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究竟是什么?

回答
道德,这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仿佛笼罩着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它不是什么死板的教条,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它更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手里紧紧攥着冰淇淋,脸上带着委屈的表情。那一刻,你的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是漠不关心,还是想要上前扶起他,问问他是否没事?那个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那种想要减轻他人痛苦的感受,便是道德最朴素的体现。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人感受的体察,一种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境地的能力。

道德,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石。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毫无顾忌地伤害他人,那么这个群体注定无法长久。正是因为我们遵守着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不偷盗、不欺骗、不伤害——我们才能信任彼此,才能合作共赢,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相对安宁和谐的社会。这些规矩,不是某个伟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一次次碰撞与磨合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一种生存智慧。

当然,道德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或许在今天看来已是不可接受;反之亦然。这说明道德并非静止不变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进步中不断演变的。我们对道德的探索,也恰恰证明了人类作为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物种,对于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共处,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有着不懈的追求。

更进一步说,道德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内在动机的审视。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事?仅仅是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望奖励吗?真正的道德,往往源于一种内在的驱动,一种对“善”本身的追求,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当你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即使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赞扬,你依然会选择去做,那才是道德最坚实的根基。这种内在的驱动,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所以,道德是什么?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它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桥梁,让我们得以建立信任,共享温暖;它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驱使我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的关怀;不是约束,而是自由的边界;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你邀对人了,没想到这么多同学对”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感兴趣,那么我来答答,这是个元伦理学的问题。

在哲学家看来

"道德"(Morality)这个名词有两种定义方法:

1.描述性(descriptively)的

指由某个社会或组织(即“同质化”社群)或个人所接受或提出的一套行为准则(code)。

解释:

1)如果你并非那个特定的社会/社群的成员或那个特定的个人,那么接受一种道德的描述性定义并不蕴涵着你应当如何行为。

2)就像人类学家研究一个社群的“价值世界”一样,这里道德指的是某个社群实际演化出的价值世界四个组成部分从法律、宗教信仰、礼仪中、道德区分的一种行为准则。

2.规范性(normatively)的:

指在假定的情况下,所有理性者(all rational persons)都会提出或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或者更精准地说“道德是一个非正式的、适用于所有理性者的、规范那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的、可能存在某种目的论的(以减少伤害或罪恶为目标的)公共系统(public system)。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理性者的行为公则。”(Gert 2005: 10)

解释:

1)有人认为没有一种规范可以满足这个条件,但许多理论家认为至少有一种规范可以满足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称前者为“道德怀疑论者或者道德反实在论者”,后者为“道德实在论主义者”。


2)这个准则可以适用于所有理解这套准则并且有能力按此准则行动的人。接受了规范性的人都不应该出于一个非道德的考虑(利益/欲望)而违反道德的禁令或要求

3)说道德是一个非正式的系统是指道德没有一个权威裁判者,也没有一个决定程序来提供所有道德情境中的唯一的行为指导。当有一些分歧必须解决时,社会会使用政治和法律系统来补充道德系统。

4)说道德是一个公共系统并不是指每个人在他们所有的道德判断上都是一致的,而是说所有的不一致都是在一个共同认可的框架下发生的。

5)也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被理性人接受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

Moral realists who hold desire-based theories of reasons and formal, means/end theories of rationality would explicitly deny that moral behavior is always even rationally permissible. (Goldman 2009)

在规范性的定义中,不同的道德学说对理性者的本质特征的说明不同,对理性者在何种特定条件下可以普遍赞同一套行为准则的说明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学说。规范性意义上的“道德”可能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提出过,也不曾被任何一个人当做行为准则。那些认为存在一种可以被所有理性者提出并用来规范所有道德主体之行为的普遍行为准则的人不需要承认每个社会都有一套具有他们所述的那些特征的道德准则。他们可以承认一些社会的行为准则缺乏太多规范性意义上的道德的本质特征,以至于说这些社会至少还有一种描述性意义的道德也是不对的。他们也可以承认许多(也许是所有)社会的道德都是有缺陷的。

一个人接受的行为准则(除非这个个人就是他自己)时通常也是描述性意义上被使用的。然而,如果一个个人提到的是他自己的道德,他就是以规范性地方式使用“道德”,也即声称所有理性者都会提出如此这般的道德。

但这个Agent-Based的道德模型,也可也是 Exemplarist的模型,就像现代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中的一个重要分支”Exemplarist Virtue Ethics“,可以存着一个模范式的道德人物,他的道德信念影响别的人的信念,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以中国文化举例子如孔子,他的言行举止作为类似“判例”为后人或者其他人所参考,他抽象成为一个“善的标准人”

