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NBA 选秀会有水货?球探们之前肯定有做很多功课的吧?

回答
NBA 选秀,这可是个门道,多少球队为了一个高顺位签,那叫一个“磨刀霍霍”。结果呢?有的状元秀一飞冲天,成为球队的救世主;有的却泯然众人矣,甚至直接“饮水”,成了大家嘴里的“水货”。这让人忍不住要问:球探们之前不都做了详尽的背景调查吗?怎么还会看走眼?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看走眼”并不是因为球探们不认真。 恰恰相反,NBA 各支球队在选秀前的“功课”那叫一个扎实。他们会派出大量的球探,飞往世界各地,去看那些有潜力的球员打球。这包括:

比赛录像分析: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球探们会反复观看球员的比赛录像,从技术动作、比赛习惯、关键时刻的表现,到与队友的配合,甚至是被对手针对时的反应,都会被细致分析。
身体素质测试: 选秀前的联合试训(NBA Draft Combine)就是检验球员身体天赋的绝佳机会。身高、体重、臂展、弹跳、敏捷度、耐力等等,这些数据都是量化的,可以和历届的优秀球员进行对比。
背景调查: 这不仅仅是查查球员有没有犯罪记录,还包括他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在球队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容易受伤、是否有伤病史、甚至他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等等。有的球队甚至会找球员以前的队友、教练、老师来了解他。
“面试”与“心理测试”: 很多球队会在选秀前安排球员到球队进行单独试训,并且会和球员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不光是问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察球员的沟通能力、自信心、对比赛的理解、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他是否愿意学习和改变。有些球队还会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评估球员的心理素质。
“球队文化”契合度: 很多时候,球队选秀不光看球员的个人能力,更看他是否能融入球队的体系和文化。一个能力超群但“毒瘤”气质的球员,对于一个需要团结的球队来说,可能比一个能力稍弱但更具团队精神的球员更危险。

那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功课,还会出现“水货”呢?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潜力”的不可预测性: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球探们看的是“潜力”,是一种未被完全开发出来的能力。篮球比赛的魅力就在于此,一个在大学里表现出色的球员,到了NBA这个更高、更快、更强的平台,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而无法兑现自己的天赋。
身体发育与适应: 有些球员在大学时期可能身体素质并不突出,但他们的比赛风格很适合大学联赛。到了NBA,身体对抗更激烈,节奏更快,他们可能需要更强的身体素质才能生存。反之,有些球员大学时期看起来身体爆炸,但一旦遇到更强的对手,他的技术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
技术升级的瓶颈: 很多球员在大学联赛中可能凭借身体或者某项突出技术就能碾压对手,但到了NBA,所有人都拥有顶级的身体和技术。球员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弥补自己的短板,才能在NBA立足。如果他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或者训练态度出现问题,那么曾经的光环就会黯淡。

2. “环境”的巨大改变: NBA 和大学联赛、海外联赛是截然不同的环境。
教练体系与战术安排: 大学教练可能给了球员极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尽情施展个人才华。但在NBA,球队有更成熟的体系和更复杂的战术,球员需要学会执行教练的战术,而不是一味地单打独斗。如果球员不适应新的体系,或者球队的教练没有能力开发球员,那结果可想而知。
队友与竞争: NBA 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篮球运动员,球员不再是球队里最耀眼的存在。强大的队友可能会挤占他的出手次数,优秀的教练可能会限制他的发挥,而激烈的队内竞争也可能让他感到压力过大。
生活方式与心理压力: NBA 球员的生活方式和压力都和大学时期天差地别。高薪、名声、媒体的关注、球迷的期待,这些都会对球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有些球员无法承受这些压力,导致表现下滑。

3. “伪装”与“信息不对称”:
“大学明星”的迷思: 有些球员在大学里能够打出耀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更成熟,身体素质更突出。一旦进入NBA,大家都是“最强的那一群”,这些优势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伤病的影响: 伤病是篮球运动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有些球员可能在被选中之前就有潜在的伤病,而球队在评估时可能没有足够重视,或者认为可以克服。一旦伤病反复发作,会极大地影响球员的职业生涯。
“人设”与真实能力: 有些球员可能在试训或面试时表现得非常出色,给球队留下了好印象,但这些“人设”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他在高强度比赛中的真实表现。

