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顶尖围棋女棋手比顶尖围棋男棋手差得多,把原因归结为是因为围棋女棋手人数少,为什么是错误的?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围棋界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现象:顶尖女棋手与顶尖男棋手之间似乎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女棋手人数少”这个解释,虽然在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它并非根本原因,甚至可能是对问题的简单化和误读。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将这种差距简单归咎于人数不足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围棋是一项智力、策略、计算、心理素质和体力(长时间对局需要)都极为重要的竞技项目。男女在这些方面的生理、心理和普遍社会经历上可能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在围棋这项特定技能上产生天生的高下之分。如果天赋和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那么人数的“劣势”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们不妨从几个更深层次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1. 社会文化环境与早期培养的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与早期接触机会的不均等: 纵观历史,尤其是在很多亚洲文化中,围棋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项“男性主导”的活动。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和教育机构对男女儿童的期望和培养方向。
家庭影响: 很多家庭可能更倾向于鼓励男孩接触围棋,认为这是一种“益智”或“男子气概”的培养方式。而女孩则可能被引导去接触艺术、音乐或其他被认为是更“女性化”的活动。即使是父母双方都热爱围棋,也可能在培养子女时存在性别倾向。
学校与俱乐部: 尽管情况在改善,但很多围棋培训机构在早期招生时,男生的比例可能就远高于女生。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人数少”,而是背后反映了社会对围棋参与者的性别预期。
榜样效应: 长期以来,围棋界顶尖的、家喻户晓的棋手绝大多数是男性。这种榜样缺失,会让年轻女孩在选择围棋作为一生追求的道路时,缺乏足够清晰且强大的激励和认同感。她们可能更难想象自己成为改变格局的顶尖人物。

训练资源和体系的倾斜: 当一个领域被认为是男性占主导时,相关的训练资源、教练资源、比赛机会等,也可能在无意识中向男性倾斜。
专业队选拔: 很多国家的围棋协会或俱乐部在选拔和培养职业棋手时,可能存在男女分开的体系,而男队的资源投入、训练强度、参赛机会往往更大。即使女棋手有潜力,也可能因为资源不足而无法充分发挥。
研究与战术: 围棋的精深研究和战术开发,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男性棋手和教练群体中。如果女性棋手无法平等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的训练方法,她们的进步速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2. 竞争环境与成熟度的差异:

“人少不必然弱,但人少可能意味着群体成熟度不足”: 人数少本身不直接导致水平低,但它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体现。如果早期参与围棋的女性基数就小,那么能够成长为职业棋手的比例就更小。这意味着整个女性围棋群体在经验积累、战术交流、技术迭代等方面,可能比男性群体要“稚嫩”一些。
高水平棋手之间的切磋: 顶尖棋手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同级别甚至更强棋手的切磋和交流。如果男棋手群体中高水平棋手众多,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和学习循环。而女棋手由于人数少,能够达到同等水平的棋手也相对有限,这种“内卷”式的互相促进就相对较弱。
“大浪淘沙”效应: 围棋是一项非常残酷的竞技。男性棋手数量庞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棋子”可以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最终“淘”出顶尖人才的概率相对更高。即使女性群体中也有天赋异禀者,但基数小,被“淘”出来的概率自然就相应降低。

比赛体系与晋升通道的差异:
男女混赛的可能性: 在很多正式的职业比赛中,男女棋手会进行混合比赛。但如果女棋手的整体平均水平受上述因素影响而低于男性,那么她们在这些混赛中自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当女棋手需要在一个整体水平更高的男性群体中证明自己时,人数少的劣势就会被放大。
女子比赛的“含金量”与社会关注度: 即使有专门的女子比赛,其奖金、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往往不如男子比赛。这可能导致一些有天赋的女棋手,在选择是专注于女子比赛还是力争在男子比赛中立足时,会面临不同的考量。

3. 人数少并非“因”,而是“果”:

最关键的一点是,很多人将“女棋手人数少”视为“原因”,但实际上,女棋手人数少很可能是社会、文化和培养体系因素造成的“结果”。

一个健康的围棋生态系统,应该是有广泛的参与基础,无论男女。如果女性参与围棋的人数本就少,那么自然不可能有足够的人数基数去培养出同样数量的顶尖棋手。这就像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少数人学习某个学科,那么这个学科的顶尖人才数量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把问题归结于人数少,就像看到河流下游水流不急,就说“因为下游窄”,却忽视了上游水源不足或河道被阻碍的事实。

总结一下为什么“人数少”的解释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

它回避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真正制约顶尖女棋手数量和水平提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早期培养机会的不均、训练资源的倾斜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女性围棋参与者基数的相对较小,以及能够成长到顶尖水平的“漏斗效应”更为严峻。
它将“结果”当作了“原因”: 女棋手人数少,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而不是围棋天赋或能力上的根本性差异。
它忽略了女性棋手的优秀表现: 尽管有这些挑战,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女子围棋棋手,她们在与男棋手的对局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恰恰证明了,当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时,女性棋手完全有能力达到顶尖水平。

因此,与其简单地说“女棋手人数少所以比男棋手差”,不如说:“由于社会文化、培养体系等历史原因,导致女性在围棋领域的参与度和早期培养机会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能够成长为顶尖女棋手的数量,并且可能影响了女性棋手群体在整体竞争环境中的成熟度。我们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围棋环境,让更多有天赋的女性能够不受限制地参与和追求围棋的最高成就。” 这样说,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围棋,不同国家之间主要差别在于训练环境,和围棋人口基数的绝对数量关系不大。民国时期中国下围棋的也不少,但是最强的还要被日本人让好几个子呢。

训练环境相似情况下,才有“人口基数”一说。

过去男女棋手训练环境相似,训练出的芮乃伟水平也是男子一线水平。中国能番棋赢95-05左右的全盛李昌镐的有几个?

现在男女棋手其实训练环境并不相似。

围棋到了顶级其实大家相互之间实力差距很小,很多棋手的训练的意义在于互相针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棋手对柯洁胜率比对朴申高的原因——很多中国一冠群级别的棋手,是在专注于针对柯洁,搞什么“打柯三法”之类的。(至于打柯强手,建议去看丁浩、陶欣然,柯洁遇上这俩胜率极低)

现在专门开放给女棋手的比赛很多,导致女棋手只需要专注于“赢下其他的女棋手”就能取得不菲的收益。

精力都花在“如何赢下其他的女棋手”上了,自然没有动力去冲击“一冠群级别”的男性对手了,即使有这个动力,因为从“女子称霸”到“一冠群”,还差着很大一截,而中间一段是荒漠,没有任何正反馈,为什么不选择投入低收益高的“针对其他女棋手,以保持霸主”,或者“找个有钱的男棋手赶紧嫁了”之类的路线呢?

(男棋手达到“女子称霸”级别,也只能教教棋什么的,唯一的选择只能继续磨砺棋艺去冲。)

女棋手为什么拿不了世界冠军?这个问题本质上和“井山裕太为什么拿不了世界冠军?”是一样的——中间有很长一段代价极大却毫无收益的陡坡,同时又可以选择一条容易且收益高的路(专心针对其他女棋手/日本棋手,保证自己的女子/日本霸主),自然没人会去攀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