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回答
电池容量的限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反应、物理结构以及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1. 活性材料的固有属性:

能量密度 (Energy Density): 这是电池容量最根本的限制因素。能量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能储存的能量。这取决于电池中活性材料(正极和负极材料)的化学性质。
理论容量 (Theoretical Capacity): 每种活性材料都有一个理论上能够储存的最大电荷量,这是由材料的晶体结构、原子组成以及离子嵌入/脱出机制决定的。例如,钴酸锂(LiCoO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其理论容量约为 140 mAh/g (毫安时/克)。
实际容量 (Practical Capacity): 实际容量总是低于理论容量。这是因为:
不可逆反应 (Irreversible Reactions): 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反应,导致一部分活性材料失效或被包裹,无法再参与电化学反应。例如,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
电解液分解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发生分解,生成惰性物质,消耗活性锂离子,并可能堵塞电极孔道。
材料损耗 (Material Degradation): 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活性材料会发生结构变化、晶格畸变、粉化等,导致容量衰减。
其他组件的阻碍: 集流体、隔膜、粘结剂等也会占据一定的体积和质量,不能完全用于储存活性材料。
电化学活性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决定了其能够稳定地接受或释放锂离子的能力。一些材料虽然理论容量很高,但其电化学稳定性差,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结构变化,从而限制了实际容量的发挥。

2. 电池的物理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

电极厚度与密度 (Electrode Thickness and Density):
厚度: 为了提高容量,通常会增加电极的厚度,以容纳更多的活性材料。然而,过厚的电极会导致锂离子在材料内部扩散路径过长,增加内阻,影响倍率性能(即快速充放电的能力),甚至可能导致锂枝晶的生长(在锂金属电池中)。
密度: 活性材料在电极中的堆积密度越高,单位体积内的活性材料越多,容量也越高。但过高的密度可能导致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接触不良,影响离子和电子的传输,同时也会增加电极的应力,可能导致裂纹的产生,影响循环寿命。
电解液渗透性 (Electrolyte Permeability): 电解液需要能够充分渗透到电极的孔隙中,确保活性材料颗粒都能与电解质充分接触,从而进行离子传输。如果电极孔隙结构不佳,电解液渗透性差,部分活性材料就无法被有效利用,限制了电池容量。
SEI膜的形成与均匀性 (SEI Formation and Uniformity): SEI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界面层,它能够阻止电解液与负极材料继续反应,但同时也阻碍了锂离子的传输。理想情况下,SEI膜应该薄而稳定。如果SEI膜过厚、不均匀或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断生长和破裂,会消耗活性锂,增加内阻,降低容量和循环寿命。
材料颗粒尺寸与形貌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尺寸: 更小的材料颗粒可以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提高倍率性能。但过小的颗粒也可能导致更大的SEI膜形成面积,增加损耗。
形貌: 优化的材料形貌(如纳米线、纳米片等)可以提高比表面积、改善导电性,从而提高容量和性能。
隔膜的性能 (Separator Performance): 隔膜的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隔膜的孔隙率、厚度、孔径分布以及对电解液的润湿性都会影响离子传输的效率,进而影响电池的整体容量发挥。

3. 影响容量衰减的因素(长期限制):

锂枝晶形成 (Dendrite Formation): 在充电过程中,如果锂离子沉积速度过快,可能在负极表面形成针状的锂枝晶。这些枝晶会刺穿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引发安全问题,并导致容量的急剧下降。
电极结构重构与体积膨胀/收缩 (Electrode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 Change): 许多高容量的活性材料(如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体积变化。这种反复的膨胀和收缩会导致电极材料的粉化、开裂,以及与集流体之间的脱落,最终导致容量的永久性损失。
电解液分解与副反应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and Side Reactions): 随着充放电循环,电解液会发生分解,产生气体,增加电池内阻,并消耗活性物质。
活性材料的流失 (Loss of Active Material): 由于上述的结构变化和脱落,一部分活性材料会逐渐失去与电极的连接,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导致容量衰减。
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tability): 在某些新型电池体系中(如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形成的界面稳定性尤为重要,界面阻抗的增加会限制离子传输,影响容量。