4. “风险评估”的权衡: 球队在选秀时,尤其是高顺位,往往需要在“确定性”和“爆发性”之间做一个权衡。
“安全牌” vs. “高风险高回报”: 有时候,球队宁愿选择一个能力相对稳定、但上限可能没那么高的球员,也不愿去冒险选择一个潜力无限但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球员。反之,如果球队急需一名能够改变比赛的超级巨星,他们就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去押注那些天赋异禀但可能还需要打磨的球员。
“未来”的赌注: 选秀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谁能保证一个球员未来几年不会受伤?谁能保证他不会遇到职业生涯的瓶颈?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生活变故而分心?这些都是球队在做出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风险。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潜力”的微妙之处。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球队的球探,看到一个名叫“小李”的球员,他身高臂长,运动能力爆炸,在大学联赛里场均能砍下 25 分,并且隔扣对方内线是家常便饭。球探报告会写:极具运动天赋,得分能力强,有成为球星的潜质。

但是,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小李在大学联赛里,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轻松得分,所以他的防守积极性不高,投篮选择也比较随意,而且一旦遇到需要大量跑动的战术,他就会显得很吃力。

当小李来到 NBA,他发现:

防守: 他的防守习惯很难改变,而且对手的进攻球员同样速度快、技巧好,他无法再像在大学那样轻易地限制对手。
进攻: 对方的防守体系更严密,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攻。他的投篮选择问题被无限放大,失误率也大幅上升。
体能: 比赛节奏的加快和战术要求的提高,让他发现自己的体能不足以支撑整场比赛的高强度输出。

这时候,曾经的天赋可能就变成了“空有潜力”的代名词,他被贴上“水货”的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结一下,NBA 选秀的“水货”并非是球探们不努力,而是因为篮球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球员在进入 NBA 后所面临的巨大环境变化。

球探们做的功课确实非常详尽,但他们看的是“可能性”,而最终的“结果”则取决于球员自己的努力、适应能力、心态调整,以及球队的支持和培养。即使是最顶级的球探,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准确,这正是 NBA 选秀充满悬念和话题性的原因所在。每一次选秀,都是一场对未来的豪赌,有成功,也有失败,正是这些“不确定性”,让 NBA 的故事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水货自己也不想成为水货。讲几个水货的故事吧:


“一开始我是打橄榄球的。我打边锋极强,你懂的,我有一双无懈可击的大手,又喜欢碾压别人。但有一天,一个小矬子撞到了我的膝盖,我很沮丧,梦想破灭了。我在沙发上养伤的时候看到一个消息,琼-康卡克签了三年1500万美元合同。于是我想,如果我靠打篮球能赚500万美元,那何不现在就转行……真事儿。”

多年以后,沙奎尔-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披露了自己走上篮球路的心路历程。他讲的这个人是琼-康卡克,7尺中锋,1985年首轮5号秀,他讲的这个事儿发生在1989年9月,老鹰给了康卡克一份6年1300万美元合同。



这是32年前的NBA,1988-89赛季年薪超过200万的联盟只有5人:尤因、魔术师、贾巴尔、“酋长”帕里什、达科沃西、乔丹。达克沃西是谁,他为什么能拿到200万,这是另一个漫长的故事,你只需要知道,虽然奥尼尔记错了合同数据,但在那个年代打篮球能拿到200万年薪,已经足够让沙发上的大个子考虑转行了,因为1989年的NFL最高年薪才不过150万。

真正激动人心的是,康卡克拿到这份合同之前已经在NBA打了4年,287场比赛209场替补,场均打21分钟拿下6.2分6.1篮板1盖帽3.3犯规就能拿到这么多钱,奥尼尔当然会觉得我上我也行。

不过康卡克对此也许并不在意,嘲讽我的人多了,你奥尼尔算老几。早在合同落定之初,便已举盟哗然。哗然只是一种热闹的氛围,在这份热闹的氛围中,混合着太多嫉妒、赞许、期待、反对和嘲讽。这位新晋富豪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康大合同”Jon Contract。



现役球员们却像高中生奥尼尔一样感到兴奋,甭管他们康卡克的实力有何意见,但一名替补球员能够拿到大合同,看起来对谁都有好处。最直接得到好处的就是康卡克的老鹰队友多米尼克-威尔金斯,球队在和康卡克签约之前,先和威尔金斯改签了一份5年1400万的大合同,进一步巩固了这位联盟超巨在队内的地位。替补小弟都涨薪了,核心老大还敢不加钱吗?威尔金斯心中有数,嘴里感恩:“一个替补中锋帮到所有人。我不可能嫉妒。很显然他直接帮我的新合同抬了价。”