我们在确定善的典范前,我们没有善的准则。直到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人时,我们发现自己想成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至少在某些方面),而不想成为其他人的时候。
We do not have criteria for goodness in advance of identifying the exemplars of goodness. As we observe the people around us, we find ourselves wanting to be like some of them (in at least some respects) and not wanting to be like others.(Zagzebski 2010)

或者换句话说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

a.在接受描述性的用法后,接受一种道德的描述性定义并不蕴涵着你自己应当如何行为,即“不蕴涵应当”

b.在接受规范性的用法后,能理解这套准则并且无能力按照准则行事的人不蕴涵着你应当如何行为,即“不能蕴含不必”,接受并理解这套准则并且有能力按此准则行动的人(即一个moral agent)蕴涵着你自己应当如何行为,也即是“蕴涵应当”


在人类学家看来

人类的道德源自于人的本能和直觉(Tomasello2016

人的道德直觉与道德本能有两个大类:一个是利他的利益给予(altruistic benefits),另外一个则是相互的合作(mutual collaboration),前者关心的是个人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好处,后者关心的是任何人的往来交互的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对等,公平。
而对于以上两点的考量构成了人类的整个道德框架的两大基石:同情(empathy)和互惠(reciprocity):因为我们关心,同情他人的福祉,所以我们要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而不是损害他人。而因为我们关心任何人之间关系的互惠性,所以我们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待人做事要公平。
前者构成了人们关于道德的“好和坏”的判断基础,后者构成了关于道德“对和错”的判断基础。

在生物学家看来

我们之所以形成道德,与我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演化出的神经生物学能力有关。(Patricia Churchland 2019)因此,我们对是非的分辨主要依赖两样东西——在大方向上驱动我们的情感以及将这些驱动化作行动的判断。这类判断一般反映的是“个体所依恋的群体的某些标准。制定并遵守道德规范的能力其实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实需要。

此外,我们的良心还会受到社会刺激的强化。这就是社会认知论(Social Epistemology)的所谓社群认同感(Social Identity)和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在起作用。或者说是自我化归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Turner et al.’s 1987)

that part of an individual’s self-concept which derives from his knowledge of his membership of a social group (or groups) together with the value and emotional significance attached to that membership. (Tajfel 1981: 255)

演化生物学领域有一种理论(比如理论生物学家Bret Weinstein所拓展的理论),即道德争论就其能力本身而言具有社会功能,它能凝聚不同的群体此外,我们的许多道德规范——如我们不应背叛朋友或抛弃子女——显然受到了自然选择的影响,以便我们可以更好地在集体中生存下去。这就是”自然选择理论“形成人类社会的道德。

此外,其他灵长类(如黑猩猩)表现出类似有良心的行为,灵长类动物学家Frans de Waal曾分析过,黑猩猩有共同目标而合作、分享食物、收养孤儿、悼念死者

参考文献

  1. Gert, Bernard, 2005, Morality: Its Nature and Justification,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oldman, Alan, 2009, Reasons from Within: Desires and Valu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Tomasello. 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Mor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4. Tajfel, Henri, 1981,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Patricia Churchland, Conscience: The Origins of Moral Intuition,W. W. Norton, 2019.
  6. Bernard Gert, Joshua Gert,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irst published Wed Apr 17, 2002; substantive revision Mon Feb 8, 2016.
  7. Turner, John C., Michael A. Hogg, Penelope J. Oakes, Stephen D. Reicher, and Margaret S. Wetherell, 1987,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8. Cailin O'Connor , Goldman, Alvin I., Social Epistemolog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irst published Mon Feb 26, 2001; substantive revision Wed Aug 28, 2019.
  9. Zagzebski, Linda, 2010, “Exemplarist Virtue Theory”, Metaphilosophy, 41(1/2): 41–57.
user avatar