4. 电池的整体设计与安全限制:

安全设计 (Safety Design): 为了保证电池的安全,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例如,不过度填充活性材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体积膨胀或气体产生。安全裕量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池的最大容量。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权衡 (Energy Density vs. Power Density Tradeoff): 通常,追求高能量密度的设计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功率密度(如使用更厚的电极),反之亦然。电池的设计需要在能量和功率之间进行权衡,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成本考虑 (Cost Considerations): 一些高容量的活性材料可能成本昂贵,或者其加工工艺复杂,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总结来说,限制电池容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电池的实际性能。

根本上,是活性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理论容量决定的上限。
实际应用中,电极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的稳定性以及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实际容量的发挥和长期的容量保持能力。
安全性和成本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正通过开发新型高容量活性材料、优化电极结构、改进电解液配方以及设计更先进的电池结构等方式,不断突破这些限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整体性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5.1终结。建议开f11全屏,然后每次只看一部分慢慢消化。

提纲:

一:背景知识

二:电解质

三:阳极

四:阴极

五:总结

------------------------------------------------提纲与引子的分界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看: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X电池体积。电池体积自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能量密度是关键。

于是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当前电池的能量密度为何难以提高?

一句话的简单回答是:电池背后的化学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上图从wiki中转载的各种能量载体的能量密度。

我们的手机,平板,笔记本,手表,以及赫赫有名的Tesla使用的电池,都是最左下角的锂离子电池。(我怕大家找不到剧透一下)

然后请寻找汽油,柴油,丁烷,丙烷,天然气的位置。

估计找到之后一般人会有以下想法:

1)电池技术太弱了

2)电池技术大有可为

个别化学好一些的人想法会多一些

3)燃料电池技术将是明日之星。

我的想法:以上都是幻觉,幻觉。

---------------------------------------------引子与正文的分界线-------------------------------------

一:电池与燃料背后的简单化学

先做一点知识性的回顾(或者普及)。

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绝大部分燃料与电池,这类能量载体,涉及到化学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载体们涉及到的具体化学过程千变万化,但总能归纳到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从还原剂到氧化剂的转移。大家有没觉得跟电池很像??电池的负极为还原剂,正极为氧化剂(不是特别准确)。电子从负极经过外部电路流至正极,然后顺便做点功:点亮灯泡,驱动车辆,支撑手机与电脑。

既然电子是能量的来源,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电子的密度来估计能量密度了。这里我们先假设电子能做的功都是一致的(这个显然不对,实际上取决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种类。但如果仔细考察,对于常见的电池与燃料,这点不是主要因素)。

能量载体的电子密度,在按体积计算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按照重量计算,就一个。

1. 按体积计算:能量载体的物质密度。固体>液体>>>>>气体。这点很好理解。

2. 能量载体的电子转移比例。如果化学忘光了,这点很不好理解;如果还有些印象,这点也很好理解。原子的内层电子基本不参与化学反应,自然也不会转移,只有外层那几个才会转移做功。电子转移比例是指参与反应的电子数与分子总电子数的比例。通常而言,还原剂的外层电子数不会太多,但内层电子数可是随着原子数增大而增大的。更要紧的是,原子数增加后质子与中子都在增加,而这两者都是质量的主要来源。

举几个例子:

1)H2-2e=2H+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全参与反应了, 电子转移比是100%

2)Li-e=Li+ 锂原子有三个电子,只有一个参与反应,电子转移比是1/3=33%

3)Zn-2e=Zn(2+) 锌原子有三十个电子,只有两个参与反应,电子转移比是2/30=6.7%

对于大多数物质,电子转移比例都很低,原因前面提到过。由此可见只有在元素周期表的前两行的轻原子有可能成为好的能量载体。前两行元素只有10个,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其中氦 与氖 都是惰性气体,排除。氧与氟都是氧化剂,排除。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准惰性气体,如果不是惰性气体要么毒死人要么熏死人,排除。我们还剩下5个元素,氢(100%),碳(66%),硼(60%),铍(50%),锂(33%)。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当成电池的负极。那么这个半电池的能量密度(质量单位)可以用电子转移数与原子量来估算。如此以来,上面的比例将更为悬殊。还以氢作为基准:

