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古时代日本人养猪,但是并不养在猪圈里,而是由“猪甘“负责放养于野外。
《播磨国风土记》中记载播磨国有“猪养野”、《古事记》记载日向国有“猪饲野”,都是因为在当地放养猪而得名。
2、受到佛教的影响,天武天皇在675年颁布了《杀生禁止令》,只是禁止了牛、马、犬、猿、鸡在耕作期间内的食用,但是之后的天皇们却越来越“过分”——
元正天皇在养老五(721)年下令:“……诸国鸡猪,悉放本处,令遂其性。”
圣武天皇在天平五(733)年:“……诏和买畿内百姓畜猪四十头,放归山野,令随性命。”
加上圣武天皇一系列的对于杀生的处罚措施,日本放养的家猪就此全都变成了野猪。
日本人从此也没再试着去把野猪驯化,因此武士虽然无视禁令,该吃猪肉还是吃,但是却只能出去打猎获取野猪肉了……
3、到了战国时代,岛津氏控制的萨摩国(鹿儿岛县)又通过和琉球国的贸易往来,重新开始饲养家猪作为肉食。1546年,葡萄牙探险家阿尔瓦雷斯(Jorge Álvares)在向传教士沙勿略作报告时,就提到萨摩国人养猪。在1609年,岛津家入侵琉球国,占据奄美诸岛后,更是引入了品种更优良的猪。
4、当时琉球国采用了明朝华人三十六姓带来的猪厕技术养猪,就是在厕所下面连接着猪圈,人的便便和生活垃圾作为猪的食物来源之一……被琉球国统治过的奄美也学会了这个风俗……
萨摩藩派去统治奄美诸岛的官员看到这个传统,觉得相当猎奇,甚至在《南岛杂话》里配了高清大图进行描述……
5、萨摩藩主在江户的宅邸中也饲养着家猪,并且以美味的“白毛豕”而闻名。
江户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由于喜欢吃萨摩藩邸养的猪,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豚一様”……
这其实是个略语,也就是“喜欢吃豚肉的一桥大人”的意思。德川庆喜在即位前,曾被过继给“御三卿”之一的“一桥德川家”,因此被称为“一橋様”(一桥大人)。
不过怎么想,都觉得“豚一样”是在骂人……
6、长崎所在的肥前国在战国时代受到明朝来的走私商人的影响,也养家猪,一开始是供应给华商和南蛮商人,后来长崎人自己也开始吃起了猪肉。
西川如见父子在1719年成书的《长崎夜话草》中曾经提到这么一件趣事:当时南瓜传入日本后,受到《本草纲目》等的影响,都觉得南瓜有毒不敢吃,后来发现是因为在煮南瓜的时候为了更加好吃,所以放入不少家猪肉、牛肉一起炖,然后因为好吃吃得太多,又喝了太多的熟酒,因此才生了各种病。大家都不觉得是酒肉吃的太多的缘故,反而说南瓜有毒……
7、江户时代,日本在萨摩、长崎以外的地方也养家猪,由人见必大在1697年成书的《本朝食鉴》中说:“家猪各处都有养,大多是因为讨厌沟渠里的垃圾,而家猪能吃沟渠里的垃圾和厨余的泔水,还能日益长胖。不需要给太多食物,很方便养。有时把家猪杀了喂獒犬。”
由于《本朝食鉴》中只记载“野猪肉”,没有“家猪肉”,估计当时萨摩、长崎以外的地方基本上不吃猪肉。
8、江户时代,广岛城下町中也散养了不少的家猪,据说是为了提供猪肉给朝鲜通信使,所以从长崎引进的。1782年,医生橘南谿在前往广岛的游览的时候看到城下町里散养了一群猪,还吐槽说:“就像京都人养狗一样……”
1788年,汉诗人菅茶山在造访广岛城时,看到儿童骑猪而行,还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路上》:
“晴川彩舫影,午市画桥声。垂发谁家子,累骑老豕行。”
广岛城下町由于散养的猪繁殖太快,还引起了社会问题。1685年时,广岛藩还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狩猎,活捉了城下町内的一百多头猪,因为不舍得杀,所以就放到了郊外和濑户内海的岛上。结果这些家猪很快和野猪杂交野化,成了破坏当地农垦的害兽,人们不得不建“猪垣”来阻挡野猪的入侵……
9、由于日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家猪饲养史,因此十二生肖里“亥”对应的动物,只有日本是“野猪”(猪),而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是“家猪”(豚)。
毕竟我不是历史学家或者生物学家,没法从历史、文化、品种……的角度,甚至拓展到汉字学、物种起源去分析猪猪。
所以,我还是从你最本真的需求出发——
讲几点和猪肉有关的冷知识吧。
比如:
维生素 B1 缺乏,会让身体经常感到疲劳,肌肉酸痛。
瘦猪肉的维生素 B1 含量为 0.5 mg / 100 g,是瘦羊肉的 3 倍,瘦牛肉、鸡胸肉的 5 倍。
如果你经常喝酒,或者爱吃甜食,还有剧烈运动后,都可以吃点猪肉,补充维生素 B1。
有个要注意的地方是:烹饪猪肉的温度不要太高。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烹饪温度越高,烹饪时间越长,维生素 B1 损失量就越多:
另外,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醋等酸性物质,也可以减少维生素 B1 流失。
再比如:
而是可能比大肠还肥!
来看中国食物成分表中,100 g 各部位猪肉的脂肪含量:
确实比肥肠还肥,真是肥肠肥肠肥。
知道了这个真相,下次你就可以拿「瘦得像排骨」去损人了。
还有:
你肯定听过这句调侃:
日本帝京科学大学小动物营养研究室的大辻一也教授在一档节目上介绍,猪的体脂率在 14%~18%。
而较为健康合理的男性,体脂率在 15% 左右,女性在 25% 左右。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体脂率,其实比猪还高。
下次你再说你朋友「胖得像头猪」的时候,可以跟他解释:
另外要为猪油正个名:
看看这个对比表。
椰子油、黄油这两个带有高贵气息的「油」,事实上饱和脂肪含量都远远高于猪油。
不过,我并不是在推荐大家多吃猪油。
毕竟跟植物油相比,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橄榄油饱和脂肪含量是 14%,而猪油是 39%……接近 3 倍了。
如果血脂本身就异常,更就要管住嘴,限制饱和脂肪。
当然,除了猪油,你还要小心冰激凌、甜甜圈、奶油蛋糕、曲奇、薯片……
最后,既然说了这么多了,再针对现在市面上几个关于加工猪肉的说法辟个谣吧。
比如:
网上流传了很多以视频,以「大鸡排 / 猪肉饼 / 牛排都是由碎肉 + 粘合剂粘起来的,你还敢吃吗?」为噱头。
其实,「粘合剂」是谷氨酰胺转氨酶,也叫 TG 酶、肉胶,它可以让碎肉中的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块肉。
初中生物我们就学过,酶是一种蛋白质,所以吃下去后跟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不会有什么害处。
当然了,拼接款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也可以吃「真」猪排、牛排。
再比如有人说:
传说中的嫩肉胶,其实是卡拉胶。
这个胶是一种植物多糖,也是合规的添加剂,在肉里添加能使肉质变嫩。
还有人说:
火腿肠、香肠、午餐肉等肉制品的国标中,原料要求参照 GB 9959.1《鲜、冻片猪肉标准》、 GB/T9959.2《分割鲜、冻猪瘦肉标准》执行。
火腿肠里可以用鸡鸭鱼肉,所以也会参照鲜、冻禽产品的国标。
也就是说,你买到的鲜冻猪肉是啥标准,火腿肠、午餐肉里的原料肉就是啥标准,都要符合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指标,并检疫检验合格。
做成加工肉,不等于劣等肉、不安全。
虽然的确会用一些边角、碎肉,但不影响安全。只能说是:
其实,吃火腿肠、午餐肉最应该关注的是盐和脂肪含量。
100 g 瘦肉才 6 g 脂肪,一根王中王 ( 60 g ) 有 8.4 g 脂肪,660 mg 钠,钠含量占了成年人每天需求量的 1 / 3 多。
美味的午餐肉的脂肪含量就更高了。
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用新鲜的肉自己做吧。
毕竟,猪肉做的名菜,数不胜数啊。
一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了……
。
。
。
。
。
啊~~受不了了,我要去吃午饭了!
