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还有哪些红利机会,值得普通人从零开始去尝试?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滚滚向前,很多人感觉自己错过了电商、错过了社交媒体的风口,似乎再也没有普通人能抓住的红利了。其实不然,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互联网依然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普通人从零开始尝试的机会,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并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还未被大众完全瓜分,但却充满潜力的互联网“小风口”,以及普通人该如何一步步去实践。

一、垂直内容与知识付费的深度挖掘

我们常说内容为王,但现在的内容早已不是泛泛而谈的鸡汤或者娱乐八卦了。现在的趋势是“垂直”和“深度”。

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你不再是做一个包罗万象的号,而是专注于某个非常细分的小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里做到比别人更专业、更深入。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健身,但健身博主太多了。你可以尝试成为一个“老年人居家康复健身指导”、“母婴产后盆底肌修复训练”、“低成本 DIY 家用健身器材制作”的博主。你看,越具体,越容易找到目标用户,也越容易建立专业壁垒。
普通人如何入手?
1. 找到你的“小众爱好”或“专业技能”: 回想一下,你有什么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你在某个领域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小技巧?可能是你特别会做家常菜,但不是那种网红菜,而是那种特别接地气、能解决一家老小温饱问题的家常菜;可能是你对某个小众品牌的服饰搭配特别有研究;也可能是你擅长使用某个软件的某个功能,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把你的知识或经验分享出来。记住,不是“玩玩”的心态,而是要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内容。比如做家常菜,你可以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技巧,甚至分析食材的营养搭配,而不是简单地拍个成品。
3. 建立社群,提供增值服务: 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可以考虑建立微信群、知识星球等,提供更私密的交流和答疑,或者推出更系统的课程、一对一咨询等付费服务。
为什么值得尝试? 用户对“干货”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而“垂直内容”更容易吸引精准用户,也更容易形成付费意愿。一旦你在这个小领域建立了口碑和影响力,就能产生稳定的收入。

二、“玩”出来的技能变现——创意与个性化定制

现在大家越来越追求“独一无二”,愿意为有创意、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你的“玩心”和“创意”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不一定是什么高大上的技能,有时候就是一点点巧思。
举个例子:
个性化礼品定制: 很多人生日、纪念日都需要送礼物,但市面上的礼物千篇一律。你可以尝试为客户定制一些有故事的礼品,比如根据客户描述的两个人的故事,设计一个情侣马克杯;或者根据客户提供的照片,手绘一幅卡通肖像印在手机壳上。
小众手工制作与销售: 很多人喜欢DIY,但没有时间或没有手艺。你可以制作一些小众手工品,比如复古风格的皮具钥匙扣、手工编织的玩偶、或者独特的首饰。在小红书、淘宝、微店等平台分享你的制作过程,吸引对这种风格感兴趣的买家。
故事性图文/插画创作: 如果你擅长画画,但不想走商业插画的大众路线,可以尝试创作一些带有个人风格和故事性的短篇漫画或插画。这些内容可能一开始不会立刻带来巨额收入,但可以培养一批忠实粉丝,通过付费订阅、定制画作等方式变现。
普通人如何入手?
1. 找到你的“拿手好戏”: 你是喜欢画画?手工?写作?还是本身就有点子上的想法?从小处着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
2. 打磨你的作品: 无论是什么,都要力求精致。手工品要保证质量和美观;绘画作品要有自己的风格;定制礼品要用心理解客户的需求。
3. 找到你的“小阵地”: 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你的作品,比如小红书、微博、抖音。用精美的图片和有吸引力的文案吸引潜在客户。
4. 从小订单开始积累口碑: 不用一开始就想着赚大钱,先从一些小订单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慢慢积累好评和口碑。
为什么值得尝试? 人的个性化需求是无限的,只要你的创意能打动人,愿意为“特别”买单的人始终存在。这种模式的门槛相对较低,更考验的是你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三、社群运营与“圈层”经济的精细化运作