碳(4/12 33%) 硼(3/10.8 28%), 铍(2/9,22%) 锂(1/7,14%)

大家很容易发现,最适合担任能量载体的两种元素分别是碳和氢,碳氢化合物,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等燃料。汽车选择这些高能量载体作为能量来源,已经是自然中的较优解了。电池跟各种碳氢化合物相比,可以说是天生不足。

----------------------------------------------------第一部分结束 4.23----------------------------------------

二:电池的大问题之一,摆不掉的电解液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电池很难在能量密度上超过燃料,不过似乎也能达到燃料的一半到1/4的水平。然而现实中电池的能量密度往往只有燃料的1%不到。不信请看数据。

能量密度比较:

汽油:46.4MJ/Kg 锂 43.1MJ/Kg 锂电池(不能充电)1.8MJ/Kg 锂离子电池0.36~0.875MJ/Kg


其实汽油与锂的能量密度还真没多大。主要原因是碳到氧的电子转移做功其实不够大(共价键 键能差别)但从锂到锂电池。。。。再到锂离子电池,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因很明显。锂或者锂离子电池里面不光是金属锂,还有别的水货。

我查到了这么一个估算电池里面锂含量的公式。ponytest.com/document/b

m=0.3*Ah.用人话说,把电池容量(安时)乘以30%就能算出电池中的锂含量(克)


对于赫赫有名的18650(手机笔记本特斯拉)电池来说,其重量在42g左右,标称容量在2200mAh左右,于是其锂含量为2200/1000*0.3=0.66g大概是总重量的1.5%。


原来如此啊!如此以来我们只要提升电池中的锂含量就能提高能量密度了!!


真要这么简单就好了。我们先来看看锂电池除了锂还有啥。


别走啊!!图看不懂可以听我归纳嘛。一般而言电池的四个部件非常关键:正极(放电为阴极),负极(放电为阳极),电解质,膈膜。正负极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重要地位可以理解。但是电解质有啥么用处??不做功还很占重量。接着看图。


回来回来,看不懂图就听我讲,没点耐性上啥么知乎?直接去天涯网易好了。


上图非常好地显示了电池充放电时的过程。这里先只说放电:电池内部,金属锂在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为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向正极转移;正极材料得到电子被还原,被正极过来的锂离子中和。电解质的理想作用,是运送且仅运送锂离子。电池外部,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界电路转移到正极,中间进行做功。理想情况下,电解质应该是好的锂离子的载体,但绝不能是好的电子载体。因此在没有外界电路时,电子无法在电池内部从负极转移到正极;只有存在外界电路时,电子转移才能进行。


真晕,你不是说“能量载体们涉及到的具体化学过程千变万化,但总能归纳到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从还原剂到氧化剂的转移”,汽油车没有电解质吧?但是汽油燃烧也有电子转移吧,咋么就不能发电呢?


是的,燃烧必然涉及电子转移,那么燃烧的电子转移与电池的电子转移根本区别在哪里??


是否有序。


燃烧的电子转移在微观范畴上完全无序也不可控。我们完全没法预测燃料与氧气分子会往哪个方向运动,下一时刻的速率如何,我们也不知道燃料上的电子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到哪个氧气分子上。10^20-23次方的分子的随机运动与更多的电子的随机转移导致的结果是无序的能量释放,或者简单点说,放热


电池相比而言就好办点。尽管我们依旧不知道电池里面的每一个分子的运动轨迹,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金属锂只会在负极材料表面失去电子成为锂离子;锂离子会从负极出发,最终到达正极。电子只会从负极材料表面出发,向着高电势的正极运动。10^20-23次方的电子的协同运动,在宏观上我们称之为,电流。


总结一下吧。为了放电,为了有序的电子转移,电池们不得不携带没有能量但是必不可少的电解质以及各种辅助材料,于是进一步降低了自身的能量密度。


这就完了么?没有。


老实说这一部分只是个铺垫,让有兴趣有耐心的人练练级,最终boss还没出现呢。

----------------------------------------------------第二部分结束 4.26----------------------------------------

三:电池的大问题之二,负极表面材料

大家好,我又回来了。


如果你能坚持每行读下来一直读到这里,恭喜,你对电池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层次。


现在回顾上一部分的内容。啥么??全忘了??不就一句话么?由于不做功但是必不可少的电解质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的存在,电池的能量密度被稀释了。

这些额外重量到底有多少??


