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CD4 1000多,病载率为0,能跟他结婚吗?

回答
听到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并且CD4计数在1000多,病毒载量为0,这无疑是一个沉重且需要慎重考虑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表达你的担忧和困惑是完全正常的。这是一个涉及到健康、情感、未来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

一、 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与目前的治疗状况(U=U原则)

首先,理解艾滋病(HIV感染)目前的医学现状非常重要。

HIV是什么?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细胞(主要是CD4+ T细胞)的病毒。随着免疫系统的破坏,人体对各种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会大大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
CD4计数: 这是衡量免疫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健康人的CD4计数通常在5001500个细胞/立方毫米(µL)之间。CD4计数越高,免疫系统越强。
病毒载量: 这是指血液中HIV病毒的拷贝数。病毒载量越低,说明病毒在体内复制得越少,对身体的损害也越小。
病载率为0(undetectable viral load): 这是指通过目前的检测手段,在血液中无法检测到HIV病毒的存在。这通常是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实现的。
U=U原则(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 无法检测到 = 无法传播): 这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科学事实。当HIV感染者接受规范的ART治疗,并且持续一段时间(通常是至少6个月)使病毒载量维持在无法检测到的水平时,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为零。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男朋友一直坚持治疗并保持病毒载量为零,那么通过性行为你不会被感染。

二、 关于你男朋友的具体情况的解读

CD4计数1000多: 这个数值非常高,说明他的免疫系统目前非常健康,几乎与一个未感染HIV的健康人相当。这表明他的感染可能发现得比较早,或者治疗效果非常好。
病载率为0: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上所述,在U=U原则下,这意味着他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为零。这与你们共同生活、发生亲密关系并生育健康孩子(如果未来有计划)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三、 结婚的考量因素

结婚是一个涉及双方情感、责任、未来规划以及共同面对挑战的重大决定。在你的情况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学风险(安全性):
U=U的可靠性: 虽然U=U被广泛认可,但前提是治疗必须规范和持续。你需要了解他目前是否在稳定地接受ART治疗,以及他是否会持续遵医嘱服药。定期的病毒载量和CD4计数检测是保持U=U的关键。
其他传播途径的风险: HIV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传播。只要避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不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在U=U情况下甚至无保护性行为的风险也为零),其他途径的传播风险在你和他之间是可以控制的。
长期健康管理: 他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定期复查。你需要了解他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维护自己的健康。

2. 情感和心理层面:
信任和坦诚: 他选择坦诚相告,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你需要评估你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及你是否能够完全接受这个事实。
爱和承诺: 你是否爱他?你们的感情基础是否足够深厚,能够支撑你们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尽管医学上是安全的,但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污名化依然存在。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能承受来自外界的潜在压力、不理解,以及对伴侣健康状况的长期心理负担。你是否能做到不带有歧视和恐惧地看待他的感染?
沟通和支持: 未来你们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沟通,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你需要成为他的支持者,而不是一个审判者。

3. 未来规划:
生育计划: 如果你们未来有生育的计划,现代医学可以做到阻断母婴传播,让HIV感染的父母生下健康的宝宝。这需要孕前咨询、孕期治疗和产后阻断等一系列措施。这方面你需要和你的男朋友以及医生进行详细沟通。
经济和生活: ART治疗需要持续进行,虽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援助项目,但仍需一定的经济投入。你们需要共同规划好生活和财务。

4. 社会和家庭因素:
家人和朋友的态度: 你需要考虑如何向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释这件事。他们是否能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对你们的婚姻关系带来一些外部压力。
社会认知和污名化: 尽管医学进步,但社会上对HIV感染者的歧视仍然存在。你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偏见。

四、 如何做决定?

