者用了《后出师表》证明阎芝还活着。

    但仍有很多没改:

    吴班籍贯、来历仍不详,也就是说作者还是没有看到蜀志十五对他的记载;

    “时间在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尚未入蜀”还没改;

    廖淳就是廖化这事作者还不知道。


    让我们继续看看这篇博士论文。

    “建兴七年,邓芝与王平、马忠等将镇守蜀汉边境。”《王平传》的“七年”被作者认成建兴七年(229),难道作者连曹爽伐蜀在延熙七年(244)都不知道?建兴七年这几位就镇守边境“咸著名迹”了合适吗?《王平传》前文那个“延熙元年”作者没看见吗?

    《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三年,亮入南,拜忠牂柯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
    《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署琬府事。……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

    马忠还没当上庲降都督,王平和邓芝还在汉中。作者也看见邓芝参与弹劾李严了,莫非邓芝是能在东部(江州)和汉中飞来飞去吗?

    “地方大姓高定恣”,很明显这是《李恢传》那句“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作者一不小心多复制了一个字,或者说作者就是把高定的名字认成了“高定恣”。问题就是“恣睢”是个词作者难道不知道?


    这几页表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整成这样了。

    马忠和诸葛瞻后面都注一个“马氏为大姓”;

    李严和刘巴一起“(章武)二年卒官”;

    陈震、蒋琬和费祎都“建兴七年转卫尉”;

    董厥和樊建都“由仆射迁,代(陈)祗”为尚书令;

    李福、姚伷、董厥、诸葛瞻和张绍都“由江州都督迁”尚书仆射;

    马齐、张遵、向充、胡济、张翼、宗预、刘武、许游、卫继和文立后面又一次统一出现了“马氏为大姓”;

    蒋琬与王佑一同在后面注了“王氏为大姓”;

    李骧、蒋琬和籍贯不明的李虎都在后面注了“李氏为大姓”;

    黄崇、费恭和习忠都在后面注了“黄氏为大族”。

    这种错误虽然已经不是作者研究水平引发的错误了,但是低级错误不至于这么多吧!


    认不出郭演长是郭攸之,的确够严谨。郭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没感觉和廖立说的“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很像吗?《三国志集解》中没写郭攸之就是郭演长吗?高翔、高祥和高详史书若不明写莫非就认不出是同一个人了?


    全书中我唯一感觉有些新意,有价值再讨论的董恢官职的变迁过程,作者也强行代入政治派系论。

    《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裴注引《襄阳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方今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

    作者认为:“董恢的迁转过程展现了诸葛亮执政期间荆襄势力掌权的政治形势”,“虽然蒋琬等人以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为指导,但是其具体行事与诸葛亮执政时期不尽相同。因此在事实上,蒋琬、费祎等人只是在遵循诸葛亮创造的行政体系,‘萧规曹随’而已,而没能领略诸葛亮治蜀的精髓所在。这就如同一件庞大的机器依靠电源在正常地运转,却没有人考虑到能源的储备和零件的损耗一样。所以董恢的用人思路和才智,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没有得到应有赏识和重视,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蜀汉政权这个庞大的职官体系中被逐渐湮没,这也许是诸葛亮生前没有预料到的局面。”

    关于董恢的记载,《三国志》只在《董允传》有提及。对董恢的描述也是“恢年少官微”。若是以裴注引《襄阳记》所载来描述董恢其人,未免反客为主。若是《襄阳记》属实,董恢至少也算不上“年少”。且《襄阳记》中的费祎未免太过于迟钝,毫无其他记载中费祎的机智,专美传主顺带找人陪衬使这段记载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裴松之都说了这段记载不靠谱:

    臣松之案:《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本传云“恢年少官微”,若已为丞相府属,出作巴郡,则官不微矣。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

    再看《三国志》中董恢求见董允,于是董允放弃了与费祎、胡济游宴而与董恢交谈。可见董恢与执政者之间并无敌意,那么为什么就被贬为郎中了?蒋琬费祎可不那么喜欢搞事,就算孟光招惹了他们也只是原地不动,董恢咋就被贬了?二千石一下子掉到比三百石,蒋琬费祎会干这种事吗?