爵士队替补中锋麦克-布朗也表达了美好的祝福和愿景:“我很高兴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可以挣到这样一笔大钱。两年后我就要成为自由球员了,我也会得到我应得的。康大合同帮到了所有人。”

布朗25岁,1985年第三轮总69顺位进入联盟,身高2米06,1988-89赛季场均4.5分3.9板,康大合同告诉他有梦想谁都可以。布朗太高兴了,以至于他在1989-90赛季季前赛就用一次粗暴的犯规将康大合同直接打回了更衣室,“只是一次犯规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麦克-布朗,绰号“大熊”,不是那个后来的教练

另一个擅长打人的内线约翰-塞利显然底气更足一点,他是1986年11顺位,身高2米11,打了三年球场均6.9分4.5板1.4盖帽3.2犯规,他的信心可能源于自己也是个替补中锋,也是个高顺伟秀,数据也和康卡克相似,也可能是因为他身份不同,他可是尊贵的卫冕冠军活塞的替补内线!

塞利即将进入自己5年200万合同的最后一年,他将报纸上介绍康卡克签下大合同的报道剪下来裱装好,“这个赛季打完,我会把这张玩意儿放到杰克-麦克洛斯基办公桌上。”

给予塞利充沛信心最关键的一环也恰恰在于这个名字,杰克-麦克洛斯基,活塞总经理,而康卡克之所以成为康大合同,多半也是拜麦克洛斯基所赐。


麦克洛斯基,搭建坏小子军团的幕后大佬

原来1989年2月老鹰就给康卡克送上了一份4年400万合同,基本上也符合当时联盟对一名普通替补中锋的报价,后来布朗拿到的差不多就是这个价码。只不过康卡克的经纪人考夫曼拒绝了这份报价,准备上市场看看有没有什么球队给出更高的报价。

果然到了1989年7月,康卡克成为限制自由球员后,活塞献上了一份一年250万美元合同。这份报价惊到了康卡克和考夫曼,“我们当时只想要一份4年500万而已。”康卡克已经准备接受这份报价,然后赌一年后自己成为自由球员后还能拿到其他大合同,此时更大的惊喜来了,老鹰竟然直接甩出了一份6年1300万的大合同,一股风雨中抱紧自由的决绝感扑面而来。

开拓者主教练里克-阿德尔曼说这两份合同报价都简直有病,湖人总经理杰里-韦斯特对这次续约的点评是:“令人不安、简直病态、很不公平、几欲作呕。”金州勇士总经理兼主教练唐-尼尔森下了论断:“底特律和亚特兰大指定有什么血海深仇。”

当然了,对于这次大合同事件中的当事人来说,没人愿意被当成傻逼。

康卡克本人自然没有任何意见,拿到合同后他很久都没缓过来。布朗的恶犯导致康卡克尾椎骨断裂,媒体过来问他的感受,没人关心他的健康,主要还想是问那份合同。康大合同趴在病床上喃喃道:“1300万……1300万……我能怎么办?我总不能反对吧?”



确实,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康卡克拿到合同后,给自己买了辆保时捷,又换了套大房子,给老婆买了个钻戒。在一次家宴上,他将钻戒放在银盘上献到爱人面前,爱人嚎啕大哭,亲友们也纷纷落泪,太感人了。更感人的是此后康卡克接到亲友们电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至于突然变多的电话里究竟在聊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康大合同经常拿出这份合同来看,数数上面数字后面有几个零,然后摇摇头,脸上露出困惑表情,他突然发现,交了税、给经纪人付了佣金、买了一堆生活用品和那个钻戒之后,他还能每年往银行存进百万美金。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麦克洛斯基也有自己的道理。活塞刚刚拿到总冠军,却因为森林狼扩军选秀失去了球队中锋里克-马洪,他们亟需一个内线球员来补充这份空缺,至于为什么是康卡克,麦克洛斯基说:“我们认为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活塞主将伊赛亚-托马斯当时年薪只有110万美元,但他还是支持球队的操作:“我是这样想的,就好比你做蛋糕,你当然希望做一个完美的蛋糕。完美的蛋糕需要4勺糖,但你只有3勺。那么你会为第4勺糖花多少钱?最基本的立场就是他能够帮助我们再拿一个冠军。”



