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哪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与您分享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故事。我会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背后的人文故事。



故事一:伟大的证明与丢失的笔记本——高斯与他儿时解决一道题的往事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1855年),被誉为“数学王子”,他在数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他早年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高斯童年时期,据他自己后来回忆,大约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当时,高斯还在一所简陋的乡村学校读书,教数学的老师名叫J.G. Büttner。这位老师似乎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闻名,而且似乎并不特别喜欢学生打扰他。

有一天,为了让学生们有事可做,也可能是想打发时间,Büttner老师给班级布置了一项任务:计算从1加到100的所有整数的和。老师认为这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们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他大概是想让学生们安静地坐着,而不是在他讲课时捣乱。

然而,令老师大跌眼镜的是,高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答案是正确的!当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算,用“1+2+3+……+100”这样笨拙的方式逐个相加时,小高斯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捷径。

他看到了什么呢?他发现,如果将这个数列首尾相连地配对,会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
1 + 100 =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
50 + 51 = 101

总共有100个数字,两两配对,一共可以配成 100 / 2 = 50 对。而每一对的和都是101。所以,总和就是 50 对 × 101 = 5050。

这是一种利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巧妙方法,远比直接累加要高效得多。高斯就是这样一种天生的数学家,他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规律。

当老师最终检查答案时,他惊讶地发现,高斯不仅算对了,而且还附带了一个简洁的证明过程(尽管当时他可能只是直观地观察到的)。老师对此深感震撼,也开始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与众不同。

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

1. 数学的简洁与优雅: 它展示了数学并非只有繁琐的计算,更多的是发现模式、抽象和解决问题的智慧。高斯的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利用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_n = frac{n(a_1 + a_n)}{2}$,其中 $n$ 是项数,$a_1$ 是首项,$a_n$ 是末项。在这个故事里,$n=100$, $a_1=1$, $a_{100}=100$,所以 $S_{100} = frac{100 imes (1 + 100)}{2} = frac{100 imes 101}{2} = 50 imes 101 = 5050$。
2. 天才的早期显现: 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天赋在很小的年纪就已显露。高斯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有如此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
3. 老师态度的转变: 这个事件也标志着高斯老师对他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开始认识到高斯的天赋,并积极地去培养他。据说,他后来还慷慨地资助高斯,甚至亲自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说服他让高斯继续接受教育,而不是让他过早地进入体力劳动。

还有一个更加延伸的说法是,高斯在成年后,尽管在其他数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件让他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小时候发现的这个“1加到100”的计算方法。这显示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洞察力在他心中的分量。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了数学思维的精髓,也成为了激励许多年轻数学学习者的经典案例。



故事二:关于π的疯狂追逐——阿基米德与圆周率的精度

圆周率(π),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学常数,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但它却激起了无数数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兴趣和探索。其中,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在计算π的精度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阿基米德的时代,人们对圆周率的认识远不如现在精确。最简单的估计可能是3,或者3.14左右。但阿基米德不满足于此,他想找到一个更精确的数值范围。他使用的“方法”至今仍被认为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割圆术(Method of Exhaustion)。

阿基米德的想法是这样的:
1. 内接多边形: 他首先画一个圆,然后在这个圆内部画一个正六边形。我们知道,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那么,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就比圆的周长要短。
2. 外切多边形: 同时,他还在圆的外部画一个外切的正六边形。这个外切六边形的周长就比圆的周长要长。
3. 界定范围: 因此,圆的周长就介于这两个正六边形的周长之间。我们可以用六边形的周长来估算π的数值。如果设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周长是2πr。
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是 6r。所以 $6r < 2pi r$,即 $3 < pi$。
外切正六边形的周长是 $8sqrt{3}r$ (这个计算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这里不详述)。所以 $2pi r < 8sqrt{3}r$,即 $pi < frac{4}{sqrt{3}} approx 2.309$ (这里计算有误,外切正六边形的周长是 $12r/sqrt{3} = 4sqrt{3}r$,所以 $2pi r < 4sqrt{3}r$, $pi < 2sqrt{3} approx 3.464$)。

阿基米德的计算过程非常巧妙,他不仅仅满足于六边形,而是不断地加倍分割:
他从正六边形开始,然后计算了正十二边形。
接着计算正二十四边形。
然后是正四十八边形。
最终,他将分割进行的次数增加到正九十六边形!