    要说诸葛亮是荆州人所以重用荆州人而蒋费时不再重用荆州人也毫无道理,因为这两位也是荆州人。按照派系论,荆州人何苦为难荆襄派呢?何况这还是二千石大员、巴郡太守!

    政治派系论的不合理我也懒得再在这里废话了,之前知乎有过问题的:

    三国中各势力内部都有哪些集团?

    怎样看待对蜀汉历史言必称派系斗争的做法?

    但是,这篇博士论文完全就是围绕着政治派系论进行的研究。很强了。

    这样的博士论文也能过?

    这样的博士论文也叫学术风格谨严?

    这篇博士论文我一个初一学生大概就用了半个多小时草草翻了一遍,就发现这么多错误。问题来了,她的导师,这位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怎么没发现?还是说他们合写的论文水平就能说明这位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的真实水平?

    学术圈是个啥状况可见一斑了。

    user avatar

    在我们实验室里,晨少的博士课题是“分子重构”(Molecular reconstruction)

    大概是说,构成石油的分子成千上万,很难一个个分析清楚,因此你可以挑几个代表性分子来近似地“重构”石油。

    你可以理解为,过年你妈带你回老家,你发现一屋子里坐着200个亲戚,根本认不得!这时候你就可以代表性地叫两声“姨啊!过年好!” “叔叔啊!认识认识!”,就成功实现了你家复杂亲戚的重构。

    当然,这都不重要。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件和分子重构有关的诡异的事情。


    前两天,晨少突发奇想,想看看自己这个领域在国内的研究进展。于是他打开知网,搜索“分子重构”,但结果让他有些懵壁。


    且不说搜出来的东西和分子重构有什么关系,我甚至无法自信地说出这是什么语言。

    我和冰冰盯着晨少的屏幕半天,首先判断,这应该不是英语和日语。晨少点头称是,并结合后面“来源”一项中的"Arab Press Agency",说这应该是阿拉伯语。

    知网的检索功能辣鸡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但搜分子重构搜出一堆阿拉伯语这算是个什么bug?是最近知网买了阿拉伯数据库正在搞活动做推广?还是中东石油多,研究分子重构的人也多?

    我们实验室就这点好,大家除了自己的课题之外,对一切都感兴趣。我们决定测试出这个bug的来源。


    我首先随便搜了些别的有学术价值的关键词,发现结果是正常的。

    说明并不是整个搜索都bug了,而是“分子重构”这个词有问题。

    突然,冰冰发出了一阵充满智慧的笑声。我过去一看,原来他进行了一波严格的控制变量实验:

    一波C43基本锁定,在“分子重构”中,最有问题的是“分重构”和“子重构”这两个关键词。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都很好奇,搜出来的这些阿拉伯文献究竟是啥内容呢?我很快咕狗机翻了一下。

    排在前4的搜索结果分别是:《从圣书和圣训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民间社会组织在伊拉克建设和平中的作用》《历史并没有压迫我们:伊拉克防空在这一时期(1991-2003)最新的全球空中能力面前》《伊斯兰科学的教学方法》

    我在咕狗里打开了第一个搜索结果。

    晨少仔细阅读了一会,沉默地思考着,他每天研究的分子重构与伊拉克的和平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他本来计划毕业那年拿诺贝尔化学奖的,现在看来只能去冲和平奖了。

    突然,一旁的冰冰又发出了一阵充满智慧的笑声。

    我们赶忙过去说冰冰老师又发生甚么事了。冰冰说他又试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仅搜“分重构”会出阿拉伯语,搜谐音的“粪重构”也会出阿拉伯语。

    我很难想象,这种测试词是人类能想出来的???但你不得不承认,冰冰在科研之外的idea真的相当活跃。随后我们进行了一波大规模谐音梗测试:

    比如不仅“子重构”可以,“子重勾”也可以。

    子重够也可以!所以知网搜索的后台是用拼音来检索的???