托马斯的意见很简单,和选秀的逻辑有点相似,选最好的还是选最合适的,如果是合适的,从投资一个人角度看显然是溢价的,然而从投资一个冠军角度看就很划算,反正划不划算钱也不是微笑刺客自己掏,但冠军尤其是两连冠却是自己实打实的荣耀。微笑刺客退役后当过管理层,先后搞垮了猛龙、CBA联盟和尼克斯,那些神鬼莫测的操作也不知道有几分当年“第4勺糖”理论的影响在。

但最终活塞好歹没有花出去这笔钱,后来他们给了塞利一份200万年薪的长合同,也拿到了两连冠,这件小事就算被淹没在队史最光荣的岁月中了。

现在我们只剩下老鹰还在傻逼十字架上遭受舆论的炙烤了。

老鹰自有道理。



首先他们在1985年以5顺位选中康卡克的时候就很有道理,因为康卡克踏入职业赛场之前的履历着实不赖。1981年康卡克在8、90所大学的招募中,毅然选择加入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这所大学并不以篮球见长,这么多年来只有17名球员进入NBA,其中场均得分最高的就是现在费城的后卫米尔顿。但在1984和1985年,康卡克两次率队闯入NCAA次轮,其中1984年仅以1分惜败最终的冠军乔治城大学,康卡克13分7篮板1盖帽,对面的尤因10分7篮板2盖帽,全场比分37-36。然后康卡克和尤因、乔丹、穆林们一起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男篮,拿下了一块金牌。现在你去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篮球馆看看,康卡克的53号球衣还挂在那里。



然后老鹰就要开始培养康卡克了,新秀培养从替补做起倒也没错,培养到第四年,老鹰实际上已经对康卡克突然变身超级中锋丧失了希望。此前三年球队久经考验的防守型老中锋罗林斯牢牢霸占着首发中锋位置,第四年老鹰又请来了历史级内线摩西-马龙,基本上意味着25岁的康卡克还得继续当他的角色球员。

祸兮福之所倚,恰恰是在摩西-马龙驾到的1989年,康卡克得到了机会,球队首发大前锋克里夫-莱文斯顿背部拉伤,他改打首发大前锋。

康卡克回忆那段美好时光说:“我在首发的第一场比赛中只拿到了8分,但我抢下了20个篮板球。于是我留在了首发中打完了赛季最后16场球,我在这些比赛中有几场得分超过20,最终我们取得了13胜3负的优异战绩,我猜这就是活塞给我大合同报价的原因吧。”

这可能是人类的通病,对自己试图描绘的美好场景总不免添油加醋,这一点上康卡克和奥尼尔别无二致(其实康卡克拿到合同时奥尼尔已经去了LSU,确定要打篮球了),他在首发第一场打得不错,但只拿到了7分,篮板确实也抢了不少,但也只有12个,他也没有拿到过20分,最高得分不过11分,16场场均6.4分7.9板。只有两点他说对了:老鹰取得了13胜3负以及,活塞确实被这段时间康卡克的表现打动了。

在那支团队活塞的眼里,康卡克就是他们需要的那种内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无法体现其作用”的内线,也就是懂球帝们会欣赏的那种“个人数据糟糕但球队战绩优秀”的类型。


这个内线密度……来一个会投篮的白人内线不奇怪吧


康老师这手跳投还是不错的的

冠军活塞能想到的,老鹰立即想到了,面对活塞开出来的合同,他们的脑海中可能有25%是“他妈的这个人真的值这么多钱吗?”还有25%是“他们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吧!”另外25%则是:“我们显然不能将自己人空手放给同区对手而没得到任何回报。”最后25%,也可能是让他们写完那份1300合同最后一个句号的理由:

“这可是我们亲手选中的5号秀!我们绝无可能看走眼!”