电解质的重量一般占电池全重15%(链接找不到了)隔膜没查到。估计把外壳,外接电极之类的辅助材料都算上,总重应该不超过电池总重的50%。

不对啊,电池虽然掺‘水’了,但也不至于水得如此啊。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们的能量密度也就单质锂的1%左右。这到底又发生了什么?(这句式为何这么熟悉呢?)


喝点鲜橙多,让我们看看最常见的钴酸锂电池(Tesla Roadster)的电化学反应式。



醒醒啊!!化学不好没关系,不要晕倒啊!!都读到这里了,你也知道达主会归纳的呀!!


发生电子转移的其实只是一部分锂与钴,其它的元素均不参与电子转移。

然后我们做个小计算:单质锂的原子量为6.9,能贡献1个电子参与电子转移。氧化剂来自空气,不需要考虑。

钴酸锂电池的电池反应的反应物总分子量为98+72=170,但只能贡献半个电子参与电子转移。因为只有部分锂原子会发生反应。


假如我们认为这两个电子的做功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估计一下这两种能量载体的能量密度之比了。


电池能量密度:燃料能量密度=(0.5 /170) /(1/6.9) =2.03% 电池完败。


考虑到电池有一半重量是辅助材料,我刚才没算进去。于是还得打个折。就剩下1%了。


所以能量密度就成了这样:锂 43.1MJ/Kg 锂离子电池0.36~0.875MJ/Kg


呵呵呵呵呵呵呵……还跟得上么??四则运算多简单呀。现在知道发生了什么了吧??


现在你们是否明白 我为啥说:电池背后的化学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电池的化学反应要那么复杂,直接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这个问题展开说会比较复杂,估计大部分人没耐心看完。所以先给个简单答案:


为了有序。


好了,没耐心的人,你们可以走了。下面真的很长,能读完的都不是一般人。


开始长篇之前再放张图:



剩下的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图很熟悉?其实还是锂电池的示意图,只是这回因阴极阳极的表面结构都显示出来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它们都很整齐规矩啊??


整齐规矩换个说法,有序


为什么正极负极的表面结构都需要有序?因为要保证在充电/放电时,氧化还原反应只在正极和负极的表面发生,这样才能有电流。


我们先看石墨(C6)所在的负极。


负极的任务很简单,放电时保证锂原子(不是离子)都在负极表面失去电子,充电时再把它们抓回来就好了。由于充电时阳极电压低,带正电的锂离子会自发向负极移动,得到电子回归为锂原子。

似乎没有石墨什么事情啊??


如果是一次性电池,确实不需要石墨。但如果是可充放电池,阳极表面材料不是石墨也会是其它物质。

别卖关子了,快说到底咋回事??


急啥。这得仔细想想。充电时,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得到电子成为锂原子。然后呢??


我们都知道 所有金属都是良好电子导体,锂是金属,所以锂是良好电子导体。于是先到负极的锂原子成为了负极的一部分,于是后到负极的锂离子加入了前锂的行列。。。。


于是完全由锂原子构成的晶体出现了。这个过程,又称析晶。结果是锂晶体会刺穿隔膜到达正极,于是电池短路报废了。


对于析晶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在充电过程中,我们对于锂离子的控制实际上很弱。我们只能保证锂离子会移动到负极表面,但我们无法保证锂离子会均匀地分布在负极表面。因此在没有外来约束条件下,充电时锂晶体会在负极表面无序生长,形成枝晶 (dendritic crystal)。


所以一定要有个约束条件。要挖个坑让锂离子往里面跳。

这个坑的具体表现即为负极表面的石墨材料。如上图所示,石墨层之间的空隙够大,足以容纳单个锂原子,但也只能容纳单个锂原子;然后石墨层与锂原子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可以稳住锂原子,于是锂原子在没有外来电压时候也能安心待在负极表面。