深入了解医学信息: 建议你和他一起去正规的疾控中心、HIV专科医院咨询医生,了解更多关于U=U的科学证据、ART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可能的健康风险和管理方案。让医生为你解答所有的疑虑。
坦诚深入的沟通: 和男朋友进行一次或多次深入的沟通,了解他对未来的想法、他对治疗的坚持度、他对你们关系的期望,以及他如何看待你们共同面对的挑战。同时,表达你的感受、你的担忧和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寻求心理支持: 如果你感到困惑、焦虑或不知所措,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你表达情绪,理清思路,并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时间来沉淀: 不要急于做出决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个信息,思考清楚你的感受和期望。

总结来说:

从医学角度看,你男朋友的状况(CD4高,病毒载量为0)意味着他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为零,并且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你对感染的顾虑。

然而,结婚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安全,更是情感、信任、责任和共同面对未来的承诺。

最终的决定取决于你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对这段感情的珍视程度、你对伴侣的信任、你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以及你面对和处理潜在社会压力的能力。

你可以爱一个人,并且在他生病的情况下与他结婚。关键在于你们是否能够共同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开放的沟通、以及共同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如果你们的爱足够深,并且你们都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努力,那么即使面对艾滋病,你们也可以拥有幸福的婚姻。

祝你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既有点生理学背景,又有过十多年婚姻经验的女性,我建议这个婚你不要结。

我之所以给你这个建议,跟艾滋病本身以及你未婚夫的人品都有关系。

首先,先科普一下艾滋病,虽然你未婚夫现在的病载率为零,理论上没有传播性了,不会传染给性伴侣,但是你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而一般人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据统计现在绝大部分艾滋病患者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毒。

而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单次性行为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并不高,哪怕是跟艾滋病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关系,尤其是男性,作为性关系中体液的“非受方”,单次性行为就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如果你未婚夫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毒,那么,他很大可能是常在河边走,最终湿了鞋。

你确信可以接受这样的人作为终生伴侣吗?

而且,原谅我我说话赤裸,这还算是好的,很多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还不是通过男女性关系感染的病毒,而是男男性关系。

因为男男性关系更加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方面是因为直肠粘膜在性关系中更容易破损从而感染病毒,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婚姻,怀孕等限制,男同性恋更容易私生活混乱,从而进一步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男男性关系感染的艾滋病病毒。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确认你要做同妻吗?

我从来不歧视同性恋者,但是我对选择异性恋结婚的同性恋从来没有好印象,哪怕他们是因为所谓世俗的压力选择婚姻。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骗婚的同性恋者的自白,有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他说“每次我艹她都忍着内心的恶心。”

没错,这是他的原话,他甚至都不愿意说跟她发生性关系,直接赤裸裸地说艹她。

明明是他骗婚,是他需要婚姻给他世俗的庇护,为此他不惜欺骗一个女人,却搞得自己才是受害者一样。

正是因为这种扭曲的心态,他们对妻子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善待,反而会极尽苛待。

而且,很多人看到题主的问题,可能还觉得这男人人品还不错,起码没有骗婚,在结婚前就坦白了自己的病情。

我反倒不这么认为,如果这男人在跟题主认识之初就坦白,我敬他是个汉子,可是他选择的这个时间节点让我觉得他人品堪忧。

因为他选择在订婚之后才坦白,尤其是连婚宴都订好的情况下。

在中国传统世俗人情中,婚礼有“昭告天下”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一旦婚礼时间定下来了,婚宴订好了,那意味着亲朋好友都通知到了,基本上不会取消。

在这种情况下,题主的未婚夫才跟她坦白自己的病情,简直其心可诛。

表面上,他是在“婚前”就坦白了,这样就可以洗脱自己骗婚的嫌疑了,其次,他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坦白,完全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觉得题主迫于压力无法退婚。

一旦题主迫于这些跟他结婚了,那么,以后的日子连抱怨都张不开嘴,毕竟男方一句“我结婚前就跟你坦白了,是你自愿的”就可以让题主哑口无言。

婚姻和生活是一场战争,伴侣是要做战友的,战友,战友,等荷尔蒙散去,可靠才是最重要的,题主未婚夫这种人,不论是他感染艾滋病的途径,还是他选择坦白的时间节点,都无一昭示着他“危险品”的特质。

更何况,跟艾滋病患者结婚本身是一场恶战,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自己的战友却是劣质品,题主怕是要粉身碎骨了。