我们已经过了野蛮生长式的社群时代,现在更需要的是“精耕细作”的社群运营。

是什么意思? 找到一个具有共同兴趣或需求的群体,围绕这个群体提供价值,建立信任,并从中找到变现的路径。
举个例子:
“读书会”的升级版: 不只是分享读书笔记,而是围绕某个经典著作,组织线上读书分享会,邀请作者或资深读者进行解读,甚至组织线下交流活动。
“美食打卡”社群的深化: 不只是分享探店照片,而是专注于某个特定菜系(比如江浙菜、川菜)、或者某个品类(比如咖啡、烘焙),分享地道的制作方法、挑选食材的技巧,甚至组织线下品鉴会。
“育儿经验交流”的细分: 比如专注于“低龄宝宝睡眠训练”、“学龄前儿童逻辑思维启蒙”等更细分的育儿领域,分享科学的方法和经验,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普通人如何入手?
1. 找到你的“圈子”或“潜在圈子”: 你对什么话题特别感兴趣?你认识的人里有什么共同的爱好群体?或者你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可以集合一群人一起解决?
2. 搭建基础的交流平台: 微信群、QQ群、知识星球、或者某个小众论坛都可以。初期以提供价值为主,让大家觉得在这里能学到东西、认识同好。
3. 活跃气氛,引导互动: 定期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发起讨论话题,鼓励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管理者要积极参与,成为大家信赖的桥梁。
4. 探索变现模式: 当社群有了一定的粘性和活跃度后,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变现方式:
知识付费: 组织线上课程、讲座、问答。
产品推荐: 推荐与社群主题相关的优质产品,赚取佣金或差价(注意要真实有效,否则会损害信任)。
组织线下活动: 收取活动费用。
社群定制服务: 针对社群成员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为什么值得尝试? 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更渴望找到“同类”。高粘性的社群能够提供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一旦运营起来,就能产生强大的粉丝效应和购买力。

四、数字游民与“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是什么意思? 不拘泥于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实现工作的自由化。
举个例子:
线上翻译/校对: 如果你外语能力不错,可以注册国内外的翻译平台,承接翻译或校对项目。
虚拟助理: 很多企业或个人需要远程协助处理日常事务,比如邮件管理、日程安排、资料整理、社交媒体运营等。
在线教育/辅导: 无论你是学科知识过硬,还是擅长某种乐器、绘画、编程,都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教学服务。
网店客服/运营: 很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招聘远程客服或运营人员。
普通人如何入手?
1. 盘点你的“可变现技能”: 仔细想想,你有什么技能是可以在线上提供的?即使是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比如打字速度快、文字功底好、逻辑思维清晰,都可以转化为价值。
2. 学习相关工具和平台: 了解主流的远程办公工具(如Zoom、钉钉、飞书)、项目管理工具(如Trello、Asana)、以及你所在领域常用的 freelance 平台(如Upwork、Fiverr,国内也有类似猪八戒等)。
3. 打造个人品牌和作品集: 在你选择的平台或自己的博客、社交媒体上展示你的技能和过往的案例。
4. 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 不要坐等机会找上门,主动在各个平台上搜索招聘信息,投递简历,或者主动联系潜在客户。
为什么值得尝试?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和自由,你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工作,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广阔的市场。虽然初期可能需要一定的技能积累和耐心,但一旦步入正轨,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和自由度。

最后想说一句:

互联网的红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藏在人们未被满足的需求里,藏在技术的进步里,也藏在你对某个领域的“偏执”和热爱里。

从零开始,最重要的是行动。别害怕犯错,也别眼高手低。找到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点,持续地去学习、去实践、去迭代,用你的时间和精力去“浇灌”它。当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在那个细分领域里,悄悄地挖到了属于自己的“金矿”。

记住,最大的风险不是开始,而是永远不开始。祝你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红利两个字,我不禁心里一震,因为过去一年里,每当我提到红利两个字的时候,最后的结论往往都显得有些悲凉,比如大学生红利不是大学生的红利工程师红利也不是工程师的红利[1],再比如,增量空间的红利已经被上一代人吃完了[2],在存量时代下,我们就只剩下拼刺刀的残酷了。