内容参考 @食栗派 科普文章:
作者:酸奶
参考文献:
[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
[2]GB/T 13213-2017、GB/T 9959.2-2008、GB 9959.1-2001、GB/T 23493-2009、GB 2730-2015
[3]于磊,李文钊,钟莉,王锐,姜化彬,韩红超,张宁,阮美娟.猪肉滑油过程中V(B1)含量变化规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15):32-35+88.
本文经注册营养师 黄柏荣 审核
猪确实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今天,猪的形象遍布街头,猪的肉身摆上餐桌,人们围绕在猪的世界、猪的海洋,但是人们真的了解猪这种动物吗?在很多人的眼中,猪仍然是好吃懒做的代表,甚至经常被人轻蔑、侮辱。但是,如果没有猪,历史将倒退,国家将置于危难,人民将陷于饥饿...
是时候沐浴更衣、净手煴香,严肃认真地了解一下:猪对于中国是何等重要。
Ⅰ 从文字和文化中可以看到家猪的起源
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一只野猪被人类捕获。
(贾湖位置,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独立驯化中心之一,贾湖遗址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家猪出土地点,距今9000年,家猪实际的驯化时间可能更早;除了捕获,猪的驯化还有可能是通过共生进行的)▼
野猪体型粗壮、性情暴躁,成年雄性体重可达200千克,极富攻击性。
看看现代的野猪,身材健美壮硕!图片源自@VCG▼
在稍后出现的甲骨文中,古人依据外形将其称为 豕(shǐ)
(豕字甲骨文,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豕的食谱广泛,喜欢掘取根茎、采拾果实。所以经常成群出现在人类的田地之中,抢掠、践踏庄稼。于是,愤怒的人类狂奔追杀是为“逐”。
(逐字甲骨文,形为豕后跟着人类的脚印,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被追逐的豕岂肯轻易就范?它凭借蛮力抵抗,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般的冲撞,试图将追逐者置于死地。尤其锐利的体毛高高炸起,仿佛体型又大了一圈,这便是“豪”。
(豪字甲骨文,高+豕,搏斗时体毛炸起的野猪,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真正的人类勇士,敢于直面豪横的豕,并将其制服。这种行为被称为“敢”。
(敢字甲骨文,形为人手持叉刺豕,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不过这一次,果敢的贾湖村勇士并没有立即杀死豕,而是将其拘禁起来,甚至定期喂以食物。似乎,他在等待一个更好的用餐时间...
(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猪形象,后腿系有绳索,反映了初期猪的拘禁与饲养方式;由于成年野猪性格暴躁,难以驯服,驯化也可能是从野猪幼崽开始的)▼
这也许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一场历史风暴却从此开启,豕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它只是风暴中的一粒沙子。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它的同类不断被捕获、拘禁、喂养,并在人类的监管下繁衍后代,“身份”也从野猪变成了家猪,到了距今7000年前,家猪已经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7000年前中国家猪出现地点,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人类的长期拘禁,限制了它们的活动空间,给食喂养又弱化了它们的野外取食需求,猪的生理特征因此出现了巨大变化:
野猪头颈部强大、嘴长而有力
有利于拱土掘食
发达的犬齿则可作为攻防武器
身材也是前部粗壮、后部纤细,相当健美
家猪的头部和嘴则大大缩短
犬齿退化、体型臃肿
(猪体型变化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钱燕文《饲养动物的起源》)▼
性别也按照人类的喜好区别对待,母猪可以提供肉食,还能繁育后代,因此受到人类的喜爱。暴躁的公猪则被阉割,从此变得温顺。
(甲骨文中阉割和未阉割的豕字,腹下那一划与身子相连的是没有阉割的,而那一划与身子稍有断开的,是阉割过的,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猪的寿命也受到人类的控制,从长达20年,变为1-2岁时即被宰杀。因为此时它的肉量已经稳定,继续喂食也并不会明显增重,不如一宰了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贾湖遗址中未成年猪的比例高达81.4%
(贾湖遗址猪骨)▼
但对于人类而言,家猪的驯化却是成功的,它只需要很小的一块地方圈养起来,或者在村庄附近小范围放养,非常适应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它对饲料也不讲究,人类弃之不用的食物残余,包括谷壳、稻壳、剩饭都足以打发。相比之下,牛、羊则需要广阔的草地,有时还需要迁徙。
家猪的生长速度也是极快,半岁到1岁即可达到70千克,简直是一台长肉的机器。这台机器还拥有极强的繁殖力,母猪每年产仔一至两窝,一窝通常有小仔4-10只。
总而言之:好养活、长肉快、生的多。养猪堪称低投入、高回报的稳赚生意,因此当野猪被驯化之后,中原地区居民的肉食中猪的比例迅速升高,由平均10%增长到70%左右。
(中原地区距今10000-7000年前猪肉占全部肉食比例的增长趋势,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距今6900-5000年前,更是达到90%的峰值,即便随后因为驯化的牛羊传入中原,猪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维持40%-60%的高位。一个“猪肉之邦”正在形成。
(中原地区距今6900-2200年前猪肉占全部肉食比例的变化趋势,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甲骨文中,古人在房下养豕,便有了家
(甲骨文中的家字,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一个家庭拥有猪的数量越多则越富有,猪代表了财富,食用猪肉代表了社会地位,所以在史前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偏爱猪主题的“文创产品”。
包括憨态可掬的陶猪。
(陶猪,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装饰着猪纹的陶钵。
(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猪纹的形象介于家猪和野猪之间,可能是正处于驯化过程中的猪,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刻画着猪脸的陶壶
(猪面纹彩陶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前,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大肚能容的猪形陶罐