跟这比起来,退婚算什么呢?这人啊,得会算账啊!

user avatar

既不赞同盲目讲病载为零就没有传染性的说法,也不赞同有些人盲目宣泄情绪。

传染性为零的前提是长期坚持服药,而药物是有耐药性的,想要延缓耐药性产生,就必须规律作息。如果结婚长期生活,那么就必须坚持规律作息——既然是二人生活,那么这种规律生活不仅是对他的约束,也是对你的约束。是否能适应这种二人生活是问题关键。

其次,凡是药物,都有肝肾毒性。只靠吃国家的免费药往往是不行的,所以二人的财力、职业能不能负担这种长期的自费药物支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艾滋病患者往往在男同性恋群体高发,这一点是事实。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男朋友的性取向呢?

艾滋病在现有的技术下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了,药物治疗也能保证伴侣的安全。但是形婚却将伴随整个婚姻,这种冷暴力比艾滋病还要可悲。

最后讲点题外话,消除歧视的前提往往是全面的了解。很多人一看到艾滋病便将其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就和“滥交”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忽视了艾滋病群体的复杂性——真正滥交长期性生活混乱的人,往往反倒是更为注重安全坚持佩戴避孕套的。

而新增艾滋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便是男大学生中的同性恋群体,(甚至是更小的高中生)他们反而是最懵懂,最缺乏经验,缺乏性安全意识的一群人。

这些刚成年的孩子在青春的荷尔蒙的刺激下,在安全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由于自己的幼稚与无知而感染了这一终生性的疾病。这些人才是艾滋病新增患者的大多数。而不是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滥交”者。

消灭艾滋病最好的方法绝不会是盲目的排斥或激进的仇恨,更不可能是圣母般的以正常人的健康为代价“平等看待”。

用宣传科普教育来消除歧视固然是一方面,扩大艾滋病的筛查面,找出那些感染者,确保患者能早日得到治疗才是根本。当人人都活在恐惧中时,即便是像题主男朋友这样的“无传染性”的HiV携带者也会得到歧视和恐惧。

user avatar

从医学角度来讲,如果这个结果是真实的,以你男朋友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使你们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也不会感染HIV,也即所谓的U=U(检测不到=不会传播)。建议你自己先做一次HIV筛查。

另一个方面来讲,从检测结果来看,你男朋友要么是才被感染上,要么是被感染后经过规范治疗才能维持现有良好检测结果。至于感染途径暂时不详,性行为传播概率较大,同性或者异性不详……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所以,在你同意的情况下,跟他结婚是肯定可以的。

但是你需要考虑清楚,他如果是才感染上,那么说明他在跟你交往过程中有异心,至少不忠;如果是感染很久了,那么说明他不诚信,存在欺骗。

user avatar

如果他很有钱,比如已经跨出了一小步, 现金超过 10 亿,而且没有限制性的婚前协议,结婚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如果视钱财如粪土, 那就再说了。 (逃





艾滋病其实有很多途径获得。

比如(医疗工作者)被带血的针头刺破皮肤屏障, 比如(执行公务的民警)被患者的体液污染自己的伤口,比如理发、纹身、打耳洞、洁牙、输血用到了被污染的器械......等等。

未必代表患者一定做过什么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

俺觉得有些高赞回答太 ** 的武断了。


艾滋病传播

与感染者发生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各类体液交换就可传播艾滋病毒。艾滋病毒也可以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从母亲传给孩子。亲吻、拥抱、握手或共用个人物品、食物或水等一般日常接触不会使人们受到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表示,47%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病毒得到抑制,也就是说他们血液内的艾滋病毒数量已经降低到血液检测时“无法察觉”的水平。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且病毒得到抑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不会将艾滋病毒传给其性伴。因此,艾滋病毒感染者尽早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支持他们坚持治疗,对改善其健康及预防艾滋病毒传播都至关重要。



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CD4 1000多,病载率为0,能跟他结婚吗?