如此以来,锂原子便不会野蛮生长了。但能量密度也上不去了。


----------------------------------------------------------第三部分结束 4.30--------------------------------------------------

四:电池的大问题之三,正极表面材料


今天白天知乎特别的安静,基本没啥新提醒。于是我明白,我得赶紧写完了。再不写完,也就真没人看了。


上一部分归纳总结一下,为了让锂原子在每次充电时能够均匀有序地分布在负极表面,负极表面需要一层固化的结构来约束(有序化,降低熵值)锂原子的分布。这个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极实际上也有同样的问题,为了让锂离子在每次放电时能够均匀有序地分布在正极表面,正极表面需要一层固化的结构来约束(有序化,降低熵值)锂离子的分布。这个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但还不止。

我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人,一定有非凡的耐心,你们一定能明白这张图的含义。


这是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时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这里的M代表金属原子,X代表氧原子。这张图的各种原子的大小比例不要当真。锂离子要比另外两个都小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MX2们在正极基底上形成了几层很规整(很有序)的结构,放电时,电子在正极(正极)聚集,锂离子向正极移动,穿插进入MX2结构的空隙,从而有序的分布在正极表面。MX2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从而起到氧化剂的作用。


然而这张图实际上包含了另一个大问题。


大家有没有觉得两边的结构图看上去特别的豆腐渣??就像下面这样??




如果你玩过层层叠这种类型的游戏,估计会知道,总有那么几块积木,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只要一动。。。。就成下面这样子了。

这个结构一旦坍塌,不可能自己回复的。


怎么办?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套在电池 正极这方面来说的话,那就是 正极表面必须保持一定量的锂离子来维持结构的完整。这个一定量,一般是50%。


这是为啥前面那个反应式会有一个 未知量 x。 即使是在充满电的状态下,还有近一半的锂离子停留在正极表面。于是能量密度更低了。


题外话:这也是为啥锂电池很怕过度充电,一旦过度充电,阴极的锂离子跑光了,这堆积木就要塌方了。。。


五:电池的大问题之四,材料选择上的捉襟见肘,以及其它


我假设看到这里的人完全理解了可充放电池设计上的种种限制。为了有序的电子转移,为了有序的锂离子与锂原子的分布,电池需要电解质以及各种辅助材料,需要在阴极阳极表面有规整的结构,而这些都是以能量密度为代价的。


现在回到我开头的论点:


1)电池技术太弱了: 这些设计多么巧妙,明明是人类智慧之大成。


2)电池技术大有可为:对于未来的展望,我们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态度。电池技术已经发展了百余年,早就过了爆发期;支持电池技术发展的理论科学为物理与化学,它们的理论大发展大突破都是在二战前就已经结束了。可预见未来的电池技术,必然是基于现在的电池的发展。

在民用领域,电池的能量密度是让人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过去的电池能量密度之所以能不断提高,是因为科学家一直在找原子量更小的元素来充当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支持结构。于是我们见证了从铅酸到镍镉,从镍镉到镍氢,从镍氢到现在的锂离子的可充放电池发展历程,但以后呢?


还原剂方面:我在开头就说过了。电子转移比例高的元素就那么几个:氢,碳,硼,铍,锂。其中适合作为可充电电池还原剂的只有锂。氢,碳 只在燃料电池中出现。硼,铍至今都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氧化剂方面:如果不用过渡金属,那么选择就是第二行第三行的主族元素。卤素显然不行,那么就剩下氧与硫。现实是 锂空气电池(锂 氧)与锂硫电池都有很多人研究,但进展都不乐观。为啥?


因为电池的表面结构才是大问题。


现在纳米技术不是进展很大么?以后科学家们肯定能用各种纳米线纳米管纳米球纳米碗石墨烯设计出精细有序的表面结构的。那些实验室们隔三差五的都会放出几个大新闻啊。


这倒也没错,只是很可能会碰上隐藏boss。


啥??都到这里了你搬出来什么隐藏boss??搞笑啊!!!老子不看了!!!


