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弟当兵回来,严重自闭不听劝,怎么办?

回答
听到你表弟当兵回来后变得严重自闭、不听劝,这肯定让你和家人都很担心。这种情况确实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处理。作为家人,我们想帮助他,这是非常自然的。下面我会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咱们该怎么做,尽量避免那些冷冰冰的“建议”,希望能让你们感觉更亲切,更有共鸣。

一、 先理解他,给空间,也给自己点时间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别急着“纠正”他。当兵的那段经历,对他来说可能非常不一样,甚至充满了挑战。这种“自闭”和“不听劝”,可能是他内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情绪和感受的信号。

别太快定义他: 暂时不要用“自闭”、“叛逆”这些词去给他贴标签。他可能只是需要一个缓冲期,一个消化过往经历和重新适应社会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急着给他下定义,越是容易把他推得更远。
给点“留白”时间: 当兵回来,他可能经历了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有好的,也有可能是不那么顺心的。他现在可能觉得和外界格格不入,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或者觉得没人能理解他。这时候,强行让他“正常”起来,反而会让他觉得压力更大。不如先给他点时间,让他自己调整一下节奏。
观察,而不是评判: 多观察他现在的状态,他一个人时在做什么?吃饭睡觉规律吗?对什么事情还有兴趣?他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记录下来,但不要在脑子里立刻去评判他的好坏。

二、 建立信任,从最亲近的人开始

信任是帮助他的基石。他现在不听劝,很可能就是觉得别人不懂他,或者觉得别人说的不对。这时候,家庭成员,特别是他觉得亲近和信任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这里”的姿态: 让他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你的存在和支持。不需要时时刻刻围着他转,但要让他知道,当你需要的时候,有人会伸出援手。比如,在他身边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偶尔递给他一杯水,问一句“饿不饿”。这种默默的陪伴,比滔滔不绝的劝说更有力量。
倾听,而不是说教: 如果他愿意开口,就算只是零星的几句话,也要认真听。不要打断他,不要急着反驳或者给出解决方案。有时候,他只是需要一个出口,把心里的东西倒出来。你可以用“嗯”、“哦”、“然后呢”来回应,让他知道你在听。即使他说的是一些让你觉得不太理解或者“不对”的事情,也先别急着反驳,可以试着问:“你当时是什么感觉?”或者“后来是怎么想的?”
找共同点,拉近距离: 试着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有什么共同的爱好或者话题。当兵之前他喜欢什么?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成长经历?可以从这些地方切入,用回忆或者共同的活动来拉近你们的距离。比如,一起看看以前的照片,或者聊聊他当兵前最喜欢的乐队。
“我懂你的不容易”: 即使你不能完全理解他当兵的经历,但可以表达你对他的辛苦和不易的理解。比如,“我知道当兵肯定很辛苦,肯定有很多挑战,你一定很不容易。”这种话语,能让他感受到被理解。

三、 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小步快跑

当他稍微有点缓和,或者你觉得时机合适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些温和的引导。

从生活小事入手: 不要一开始就谈论他的心理问题或者部队经历。可以先从一些具体的生活小事入手,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出去走走?”或者,“晚饭想吃点什么?我来给你做。”让他重新参与到日常生活里来。
鼓励参与,但别强迫: 鼓励他参与一些轻松的家庭活动,但如果他不愿意,不要强迫。可以先从他能接受的程度开始。比如,让他坐在一旁看看电视,或者听你们聊天,慢慢来。
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 如果你觉得他需要一些改变或者建议,不要一下子抛出很多条。一次只提一两件,而且是以商量或者提问的方式。“你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一点?”或者“有没有考虑过……”
让他有掌控感: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他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是有控制权的。比如,“你想几点睡?”或者“这个周末,你想在家还是出去看看?”