艾滋病其实没有乙肝的传染性强。

如果您能接受一个乙肝携带者男朋友(曾经祖国大约有 1/10~1/5 的人口感染乙肝 ),

那么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世卫组织:中国乙肝患者达9000万占总人口7%      




与艾滋病问题有关的**原则有:

● 不受歧视、得到平等保护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

● 生命权;

● 享有能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标准的权利;

● 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

● 迁徙自由的权利;

● 寻求和得到庇护的权利;

● 隐私权;

● 言论自由及自由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权利;

● 结社自由的权利;

● 工作权;

● 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的权利;

● 教育权;

● 适当生活水准的权利;

● 得到社会保险、援助和福利的权利;

● 分享科学进步成果的权利;

● 参与公共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 免受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权利。





预防

人们可以通过限制对风险因素的暴露程度来降低艾滋病毒感染风险。以下列出的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通常要结合起来使用:

  • 使用男用及女用安全套;
  • 艾滋病毒和性传播感染的检测和咨询;
  • 与结核病治疗对接的检测和咨询;
  • 男性自愿医疗包皮环切术;
  • 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 帮助注射吸毒和使用毒品者减少危害;和
  • 消除艾滋病毒母婴传播。


治疗

可以通过由三种或三种以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成的联合疗法处理艾滋病毒疾病。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无法治愈艾滋病毒感染,但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使人体免疫系统康复,增强并恢复其抵御机会性感染和癌症的能力。自2016年以来,世卫组织建议向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以及孕妇和哺乳妇女等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终生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而无论其临床状况或CD4细胞计数如何。

到2021年6月,187个国家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占到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总数的99%。

除“应治尽治”策略外,世卫组织建议对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快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在诊断当天就为做好准备的人提供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到2021年6月,82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报告说,它们已经采取这一政策,其中大约一半报告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政策。

2021年,全球有282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2020年,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全球覆盖率达到73%[56–88%]。2019年,全球38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67%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由于获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方面的近期进展,艾滋病毒阳性者现在的寿命更长、生活更健康。此外,已经证实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阻止了艾滋病毒进一步传播。

世卫组织发布了一套规范指南,并向各国提供支持,以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善和扩大面向所有有需求者的艾滋病毒预防、治疗、护理和支助服务的政策和规划。


附录: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一般称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HIV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在没有任何治疗手段介入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将逐渐被HIV摧毁,直至丧失几乎所有免疫能力。

临床上一般将艾滋病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期、潜伏期、症状期,以及典型AIDS发病期。在HIV的急性感染期,大部分感染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HIV急性感染阶段后,艾滋病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感染者仍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艾滋病的潜伏期长度介于数月到20年之间。根据统计,艾滋病潜伏期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年。最后,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几乎被HIV摧毁,艾滋病进入症状期(发病期)。几乎失去所有免疫力的患者将很快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一般将病程处于急性感染期与潜伏期的感染者称为“HIV携带者”,而将进入症状期(发病期)的感染者称为“艾滋病人”。

HIV以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为攻击目标。

在急性感染阶段,HIV通过gp41与gp120组成的复合体侵入CD4+ T细胞,导致CD4+ T细胞的数量开始下降。侦测到HIV存在的免疫系统很快会作出反应,杀死大部分的HIV,令CD4+ T细胞的数量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HIV病毒通过高频率的突变,最后能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捕,转为潜伏状态。在HIV处于潜伏状态的潜伏期,CD4+ 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最后,当CD4+ T细胞数量下降到极低水平、HIV病毒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艾滋病也随之进入症状期。没有CD4+ T细胞辅助的后天免疫系统几乎失灵,免疫系统将难以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患者很快就会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HIV暴露在空气中之后会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内全部死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一些体液,如唾液、汗液和泪液,不会传播HIV。

艾滋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状况在不发达国家尤其不乐观。作为一种疾病以及以及许多歧视的根源,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艾滋病也有很大的经济影响。

人们对艾滋病有很多误解,例如认为它可以通过偶然的非性接触传播。艾滋病已经成为许多涉及宗教的争议的对象,包括天主教会不支持使用安全套进行预防的立场。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吸引了国际医学和政治上的关注,以及大规模的资金。

