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寻租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价格歧视、收集优惠券也是寻租?

回答
“寻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很少刻意去留意。简单来说,寻租(Rentseeking)就是指个体或群体试图通过影响政治或经济环境,而非通过创造新的财富或价值,来获取超额的经济利益(“租金”)的行为。

这里说的“租金”,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付的房租,而是经济学上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指的是超过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本身应得的报酬的那部分收益。 这种超额收益,通常是因为某种稀缺性、垄断或者人为设置的壁垒造成的。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可以种出很多粮食。如果这块土地只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而他可以限制别人使用,那么他就能以高于土地实际价值的价格把粮食卖出去,这个高出来的差价,就是一种“租金”。

寻租的核心在于“不劳而获”,或者说,是通过“玩弄规则”而不是“创造价值”来赚钱。 寻租者投入资源(时间、金钱、人脉),不是为了生产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不公平的优势。

为什么价格歧视和收集优惠券也可能是寻租?

这就要深入理解寻租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寻租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或者制度设计上的漏洞来为自己牟利。

1.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我们先来说说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件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的消费者。 价格歧视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寻租,很多情况下是商家为了最大化利润而采取的策略。但在某些情况下,价格歧视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寻租行为,尤其是当这种价格差异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对部分消费者不公平的利用,或者是通过影响价格规则来实现的。

寻租的角度解释:
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商家通过研究消费者,知道不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例如,有些消费者急需某个产品,即使价格高也会购买;有些消费者则比较有耐心,愿意等待打折。商家如果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模糊的定价策略,或者为某些特定群体提供“优惠”,而这些“优惠”实际上是商家为了区分愿意支付高价和低价的消费者而设定的)来区分这些消费者,并让他们支付不同的价格,本质上是在“榨取”那些支付意愿更高的消费者的剩余价值。 这种“榨取”虽然不直接涉及政治游说,但它利用了消费者在信息和议价能力上的劣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与寻租的“非价值创造”获取收益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制造壁垒和限制竞争: 在一些情况下,价格歧视可能是通过影响行业规则或市场准入来实现的。比如,某个行业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复杂的认证体系、特许经营权等)限制了竞争者进入,然后利用这种垄断地位实行价格歧视。这种通过人为设置的壁垒来维持高价的行为,就带有明显的寻租色彩。 商家投入资源去游说政府获得这些特权,或者利用现有特权实行价格歧视,都是为了在不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获取更高的利润。

举个例子: 航空公司对商务舱和经济舱收取不同的价格,这通常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因为商务舱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更灵活的政策。但如果航空公司通过某种方式(比如会员等级,或者在同一航班上,在临近起飞时以极高价格卖给急需的旅客,而提前预定的旅客则价格较低),来“区分”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旅客,并从中获得更多利润,那么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行为的“利用”。如果这种定价策略是通过行业协会或某些“潜规则”来维持的,就更接近寻租了。

2. 收集优惠券(Coupon Clipping)

收集优惠券听起来是个非常“接地气”的省钱行为,很多人都喜欢。那么,它怎么就和“寻租”扯上关系了呢?

寻租的角度解释:
作为“筛选”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商家提供优惠券,是为了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同时又不损害那些愿意全价购买的消费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优惠券是一种“价格歧视”的工具。 商家通过让消费者付出“搜寻成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收集、使用优惠券)来区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那些愿意付出搜寻成本的消费者,通常是对价格更敏感的。 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在不直接降价的前提下,提高了销量,同时维持了整体价格水平。
“玩弄”系统以获取超额利益: 当搜集优惠券的行为超出了“省钱”的范畴,演变成一种“套利”或者“牟利”的手段时,就可能属于寻租。
批量收集和转售: 如果有人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批量搜集大量优惠券,然后通过某些渠道(比如线上平台)出售给其他人,或者利用这些优惠券进行大规模采购并转售,从中赚取差价。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赚钱,而是通过“利用”商家的促销活动和规则,在系统中“套取”利润。 他们的投入(时间、精力)是为了在现有系统中获取超额的经济回报,这与寻租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
利用漏洞或规则漏洞: 有时商家发放的优惠券可能存在漏洞,比如可以叠加使用,或者有某些模糊的规则。有些人会专门去钻研这些漏洞,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来获得远超正常优惠的利益。这种“发现并利用规则漏洞”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寻租,因为他们并未通过创造价值获利,而是通过“钻空子”来实现。