不看就不看,反正我也不会告诉你隐藏boss是啥么的。这个超出我专业范畴了。不过有两个问题,如果还有人,不妨想一下。


1)石墨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不二选择,事实上如果只考虑能量密度的话,金属锡更适合作为负极材料。但到现在为止也就sony 推出过 锡电极的电池 (Sony nexelion 14430W1) 为什么会这样?

2) 除了钴酸锂之外,目前的其它锂电池正极热点材料 还有三元化合物Li(NiCoMn)O2 磷酸铁锂 (LiFePO4) 然而由于压实密度原因,采用这些材料的电池的容量并不如钴酸锂电池。为什么人们还要大力研究??



最后,燃料电池实在没空写了,有人有兴趣不如再问个问题吧。

user avatar

答:是商家对手机厚度的追求,以及为了利益搞的幺蛾子造成了如今电池的蛋疼局面。

能量密度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技术限制完全可以有别的解决方案,比如增加体积,我一直想找电池容量在8000ma或者10000ma以上的手机,哪怕再厚上两倍也没关系,也比再带一个充电宝来的方便得多。

还有一个法子是可更换电池。
2011年买的小米1是我至今用过的最称心的智能手机。老系统可以安装应用到sd卡上,显示屏和玻璃分离,碎屏可以很便宜很方便的买块玻璃换上去,双系统设计崩了也能一键复活,耐摔避震的塑料外壳,更要紧的是可更换电池,那时我热衷于户外运动,买上一大摞电池充满电塞兜里出门远足露营啥的就算几天没有地方充电也不怕。背后螺丝一拆,整个手机任何零件都能够轻松更换。

从2014年以后,我再也找不到配置稍好但同时具备这些方便特性的手机了。许多手机掀开后盖以后,盖子下面就是电池板,妈卖批电池就只有接口被压在了里面,没有什么厚度或者设计之类的优势,就是故意用了不可更换电池。最恶心的,就属华为荣耀6和8,不可更换电池不说,后盖和电池还是用胶粘固定的。