(猪形陶罐,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红彤彤的猪形酒壶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500年,用于盛酒,四足立起便于加热,也有人认为是狗形,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在内蒙古、辽宁的红山文化,人们更是结合猪首、蛇身,用玉石加工出玉猪龙。或佩戴在巫师、酋长胸前,或装饰于权杖之上,成为神权的象征。此时此刻,猪不再是普通的猪,而是被赋予了神性的“神猪”。
(玉猪龙,肥首大耳、吻部前突、体蜷曲如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人认为应是玉卷龙,与猪无关)▼
神猪持续演化,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最终演变成了甲骨文中的“龙”字,猪与龙的渊源令人称奇。
(甲骨文的一种“龙”字与玉猪龙对比;观点依据孙力《玉猪龙摭谈》)▼
不过,一山更比一山高,一猪更比一猪强。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另有一只“神猪”横空出世,它用一整块玉石雕刻,重量高达88千克,是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最大最重的玉猪,人称中华第一玉猪。
(玉猪,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猪的地位如此重要
自然应该献祭给神灵和祖先
距今4000年以前
人们使用猪头、猪下颌随葬
或者使用整头猪进行祭祀
占到所有祭祀动物的80%以上
(猪牲在4000年前动物牺牲中的比例,“牺牲”即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
至迟到春秋时期
官方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用牲制度
其中
帝王祭祀社稷的规格最高
共使用三种动物
名为“太牢”
猪即是其中一种
(太牢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这种用猪祭祀的习俗
直到今天还在许多地方流行
(福建晒猪节,摄影师@李艺爽)
▼
至此
猪奉献了身体
奉献了“品牌形象”
为史前及先秦中国人
换来了生动的“文创产品”
换来了盛大的祭祀仪典
也换来了贵族阶层酒池肉林的生活
(商代豕形铜尊,盛酒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但是
之后的日子里
猪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尊重
反而是一再的贬低与侮辱
令猪生“死不瞑目”
秦汉时期,家猪的数量更加庞大,养猪事业更加普及。许多知名人物都曾有牧猪的经历,例如汉武帝时官至丞相的公孙弘年轻时便因家贫而到渤海边养猪。
(西汉时期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牧猪图,牧猪是指采用放养的方式养猪)▼
养猪者中不乏高手,他们以猪致富,富可敌国。
(语出自《史记·货殖传》,意为饲养的羊和猪很多,富裕程度相当于王侯)▼
“羊彘千双”“比千乘之国”
帝王贵族们,依然喜欢用猪展现财富,各种可手握、可佩挂的玉猪,随葬在墓室中。
(汉代玉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特别是汉景帝及其皇后的陵寝,拥有包括猪在内的大量动物陶俑,规模宏大。
(汉阳陵动物陶俑现场,摄影师@昱羽翼)▼
然而,猪的数量增加,猪的地位却急剧下滑。秦汉时期,战争的需要使得马的地位大幅提升,牛耕技术的成熟,又使得牛的重要性突显。不能打仗、不能耕地的猪,怎么还有理由“忝列神猪”?
曾经的神猪被安排居住在厕所旁边,汉代专门设计了与厕所相连接的猪圈,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其中,利用猪的践踏,将人与猪的排泄物混合形成优质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是数千年来保持中国土壤肥力不竭的秘密之一。
对于猪,却是生存环境的恶化:狭小、逼仄、肮脏、臭气熏天。
(汉代绿釉猪圈,上方是厕所,下方是猪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环境决定命运,住房改变猪生。诸多恶名随之而来,人们嫌猪脏、嫌猪臭,嫌猪懒惰不运动。但是在人类强加的环境中,猪有得选择吗?没有!
选择权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需要一个物种成为坏名声的发泄对象,猪在此时“脱颖而出”。秦始皇巡游到会稽,专门警告私通的男女,不要像公猪一样随意交配。
(语出自《史记·始皇本纪》,“寄猳”意为乱配的公猪)▼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
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将宫斗的失败者断手断脚,扔进厕所之中,并命名为“人彘”(zhì),意为人形之猪。
(西汉石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现了巨大改变,羊肉取代猪肉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达千年之久,猪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被剥夺。
(语出自北魏《洛阳伽蓝记》)▼
“羊者是陆产之最”
当时著名的农业生产指南《齐民要术》与畜牧业相关的内容中,养马、养羊分别占45%、25%,养猪的比例不到4%,甚至低于鸡鸭饲养。
(杀猪图,出自甘肃新城魏晋壁画砖墓)▼
直到宋代,猪的拯救者才终于出现,他们不是别人,而是一群吃货。
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煨得红红酥酥,汤质稠浓,味道醇厚,人称东坡肉。
(相传为苏东坡所作《食猪肉诗》)▼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之后苏东坡又就任杭州知事,他用此肉犒劳疏浚西湖的民工并大受欢迎,从此成为最富盛名的猪肉菜肴之一。
(东坡肉,图片源自@VCG)▼
传说归传说,但类似东坡肉这样的菜肴创新的确引发了猪肉的“产业革命”,一个吃货吃饱了,一群吃货又闻风而来,猪肉的吸引力指数大幅提升。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运进开封城,消耗量之大,令人咋舌。开封的“吃货们”如此喜爱猪肉,一场漂亮的猪肉翻身仗似乎就要打赢。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东京梦华录》记载可能有夸张成份)▼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高速增长,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数千人甚至超过万人的村庄比比皆是
大大小小的土地都被开发,寸土无闲。
(语出自清代赵翼《瓯北诗抄》米荒诗之一)▼
“海角山头已遍耕
别无余地可滋生”
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供放牧,牛、羊的繁衍受到限制,圈养的家猪反而优势突显,猪肉终于击败了羊肉成功翻盘,成为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肉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猪,天下畜之”
(清代圆明园猪首,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但是猪的形象相应提升了吗?仍然没有!