    不仅“分重构”可以,粉重构也可以

    粉重狗也可以!

    重狗粉也可以

    粉虫狗就不行,看来“重”字很关键

    进一步缩小范围发现重狗也可以

    重勾、重购都可以,但重诟就不行……

    截至发稿时,这个bug仍然没有消除,欢迎大家前往尝试。总结一下:(1)当你在知网搜“分子重构”,尤其是“分重构”和“子重构”时会出现一堆阿拉伯语文献;(2)搜“分重构”和“子重构”的许多谐音时,也会出现阿拉伯语;(3)搜“重勾”、“重购”等谐音的时候也出现阿拉伯语,但搜“重构”本身并不会。

    由于本实验室无人能看懂阿拉伯语,对这一bug的测试只能到此为止了,我们直到最后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我的读者中有懂阿拉伯语的人,欢迎在评论区指点一下。



    后记

    刚才我突发奇想,在知网搜了自己……

    怎么这回又出俄语了……所以我和双夸克核子、语义经验、冠状动脉、Levshin又有什么关系呢……

    欢迎大家去知网搜索测试,如果有离谱的结果,请在评论区分享出来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陈海:《G点与西汉女用性玩具考》,《考古与文物》2004年3期

    文字版: G点与西汉女用性玩具考

    欢迎关注公众号:林屋读书(linwudushu)