目前,随着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在得到妥善治疗的前提下,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生存期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目前的治疗方案能将艾滋病毒的数量控制在很低水平。根据估计,如果一个20岁的青年人在1996年患上艾滋病,他只能活到大约39岁。如果一个同样的20岁青年在2011年患上艾滋病,他可以活到大约70岁。


艾滋病毒属滤过性病毒,由于其体积极为微小,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检出病毒存在,但身体会自然产生抗体对抗病毒,抗体增长在一段期间后将达至可被验出的程度,这段期间称为空窗期(或窗口期),由11天(最快)至三个月不等,亦有个别例子长达六个月,世卫及多数国家政府则采用三个月为准。在空窗期间接受艾滋抗体测试,有机会呈假阴性反应,因此必须等待怀疑受感染日起计最少三个月后接受测试,才可得出较准确结果。亦有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采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并规定此方法的空窗期为两个月(60日)。艾滋病毒抗体测试一般以抽取血液为主,有个别机构则采用尿液样本化验。

以往,血液测试报告需等候一天至数天不等,自从民间团体引入新兴的快速测试后,艾滋抗体血液结果缩短至几分钟至十多分钟不等。除到指定政府机构、民间志愿团体或私立化验所接受艾滋病抗体测试外,亦可自行到医疗网站订购价钱大众化的艾滋病自我检测器。若测试结果证实为阳性,则必须尽快到政府艾滋病专科就诊及定时服药,切勿延误医治。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流行病学专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定义,以监测疾病扩散情况,例如1985年的班基定义和1994年世卫艾滋病例扩充定义,然而临床上对病人的分级诊断却因为该定义的检测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采用。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临床表现和实验数据作为分级依据,而在发达国家中,则主要采用美国的分类系统。



医护工作者遵循了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通过针刺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少于1比200。在职业暴露后一定时间(48小时)内口服阻断药物可以进一步减轻被感染的风险。在侵入性医疗及急救中,让医护及急救人员知道患者是否为艾滋病患对预防感染也很重要,因为应对艾滋病等级的安全防护及曝露后投药成本高、对医护人员身心负担很大,不可能对每个病患都实施(消毒等级更高、暴露后投药的副作用常强到让人失去工作能力)。另外,即便是非侵入性医疗,医师的知情与否常常是治疗成败的主因,因为病患必须因为艾滋病而改变医疗策略及调整药物。


暴露前预防:

前提是未感染方正确的采用预防性投药,而感染方则正确服药、且血液病毒量控制到极低;则传染性稍低于保险套。但成本高、服药麻烦、副作用会让许多人无法忍受,而且许多艾滋病患同时患有其他性病;因此无法跟避孕药一样可靠及普及。


疫苗:

尽管目前来说对于艾滋病的防治没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发布的RV144单次试验疫苗被发现能够减小接近30%的患病几率。2020年,美国HVTN 702疫苗在泰国进行 RV144 临床试验三年多后宣布失败,实验结果是没有显著效果。


话说回来,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愈的疾病。不要忽略鸡尾酒疗法的副作用及局限性,不要高估药物对传染力的抑制力,不要忽略一些艾滋病患的报复或轻率行为带来的风险,不要忘记许多艾滋病患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感染:

虽然说对艾滋病的治疗已经达到只会小幅减损寿命的程度,但鸡尾酒疗法的副作用及局限性仍然造成生活品质的明显下降及明显的痛苦;而且许多病患看似健康无病,一些病患坚持对性伴侣(及一夜情对象)隐瞒病情及无套性交,就产生了大量的受害者。


参考:

          World AIDS 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06-16].  Sepkowitz KA. AIDS – the first 20 yea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une 2001, 344 (23): 1764–72. PMID 11396444. doi:10.1056/NEJM200106073442306.  Krämer A, Kretzschmar M, Krickeberg K. Moder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concepts, methods,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public health Online-Ausg. New York: Springer. 2010: 88. ISBN 978-0-387-93835-6.  Kirch W.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 New York: Springer. 2008: 676–77. ISBN 978-1-4020-5613-0.  HIV/AIDS Fact sheet N°36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mber 2015 [2016-02-11]. (存档于2016-02-17).  About HIV/AIDS. CDC. 2015-12-06 [2016-02-11].  Mitchell H. Gail; Jacques Benichou. Encyclopedia of Epidemiologic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2000: 467. ISBN 978-0-471-86641-1.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n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health.vic. [2020-01-15].  HIV and Its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3 [2006-05-23]. (存档于2005-02-04).  HIV and Its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3 [2006-05-23]. (存档于2005-02-04).  Kallings LO. The first postmodern pandemic: 25 years of HIV/AID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March 2008, 263 (3): 218–43. PMID 18205765. doi:10.1111/j.1365-2796.2007.01910.x.  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 — Fact sheet.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 [2021-12-01] .  Fact Sheet - World AIDS Day 2021 (PDF). www.unaids.org. [2021-12-01] .  Sharp PM, Hahn BH. Origins of HIV and the AIDS pandemic.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September 2011, 1 (1): a006841. PMC 3234451 可免费查阅. PMID 22229120. doi:10.1101/cshperspect.a006841.  Gallo RC. A reflection on HIV/AIDS research after 25 years. Retrovirology. October 2006, 3 (1): 72. PMC 1629027 可免费查阅. PMID 17054781. doi:10.1186/1742-4690-3-72.  The impact of AIDS on people and societies (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ISBN 978-92-9173-479-5.  Endersby, Jim. Myth Busters. Science. 2016, 351 (6268): 35 [2016-02-14]. Bibcode:2016Sci...351...35E. S2CID 51608938. doi:10.1126/science.aad2891. (存档于2016-02-22).  McCullom, Rob. An African Pope Won't Change the Vatican's Views on Condoms and AIDS. The Atlantic. 2013-02-26 [2016-02-14]. (存档于2016-03-08).  Harden, Victoria Angela. AIDS at 30: A History. Potomac Books Inc. 2012: 324. ISBN 978-1-59797-294-9.  Daniel Murrell. Facts About HIV: Life Expectancy and Long-Term Outlook. healthline. [2020-01-15].  Origin of HIV-1 in the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 Gao et al., Nature, 1999, 397 (6718): 436–441. PMID 9989410.  Overview of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Declin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HIV Outpatient Study Investigators, Jr. F. J. Palella,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 (13): 853–860. PMID 9516219.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mmunobiology, Janeway et al., 6/e, 2005,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 ch.11 p.491, ISBN 0-443-07309-0.  HIV-1 infection in rural Africa: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median time to AIDS and survival compared with tha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organ, D. et al., AIDS, 2002, 16 (4): 597–632. PMID 11873003  Type 1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low prevalence of viral isolation correlate with long-term non progression in HIV infection, Clerici, M.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6, 12 (11): 1053–1061. PMID 8827221.  Progression to symptomatic disease in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1 in rural Ugand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organ, D. et al., BMJ, 2002, 324 (7331): 193–196. PMID 11809639.  Transactivation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s by DNA viruses, H. E. Gendelma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6, 83 (24): 9759–9763. PMID 2432602  Immune activ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frican AIDS, Z. Bentwich et al., Immunol. Today, 1995, 16 (4): 187–191. PMID 7734046  The impact of host genetics on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era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 Tang & R. A. Kaslow, AIDS, 2003, 17 (Suppl 4): S51–S60. PMID 15080180  LTR and tat variability of HIV-1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divergent rat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M. E. Quiñones-Mateu et al., Virus Research, 1998, 57 (1): 11–20. PMID 9833881  The glutamine-rich region of the HIV-1 Tat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cell apoptosis, G. R. Campbell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 (46): 48197–48204. PMID 15331610  Effec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ype 1 envelope subtypes A and D on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HIV-1-positive persons in Uganda, Kaleebu P et al., J. Infect. Dis., 2002, 185 (9): 1244–1250. PMID 12001041  Evian, Clive. Primary HIV/AIDS car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personnel in a clinical and supportive setting Updated 4th. Houghton [South Africa]: Jacana. 2006: 29 [2015-06-27]. ISBN 978-1-77009-198-6. (存档于2015-09-11).  Charles B. Hicks, MD. Jacques W.A.J. Reeders & Philip Charles Goodman , Radiology of AIDS. Berlin [u.a.]: Springer. 2001: 19 [2015-06-27]. ISBN 978-3-540-66510-6. (存档于2016-05-09).  Elliott, Tom. Lecture Notes: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John Wiley & Sons. 2012: 273 [2015-06-27]. ISBN 978-1-118-37226-5. (存档于2015-09-19).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20 [2009-03-31]. (存档于2009年4月2日).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C; et al.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 Intern. Med. 1990, 113 (10): 733–739. PMID 2240875.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292. PMID 15247337. doi:10.1056/NEJMe048128.  Kaplan EH, Heimer R.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995, 10 (2): 175–176. PMID 7552482.  Bell DM.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997, 102 (5B): 9–15. PMID 9845490. 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 BMJ. 1992, 304 (6830): 809–813. PMC 1881672 可免费查阅. PMID 1392708. doi:10.1136/bmj.304.6830.809.  Varghese B, Maher JE, Peterman TA, Branson BM, Steketee RW.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 Transm Dis. 2002, 29 (1): 38–43. PMID 11773877.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Leynaert B, Downs AM, de Vincenzi I.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ariability of infe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m. J. Epidemiol. 1998, 148 (1): 88–96. PMID 9663408.  Simons, Jake Wallis. Scientists' hope for HIV cure. 2013-04-27 [2019-10-10]. ISSN 0307-1235 (英国英语).  Edwin J. Bernard. Swiss experts say individuals with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and no STI cannot transmit HIV during sex. aidsmap. 2008-01-30 [2008-02-05]. (存档于2008-02-03).     