在人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猪只能生活在窄小的猪圈中,依然脏、依然臭,依然是人类嘲笑的对象。恰好此时,神怪小说《西游记》流行开来,其中的猪八戒集贪吃、好色、懦弱、无能等诸多缺点于一身,对猪的嘲笑深入到了文学经典,昔日的光环完全失去,形象已然无法挽回。
(颐和园长廊上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绘画,其中的猪八戒还是一只黑色的中国传统猪种,而非白色)▼
1950年代,中国迎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数亿人民嗷嗷待哺,大量农田急需施肥。养猪作为国计民生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
(语出自《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按语)▼
“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
《人民日报》更是在头版刊登文章,将猪从六畜最末位提升至首位,即“猪、牛、羊、马、鸡、犬”。长期被压制的形势瞬间逆转。
(195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全国人民的养猪热情也被调动起来。
(1960年的养猪宣传画《优秀的女饲养员》,作者金梅生)▼
还一度出现了千斤肥猪的浮夸风。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壁画,千斤肥猪,作者不详)▼
而真正的奇迹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专业养殖户与工业化养殖取代了持续数千年的庭院式散养,猪作为“长肉机器”的特性被发挥到极致。
(现代养猪厂,图片源自@VCG)▼
如今这个国家每年有6.8亿头猪出栏,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堪称奇迹。
(近70年来中美肉猪存栏量增长对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巨大的产量让猪肉走上了亿万普通人的餐桌,各式猪肉菜肴花样百出,包括但不限于:
猪肉炖粉条、红烧狮子头
炒腊肉、红烧排骨、青椒肉丝
回锅肉、糖醋排骨、白切猪蹄
煎猪肝、梅菜扣肉、可乐排骨
粉蒸肉、水煮血旺、苦瓜腱肉
红烧肉、水煮肉片、猪肉饺子
卤猪蹄、姜醋猪蹄、花生猪蹄
烤乳猪、木瓜煮肉丸、香菇烧肉
千层猪耳、鱼香肉丝、滑溜肉片
滑熘里脊、香爆肥肠、酱汁肘子
排骨冬瓜汤、菠萝咕噜肉、脆皮猪大肠
板栗烧排骨、梅子蒸排骨、水晶猪皮冻
等等等等
(香橙排骨,图片源自@VCG)▼
除此之外,猪皮可制革,猪鬃被制成各种刷子,从猪皮中提取的明胶会被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啤酒...甚至猪骨粉还被用来制作精美的瓷器。
(骨瓷最早由英国制作,中国现在是最大的骨瓷生产国,图片源自@VCG)▼
与此同时,猪的文化形象也迎来了大繁荣。中国的猪、外国的猪,都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拥趸,包括聪明又活泼的小猪佩奇,反应总是慢半拍的麦兜,拥有特异功能的晴天小猪,以及性格各异的三只小猪等等。
(麦兜剧照)▼
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展览《与猪同行》中所说
“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
浪花淘尽9000年,猪对中国人的贡献不可磨灭。今天,当我们享用起丰盛的年夜饭,也许更能体会到:
猪,我们需要你!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徐旺生《中国养猪史》、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王彤伟《“豕、彘、猪”的历时演变》、《2017年中国养猪业发展报告》、谢敏怡等《中国的猪肉奇迹?》
星球研究所 xingqiuyanjiusuo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正好刚看完这个月的博物专题 ,结合网上搜索到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
2. 野猪皮肤上汗腺不多,所以大热天时为了散热喜欢泡在水里降温,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家猪同样继承了该习性,人类觉得它们爱在泥坑里打滚嫌弃它们脏,其实人家只是怕热啊。
3. 有一些已经被人工驯化的家猪逃离了人类的控制又重新跑到野外,由于猪是杂食性动物,对环境要求也不高,适应性特别好,这些逃离在野外并生存下来的家猪就变成了野化家猪。
4. 野化家猪对生态十分不利,由于它们和真正的野猪仍然可以交配繁殖从而又把自身家猪的基因或携带的病毒传给野猪种群造成基因污染或病毒传染。
5. 姬猪是猪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即使成年的姬猪其体型也只有55~70cm, 重6~12公斤。由于栖息地不断被压缩破坏,曾经遍布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的姬猪目前只能在阿萨姆邦找到,野生数量只剩余100多只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
6. 大林猪是体型最大的野生猪科动物,雄性大林猪体型可以长到2米长,210公斤重。大林猪脸颊两边的凸包可以保护它的面部,帮助它们在森林中行走或打架时少受到伤害。
7. 鹿豚(别名:鹿猪)只生活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上,岛上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大型猛兽可以捕食成年鹿豚,因此鹿豚的四颗向上长的獠牙全部演化成求偶时的炫耀品和打斗品。雄性鹿豚的獠牙终生生长,其獠牙最后有可能会扎伤甚至扎瞎自己,雌鹿豚则不长獠牙。
8. 须猪长着茂密的胡须,因为它们的栖息地是东南亚湿润的树林和海滩,当它们刨地觅食的时候浓 密的胡须可以阻挡飞溅的泥水进入它们的眼睛。因此对须猪而言像鹿豚那样长长牙没用,只有浓密的胡须才能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也更能赢得雌性的芳心。
9. 《狮子王》中彭彭的原型取自自然界中的疣猪。疣是指它们脸上的肉质凸起,这个凸起有助于它们刨地挖土时保护眼睛。
10. 疣猪吃草时经常前腿跪地。
11. 红河猪是为数不多具有鲜艳毛色的猪,由于非洲一些地方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减少,适应能力强的红河猪数量得到大增,这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经常被红河猪破坏,因此当地人也以捕猎它们为乐。
12. 用于制作金华火腿的猪是金华两头乌。
13. 用于制作西班牙火腿的是伊比利亚黑猪。
14. 新西兰的酷你酷你猪因为亲近人的性格而被不少当地人选作宠物,酷你酷你是毛利语的音译,意为又肥又圆。
15. 匈牙利曼加利察卷毛猪也被称作绵羊猪,它具有绵羊的外表,家犬的性格。另外,它们的毛也可以像绵羊那样剃下用来制作猪毛衫。
16.杜洛克猪是著名的瘦肉型家猪产于美国,原来是脂肪型猪,后来为适应市场需求,改良为瘦肉型猪。杜洛克猪一身毽子肉,公猪睾丸突出,性欲旺盛,是优良的种猪之一。
17. 太湖猪产于中国江浙流域,是产仔能力最强的家猪,常被选做用于改良那些产仔性能不高的家猪品种。不过太湖猪面貌丑陋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
18. 与大部分哺乳动物不同,猪的鼻子前端有一小块和头骨不相连的特殊骨头叫做吻骨。由于猪具有拱地的习性,这块吻骨为拱地时的猪鼻提供了力量支撑。
19. 猪有四个脚趾,但参与走路的只有第三、四趾,另外两脚趾都是悬空状态,大猪蹄子富含胶原蛋白。
20. 猪身上的大量胶原质可被提取转化为白明胶,它就是食物中的一种胶凝剂可用于制作橡皮糖。在一些啤酒、葡萄酒和果汁中,白明胶也被用于改善饮品中的暗晦感。从止痛药到多种维生素,很多药物中也含有猪肉白明胶。