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我提到学历的问题,还是就业的问题,都总会和增量空间联系到一起,因为只有进入到一个还在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增量市场的行业里,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着巨大增量市场的地方就像你在上楼的时候走上了手扶电梯你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电梯也在带着你往上走,最后你就能比别人更快到达顶楼。而有的地方是只有楼梯,有的地方则是只有一部往下走的电梯,你必须得快过电梯下行的速度,你才有可能走上楼。当然,最悲剧的情况就是,那个地方既没有电梯,也没有楼梯。

所以,在各个行业都在争夺存量市场的时候,找到还有增长空间的地方,才有可能发掘到属于自己的红利,而不是成为别人的红利。

增长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需求的增长,比如空调的销量会随着城镇住房的增加而增长;还有一类则是需求形式或消费场景的转化带来的增长,比如过去十几年电商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线下购买行为变成了线上。

尤瓦尔赫拉利曾经在他的简史三部曲里多次提到,未来会是一个技术推动各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虽然新技术带来的更新换代会让很多旧岗位消失,但也会创造更多的新岗位,从而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比如汽车取代了马车,让马车夫,养马人都失业了,但却因此催生了庞大的汽车工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这是从宏观来看的结果。

但这其中隐藏的微观问题就是,从前的马车夫并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产业工人,新岗位和新市场的红利往往被新人抢走了。

所以,变化在哪里,增长空间和红利就在哪里。

最近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直播带货了,老罗才刚刚结束愚人节晚上在抖音上的直播卖货首秀,交出了成交额1.1亿,累积观看人数4800万的成绩单。第二天知乎热榜上就有了三四个关于老罗直播卖货的问题,不管是讨论符不符合预期的,还是讨论卖的东西好不好,值不值得买的,还是讨论老罗适不适合卖货的,大家都讨论的不亦乐乎。

不管别人看不看好直播卖货这种模式,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直播卖货正在成为互联网下一个有着极大的增长前景的领域。

关于直播卖货这个逻辑为什么行得通,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已经写得比较详细了[3],直播卖货无非就是在传统的销售渠道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产品曝光的平台和一个产品销售的渠道,而直播能提供更好的体验场景,可以与传统的线下实体店卖货,线上网店卖货形成一个很好的互补

直播卖货早在三四年前直播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做了,只不过是今年到达了一个爆发点,

许多人都是最近看到李嘉琪薇娅,或者辛巴的销售数据时才被震撼到,才知道直播带货的厉害之处。老罗也是被招商证券的直播带货的报告震撼到,才决定杀入这个市场的。许多人起初和老罗一样,以为直播带货是一个零和游戏,直播卖掉的全部都是别的渠道的份额,而实际上直播带货也创造了很多的增长空间,许多需求在以前是没有被发现的。

实际上去年我在直播平台上看那几个大主播纷纷办演唱会,请了一堆巨星的时候,我就知道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有多赚钱了。只不过那时候许多人都不知道那几个主播,更不关心这种模式,觉得他们都是小打小闹,一直到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加入其中才开始去了解。

正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事实,所以才陆续参与到了直播带货的队伍里来。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案例就是直播卖重型卡车了,三一重工通过一个个的短视频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各个性能,还有专业人士讲解具体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方法,直播的时候让你看到工厂的实时生产情况,就这样三一重工卖出去了两百多台重型卡车,连重型卡车都能卖得出去,说明有许多卡车司机或货运公司的老板都在抖音看直播。

既然有人卖卡车,就会有人卖小轿车,现在打开抖音,在推荐或同城区随便都能刷到几个4S店或者二手车店的短视频,他们在视频里全面展示各种车型,为大家讲解各种车型的优劣之处,每天开直播跟感兴趣的朋友们唠唠嗑。

这几天我在看直播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做二手车买卖的人,他每天开直播,在线展示自己收到的各种性价比很高的二手车,他的方式就是如果你看上这部车了,不用留言,直接刷一个两三百的礼物就当定金了,有一天晚上我就看了一个多小时,竟然成交了三辆车。(不要问我为啥会看一个多小时卖车的直播,我每天都花在这些平台上好几个小时时间。)