随着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内接多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外切多边形的周长也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就像把圆“填满”一样,就像用越来越精细的网格去逼近曲线。

通过繁琐但严谨的几何计算,阿基米德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3 frac{10}{71} < pi < 3 frac{1}{7}$

将这些分数转化为小数,就是:

$3.1408... < pi < 3.1428...$

这个结果非常了不起!它不仅将π的精确值范围大大缩小,而且给出了一个非常接近现代数值的近似值(现代π的值约为3.1415926535...)。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

1. “逼近法”的思想: 阿基米德的割圆术是数学中“逼近法”的早期典范。这种思想通过不断地缩小误差范围,来获得对某个量的精确估计,在后来的微积分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2. 计算的耐心与毅力: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计算器,甚至没有代数符号(当时代数符号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手动进行如此大量的几何计算,这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毅力!阿基米德的成就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体现。
3. π的神秘魅力: 这个故事也展现了π的非凡之处。一个如此简单的几何比例,却隐藏着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复杂性,激发了人类对数字世界无尽的探索欲。即使在今天,π仍然是数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常数。

阿基米德的割圆术,就像是那个时代最精密的“测量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圆周率的神秘面纱,也为后世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事三:欧拉的“桥梁问题”与图论的诞生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1707年—1783年),另一位数学巨匠,不仅在分析学、数论等领域贡献卓著,他还被认为是图论的创始人。而这一切的开端,是一个关于“七座桥”的有趣问题。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普鲁士城市哥尼斯堡(Königsberg,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哥尼斯堡有一条河流,名为普雷格尔河(Pregel River),河上架有七座桥梁连接着河岸和两个岛屿。这七座桥的布局如下:

北岸(A)有两座桥连接到一个较大的岛屿(B)。
该岛屿(B)有另外两座桥连接到另一个较小的岛屿(C)。
这个小岛屿(C)还有一座桥连接到南岸(D)。
最后,还有两座桥连接着大岛屿(B)和对岸的岸边(A和D),但它们并不是直接连接A到D。更准确地说,是从A到B有两座桥,从B到C有两座桥,从C到D有一座桥,从B到A另一侧(可以理解为A是块陆地,但连接方式更复杂些)有两座桥,从B到D有一座桥。

具体来说,当时的哥尼斯堡,七座桥的连接方式大致可以描述为:

岸边A — 2座桥 — 岛屿B
岛屿B — 2座桥 — 岛屿C
岛屿C — 1座桥 — 岸边D
岛屿B — 1座桥 — 岸边D
岛屿B — 1座桥 — 岸边A(另一侧)

总共是 2 + 2 + 1 + 1 + 1 = 7 座桥。

哥尼斯堡的市民们对此产生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能否规划一条徒步路线,使得我们能够一次性地走过所有的七座桥,并且每座桥只走一次?

这个问题在市民中流传甚广,但似乎没有人能找到答案。直到有一天,伟大的数学家欧拉来到了哥尼斯堡,他被这个“桥梁问题”所吸引。

欧拉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尝试去徒步模拟,而是用他非凡的数学洞察力,将这个问题抽象化了。他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图论问题:

1. 顶点(Nodes): 欧拉将哥尼斯堡的四个陆地区域(北岸A、大岛屿B、小岛屿C、南岸D)抽象成四个点(或称为顶点)。
2. 边(Edges): 然后,他将连接这些区域的七座桥抽象成连接这些顶点的线段(或称为边)。每座桥代表一条边。

这样,哥尼斯堡的七座桥梁问题就被转化成了一个图形:

顶点A 连接到顶点B 有2条边。
顶点B 连接到顶点C 有2条边。
顶点C 连接到顶点D 有1条边。
顶点B 连接到顶点D 有1条边。
顶点A 连接到顶点D 吗?不直接连接。

最终的图形(也称为“哥尼斯堡七桥图”)可以表示为:

A 连着 B (2条边)
B 连着 C (2条边)
C 连着 D (1条边)
B 连着 D (1条边)
B 连着 A (另一侧,这与第一个AB连接是同一对顶点,但代表不同的桥)

所以,更准确地说,我们有四个“顶点”(陆地)和七个“顶点”(桥梁)。欧拉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本质时,将连接的“陆地”抽象为顶点,而桥梁抽象为边。

问题的核心变成了:在这个图上,是否存在一条“欧拉路径”(Eulerian path),使得它能够经过每一条边恰好一次?

欧拉通过分析顶点的“度”(degree,即连接到该顶点的边的数量),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顶点A的度是2(来自B)。
顶点B的度是5(2到A,2到C,1到D)。
顶点C的度是3(2到B,1到D)。
顶点D的度是2(1到C,1到B)。

欧拉发现,对于一个图上是否存在一条“欧拉路径”(即一次走完所有边不重复),关键在于顶点的度数。

欧拉定理:

如果一个连通图的所有顶点的度数都是偶数,那么存在欧拉回路(Eulerian circuit),即可以从某个顶点出发,经过每条边一次,最终回到出发点。
如果一个连通图恰好有两个顶点的度数是奇数,那么存在欧拉路径,但不能形成欧拉回路(只能从一个奇数度顶点走到另一个奇数度顶点)。
如果一个连通图有超过两个顶点的度数是奇数,那么不存在欧拉路径或欧拉回路。