21. 从屠宰场收集而来的猪骨中提取出来的骨明胶是生产子弹、炸药和电子芯片时要用到的加工材料之一。
22. 一些卫生产品和美容产品也是由猪的副产品制成,从猪骨脂中提取的脂肪酸可用于制作多种身体乳霜、粉底和抗皱霜,用来制作洗发水和护发剂还能让头发发出珍珠般的光泽。
23. 家猪后颈、脊背中央的丛生刚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于制作猪鬃刷子,是军事领域的必需品。使用猪鬃刷子给军舰、军车和军机涂抹防锈油漆效果最好,二战期间从中国运出的几种紧缺物质中就包含有猪鬃。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塑料、尼龙等这些材料的普及,猪鬃在这方面上的应用才逐渐被取代。
24. 由英国人发明的将猪骨灰掺到瓷土中可以烧制出洁白光滑且耐用的骨瓷,不过论质量牛骨瓷会更胜猪骨瓷一筹。
25. 现在牧牛牧羊十分常见,但在古代中国和欧洲,猪和牛羊一样在外面成群放牧才是主流的做法也称作牧猪。这是因为古人生活条件不好,饲猪者自己的粮食可能都不够自己吃更别提拿来喂猪,所以当时让猪自己在外面找吃的是经济且高效的做法。现在圈养已经成为养猪主流的方式,不过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牧猪。
26. 早期的猪称为豕(shǐ)所以汉字中的家从豕(猪)。
27. 猪也是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源头之一。在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龙嘴部上方皱皱的样式就有十分明显的猪鼻特点,因此考古学家也将其称作玉猪龙。
在中国西藏地区有着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家猪养殖方式。
你别看这种猪鬃毛长,吻部突出,头大,下颚发达,身材比我还好……但是它确凿无疑是家猪。
这些猪看外表确实很像很像野猪,但是脾气远远没有野猪那么暴躁,否则我是不敢撸的。我试过撸野猪,悟能师兄冲过来一口吃了我给的东西,冲我呲牙怒吼了一声,跑了。
完全没有良心。
而这些猪你要是喂它吃的,它们是可以让你撸的,只要不是怀孕的母猪,你还可以挠它肚子,它会躺在地上随便你挠。
它们长得像野猪是因为经常跟野猪混血。
重点来了:
这种猪主人家基本上是不管的。
它们基本上没有任何约束,是我见过世界上最自由的家养猪,甚至基本上没有人管喂养,更没有“猪圈”这种反猪性的东西。白天它们自己出去乱跑,晚上就跑回主人家随便找个地方自己呆着,第二天自己再随便跑。
主人唯一的义务是想起了的时候给点吃的。它们如果在外面自己找吃的没吃饱,会跑去拱主人的门哼哼,主人就会喂它们一点吃的。
整个村子的猪都会乱跑,神奇的是它们绝对不会回错了家。谁家的猪都不会跑别人家去,据我藏族同事说,跑错了家几乎不可能存在,它们白天玩儿得再好,晚上回家绝对不会搞错,偶尔有玩儿疯了跑错的,进家门之前都会醒悟,然后扭头跑回自己家去。主人很少需要找自己的猪,如果猪不见了,肯定是跟野猪私奔了。
村民也不可能把别人家的猪抓走据为己有,那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得不偿失。
于是你经常能够在西藏的村子附近看见一大群大大小小的猪,有拖家带口的母猪,有到处撩骚的公猪,还有愣头愣脑的小猪。开车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否则就会压到它们,随时做好急刹车准备。不要按喇叭驱赶,那些愣头愣脑的小猪容易受惊乱跑。
不要光顾着看稀罕,小心猪。
只要这些猪没有被汽车压死/被野猪拐走/其它死于非命,最终它们会老老实实回到主人家,挨上一刀,变成香肠腊肉回锅肉,烧白小炒酱肘子。
完成生命的大和谐。
我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干,明明可以回归山林当一头自由自在的野猪,非要回家挨一刀,跑去跟酱油和大料为伍。
我问过我同事这个问题,他看起来明显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组织了半天语言。最终他说:
它们是堕入畜牲道的生灵,需要挨一刀完成自己的修行。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是从动物驯化的历史角度去想太麻烦了,就懒得想了。
世界上最孤独的猪。
2002年,中国送给阿富汗喀布尔动物园一对熊、一对狮子、一对鹿、一对狼……以及一对猪作为礼物。(不知道当时选礼物的人怎么想的)
虽然来到了YSL教国家,但这两头猪并没有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歧视,反而很受欢迎,周围的居民因为几乎没见过猪,都喜欢来动物园看稀奇,公猪还有了自己的名字,叫Khanzir(其实就是猪的意思)。
两只猪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还生了一堆小猪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然鹅生活并不总是幸福美满,2006年,正是美国与塔利班激战正酣,有一天,一位粗心的饲养员,忘了锁好关隔壁棕熊的笼子, Khanzir全家老小顿时悲剧了。棕熊跑进猪圈找食物,结果发现一大堆食物……熊在猪圈横行,杀死Khanzir的所有孩子,还咬伤了它的老婆。等工作人员赶到时,已经回天乏术。它的老婆因受伤过重,不久后也撒手猪寰,留下Khanzir独自生活在这一整个国家里,成了全世界最孤独的猪……
——————分割线——————
看大家对Khanzir这么关心,我再聊聊关于它后来的故事吧。
Khanzir的老婆孩子死后,它成为了整个阿富汗唯一一头猪,也就成为了阿富汗的国宝,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大熊猫,每天有专门的饲养员伺候,定期打扫猪舍,小日子过得挺舒坦。同时,很多人听说了它的故事,也让更多阿富汗人民不远千里的来看望它。
但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09年,猪流感席卷全球,作为整个阿富汗唯一可能的致病原,许多人要求将Khanzir驱逐出境,或是执行安乐死。但动物园顶住了压力,同时为了消除公众担忧,以及为了Khanzir的健康的,将Khanzir隔离了几周。
今天,Khanzir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拥有独立猪舍、绿地、池塘、专人饲养。每天都有人从全国各地,不辞辛苦而来,就为一睹它的风采。
饲养员们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但同时也为khanzir的终身大事而担忧,因为阿富汗作为YSL国家,全国都找不到第二头猪,khanzir很可能独自一猪在喀布尔动物园里孤独终老。
小时候的Khanzir,很可爱。
懒洋洋的趴着的Khanzir。
Khanzir与饲养员大叔。
图是网上找的。
1.猪有6个独立驯化的起源地,可谓是世界流行家畜。中国的独立驯化起源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土耳其的卡耀努遗址是另一个,和贾湖遗址大致同时。
2.猪是杂食性动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猪的主食是粮食作物的副产品:华北地区的猪主食是粟秸秆和糠,华南地区的猪则是米秸秆和糠,华中地区的猪最幸福,两者都吃。
3.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猪对肉食的贡献不一:中原地区猪肉占比可能超过80%,西北地区吃了一阵猪之后转向了主要吃吃外来传入物种——羊的肉,长江流域渔猎传统比较强,以鱼、河海鲜和鹿肉为主,只有良渚文化猪肉占比超过了一半。
4.猪最合适的饲养方式是圈养,我国最早的猪圈出土于陕西姜寨、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
5.猪要阉割才好吃,目前最早的证据是汉阳陵的阉猪俑,距今约2100年。
6.新石器时代古人就用猪头或者猪下颌骨祭祀,牛羊传入之后也加入到了这种习俗当中。其中牛因为饲养成本高,成为三者的带头大哥,这种文化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的祭祀史,其实就是吃肉史。
其实除开猪的生理特点以外,关于猪的应用类知识本来应该没有什么关于猪的冷知识。
因为学前班的教材都告诉我们:猪浑身是宝!