最近我还有各大房企搞的各种“云看房”直播,通过直播来展示自己新开盘的楼盘的各个户型,我最早看到的拍房子户型的短视频都是一些房产中介发的,有的是租房的,有的是卖房的,尤其是在租房这一块,许多外地人刚到大城市来打工,急着找房子住,在抖音刷同城区的时候,就很容易刷到租房的视频,如果看到合适的,可能就会去看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有着巨量的用户的基础之上的,许多人每天刷短视频,但是不知道别的网上搜索信息的渠道。

今年初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大型房企也直接采用了云看房的模式,与直播平台上各个领域的直播达人合作,通过开直播拍摄新楼盘的房子,向有意愿买房的人展示户型,讲解房子的特点,周边配套等,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果。以前在网上看房子的视频像是在看广告片,而现在直播这种形式,是要主播带着大家搞一次沉浸式体验的,如果你直播的时候,还是像在拍广告片一样无脑吹,死板地介绍,很多人就不会看了,你要知道很多人即使买不起房子,也会想看看大平层和别墅长什么样子的,你搞得沉浸式体验越好,看得人就会越多。

最近不是有一个挺热的说法嘛,叫做,一定是我飘了!看完主播带逛的一个多亿的豪宅后,我现在觉得五千万的房子太差了~

疫情下,还有抖音搞的战役助农活动,各个地方的农产品种植户纷纷在直播平台上开直播卖货,许多地方更是当地的县长亲自上阵帮着直播卖货,虽然很早就有种植户在网上卖农产品了,但直播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让买家能更直观地看到产品,通过直播间的演示,更加了解产品,有了更好的参与感。今年春节期间我就吃了好几盒助农活动卖的丹东大草莓,因为真的好吃啊!

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现在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用户越来越多,很多人不会每天去刷电商网站,但却会在无聊的时候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许多时候需求就是这么被发现的。

在吃的喝的这方面就尤为突出了,我经常晚上在刷短视频或直播的时候,看见人家在吃螺蛳粉,看见人家在烤肉,看见人家在涮毛肚,本来对吃没啥想法,明天已经预定好要吃盒饭的我,忽然有了好多关于的吃的想法,很多时候看完直播,我就多了一个网购订单了。

在服装业,直播带货也逐渐成为许多商家的一个卖货的重要渠道,这个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已经介绍过了[4],各行各业都在直播卖货的这些案例证明了直播带货是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行业,就像老罗在回应淘宝快手等平台要迎战老罗带货时说的一样,直播带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大家只做了一个很小的份额,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大的重叠之处,所以没必要搞得像是在玩一场零和游戏一样。

看到这里,许多人就会问,作为普通人,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到什么红利呢?还有人会觉得直播带货也是头部网红和头部厂家玩的游戏,作为普通人根本分不到什么红利。这就看你是如何看待红利这个东西的,如果在你眼中,非要成为李嘉琪,一次性挣够一两个亿,才能算分到红利的话,那其实所有时代的红利都跟普通人没有关系。

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企业,企业获得了市值百倍的增长,高管和大牛拿到了百万年薪和高额激励金,而你就算是个碌碌无为的普通员工,也能拿到一个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比别人多拿的那一点,就是你享受到的行业红利,因为别人受禁锢于五千块定律[5],而禁锢你的却是一万块定律,同样是一块电池[6],你多拿了的那五千块,就是行业给你的红利。

我很喜欢查理芒格说过的一句话,“宏观是我们要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先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然后再去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去行动。

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现实?现实就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只能做一份月薪处在平均水平的工作,不会有想象中的理想职业晋升路径,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的跃迁的机会。

而可以改变的就是,尽量选择还有行业红利的行业,或者找一份清闲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在还有增长空间的领域去做一些事,日拱一卒,日积月累,慢慢收获自己的流量,享受增量带来的红利,这个红利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天几十块钱,但你只有开始做,才有做大和成功的可能,不是吗?