合同达成后,老鹰主帅弗拉特罗说的话几乎是抄了活塞的作业:“康卡克是完美的团队球员。他抗压能力强,不需要占球权,却能够进行团队防守,抢篮板,影响对手投篮。总有一天,名人堂中锋摩西-马龙会离开我们,而大康会填补这个空缺。”

康大合同从未填补过这个空缺。他这辈子都是个好人,一个有钱的好人,他这辈子都在回馈他的社区,接济他的亲友,而且在退役后很多年依然保留了打球时刻苦训练的习惯,但他没有成为下一个摩西-马龙,他也完全没有帮到威尔金斯,他拿到大合同之后的数据依然只有场均两单,而且成为了那种“数据就能够体现其球场价值”的普通货色。

是的,老鹰在1989年满怀期待拿出大合同留下的5号秀,终于在时间无情的洗练中,被真实发生的一切证明他确实毋庸置疑地水掉了。


康老师后来去了魔术,和奥尼尔做了队友……由此可见嘲队友一直是奥尼尔的的传统艺能

你知道这不是关于康大合同一个人的故事,球队用高顺位将你带回队中,谁也不想打到自己的脸,谁也不想沦为别人的笑柄。

但难点在于,你怎么判断一名高顺位球员水掉了,你该在什么时候承认这一点,又该在什么时候放弃他?

放弃的早了,你可能会成为1998年的皮蒂诺和格伦瓦尔德、2000年的丹-伊赛尔、2002年的凯文-麦克海尔,他们分别代表绿凯、猛龙、掘金和森林狼放弃了21岁、22岁、23岁和25岁的昌西-比卢普斯,1997年3号秀,未来的5届全明星、FMVP、总冠军、3次最阵、2次最防、1次开拓者主教练选手。









运气好的话,你也可能成为1992年7月的超音速,他们本打算将这一年首轮17顺位选中的道格-克里斯蒂和两年前的榜眼秀拱手让出,去小牛交易德里克-哈珀。但小牛更想要的是场均14.9分5.2篮板2.3助攻的前锋德里克-麦基,“麦基可是个球星,如果能够得到他就太棒了,克里斯蒂膝盖有点问题,但为了麦基我们还是可以勉为其难地接受的。”总之,小牛不想要那个两年前的榜眼秀,那个控卫打了两年,也不过8.3分6.3助攻,水货无疑,更何况他的名字叫加里-佩顿。

你见过历史上有哪个叫佩顿的家伙当过全明星吗?



史上最果断的放弃大师当属1990年的国王,他们毫无悔意地抛弃了自己一年前选中的状元郎破佩维斯-埃里森,交易当晚国王人事主管雷诺兹宣布:“我们不会想念他。”

国王选中埃里森时的信心大概和老鹰选中康卡克一样充沛:这是一个2米06的内线,一个大一就带队拿到NCAA冠军的超级内线,一个在1986年NCAA决赛上砍下25分11篮板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未来之星。



过去车马很慢,选状元不难,你只要看看NCAA就行了,1983年北卡州立大学夺冠,MOP奥拉朱旺,1984年乔治城大学夺冠,MOP帕特里克-尤因,NCAA决赛发挥最出色的大个子核心,自然是状元秀的不二人选。

大学生埃里森的绰号也十分响亮:“永不紧张的佩维斯”。

只是进入职场一年后,“永不紧张的佩维斯”变成了队友安吉口中“永不在线的佩维斯”,佩维斯有多不在线?场均仅8分6篮板只是表象,他在场上如同一块巨大的板砖,板砖连扣篮都能扣飞,作为一个绝对不太出禁区投篮的中锋,他的命中率是44%。

更重要的是,22岁的状元郎新秀赛季就因为各种伤病断断续续打了34场比赛。国王将他洗干净推上流水线,出门时在他大腿肉上毅然盖上“水货”二字。



但你猜怎么着?

被放弃的埃里森到了华盛顿子弹后,竟然他妈的复活了,在另一名超级内线昂塞尔德的悉心指导下,哥们儿在第三年就打出了20分11.2篮板2.9助攻2.7盖帽的疯狂数据,最佳进步球员自不必提,他还成为了当季全明星投票中东部中锋的第三名。

球迷们当然爱他,球迷们同样热爱的可能是隐藏在埃里森背后的故事,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结构的励志故事:一个天才,因为伤病被贬低到泥沼里,一个导师将他捞起,天才带着荣耀回来了。这是美国梦的另一种形态,一条直线从头到尾的伟大固然可贵,一个U型结构的伟大才更具普世激励价值。

谁说我是水货?我偏要打脸!