你们说,还有啥冷知识呢。。。
要说冷我补充一个吧,虽然猪油可以做肥皂,但是,猪油为原料制备的脂肪酸盐,基本不会直接用于清洁人体的香皂的皂基,只会用于洗衣服肥皂的皂基,原因是猪油为主要原料的脂肪酸盐在清洗伤口之后,会影响伤口愈合。。。香皂的皂基一般用牛油。据我有限的认知,在化工应用当中,这应该是是猪产品的唯一劣势。
故事里常说,野猪把松脂和烂泥涂在身上,做成铠甲,枪打不透。这是不对的,但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成年的公野猪身体侧面,肩膀和肋侧的位置,有一层天然的软骨铠甲。这层软骨在皮肤和最外层的肌肉之间,厚达两厘米。公猪相互打斗,争夺配偶的时候,会用獠牙猛撞对方的侧面,这层甲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另外,野猪会先在泥坑里打滚,然后再去蹭树干,这是真的。但猪这样做不是为了涂上松脂,而是为了用泥糊住蜱虫、虱子等体外寄生虫,让它们动弹不得,然后把它们蹭掉。
1,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养殖猪是很常见的,主要用于出口。
2,在某年代,国内一些高端人士也曾经养猪支援国家建设并以此为荣。
3,犹太人不吃猪。已经被灭种的古埃及人不吃猪。
4,猪的味蕾是人的两倍,所以猪可以训练用作警用和军用。
5,现在很多地方还把猪念做zhi,其实是古音。
6,猪比一般的狗要聪明。
7,欧美猪肉不好吃的原因是没有阉割。
8,中国大规模吃猪肉是明朝才开始的。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爱猪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猪代表着多财多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不过我们的爱对猪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消费国,每年产量占比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已超过40KG(不过还是比不上欧盟的人均42KG,欧洲人真是太能吃肉了)
中国人养猪的历史很长很长,我们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养猪的历史可能就有七八千年,据考古发现,甲骨文上就有记载养猪和猪圈的信息了,猪在甲骨文里写作“豕”,豕不念tun,而是念shi,第三声,没错,音同shit……
中国人向来重农耕文明,猪在中国历史上有多重要呢,“家”字,就是房子底下有猪圈的意思。
在历史上,各朝各代农民都会养猪,养猪业不断发展,唯独明朝是个例外,为什么呢?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姓朱啊,他全家都姓朱啊~
朱元璋是个特别喜欢搞文字狱的皇帝,因为以前在外边流过浪,当过和尚,所以他特别忌讳别人说什么僧啊秃啊什么的,对猪这个字听说也比较忌讳,老百姓说杀猪,那不等于杀朱吗?于是明朝的时候,是不能随便说猪这个字的哦,那要管猪叫什么呢?要改成说“豕”或者“彘”,但是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这两个字不好写也不好念,朱元璋不愧是最接地气的皇帝之一,他竟然给猪起了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外号,叫——“肥肥”
肥肥?突然感觉这糟老头子可爱得很
其实朱元璋就还好,也不是特别禁止老百姓养猪杀猪,到了明朝第十个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事情就严重了,因为这个朱厚照,不仅姓猪,他连生肖也是猪,然后这个皇帝又坏得很,他直接就下令全国禁止养猪
《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养猪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舟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永远充军。”
翻译一下,就是禁止养猪,如有违反,全家一起发配边疆充军!真的是很严厉了,所以当时老百姓马上把猪杀的杀埋的埋都处理了。
不过这个法令只执行了一年,据说第二年皇家祭祀要杀猪,找不到猪了,那年头祭祀比皇室本身意义还重大,于是在大臣苦劝下,终于废止了这个法令。
感谢大臣,不然中国养猪业可能在那时就遭到重创,也不会有杀年猪这样的习俗流传至今了。
在中国农村,一直有杀年猪的习俗,以前农村生活条件不好,平时很少能吃上肉,也怪储存条件不好,冰箱什么的没有普及,肉不好流通保存,而农村家庭喂养一头猪的周期又很长,一年只能养大一头猪,那么什么时候杀比较合适呢?当然是等到过年杀最合适咯,于是杀年猪的习俗就这么来了
生活工作学习&我↓
小时候在农村,过小年前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杀猪了,杀年猪,吃杀猪菜,做腊肉,是每年的必备项目。现在,随着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肉,农村杀年猪的习俗也越来越少了,再想吃到现杀的新鲜杀猪菜,可不那么容易了
俗话说“没有一头猪能活着过年”,但是你知道吗,猪的平均寿命长达20年,从这个角度来说,猪还是挺适合作为宠物的……
世界上最长寿的猪就是一头宠物猪,2014年的报道称,加拿大亚省卡加利市的一头宠物猪正式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球及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猪。这头名叫欧内斯廷(Ernestine)的雌性越南猪,获奖时23岁,体重70磅。
说到宠物猪,可能你们都听说过,据说有一种猪的品种就是迷你型的,永远长不大,总是小小一只很可爱的模样,其实,迷你猪可能是宠物史上最大的骗局
所谓的迷你猪,只是相对其他肉猪品种比较迷你,实际体型可并不小。比如楼上这只越南宠物猪,这种猪生长比较缓慢,头两年看起来不长个,要完全长到成年体重可能需要三到五年,于是商家把小猪萌萌哒的小时候的照片印在宣传册上,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大肆宣传,但绝口不提这种猪实际上也能长到50公斤,虽然跟其他品种的猪比起来它还算是迷你,可跟普通家养的猫猫狗狗比起来,可真的算是庞然大物了(楼上这家人估计就是这波骗局的受害者,只是人家坚持养下来了,还得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等你把以为永远长不大的小猪买回家,养了三五年,发现猪猪越长越大,商家早就不见人了,更何况,还有更可恶的商家直接用普通猪种来冒充迷你猪的,一两年内随便长到一二百斤都不奇怪,家里没院子的话可真不好办,许多人只能遗弃甚至送给屠夫杀掉。
中国也曾经流行过一阵宠物猪的潮流,也有不少人被骗的。
猪的智商可能超乎大部分人的想象,据研究表明,猪的智商堪比黑猩猩和海豚,在世界上除人类的所有动物中,猪的智商排不到前三名至少也能排个前十了,所以骂人总说什么“蠢猪”“猪队友”,也太不公平了
猪的嗅觉是狗的10倍,可以闻出深埋在土中1.5米的东西,人类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缉毒或者做别的侦查事项。
那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警犬,却少见警猪呢?
估计是因为猪实在是太懒了,体积又大,又好吃,又不如狗听使唤,找到什么东西可能还没等主人过来自己就啊呜一口吞掉了,而且猪的移动速度和灵敏性不如狗,大部分时间猪都慢悠悠的,警用实在太不方便。另外猪的警容警貌也不太雅观,试想一下,机场大厅里安检员牵着猪走来走去,是不是一点威慑力都没有,还挺喜感的……
不过,人类还是能利用猪的嗅觉帮自己做事的,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等松露产区,人们很早就会利用猪的嗅觉来寻找一种珍贵食材——松露,猪有拱地觅食的习惯,又对松露的气味特别敏感。但是猪真的太贪吃了又不听使唤,容易把找到的松露吃掉,并且猪拱地的同时会破坏松露菌丝,导致来年松露减产,所以后来人们大多改用训练好的狗来寻找松露了
在云南,松露又叫猪拱菌,看来全世界的猪都一个德性
猪拱地的这个习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救了不少人。
一战期间,在1915年4月的一场战役中,德国向英法联军施放了180吨氯气,导致5000名士兵死亡,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毒气战。此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效仿,毒气战越演越烈。
据说,英法两国曾派出科学家到毒气战地现场进行侦查,寻求破解办法,结果科学家发现,经过毒气熏染的地区多种动物都死掉了,野猪却安然无恙,原来,野猪闻到毒气时,马上将鼻子拱进地里,利用鼻子的特殊构造和泥土的过滤效果来避开毒气,科学家受到启发,模仿猪鼻子的构造,又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很快发明了猪鼻子形状的防毒面具。
一战期间,毒气总共造成125万人死亡,如果没有防毒面具,这个数字还将更大……
如今,欧洲是世界上除中国外最爱养猪吃猪肉的地方,2018年数据,欧盟境内数量最多的牲畜就是猪,达到1.5亿头,而排名第二的牛只有8900万头。都以为欧美人爱吃牛肉,数据说明,欧洲人对猪肉才是真爱。
其中,丹麦成为欧盟人均拥有猪最多的国家,每100人就有215头猪,可谓猪比人还多。
欧洲人和猪的不解之缘,在现代还有另一种令人无奈的全新诠释,听说过“亚洲四小龙”,听说过“金砖五国”,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金猪四国”?
