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念,“奥美拉唑”。
这是一款肠胃药,很常见的。
我猜,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把它读成““奥美拉cuo”。但是,这个字“唑”,实际上读“zuo”,四声。
药品名真的是很麻烦,不知道医学院的学生当初背它们的时候,受了多少罪。
山莨菪碱、吲哚美辛、普萘洛尔、氨氯地平、氯吡格雷、非索非那、噼噼啪啪、滴滴哒哒、叽里呱啦。慢慢就变成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绕口令了。
我是不想背,我猜老人家也不想背。别说老人家,我们自己都搞不清药的名字。
要是能拍个照片,直接出来药品名,实在是很棒。
再者,老年人买药,不同厂家出产的药品食用剂量不同,老年人不一定辨得清。这个辨不清,对老年人来说会很危险。比如我一个朋友,他就很不幸的尿酸超标,患有痛风。每次痛风发作的时候,都疼的死去活来的。这时候,双路芬酸钠,止痛药,就是大佬唯一的解脱。(据他说,布洛芬效果没这个好,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是,双路芬酸钠有很多个厂家啊。朋友说,瓶装小片片是一日一粒,胶囊的是一日两粒。还有一种胶囊是每日两服,一次两颗。
他痛风犯得多,药吃的多,买的也多,家里常备着,所以还算熟悉。
但这若是给到老人家,那不得晕了。
万一老人家没有仔细看说明呢?平时是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结果今天换了个新药,还是按照以前的剂量服用,这多危险啊。
朋友年轻,而且只是痛风药不算什么,多吃一粒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是,老人家用的药,好多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就比如普萘洛尔:
这不同厂家,剂量都不同,肯定不能乱吃的。万一除了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我担心老人家不一定搞得清。
其实,对待老人家,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期待他们的记忆力跟青壮年一样好。随着岁数的增大,往往很普通的一件事,要反复交代还几遍才行。
家里有老人家的朋友一定会深有体会。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说去提醒老人家,换药了,记得这次要怎么吃。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一直坚持以往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所以我们不得不每次亲自给他们换药。
但是现在有了拍药瓶功能,家里有这瓶药,快吃完了,老人家拍个照,网上下个单,一一对应着,绝对不出错。这才是理想的状态。
以上是淘宝拍药瓶的优势。
另外,现在还有两个问题待处理。
第一,医保。
线下买药虽然要排队,要走很远,要花时间,但是有一点,可以享受医保。老人家平时买药花费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线上买药,万一店家跟医保没有达成一致,用不了医保,就会造成一笔额外的负担。
第二,处方药。
光拍个照是否能买到处方药呢?
可能不行。不然也太容易滋生违法犯罪了。
但是老人家就是需要处方药,怎么办?
这时候就需要支持在线医生,人工审核了。
先别急着“鸡蛋里头挑骨头”,不管「拍药瓶买药」有无其他潜在风险,不良因素,总归TB的花了一波心思用于「便民」,单这一点就值得鼓励且称赞一番。
多一种「买药」功能,总比需要的时候没办法强吧,就这种“花里胡哨”的贴心功能,多多益善。
有些药的购买对老百姓来说确实有些“发愁”,一方面是因为名字难记,另一方面是有些剂型咱不懂也不会区分。要是好几种慢病买上一大堆药,对老年人来说那真的是有些“为难”。
不仅对老年人,咱们年轻人买药有时候也容易出差错。
举个栗子,比如你是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医院给开的“橘红咳痰颗粒”你吃完了,缓解一些但是还没好利索,毕竟那一盒里面也没几天的量,你还想自行购买,于是想从网上买。
但你只记得橘红二字,于是你把“橘红咳痰”买成了“橘红颗粒”,而这两种药的成分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你可能买的时候心里也嘀咕,但还是想当然认为二者差不多,这就影响疗效了。
你说你买了个寂寞?
先别说什么就不该自己在网上买药之类的话,我们只能建议大家买药前先咨询医生,但这种“自行买药”的行为是无法杜绝的,毕竟很多人心里都觉得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都藏着一个“医生梦”。
我们只能是尽最大的努力帮大家规避一些失误,起码是能买上想买的那个药。
就这一点来看,马爸爸这话谈的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