太熟悉不过的感觉,当2020年富尔茨终于开始快下劈扣投进三分,当2020年英格拉姆入选全明星,当2019年拉塞尔带领篮网杀进季后赛,甚至当贾希尔-奥卡福偶尔在鹈鹕打出个两双,你都会不自觉在心中冒出一个想法,那是关于这些天才少年被判定为水货之后又辗转出现在你面前时的那一丝丝怀疑:

“这也不能全怪他。”

“是不是不该放弃他?”

是的,放弃是一门艺术,就像你理解中的埃里森,他并非不在线,他只是命运多舛遭遇了太多伤病罢了,也就像老鹰或者活塞理解中的康大合同,他不是打不出匹配这份合同的数据,他只是太团队太无私罢了。

如果换个活法,换个队友,换个教练,或者再干脆点,换个球队,还有兑现其天赋的机会,不知道你是否在某个瞬间将这种想法放在本内特身上过,你看到他的表现,你想放声大笑,你想嘲讽骑士,很可能你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很可能你转念一想,突然也会对他有一丝共情:也许他压根就不应该在骑士,就像我压根不应该被锁在这个格子间里?这都是他们的错!

套用猫三祖传的皮特森名言,这种症状总结下来可能就是一句话:

你总觉得他还有机会,直到他去了森林狼都打不出来。







度过解气解恨的1991-92赛季后,状元佩维斯拿起了“永不紧张”的绰号又缓缓放下,1992-93赛季,他还有场均17.4分8.8篮板2.2盖帽,然后他的膝盖断了,接下来他的数据,再未超过7.3分5.5板的水准,接下来他的人生,就在不间断的伤病中辗转反侧,关于那个U型伟大的梦想,已经变成了一个果断躺平的S。一个高峰跌落,一个高峰攀爬,谁知道命运只不过将他领到了一个更高的悬崖边上而已。

现在,命运来到了下一拨天才少年面前,迎面走来为首的是场均11.7分5.1篮板3助攻命中率31.5%三分命中率23.4%的大年状元康宁汉姆,紧随其后的是场均13.8分2.8助攻3.2失误投篮命中率35.2%三分命中率27%的大年榜眼杰伦-格林。