金猪四国是财经人士给欧洲四个国家起的外号,讽刺这几个国家的经济非常差,财政赤字较高。它们是葡萄牙(P)、意大利(I)、希腊(G)以及西班牙 (S),英文为"Pigs",该名词最早由《新闻周刊》(Newsweek)的专栏作家Juliane Von Reppert-Bismarck于2008年7月7日发行的杂志上刊登的文章《为什么猪不能飞》(Why Pigs Can't Fly)使用。后来又加入了同样经济不行的爱尔兰(I),称为“金猪五国”。
说到金猪,明年就是十二生肖里的猪年了,猪(亥),是十二生肖里最末位,第十二个生肖,那为什么猪要排在十二生肖最后一个呢?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十二生肖是按照每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来排列的,比如子时是老鼠出来搞事情的时间,酉时是黄昏鸡回窝里的时间,而亥时,也就是晚上21-23点,是猪睡得最香开始哼哼的时间。
还有一个说法是玉皇大帝要选十二生肖,叫动物们去南天门集合,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排名,而猪因为懒,走得又慢,是最后一个到的,所以排名末尾。
不知是谁编的故事,还蛮有趣的……
我本来不知道明年是猪年,直到有一天在某酒店吃饭,上来一道菜服务员介绍说:这是本店的特色工艺菜——金猪报福,我才意识到,哦,猪年来了
那道金猪报福长这样……
BTW,存钱罐在英文里还有一个说法就叫the piggy 或者 piggy bank ,因为猪贪吃,肚大,所以存钱罐喜欢做成猪的形状,看来,不管中外,猪都有纳福吸财的属性
最后祝大家猪年快乐,发财多福,能吃不长肉
补充,上面的文章只是整理个好玩,随便看一看笑一笑,我是营养师,下面再贴一篇文章才是干货
猪肉的真相:营养成分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https:// zhuanlan.zhihu.com/p/39 666263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谢邀,猪的鼻子=上嘴唇。
我们现在电视上看到的猪 ,属于二十世纪后半叶从国外引进品种,即来源于英国约克郡的大约克夏白猪,或者产于丹麦的土猪和大约克夏白猪杂交的长白猪,以及苏联的白猪和大约克夏白猪杂交的品种,八九十年代当时经常说的乌克兰大白猪就是了:
而中国本土的土猪 基本上都是黑猪
1927年民国电影《盘丝洞》中的猪八戒是只黑猪(网上图片)
过去的西游记彩绘本中的猪八戒也是黑猪
接下来就是悲伤的故事开始了,上面的说白猪,是瘦肉型猪!家猪被测量的体脂率从9-24%不等,平均体脂率只有15%…
那么跟人类对比一下?
女性体脂率15%:全身皮肤紧致,没有赘肉,腹肌和背部分块明显,也就是一般网红健身女神的水平
大概是ins红人标配
男性体脂率15%:是理想状态,全身各部位脂肪基本不松弛,腹肌开始出现,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都较好。
视觉效果来看,差不多是著名小品演员的水平
所以,其实白猪并不像我们看上去所认为的那么脑满肠肥…
说点玄学方面的猪文化,非常冷知识了。
一 猪听骨和耽耳崇拜
猪听骨是中国民间、道教、巫术界常用的辟邪道具,只是他们一般不叫听骨,称“惊骨”。此物为何可以辟邪网络上众说纷纭,但如果追求其背后的文化来源,是耽耳崇拜的遗留。
所谓听骨既猪耳朵中的骨头,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耳朵大会说“你长了猪耳朵等等”,同时民间和玄学认为耳朵大的人有福气。
这种文化非中国独有,西来的释迦摩尼就长者垂肩大耳,我们道教老子亦讳李耳,字聃。聃耳曼也,既大耳朵,耽的本意也是说耳朵大而且下垂。至今还有一些保持原始习俗的地方会用道具撑开耳垂,让耳朵看起来非常巨大。在中国史书中这样干的蛮夷有很多,其中的方法甚至有自残面部,以扩大耳朵。
可以说在东亚以及东南亚早期历史中,人们对大耳的崇拜非常普遍,而猪有一副大耳朵,其中的听骨被视为有辟邪之力。
二 祭祀之用
中国从古至今在供品的选择上都是以清洁为主,如古人有杂毛的牛是不能当祭品的。猪能成为三牲之一,可见在华夏文明初年,我们认为猪是非常清洁的动物,这点和西方一些文化不同。
至今中国保持祭祀习惯的地方依然热衷于在新年给祖宗供猪,作为供品的猪讲究有头有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整猪,于是就有了猪头嘴巴上夹猪尾巴的象征。
三 五爪猪
猪是偶蹄动物,它的末端只有四只指头。旧时农户家的母猪生下五爪猪,农户就会带上这头小猪,给它放到野外。不懂的农户给小猪养大了,请屠夫来杀猪,屠夫会说这五爪猪是人投胎,杀了罪孽重,我不敢杀。
在苗族地区,鬼主不能吃五爪的东西,不论是五爪鸡,还是五爪狗。传说苗族的鬼主只要吃了五爪的就会丧失发力,部分民间法教道派也有这个禁忌。苗族的鬼主和汉地的道士不同,鬼主在以前是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乌蛮及两爨首领的称号。
四 猪结石
历史上没有用猪结石做药的记载,请大家不要相信这方面的炒作。但在玄学上有用猪结石害人的方法,所以此处的没有像牛黄一类药用结石一样成为宝,而是直接称呼为结石。既然是害人方法,此处懒得科普。
(祝大家猪年发财)
五 猪是水畜
在天干地支中亥五行为水,作为亥所代表的动物猪在中国古代也被看做是河马、河狸一样的水畜。郑玄给《礼记》的注释明确说“彘,水畜也。”大家也可想想《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他在天上是什么?十万水军的老大,在天河,下来了就投胎为猪。这些都是古人眼中猪和水的关系。
其实聊这些估计大家也没啥兴趣,但大家看完之后起码可以明白,在我们祖先眼中猪为水畜,所代表的不是肮脏下贱,反而是可以用做祖先神灵的供品,是干净的好东西啊!