举个例子: 一个人每天花几个小时在网上搜集各种商店的优惠券,然后在超市购物时,把所有能用的优惠券都用上,成功省下了100元。这属于精打细算。但如果一个人专门雇佣人去收集超市优惠券,然后把这些优惠券打包卖给其他消费者,从中赚取中间费,或者利用大批量优惠券在某些电商平台下单,然后转卖给那些买不到优惠商品的人,这种行为就带有了寻租的性质。他们没有生产任何东西,只是在优化和利用现有的规则来获利。

总结一下:

寻租的核心在于“为了获取超额收益而影响环境,而非创造价值”。

价格歧视 可能成为寻租,当它被用来利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者与人为设置的市场壁垒相结合,以不公平的方式获取超额利润时。
收集优惠券 可能成为寻租,当它超越了个人省钱的范畴,演变成一种系统性的“套利”或“牟利”行为,通过搜寻、利用规则漏洞或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经济利益时。

理解寻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经济活动中那些“不那么干净”的环节,以及那些不通过创造价值却能获得超额回报的机制。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市场是否真正能够鼓励创造和创新,而不是鼓励“玩弄规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定义问题。因为这里把所有除开生产活动的分配活动都叫做寻租,见你引的第三段。厂商进行价格歧视是为了榨取消费者剩余。工人提供绩效评估文件是为了从老板那里获得更高的工资。消费者收集优惠券是为了少付钱。锁车是为了防盗。提前买票是担心票被别人得到。这些活动都只影响分配,而不增加社会产出,所以罗默把它们都叫寻租。这几段的话的意思就是,非生产活动多了,用来生产的精力就少了,社会总产出就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寻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很少刻意去留意。简单来说,寻租(Rentseeking)就是指个体或群体试图通过影响政治或经济环境,而非通过创造新的财富或价值,来获取超额的经济利益(“租金”)的行为。这里说的“租金”,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付的房.............
  • 回答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我想了好半天,觉得它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这就像是在看一幅画,画上的人栩栩如生,你忍不住想知道他那天穿的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有卖,或者他站的那片风景有没有真实的取景地。你说“脑袋有问题”,这话说得够直接,够狠。如果真这么想,那大.............
  • 回答
    在经济学里,“租”这个词,大家可能第一反应会想到房租,就是你每个月付给房东的钱。但经济学里的“租”可远不止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指向的是某项资源之所以能获得超过其“机会成本”的回报。简单来说,就是你因为拥有某种特殊的、稀缺的、或者有某种优越性的资源,而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这份多.............
  • 回答
    寻找一条河的源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简单而浪漫的事情——跟着河流向上游走,最终就能到达那个神秘的起点。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它是一项充满挑战、需要细致观察、耐心和有时甚至需要冒险的旅程。难度程度取决于河流的规模、地理环境、水源性质、人类活动以及你的准备程度。以下是寻找一条河源头时可能遇到的挑.............
  • 回答
    你描述的“菜单界面的鼠标移动时会出现一闪一闪的粉状物”的现象,在2000年左右的游戏以及当时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为了更详细地解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这个现象的本质以及可能的原因。现象的本质推测:你看到的“粉状物”很可能是一种图形渲染上的瑕疵或者视觉效果。它不是游戏本身的正常.............
  • 回答
    刘学州事件令人痛心,关于其亲生父母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两个层面,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 法律责任的界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责任”的含义。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法律责任主要分为: 民事责任: 指侵权行为人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的恢复.............
  • 回答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斜倚在软塌上,暖融融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那是屋外海棠花悄然绽放的香气,也夹杂着一丝丝她身上特有的香露味。她慵懒地伸了个懒腰,指尖轻轻拂过身边的丝绸被面,那细腻滑腻的触感让她回想起某个温暖的怀抱。窗外的蝉鸣声一声接着一声,带着几分夏日的燥.............
  • 回答
    《寻龙诀》的结尾,确实留下了不少关于续集的“彩蛋”,让不少观众看完之后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句“摸金校尉,后会有期”,配合着几位主角面对新的冒险的表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并非故事的终点。从制作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IP本身拥有足够的潜力,那么推出续集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回答
