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哪些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发生在1979年的战争,虽然时间不长,但留下的故事却不少。今天咱们就聊聊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

攻其不备,直捣黄龙:速战速决的战略

咱们这次行动的指导思想,就是“惩罚”和“警告”。当时越南在中南半岛的扩张野心非常明显,甚至跟我们有些边境摩擦,这肯定不行。所以,中央决定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让他们知道中国不好惹。

当时,我们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几十万大军压向边境。很多士兵在出发前都不知道真正的作战目标是哪里,只知道要打一场硬仗。部队进驻边境一线后,采取了非常严密的保密措施,老百姓也基本不知道要打仗了。

进攻开始那天,正是凌晨,大炮齐鸣,喊杀声震天。我军采取了多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策略,就像一把利剑,直插越南北部腹地。当时有一支部队,叫54军,他们负责主攻,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越南的边境防线。其中有一个叫黄明德的连长,在攻打一个叫高平的城市时,带领部队绕过越军的据点,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动进攻,打得越军措手不及,很快就占领了高平。

还有一支部队,是41军,他们是从另一个方向进攻,目标是另一个重要的城市谅山。谅山对越南来说非常重要,是连接河内和边境的交通枢纽。41军的战士们在攻打谅山的时候,遇到了越军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在一个叫东溪的炮兵阵地,越军占据了制高点,火力非常猛烈。我们一个叫李光春的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冲到越军阵地前,炸毁了他们的炮兵工事,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这场仗打得非常惨烈,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最终谅山还是被我们占领了。

以压倒性优势,瓦解越军抵抗

虽然说我们要“教训”越南,但我们并不是要占领他们的土地,而是要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速战速决,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让他们知道疼,然后迅速撤回。

在进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军虽然也在边境部署了一些部队,但主力部队在中部和南部,所以他们在中越边境的防御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再加上我们集结了大量的炮兵和装甲部队,火力上对越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很多士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都说炮火覆盖的时候,地面都在颤抖,越军的工事被炸得粉碎。我军的步兵紧随其后,利用炮火的掩护,快速推进。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困难。有些地方,越军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尤其是一些山区和据点。比如,有些越军士兵依山而守,工事非常坚固,我军强攻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战后撤兵,传递明确信号

打到一定程度,我们的战略目的也基本达到了。越南的边境防御体系被我们摧毁了,他们的北部经济和交通也受到了重创。我们没有久留,按照预定的计划,在占领了几个主要城市后,就开始撤军了。

撤兵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尽量避免跟越军发生不必要的缠斗,有序地向国内撤退。虽然有些越军在我们撤退时进行了一些袭扰,但整体上我们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撤兵任务。

这次行动,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军队的一次集中展示。虽然战争的伤痛依然存在,但从战略层面上讲,它有效地遏制了越南的扩张,维护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一些士兵的零散记忆:

“野菜充饥,泥水解渴”:那个年代的后勤保障和现在比不了,很多在前线的士兵都吃过苦。部队虽然尽量供应,但有时候也难免会遇到困难。有战士说,有时候为了赶路或者躲避敌人的炮火,只能就地挖野菜吃,喝着山上的泥水。
“兄弟情深,生死与共”:战争中最宝贵的,往往是战友之间的情谊。很多战士都回忆,在生死关头,战友会毫不犹豫地拉自己一把,分享仅有的食物和水。一个班的战士,像家人一样,互相依靠,才能度过难关。
“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有很多年轻的战士,第一次上战场,就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硝烟弥漫,伤亡遍地,这些场景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战士回来后,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故事,有的是战略层面的决策,有的是基层战士的亲身经历。它们共同构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复杂图景。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烟消云散,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他们的记忆和故事,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家对不起他们

云南程世荣烈士之家

四川潘相安烈士之家

山东刘宝中烈士之家

云南秦品友烈士之家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传奇英雄李海欣烈士的父亲还住在危房中。

陕西张小悌烈士之家(精神失常的母亲·一直卧床不起,儿子的遗像永远陪伴着她)

四川李立普烈士之家

苏大清烈士之家

骆家明烈士、骆家发烈士,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三角寨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为国奉献两个儿子的贫困、伟大的双烈士母亲——周维珍老人:农民、80周岁,身患多种疾病,靠烈士抚恤金生活,因去年摔伤,已不能行走,出行依靠轮椅。

大儿子骆家明于1978年3月入伍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军37师109团服役,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骆家明战死疆场,二等功臣,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大儿子牺牲后周维珍老人又把小女儿送到部队接过哥哥的枪继续服役。


小儿子骆家发于1984年1月入伍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31师93团服役,1984年4月28日参加收复老山、者阴山的战争中,骆家发战死疆场,一等功臣,安葬在云南西畴烈士陵园。


骆家明、骆家发兄弟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烈士。只是,骆家明、骆家发兄弟俩,天各一方,埋葬在中越边境的不同烈士陵园。


双烈士父亲骆有德老人几年前去世。1979年2月17日自卫还击作战开始后,家住屏边县三角寨的骆有德老人参加了支前工作,每天在屏边烈士陵园为牺牲埋葬的烈士清洗遗体。那天晚上,劳累了一整天的父亲骆有德回到家中休息。睡梦中,老人家梦见了儿子骆家明朝自己走来。次日清早,骆爸爸他老人家清洗整理烈士中,一下子看到眼皮底下自己清洗的正是朝思暮想的大儿子骆家明……


  这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我们可以想像到当时骆爸爸和骆妈妈悲痛欲绝的情景……




MD不贴了,越贴越难受。

106位贫困对越作战英烈父母资料

(原创)烧掉儿子烈士证书的母亲在潦倒中离世——编辑札记之二

(原创)10年后,中国还有多少英烈父母幸存?——英烈父母现状之一

(原创)妈妈,我奉献的生命无法让您享受低保吗?


所有内容转自 网易博主 老山魂的博客

shizhengde 的博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