第一反应就是据说中东不欢迎大熊猫是因为:
第二反应就是涂装真的很重要
第三反映就想起来F22的歼八涂装和歼八的F16涂装……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在贡献了适合多种料理方法粉嫩嫩的肉以后,猪的其他部分也不会被浪费。工业文明把猪注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养猪的农户可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猪的人了,可是在他们都料想不到的地方,暗藏着猪的身影。
猪当然最可能出现在厨房咯。不过除了肉食,猪也会出现在素食里。比如,猪身上的毛发被刮下来以后,就可以变成面团的改良剂。
下次你买面包或者烘培食品的时候,注意一下里面有没有半胱氨酸(L-cysteine)这种氨基酸,它就是从猪或者其他动物的毛发中提取的。
还有低脂黄油,以及很多低脂食品里也有猪。
酯类物质是食物色香味的一大来源,所以低脂食品吃起来会让人没有食欲。那么怎样提升低脂食品的口感呢,生产厂家常见的做法就是往里面添加明胶,而明胶的一大来源就是猪(如猪皮)。
甜品里就更加不用说了,巧克力慕斯、提拉米苏、香草布丁,几乎所有超市的冷藏甜品里都有明胶,因为明胶可以方便造型,让食物有美丽的外表。
如果你只吃纯素食品,那你的餐具也离不开猪。骨瓷的透明感和强度就来自于骨粉,很多情况下是猪骨。
日常使用的肥皂,里面也有猪。
肥皂是用脂肪酸和碱类制成的。实际上,猪骨煮后得到的脂肪酸,可以用作肥皂的硬化剂,而且它还会给肥皂带来珍珠般的光泽。不仅是肥皂,洗发水、护发素、防皱霜、身体乳、牙膏,甚至衣物柔软剂里都可能含有猪骨提取的脂肪酸。
来自猪、牛、羊、马的脂肪酸和铵混合后,就可以生成四级铵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
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玩意儿,更想不到它来自动物脂肪。四级铵化合物能够包裹纤维表面,让衣服,还有你的头发和皮肤摸起来柔软顺滑,而且还可以防止静电产生。
所以洗好的软软的衣服,还有用过护发素后滑不溜丢的头发,就是因为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猪油制造的物质。
当然啦,许多塑料袋里也涂着来自猪的脂肪酸,因为它可以防止塑料袋吸在一起。
女性使用的胶原蛋白更离不开猪了。从70年代开始,猪的胶原蛋白就被用来制造除皱的可注射胶原蛋白。这是因为猪制造的产品不容易让人类过敏或产生排异反应。
吃完饭,洗完澡,来到书房或者卧室,就逃脱猪的监视了吗?并不。
在日用品里,也有猪猪。比如油漆也需要用到猪骨粉,因为猪骨粉可以加强油漆的质地和光泽。
砂纸里也有猪的骨胶。想不到吧,就是猪变的胶水把纸和上面的砂黏在一起的哦。
笔刷就更不要说了,猪鬃是常见的材料,因为它们够耐用。一些纸张也会用猪骨明胶增加硬度和防水性。蜡笔也会使用猪猪的脂肪酸作为硬化剂。
离开家,离开浴室和厨房,来到大街上,总比较清真了吧。又让你失望了。一些马路和建筑物用的是多孔混凝土(cellular concrete),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混凝土,它里面含有动物骨头提取的蛋白质。
你掏出了相机,想把这种混凝土拍下来,别忘了,相机底片也会用到猪骨明胶,明胶是一种很好的粘合剂。
好吧,从马路上逃开,去铁道附近走走,总遇不到猪了吧。哈哈,你还是逃不开猪。猪在火车里哦!
什么?!别紧张,这种技术只在一些国家有。比如在德国,火车的制动装置就是用动物的骨粉制造的。
好的,被猪时刻围绕的你决定勇敢面对现实,去餐厅吃点东西压压惊。在餐厅里你当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猪肉料理咯。不过,一些不是猪肉的肉类食材,甚至海鲜里,也会有猪。
比如,在超市冷冻柜里卖的一类叫做“控量切割肉”(portion-controlled meat cuts)的牛排,其实里面也有很多猪猪。
牛排里怎么会有猪肉?假货?不是的。在屠宰场里,牛身上有许多部位卖相太差,不能当作正经牛排来卖。那么怎么办呢?聪明的食品制造商想到了一个机智的方法,就是用胶水把这些碎牛肉粘在一起,不就好了嘛。
那么胶水用什么好呢?猜对了,又是猪。猪血里的纤维蛋白可以把牛碎肉粘在一起。纤维蛋白干嘛的呢?我们受伤后能形成血痂,靠的就是血液里的纤维蛋白。所以,这种控量切割肉相当于是血痂包裹的牛杂碎。食品生产厂商把血痂牛杂碎捏成香肠的造型再切片,看起来就和普通的牛排没差别了嘛。
对了,你买到的一些比较便宜的用碎肉做的金枪鱼,还有扇贝里面也会有猪胶水,也是同样的道理。
看到这里你已经不想再说话了。你想喝点东西静一静。慢着,许多酒和软饮料里也有猪猪。比如,啤酒和葡萄酒。
啤酒在酿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云朵一般的悬浮物。啤酒厂商一般会用明胶来过滤这些悬浮物,让啤酒看起来比较清透。葡萄酒也是一样。
对了,果汁厂商为了让果汁看起来晶莹剔透,也会用同样的处理方法。
一些武器制造商也会用到猪,这就很奇怪了。
在美国,一家大型军火商就会用猪制造子弹。猪骨明胶的功能是把火药或线状无烟火药运输到弹夹里。
看到这里,一些心脏脆弱的人有点撑不住了。别怕,这就用猪的心瓣膜给你做手术!
一些荷兰的科学家把猪猪的心瓣膜加载到记忆金属支架上,然后植入人类的心脏,这样你就不用做开胸心脏手术了。
来到了指定位置以后,这个猪加强设备就会自动脱去外壳,猪的心瓣膜一挪到它该呆的地方,就会开始噗噗噗地跳动。
2017年,哈佛大学的杨璐菡的团队不是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攻克了猪猪器官移植人体上的关键难题了嘛。以后猪猪可能会从人类蛋白质来源,变成移植器官来源。
等你做完手术,需要吃点药。胶囊也是猪明胶做的。如果你吃的是肝素(heparin)这种防止血液凝固的药,那么你要知道,它是用猪肠里的粘液制造的。
等你老了,需要做手术治疗视网膜病变,那么你可能会用上猪血红蛋白制造的药物 。用激光照射这种药物,它就会起效。
猪猪是不是很棒棒!是不是全身都是宝!英语世界也有这样的说法:猪猪除了猪叫,其他都能拿来卖钱。
所以你也不用特意去买小猪佩奇限量版啊,她已经碎成了数十亿片,融化在了你的吃的、喝的、用的、踩的日常用品里叻,她无时不刻不在守护着你。
好了,祝大家猪年快乐,猪年大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