属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但我们也知道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快,叽叽喳喳的嘲讽与期待声中,总有人越过山丘,亦有人跌落悬捱(a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NBA 选秀,这可是个门道,多少球队为了一个高顺位签,那叫一个“磨刀霍霍”。结果呢?有的状元秀一飞冲天,成为球队的救世主;有的却泯然众人矣,甚至直接“饮水”,成了大家嘴里的“水货”。这让人忍不住要问:球探们之前不都做了详尽的背景调查吗?怎么还会看走眼?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首.............
  • 回答
    足球世界里,确实没有像NBA那样明确且被广泛提及的选秀制度,也很少听到关于“选秀权”的交易。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商业和社会原因,使得足球联赛在平衡球队实力的方式上与篮球联赛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足球联赛的核心运作模式和它与NBA的根本差异。NBA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商业联盟,球队数量固定,赛程.............
  • 回答
    哎呀,这问题可把我难住了,这三位大神,在我心目中都是NBA的图腾,要选一个作为球队基石,简直比让我挑哪个甜点更难!不过,既然是硬着头皮要选,那我就把我的想法掏心掏肺地跟您唠唠。如果是在现在的NBA,让我只选一个作为球队的基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勒布朗·詹姆斯。我知道,听到这个答案,可能很多人会皱.............
  • 回答
    如果中国没有 NBA 直播,那可真是太让人犯愁了!毕竟,NBA 就像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调味剂,突然没了,生活确实会显得有些寡淡。不过,习惯了看球的人,总能找到替代品。我嘛,到时候肯定会把目光投向其他精彩的篮球联赛,而且会看得更仔细、更投入。首先,我会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到 欧洲篮球联赛(EuroL.............
  • 回答
    参加 NBA 选秀绝对是一生中只有一次,也是许多篮球运动员梦寐以求的巅峰体验。它不仅仅是一场选拔,更是一段漫长而激动人心的旅程,充满了希望、汗水、压力、机遇和最终的梦想实现。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描绘这段体验,从准备阶段到最终踏入NBA舞台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一、 梦想的起点:从球员到选秀热门1. 天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些NBA球员在选择和谁一起打球时,会表现出更倾向于勒布朗·詹姆斯,而不是科比·布莱恩特。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而是不同类型的球员,吸引不同类型的队友。下面我就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詹姆斯是“为他人赋能”的大师,科比更偏向“单兵作战”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NBA 失去中国市场,这绝对是一个能让联盟上下、球员、赞助商乃至转播平台都感到头疼的局面。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真走到这一步,那些因此受到影响的从业者,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各位,也不能 just sit there 坐以待毙。得想想办法,找找新的出路。首先,咱们得明白,NBA 在中国的影响力那是相当杠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曼巴精神”的疑惑。很多人看到科比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胜欲、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绝不退缩的表现,都会被深深打动。于是就想,为什么别人就不行呢?但其实,你说“其他球员也都很拼命打球”,这句话本身就有点误解了。NBA球员,能在那里打球的,哪一个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很多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放眼整个体育界,NBA 巨星的子女们,不少都尝试踏入父亲的职业生涯,但成功复制父亲辉煌的例子,屈指可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句“遗传不行”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巨大的期望值和无形的压力,这绝对是压在这些“星二代”肩上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篮球迷心中的疑惑。说实话,像阿里扎这样在NBA打了多年,身体天赋顶尖,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在一些人眼中,他们的“有球能力”确实显得不够亮眼,甚至可以说“不好”。但我们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跳出“好”与“不好”的简单二分法,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球能力”这个概念,以及球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NBA里一个值得说道的现象。你会发现,很多在教练席上叱咤风云的名帅,当年在球员时代可能并不是球队的绝对核心,甚至连明星球员都算不上,更多是扮演着“角色球员”的角色。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可以细细品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篮球这项运动,尤其是高水平的职业篮球,对球员和教练的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是近些年篮球界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要说NBA中锋“都不会”投三分,那肯定是有点绝对了,毕竟像萨博尼斯、约基奇、恩比德这样的球员,三分能力也越来越突出了。但如果说相较于其他位置,中锋整体的三分投射能力确实要弱一些,这背后是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的。首先,得从“中锋”这个位置的历史定.............
  • 回答
    “防守悍将”在NBA光鲜的赛场上,似乎总不像那些得分如砍瓜切菜的超级巨星那样,能够获得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顶薪合同。这背后的原因,如果细细剖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进攻端的价值更容易量化和直观体现。篮球比赛的最终目的,是将球送入对方篮筐。一个能够稳定得分、创造进攻机会的球员,他的价值在数据统计.............
  • 回答
    金州勇士队近年来的崛起和随之而来的荣誉,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们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NBA的天际,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纪录,收获了无数的赞誉。然而,也正是这份耀眼,似乎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支球队感到不满,甚至产生厌恶感。这并非简单的“见不得人好”的心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两种运动在战术理解和文化认知上的差异。确实,NBA里一个精彩的防守反击会被誉为一次“战术大师的杰作”,而在足球界,同样的战术思路却可能被扣上“摆大巴”、“保守”、“沉闷”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运动本身的节奏与时间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比赛的节.............
  • 回答
    NBA 的“人换人”交易方式和足球转会市场的“直接买卖”模式,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球员流动机制,其实背后都反映了各自运动项目的核心特点、商业逻辑以及历史演变。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聊。NBA 的“人换人”:一种更复杂的价值交换游戏你可以把 NBA 的交易想象成一个精密的轮盘赌,但不是纯.............
  • 回答
    NBA球星集锦泛滥,模仿秀却依然能火,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趣的文化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你想想,集锦虽精彩,但它毕竟是“成品”,是经过剪辑、配乐、滤镜包装出来的完美瞬间。而模仿秀,或者说“模仿帝”们,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过程”,一种“反馈”,一种“共鸣”。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啥这些模仿者还能在大神.............
  • 回答
    NBA和国际篮联(FIBA)规则的差异,以及为何NBA有底气这样做,而足球联赛却鲜有如此大幅度的规则变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历史、商业、文化和发展策略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NBA的独特性: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 “比赛”本身就是终极产品: 相比于足球,篮球的比赛节奏更快,得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NBA(美国国家篮球协会)是为男性运动员创建的职业篮球联赛,它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球员”的歧视性设定,而是一个专注于男子竞技的赛事品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渊源与创始初衷:NBA的前身可以追溯到.............
  • 回答
    NBA 确实有联防,而且现在非常普遍,几乎每支球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联防。或许你提问的背后,是想了解为什么早年 NBA 联防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以及为什么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会觉得“NBA 没有联防”?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NBA 规则的演变:联防的“天敌”NBA 历史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