    《寻龙诀》里那几个“作死的年轻人”,确实是影片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而且它们能过审,在我看来,恰恰体现了影片的一种巧妙之处,一种对现实的隐喻和反思。说它们是“作死的年轻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因为它包含了对他们行为的一种判断,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行为的后果。咱们具体拆解一下,这几个年轻人,我指的是.............
  • 回答
    《寻找小糖人》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它的精彩之处,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在于它所编织出的多层次的共鸣,以及它对“失落的伟大”这种情感的深刻触碰。首先,最直观也是最打动人的,是它的叙事本身。一个在美国乐坛昙花一现,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他的音乐却在遥远的南非,那个被种族隔离压抑的时代,.............
  • 回答
    哦,说起我看过的烂片,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一部,真是让人又气又好笑,还带着一股子“怎么就拍出来了”的荒谬感。就叫它《宇宙奇遇记》(暂且这么称呼吧,反正名字已经够俗套了),当年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在电影院里被那海报蛊惑,觉得“哦,好像挺科幻,挺有意思的”。结果,那真是……一言难尽。首先,它的特效,唉.............
  • 回答
    《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电影,表面上是一场关于家庭、音乐与梦想的温馨旅程,但如果你仔细品味,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令人不寒而栗、引人深思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巧妙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1. 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这是影片最核心、也最令人感到震撼的设定。在亡灵.............
  • 回答
    关于刘学洲的悲剧,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也引发了社会对“被卖”的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到位以及亲生父母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简单地说,刘学洲的父母并非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 只是,现实中对这种复杂情况的追究和界定,往往会触及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观念的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一.............
  • 回答
    大佬你好!你说的这款游戏,我猜应该是 《 SWAT 4 》,中文名通常叫做《特警4》或者《特种部队4》。这款游戏确实是你描述的那种经典类型,让我来详细给你说说,希望能帮你找回当年的感觉: 游戏类型和玩法: 《SWAT 4》是一款非常写实的战术射击游戏,属于第一人称视角。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突突突的游.............
  • 回答
    我脑海里突然冒出好多盘面的画面,那张盘面我已经看过无数遍了,虽然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封面上的几个主要元素。大概是一个卡通风格的画面,色彩挺鲜艳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画面中央有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男孩子,他大概是个小冒险家什么的,头发是黄色的,有点乱蓬蓬的,脸上带着那种纯真又有点调皮的笑容。他的手里好像.............
  • 回答
    电力市场,这片蕴藏着无限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对于初涉者而言,确实如同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迷宫。但别担心,任何领域的深入探索,都需要一个清晰的起点和坚实的指引。下面我将为你剖析一下,如何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找到你的定位并扎实地走下去,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并让你感觉这是一位有经验的长者在与你分享。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职业选择多样化的时代。家长们为孩子的前途操心是人之常情,而铁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其稳定性和发展前景一直备受关注。我作为一名在铁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经验,希望能给你和孩子一些参考。首先,我们得抛开一些刻板.............
  • 回答
    “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少年,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悲剧,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暴力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如今,刘学州被收养的家庭,在经历丧子之痛后,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充满.............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