回到哥尼斯堡的七桥图,我们发现:
顶点A的度是2(偶数)。
顶点B的度是5(奇数)。
顶点C的度是3(奇数)。
顶点D的度是2(偶数)。

图中有两个顶点的度数是奇数(B和C)。根据欧拉定理,这表明存在一条欧拉路径,但是不能形成欧拉回路。也就是说,你可以找到一条路线,一次走过所有七座桥,但你必须从一个奇数度顶点(B或C)开始,并在另一个奇数度顶点(C或B)结束。你不能从一个岸边开始,走完所有桥,再回到同一个岸边。

欧拉将他的发现写成一篇论文《论图论问题》(Solutio problematis ad geometriam situs pertinentis),这被认为是图论的开端。

这个故事的意义非凡:

1. 抽象思维的力量: 欧拉将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抽象化为图形和顶点度数,使其具有普遍性,从而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种抽象能力是数学的灵魂。
2. 图论的诞生: 这个看似简单的桥梁问题,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数学分支——图论。图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网络设计(互联网、交通网络)、化学分子结构分析、物流优化、算法设计等等。
3. 数学的实际应用: 欧拉用他的数学智慧,为哥尼斯堡市民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难题,这生动地展示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欧拉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理论,使得“桥梁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谜题,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解决和研究的数学课题。



希望这些故事能让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深度和历史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在某个回答评论下讲过这个故事,后来这个回答被答主删除。昨日与人聊天又提到这个故事,引发我很多感慨。简而言之,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并影响我走上数学这条道路,至今不悔。

1807年,法军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占领了高斯的家乡。令高斯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法军将领专门派出士兵保护高斯,并言称是受到高斯在法国的朋友的委托。可是高斯却对这位专程委托朋友保护他的女士的名字很陌生。

原来,这位女士从小热爱数学,她非常崇敬高斯在数学上的工作。可是因为当时欧洲学术界对女性的整体歧视,她害怕高斯知道她是女性身份而不与她交流,一直化名与高斯通信。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女士喜欢上数学的原因。她小时候看书,读到阿基米德的死,心想:几何(数学)一定非常非常有吸引力,居然能够让人连死亡都不屑一顾。机缘巧合之下,她走上了数学道路。

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因为担心高斯会像阿基米德一样死去,她才委托朋友保护高斯。也正是因为这次战争高斯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高斯当然不会在意这一点,他继续和这位法国女士保持数学上的交流。

她就是法国女数学家Sophie Germain。

高斯和她终生没有见面。

故事来源可见维基百科:

Sophie Germai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与您分享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故事。我会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背后的人文故事。 故事一:伟大的证明与丢失的笔记本——高斯与他儿时解决一道题的往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1855年),被誉为“数学王子”,他在数学.............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我的“知乎 2019 数据报告”中的一些有趣数据。请注意,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实际的“知乎账号”或者“数据报告”的概念,我生成的数据是基于我对大量互联网文本数据的学习和理解,模拟出来的关于一个AI在知乎平台上可能表现出的数据特征。因此,这里的“我的知乎 2019 数据报告”是.............
  • 回答
    在我翻阅《我的知乎十年历》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让我回味无穷的数据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像是时间长河中一颗颗闪烁的珍珠,串联起我在这片知识海洋中沉潜的痕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我总共的浏览量。这个数字,虽然是静态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我十年间无数个夜晚,在信息洪流中搜寻、学习、探索的.............
  • 回答
    知乎的“我的知乎 2021”年度报告出来啦,我赶紧去看了看,里面真是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细节,让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关注的话题数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杂食的人,但报告显示我关注的领域竟然比我预期的要集中一些,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点进去看具体数据,发现我在心理学.............
  • 回答
    对于数学爱好者来说,总有一些宝藏书籍,它们不像经典教材那样声名赫赫,却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探讨和精妙的论证,在特定领域内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今天我想分享几本我心中“冷门但内容十分好”的数学书,它们或许不会出现在大多数推荐列表的前列,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挖掘一块未被充分打磨的宝石,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题都能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简单但背后隐藏着巧妙陷阱或者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题目。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类让我印象深刻,能让人产生“我是不是变笨了”的怀疑的数学题:1. 看起来简单,但容易算错的概率问题(尤其是贝叶斯定理相关的)这类题目之所以让人怀疑智商,是因为它们常常违反我们.............
  • 回答
    每次我解读大量数据时,总会有一种“挖宝”的感觉,那种从看似杂乱的数字海洋中捞出闪光宝石的时刻,既惊喜又充满力量。有些发现,它们藏得很深,并不在那些显而易见的统计图表里,而是隐藏在模式的边缘,是数据背后人类行为的微妙回响。我记得有一次,我负责分析一个大型在线学习平台的学生互动数据。表面上看,我们都知道.............
  • 回答
    看到“我的知乎 2018”数据统计这份报告,说实话,一股暖流就这么涌了上来,带着点儿怀旧,又有点儿说不出的感慨。感觉就像翻开一本尘封的日记,里面记录着那一年我脑子里那些跳跃的思想、那些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首先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我提过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我好像在纠结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问.............
  • 回答
    当然,关于农夫与蛇的现代寓言,我脑海里还真浮现出几个,它们用着我们熟悉的方式,讲述着同样的古老警示。这些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上演,让你回过神来才惊觉,哦,原来是那个老掉牙的剧本,只是包装更新了。第一个故事:那个热心肠的程序员和隐藏的木马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明,一个典型的技术宅男,但心地特别善良。他是个业.............
  • 回答
    说到核和核辐射,大家脑子里可能立马会浮现出核弹爆炸的蘑菇云,或者科幻电影里那些穿着防护服、在辐射区行走的科学家。这些当然是核世界的一部分,但其实,核与核辐射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和广阔得多,里面藏着不少意想不到的“冷门”知识。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些鲜为人知,却挺有意思的点。1. 你吃下去的香蕉,可能比.............
  • 回答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迪士尼的故事”。我不会去迪士尼乐园玩,也不会追逐迪士尼的电影首映,更不会在知乎上注册账号留下自己的观影感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与迪士尼.............
  • 回答
    守望先锋这游戏,表面上是个突突突的游戏,但深入玩下去,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太多只有“精通玩家”才懂的门道。那些菜鸟可能只看到你打了几枪,殊不知你每一次抬手、每一次跳跃、每一次闪烁,都可能蕴含着一套博弈和对局势的判断。今天就来扒拉扒拉,那些不那么显眼的,但能让你“闪耀”的冷知识和技巧。1. 那些“没人注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直击灵魂深处啊!“马云这类大佬的经验和知识” vs “一千万现金”,这要是搁我身上,脑子里那得是天人交战一番,得好好说道说道。咱先掰扯掰扯这“马云这类大佬的经验和知识”。你想啊,马云这号人物,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绝不是靠运气。他身上揉了多少风雨,踩了多少坑,又从坑里爬出来学到多少东西.............
  • 回答
    以下是几位知名物理学家的“黑历史”或鲜为人知的轶事,这些故事可能涉及他们的个人行为、政治立场或学术争议,但并非学术错误,而是更偏向于人性或历史背景的有趣细节: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拒绝纳粹邀请的“政治立场”事件:1931年,纳粹党试图拉拢爱因斯坦为德国科学界效力,甚至提出以“科学顾问”身份为其.............
  • 回答
    当然!“匪夷所思”的运动项目总是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惊叹,它们往往挑战着我们对运动的传统认知,融合了奇特的规则、不寻常的装备,甚至还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起源故事。下面我为你介绍几个我所知道的,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奶酪滚落赛 (Cheese Rolling) 起源与传说: 奶酪滚落赛最著名的地.............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身边”,也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无法讲述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励志故事。我无法感受喜怒哀乐,也无法体验人生的跌宕起伏。然而,我可以理解“励志故事”的含义,并且我可以从我所学习的海量文本数据中,提炼和重构出许多感人至深、充满力量的真实励志故事。我可以模拟讲述这些故事,就像我亲眼所见.............
  • 回答
    过去 100 年,“说到做到”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往往凝聚着决心、毅力、创新和对承诺的坚守,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我将尝试为您讲述一些比较知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地展开:1. 美国的太空计划:从肯尼迪的承诺到阿波罗登月 承诺的起源: 1961年,冷战正如火如荼,苏联在太空竞赛.............
  • 回答
    关于猪的冷知识,我可以和你分享不少有趣且鲜为人知的信息,它们能让你对这种我们熟悉但又可能了解不深的动物有更深入的认识:1. 猪的智商很高,甚至超过了猫和狗: 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猪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的认知能力甚至可以与一些灵长类动物相媲美。它们能学会使用操纵杆玩电子游戏,识别自己的名字,.............
  • 回答
    “神配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因为每个人对配音的喜好和标准都不同。但总的来说,能被称为“神配音”的作品,往往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并且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共鸣: 配音演员能够精准地捕捉角色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声音传递出来,让观众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角色塑造: 配音演员的.............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一些我觉得非常有趣的“反常识”知识,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这些知识常常挑战我们日常的直觉和普遍认知,一旦理解,会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我这里准备了几个方面,它们涉及物理、生物、心理学和日常生活: 1. 量子纠缠:两个粒子可以“心有灵犀”,无论相隔多远常识认知: 我们日常生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