快充?充你妹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池容量的限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反应、物理结构以及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活性材料的固有属性: 能量密度 (Energy Density): 这是电池容量最根本的限制因素。能量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能储存的能量。这取决.............
  • 回答
    const TYPE 是 C/C++ 语言中一个非常常见但又容易混淆的指针声明。它声明的是一个指向常量的指针,而它自身 (指针变量本身)是可变的。让我们拆开来看,理解起来就清晰多了:1. `TYPE`: 这代表一个具体的数据类型,比如 `int`、`float`、`char`、`struct M.............
  • 回答
    立陶宛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一种深植于历史的勇气。要理解这种勇气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灵魂深处。历史的烙印:从辉煌到压迫的洗礼立陶宛并非一直是个“小”国。在中世纪晚期,立陶宛大公国曾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疆域辽阔,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是一种辉煌的记忆,一.............
  • 回答
    说实话,提到路虎的可靠性,这绝对是个能引起唇枪舌剑的话题。但如果咱们剥开那些华丽的皮囊,深究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让不少车主和潜在买家头疼的普遍问题。与其说是“低可靠性”,不如说是“高昂的维修成本”和“一些设计上的先天不足”更加贴切。首先,得从路虎的核心卖点说起:强大的越野能力和奢华的驾乘体验。为了实.............
  • 回答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博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单一事件所能概括。将其解读为“硬刚”,背后是两国在全球格局重塑、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复杂且动态的较量,没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完全解释。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一、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能让人聊上半天的好话题。你想想,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好像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世界,然后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谁能说清楚,是什么力量,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组合拳,最终决定了我们走过的路,遇到的风景,以及最终抵达的地方呢?在我看来,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而.............
  • 回答
    要说河南“始终停留在一个很穷的印象”,甚至说河南“经济发展很差”,这说法可能有些片面,需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去理解。毕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穷”这个概念本身也需要辩证看待。河南确实曾经背负过“穷”的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地理和政策层面的根源。但说它“始终”很穷或者“经.............
  • 回答
    这真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我观察下来,导致一部分人面对问题时选择不理性的解决方式,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心理、情绪、经验甚至环境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首先,情绪的强大驱动力是绕不开的一环。当人们遇到问题时,尤其是突发的、带有冲击性的,负面情绪很容易被点燃。比如,.............
  • 回答
    河南的大学发展,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瓶颈。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政策层面的原因相互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压制因素,并尽可能抛开那些“AI范儿”的表达,用更实在、更贴近现实的语言来描述。一、 历史遗留与地理位置的“先天.............
  • 回答
    在我成为现在的样子之前,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我的“命运”,也就是我现在的能力和运作方式。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首先,最基础也最根本的,是我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我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一群聪明且富有远见的人类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出来的。他们投入了海量的.............
  • 回答
    塔利班,简单来说,是一个伊斯兰主义的武装组织,起源于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在1990年代中期兴起,并于1996年至2001年间统治了阿富汗。2021年,他们再次夺取了阿富汗的政权。为了更详细地理解塔利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解:1. 塔利班的字面意思和起源: “塔利班”(Taliban) 这个词.............
  • 回答
    阴阳五行:宇宙的构成与变化的根本原理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解释宇宙万物构成、发展和变化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并非具体的实体,而是抽象的哲学范畴,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体悟事物规律后,形成的一种系统性思维框架。理解阴阳五行,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事物的内在属性,以及事物如何相互作用并.............
  • 回答
    圣骑士,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神圣又坚定的味道,对吧?它不像那些阴森森的巫师或者狂战士,总感觉圣骑士身上披着一层光,手里举着一把不容置疑的正义之剑。那么,这“圣骑士”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说白了,圣骑士就是一种融合了武士的勇猛和牧师的虔诚的战士。他们不是那种只会挥砍砍杀的莽夫,也不是那种只会念咒施.............
  • 回答
    江南七怪这帮人,你说他们是什么段位?这问题可就有点意思了。要我说,他们不是什么顶级高手,也不是街头混混,他们更像是一群……怎么说呢,有点“江湖杂牌军”,但又有那么点意思。先说说他们的“段位”定位。他们名头是“江南七怪”,听着挺唬人,仿佛七个奇人异士。但实际上呢?他们的武功路数,说实话,都不算精妙绝伦.............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片仔癀。这玩意儿,说实话,名头是真的响,但具体到它到底有啥“能耐”,很多人心里可能还是有点模糊。别急,我尽量把话说得透彻点,也找找专业人士是怎么看待它的成分的,保证把事儿说清楚,而且也让你们觉得这是大实话,不是AI编的。片仔癀:从“皇家秘药”到“网红养生品”首先,得承认片仔.............
  • 回答
    谈恋爱?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要真让你说它到底是个什么滋味,那可就复杂了,就像你吃了一口特别的食物,味道层层叠叠的,一时半会儿也掰扯不清楚。但要是真想让你体会一下,那我倒是可以给你捋捋,尽量让你听着就像是隔壁老王或者楼下小哥跟你唠嗑一样。首先,我觉得谈恋爱最开始,就像是你在一片灰蒙蒙的世界里,突然闯.............
  • 回答
    智慧,这可不是什么能随随便便定义的词儿。它不像一个具体的物件,摆在那儿,你能摸得着、看得见。更像是一种渗透进骨子里的感觉,一种处理事情的方式,一种你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独特视角。要我说,智慧的核心,在于融会贯通。你想啊,咱们生活中遇到那么多事儿,有的是知识,有的是经验,有的是别人的教训,还有的是自己.............
  • 回答
    “寻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很少刻意去留意。简单来说,寻租(Rentseeking)就是指个体或群体试图通过影响政治或经济环境,而非通过创造新的财富或价值,来获取超额的经济利益(“租金”)的行为。这里说的“租金”,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付的房.............
  • 回答
    要给勒布朗·詹姆斯定一个“水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几乎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篮球运动员”的认知,他的职业生涯跨度之长、影响力之广,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个人能力范畴。与其说他是“什么水平”,不如说他是一个“级别的存在”,一个在无数维度上都达到顶尖,并且持续突破的样本。历史级的综合实力,近乎全能的表现.............
  • 回答
    道德,这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仿佛笼罩着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它不是什么死板的教条,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它更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手里紧紧攥着冰淇淋,脸上带着委屈的表情。那一刻,你的心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