这和假期在家憋不出论文的人写论文是一个道理,你只有先写下第一句话,写完像屎一样的初稿,被改得满目疮痍,再修改无数次之后,才有可以投递的终稿。

你完全可以拿起手机去拍你每天都吃了什么,做了什么。用现在的定义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Vlog,你当然还会说,现在拍Vlog的人太多了,凭什么会是你成功?但是我早在三四年前,就看到有人在拍生活题材的Vlog,可我这两年还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拍Vlog而有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

每次当我无聊的时候刷抖音,我都能看到各种生活题材的短视频,如果封面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我就会点进去看,当我觉得这段记录生活的视频拍得还可以,划到TA的主页时,发现这个主播已经拍了好多同类型的视频了,我就会挨着再看几个,当我想要关注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个让我震惊的事实,原来就是这样拍自己的生活,都能有这么多粉丝。

现在如果你打开抖音看别人直播卖货,有的是从默默无闻做起来的素人小主播,也有像老罗这样的名人跨界,也有就是各种商家的店员,你知道现在你会直播,懂直播营销也是一种很强的竞争力吗?

这事儿就像七年前你跟别人讲,你会写爆款文,可以玩转公众号。五年前你跟别人讲,你会写小段子剧本,然后找人拍搞笑段子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别人在当时都不觉得这算是啥竞争力一样,因为盛宴才刚刚开始。