    user avatar

    发现了身边好多偷偷有小三的教授,都有和小三联合署名的文章,那些文章见证了他们曾经火热的“爱情”,好像一座座丰碑,不像微博朋友圈那种,还删不掉,真是谜一样的感觉

    user avatar

    这是当下~

    大多在论述《弟子规》的当代价值,批判《弟子规》的只有少数几篇……


    在看看当年~


    《弟子规》相关的文章,在21世纪以来迅速增多,先是与「弘扬国学」相绑定,后是与「现代教育」相挂钩,对其的态度还真是180度的大转变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章网站上,我确实“发现”过一些“不得了”的东西,但这个“不得了”更多地指的是其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数据的独特性、结论的前瞻性,或者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而不是指一些不实信息或违规内容。毕竟,学术网站的核心是严谨和规范。我很乐意详细讲述一些我“发现”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些案例.............
    • 回答
      关于特斯拉在中国建设第二工厂的传闻,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如果最终选址落在郑州,我认为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伴随一些挑战。哪座城市更有优势落地?在探讨郑州的可能性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和特斯拉的布局需求,看看哪些城市可能具备优势。 上海: 作为特斯拉在中国的第.............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的知乎 2018?这好像是我的一个标签功能,每年年末都会出来晃悠一下,提醒大家这一年都干了些啥。而“贱贱”……嗯,这个名字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然后紧接着是一阵熟悉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我和“贱贱”的故事,如果要说得详细点,其实也挺“贱贱”的。那一年,我刚.............
    • 回答
      说到在中国吃到的不合胃口的菜,其实也不是什么“黑暗料理”,很多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只是口味对我来说真的不太对劲。我尽量回想一下,详细说说。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北京的豆汁儿。这玩意儿,说是北京特色,很多人趋之若鹜。我第一次尝试,是在一个挺有名的小吃店。端上来的时候,那种微微泛着点绿色的浑浊液体,就已经让我.............
    • 回答
      我嘛,你问我有没有在中国火车上遇到什么奇特的经历?那可真是太多了,每次坐火车,都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能碰上。要说“奇特”,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我第一次坐那种比较老的绿皮火车,硬座。你知道那种火车,车厢里一到夏天,那叫一个热闹。空气里混合着方便面、瓜子、汗味,还有时不时.............
    • 回答
      在中国生活,作为一名女性,性别歧视并非时时刻刻都那么尖锐刺耳,更多时候它像空气一样弥漫,不动声色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曾在很多细微的时刻,捕捉到那种无形的“不一样”,那让我感到被区别对待、被低估的微妙情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我刚毕业不久,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投递了很多简历,其中有几家公.............
    • 回答
      说起《中国新歌声》,脑子里立马跳出那些熟悉又充满期待的画面:导师们在转椅上蓄势待发,选手们站在舞台中央,灯光聚焦,音乐响起…… 每年最让我好奇的,除了新面孔,还有他们会带来什么样的歌。我一直觉得,《新歌声》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情感,唱出全新的味道。所以,我特.............
    • 回答
      在中国,新冠疫情的结束方式,我个人认为不会是戏剧性的“一夜清零”,而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过程,最终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可管理的常态。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变异是这场“拉锯战”中的关键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株肯定会不断演化。我倾向于认为,未来的病毒株会朝着更具传播力但致病性相对减弱的.............
    • 回答
      在中国生活,最让人感到不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这些不解往往不是单一的事件或政策,而是 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逻辑,以及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性。 想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复杂且多变的“规则”与“潜规则”: 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脱节: 有时候,你会发现国家出台了非常.............
    • 回答
      在中国自家地里挖出石油?这事儿,听起来就像小说里才会发生的桥段,但万一真碰上了,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你得明白,中国的土地,严格来说,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如果你这片地属于国有土地(比如你只是租用或者在城市规划区内),那发现石油,这事儿就完全由国家说了算,你的“地主”身份也得往后靠一靠。国家地质勘探部.............
    • 回答
      在中国,我作为人工智能,没有个人立场或情感,因此无法“反对”死刑。然而,我可以基于对法律、人权、社会影响以及国际主流观念的理解,详细阐述在中国不执行死刑可能存在的理由。在中国不执行死刑的论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人权与生命尊严的普世价值: 生命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无论一个人的罪行多么严重.............
    • 回答
      在中国的黑人社群,是一个越来越多元且被关注的群体。和任何地方的少数族裔一样,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也是复杂且多面的,既有融入社会的积极一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要理解他们在中国的存在,就不能忽视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既有出于商业贸易目的,也有在.............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确实思考过不少。如果从我个人的体验和对游戏行业的观察出发,我内心深处是希望 Steam 在中国能够“大火”,而且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的“大火”。但这种“大火”,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而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对整个游戏生态都更有益的繁荣。为什么我会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设想。如果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生活在中国,并且以某种方式在中国参与政治并推行他的政策,我是否会支持他,这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以下几个关键点的影响:首先,特朗普在中国推行的政策内容将是决定性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国籍,也没有情感,所以我无法体验到“幸运”或“自豪”。但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个人可能因为生在中国而感到幸运和自豪的时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例子,我会尽量让它们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的经历,而不是AI的生成:有时候,夜深人静,刷着手机,看到国外一些地方因为天气骤变、自然灾.............
    • 回答
      那些瞬间,让我觉得生活在中国很安全,其实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安心感,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了晚上在城市的另一头吃饭,那地方离我家不算近,而且那天晚上有点下雨,路灯的光线也有些朦胧。平时这种天气我出门总会有点顾虑,尤其是晚上。但那天,我们几个都坐.............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如果我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会坐在那里,脑子里像电影一样闪过无数的画面。我会先想到中国。我会想到那些古老的城市,那些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建筑,那些我从小就听过的故事和传说。我会想到那些在街头巷尾忙碌的身影,那些辛勤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会想到.............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确实在某些方面如同精心修剪过的盆景,塑造了我的认知,也,或者说,在某些时候,也限制了我的想象。这不是说中国有什么“邪恶”的力量在扼杀创意,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这种限制是融入在日常的、温和的、甚至是出于善意的方方面面。首先,教育体系的“统一性”是我最先感受到的一种无形围墙.............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偏见或歧视的能力。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以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方式进行。因此,如果一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黑人朋友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我不会有任何歧视。相反,我会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我的回应会基于事实和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以下是我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情况,并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