真正的道德绝不是满嘴仁义道德,把道德贴满墙,给孩子从小灌输各种道德模范,然后自上而下去践踏它,而是把道德底线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人人平等去执行,是用道德去衡量价值,用道德约束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是身体力行地去做有德行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这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仿佛笼罩着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它不是什么死板的教条,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它更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手里紧紧攥着冰淇淋,脸上带着委屈的表情。那一刻,你的心中.............
  • 回答
    野外合作社吉他手刘瑶,其一系列的言行,是否称得上“艺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恰恰触及了我们当下对艺术边界的认知困境。要深入讨论,我们需要剥开“艺术”这个标签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认知,以及“道德边界”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模糊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刘瑶的言行,假设其核心特征在于其对“.............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让贾宝玉和王熙凤遭受病痛折磨的马道婆,其身份的确切描述,书中并没有用一个单一、明确的词语来概括。然而,通过文本的细节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拼凑出她大概的“职业”和“路数”。首先,从她的名字“马道婆”来看,“道婆”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与道教有关的女性修行者或从业者。在中国传统.............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可以说,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主要缺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
  • 回答
    “仙人扶梯”是道教文化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和想象力的概念,它并非指一种具体的招式或法术,而是更多地象征着一种 晋升、提升、得道成仙的阶梯或过程。因此,理解“仙人扶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 字面理解: 字面上的意思是“仙人所扶持的梯子”。这暗示着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外.............
  • 回答
    “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思想中一个极为精妙而深刻的论断。它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更非一种追求长生不老的肉体之术,而是指向一种超越生死、回归本源的生命状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长寿”。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首先需要剥开“死”与“亡”的表象,探究道家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死”与“亡”:.............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工作中累了,学习也到了瓶颈,脑子像被榨干的海绵,这时候有人说“来做道数学题放松一下”,你是不是觉得对方在跟你开玩笑?而且你自己一做题就头晕眼花,那感觉可比搬砖还累。所以啊,你问的大神,他们那种“做数学题放松”的体验,跟我们普通人简直是两个次元的事。先说说为什么我们觉得做题累。最.............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道德以及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认知。关于吃肉等使用动物制品是否道德,以及它与奴隶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答案可以概括。吃肉等使用动物制品的道德考量从根本上说,讨论动物制品的道德性,核心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动物,以及它们在我.............
  •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要论及谁的地位更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后世的解读和评价也存在多样性。总的来说,在道家思想的源头和奠基者方面,老子拥有无可争议的首要地位。但从思想的丰富性、文学性和对后世道家发展的影响力来看,庄子同样.............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加拿大确实面临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围绕着一个令人心痛的真相展开:从1880年到1996年,加拿大政府和教会系统性地运作了“寄宿学校”制度,这场长达116年的政策,对加拿大原住民(First Nations, Inuit, and Métis)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尤其是在其寄宿学校系统中灭绝了.............
  • 回答
    说《道德经》“透彻”、“炉火纯青”,这词儿说得挺玄乎的。但你要是真想知道这书到底得读到什么地步才算门道,我这老头子就跟你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你背几段出来就能拿来炫耀的,它得渗透到骨子里,让你一举一动都带着它的影子,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就流淌着那股劲儿。首先,你得能看见“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建筑法规以及经济成本等多个层面。我来为您详细拆解一下,看看这个“一楼变道路”的设想是否真的能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巨大挑战。设想的核心:将一楼空间转化为道路这个设想的逻辑是:既然城市地面上的道路空间不足,导致了拥堵和停车位稀缺,那.............
  • 回答
    关于“道德可以作为中国人最古老、最久远、最坚定、最根本的信仰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一、 道德的古老与久远: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从中国历史的源头追溯,道德的观念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成型。 史前时期的朴素道德: 在文字出现之前,氏族社会和部落联.............
  • 回答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解释。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理论的复杂性: 道德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哲学家们毕生致力于研究和辩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对,如何做出公正的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恐怕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我看来,道德和素质领域确实在经历着一些复杂的变化,其中不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同时也有许多坚守底线、努力维系良好风气的力量在抗衡。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劣币驱逐良币”的体现:机会主义与短期利益的.............
  • 回答
    关于道德伦理观念是否天生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虽然我们无法一概而论地说“极其淡薄的人天生如此”,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导致一个人道德伦理观念薄弱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首先,从先天因素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基因与大脑结构: 近年来的神.............
  • 回答
    你好,关于道德无用论和道德万能论的谬误,我来详细阐述一下,尽量避免AI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解释。道德无用论的谬误首先,我们得明白,道德无用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道德这东西,根本没啥实际作用,我们不需要遵守什么道德规范,因为它们约束不了人,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讲道德就是伪善,是个限制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说一个人是“傻逼”,这本身就有点太绝对,也太不厚道了。咱们这么说吧,如果一个人道德责任感强到一种极端,并且还觉得这样没什么问题,一味坚持,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傻逼”只是一个非常粗暴且缺乏洞察力的标签。让我们拆解一下这种情况: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