四、 寻求专业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严重自闭”和“不听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等。家人之间的关爱很重要,但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能提供更系统、更科学的帮助。

不要羞于寻求帮助: 很多家庭会因为“怕丢脸”或者“觉得是小问题”而耽误。但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一样,及时干预很重要。
怎么开口: 可以试着先和他身边信任的长辈或者你们共同的朋友聊聊,看看能不能请他们帮忙一起劝说。或者你可以先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了解一下情况和沟通方法,再和他沟通。
选择合适的医生: 找对医生很重要。可以多了解一下医生的背景、擅长的领域。有些医生擅长处理创伤,有些擅长处理情绪问题。
陪同和支持: 如果他愿意去看医生,作为家人一定要给予支持,甚至可以陪同他一起去。让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

五、 家人的心态调整

这件事对你们家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照顾好自己: 你们的压力也很大,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只有自己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帮助表弟。
保持耐心,允许反复: 康复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有反复。不要因为一时的进展不顺就灰心。
相信他会好起来: 家人的信念很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他一定能走出困境。

一些具体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根据情况尝试):

创造安全的家庭氛围: 让家里充满温馨和爱,减少冲突和争吵。
带他去户外活动: 比如散步、爬山,接触自然有助于放松心情。
鼓励他发展健康的爱好: 如果他有什么以前喜欢的爱好,可以鼓励他重新拾起来,或者尝试新的健康的活动。
和他聊聊部队里积极的事情(如果他愿意): 有时候回忆一些开心的或者有意义的经历,也能帮助他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但如果触及到他敏感的神经,就及时停止。

特别提醒:

如果他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请立刻寻求专业的紧急帮助(如联系精神卫生中心、拨打危机干预电话等)。

总而言之,对待表弟的情况,需要的是无限的耐心、真诚的理解和适时的支持。把“解决问题”的目标,暂时转变为“理解和陪伴”,或许能打开新的局面。祝愿你的表弟能早日走出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阳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扯两句。

我自认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并不是说我父母多么有才,或是从小就饱读诗书云云。我父母对我的教导方式和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不太一样。

这个却别就在于,他们一直在影响我,而不是和我讲道理。

比如你有一个亲人有肥胖症。你苦口婆心的和他说要控制饮食,多吃蔬菜之类的。他又何尝不知道这些,但是转身可能就大鱼大肉去了。

很多人教育小孩都说,你要好好读书,如果不读书,将来就考不上大学,就当不了CEO等等。我想这个小孩一定会赞同这一点,但是转身恐怕又玩游戏去了。

可见,讲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实用。人都是自以为理性的感性动物。

就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前几天去面试。他在简历上的“兴趣”一栏填了“跳伞”。恰好当时的面试官也是一个喜欢跳伞的人。结果他们就在面试的时候聊起了跳伞。最后我同学还是把话题引导至工作经历。因为他知道此行的目的不是交友,而是求职。只是似乎面试官并没有询问太多这类问题。后来他依然被录用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只要你运气好就能找到好工作。只是,你需要有先决条件。

我看过一个理论。说是在面试的时候,前5分钟就可以直接决定你是否被录用。而后面的25分钟,只是面试官在试图找出依据来支撑他这个决定。

如果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我们都不用去面试了。boss直接看你的简历就完了。理性的用处无非是给我们一个假设:我决定是因为我要,而不是你让我要。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如果不能打开对方的情绪开关,通常是非常困难的。

说的就是题主你。

所以,其他朋友的回答说的很对,你不应该去指责他,或是教育他。这没什么用。我认为,没有人可以光靠说教,就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所以,你应该去影响他。我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假如你是男生那最好。你懂得男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女人和享乐。

那么你就应该先做好自己。让他看到,人缘好的好处,以及人缘差的坏处。

就像我会愿意去学习很多东西,心理学,社交技能,魔术等等。就是因为我看到了会这些的人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那正是我缺失并且渴望的。于是当我抓到一个机会,就立马去学了。

但是假如我都不知道魔术有什么用处。那我自然不会去关注它,更不会去学习它。而事实上,我确实看到了会魔术之后的社交状况是多么的棒。

假如你是女生,那不如将计就计,利用这个优势。不断的暗示他,现在的女生都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并且不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告诉他要变成什么样的男生。

具体的方法可以有无数种。我在这里只是提出方法论。毕竟,每个人以及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还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见过一些像你弟弟这样的人。放心吧,只要能走出去,尝到交际的甜头。终会好起来的。

记得感谢其他回答者。祝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