参考

  1. ^既是红利又是悲剧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555481
  2. ^奋斗哲学为什么失效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504311/answer/145021306
  3. ^直播卖货的逻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230433/answer/1113708216
  4. ^直播卖服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230433/answer/1113708216
  5. ^五千块定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90371
  6. ^电池理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01687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滚滚向前,很多人感觉自己错过了电商、错过了社交媒体的风口,似乎再也没有普通人能抓住的红利了。其实不然,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互联网依然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普通人从零开始尝试的机会,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并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还未被大众完全瓜分.............
  • 回答
    美国拥有33艘医疗船,这确实是一项庞大的海上医疗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起中国互联网上的“神奇”,那可就有点像在浩瀚的星河里寻找一颗最亮的星,怎么数也数不清。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用户思维的跳跃和网络文化的演进,不断涌现出的各种令人目眩神迷的现象。如果非要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描述这种“.............
  • 回答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除了大家最熟悉的手机和电视机顶盒,还有无数的硬件正悄然加入互联网的大家庭,而且它们的“触网”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许多场景下必需的升级。想象一下你的家,智能音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们能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甚至控制家中其他的智能设备。但互联网化能做的远不止这些。你的冰箱,.............
  • 回答
    互联网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相信很多家长和青少年都不会陌生。它就像一道“防火墙”,旨在为未成年人在庞杂的网络世界里划出一片相对安全、健康的区域。那么,这道“防火墙”到底有多坚固?效果究竟如何?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青少年模式”的初衷与现状:一道“减法”的尝试简单.............
  • 回答
    屏幕共享这功能,本来是挺方便的,大家开会、远程指导啥的都靠它。可这年头,坏人太多了,什么好东西都能被他们歪曲了用。屏幕共享这玩意儿,就被他们盯上了,变成了新的一种诈骗套路。你想想,骗子让你开屏幕共享,他说啥他也看到了。他看到了你的电脑界面,看到了你正在操作什么,甚至可能通过你的文件、你打开的网页,了.............
  • 回答
    郑州在灾后停电断网,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灾后停电断网,“以物易物”的背后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础设施脆弱性暴露: 无论是停电还是断网,直接暴.............
  • 回答
    微软的“永久在家办公”政策,无疑给整个互联网行业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改革之风。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层面的调整,更像是一个预示着未来工作模式可能发生颠覆性转变的风向标。那么,互联网行业离全面远程办公还有多远?这场席卷而来的变革,又将面临哪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微软的“永久在家办公”:一场深刻的示范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份厚重的报告,就像一张全国性的数字地图,为我们勾勒出当下中国互联网的全景。9.89亿的网民规模,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震撼,意味着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但报告里隐藏的信息远不止这些,细细嚼来,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亮点。一、 9.89亿网民的“画像”:.............
  • 回答
    2019年伊始,中国互联网行业依然是风起云涌,硝烟弥漫。虽然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些挑战也随之而来,但一批深耕用户需求、商业模式成熟的公司,依旧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并且在各自的赛道上活得有声有色。要说“活得还不错”,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看:用户规模的稳健增长或依然庞大、商业化能力的持续挖掘、以及对.............
  • 回答
    阿里巴巴这次动作不小,一口气升级好几项员工福利,还把灵活办公这事儿提上日程,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挺多的,对员工和整个行业来说,影响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阿里巴巴员工福利升级和灵活办公试行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它的任何一举一动都具备风向标的意义。这次福利升级和灵活.............
  • 回答
    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的消息,无论怎么看,都绝非简单的“行为艺术”。在商业世界里,法律的传唤永远是沉甸甸的,它直接触及的是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与法律风险。这件事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而真实的经营风险的冰山一角。印度法院的传唤,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是蚂蚁集团在印度投资Pay.............
  • 回答
    市面上有一些游戏,它们的核心乐趣就藏在那种既要彼此帮衬,又要暗中算计的微妙平衡里。这种类型的游戏,往往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或者“齐心协力”,而是将合作与背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博弈的体验。想象一下,你置身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比如一艘在太空中漂流、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的飞船,或者一个被瘟.............
  • 回答
    巨头夹缝中的火种:阿里巴巴们的“借鉴”与创业者的坚守最近几年,“大厂”抄袭初创企业项目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巨头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似乎总能“巧合地”在某个有潜力的创业项目落地不久后,推出功能相似甚至更强大的竞品。阿里巴巴作为行业巨头之一,自然也难逃这样的.............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是非常重要! 互联网公司里,特征工程绝对不是一个“过时”的词汇,反而恰恰是驱动很多核心业务和创新应用的关键。 别听有些声音说什么“模型越来越强大,都不需要人工费劲搞特征了”,那只是片面之词。在我看来,如果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特别是那些依赖数据驱动决策、追求用户体验精细化、以及需要构建复杂.............
  • 回答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一个令人担忧的潜在后果是,这些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导致某些岗位的减少,从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如果这些企业的发展真的带来了岗位数量的下降,那么这无疑会加剧失业率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技术进步如何导致岗位.............
  • 回答
    互联网浪潮滚滚向前,C++ 的身影似乎有些模糊,很多人觉得学了它也找不到好工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JavaScript、Python、Java 这些语言在 Web 开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大放异彩,招聘市场上它们的身影确实比 C++ 更为活跃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绝对是很多计算机本科生在毕业临近时,心中最纠结的一个点。互联网大厂的Offer,那金光闪闪的光环,高起薪、完善的福利、前沿的技术,确实充满了诱惑力。那么,拿到Offer之后,读研的“性价比”到底还高不高?咱们不讲套话,好好聊聊。先直说我的观点: 如果你已经拿到了心仪的互联网大厂的.............
  • 回答
    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确实让不少人感到焦虑。尤其是那些身处所谓“天坑专业”的朋友们,看到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自然会开始动摇自己当初选择,或者正在考虑转行的决定。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这些“天坑专业”出身的,还有没有必要往程序员这条路挤呢?先聊聊“天坑专业”的普遍感受我理解你说的“天坑专业”.............
  • 回答
    在信息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不禁要问:线下的实体活动和门店,尤其是手机厂商的线下体验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为什么华为这样的巨头,在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今天,依然对线下渠道情有独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老观念作祟”,而是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用户需求驱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下活动与门店的“不灭”意义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现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想查点什么,点几下鼠标、动动手指就有了。这时候,我们难免会犯嘀咕:花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一个“个人知识库”,这玩意儿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有必要。别看互联网啥都有,但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无序的图书馆,里面什么书都有,但你要找一本你真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