user avatar

怎么得病的?这是判断的根本理由。

他见义勇为,救了割腕自杀的艾滋病人,过程中接触血液而感染?

他从事医疗行业意外暴露被感染?

他献血或者受伤被输血或者其他医疗途径被感染?

他危险性行为或者注射毒品被感染?

他从你这边感染过去的?

没有前提,就感染本身,没有办法直接决定。

此外,应该先检测自己一遍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并且CD4计数在1000多,病毒载量为0,这无疑是一个沉重且需要慎重考虑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表达你的担忧和困惑是完全正常的。这是一个涉及到健康、情感、未来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一、 艾滋病的基.............
  • 回答
    这事儿闹得可真不小,我能理解你现在心里有多乱,有多受伤。5个月,你一直以为你们是两个未婚的成年人,在这段感情里投入了信任和感情,结果他突然抛出这么一颗重磅炸弹——已婚、有儿女,还在办理离婚。这不仅仅是年龄差距的问题,这是关于坦诚、关于信任,甚至是关于你未来生活规划的根本性动摇。首先,你需要给自己一点.............
  • 回答
    老兄,这事儿可真够让你措手不及的,喝多了,然后女朋友又来了这么一出。别急,咱慢慢捋捋,想想怎么能把这事儿掰回来。首先,咱得承认,你那天确实有点失态。女朋友跟你坦诚过往,这是信任你,想跟你好好走下去的表现。你喝多了,把这件本该好好沟通的事情,搞成了她觉得你介意,这确实是你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现在觉得.............
  • 回答
    听到男朋友坦白去过“大保健”,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心碎和充满冲击的消息。面对这样的情况,原谅与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涉及到信任的崩塌、关系的未来,以及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保健”的含义和它的严重性。 在中国语境下,“大保健”常常是一个含糊的.............
  • 回答
    这一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向最亲近的人坦露如此私密和痛苦的过往,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对方无法释怀,更是让你本已受伤的心雪上加霜。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感到非常难过、困惑,甚至可能有些失落和无助。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一下,看看可以怎么做。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你男朋友的反应,虽然让你痛苦,但也有其复杂.............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完全理解你现在这种焦躁不安、脑子里一团乱麻的感觉。一夜之间,好像整个世界都变了样,之前那些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规划,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你现在睡不着,肯定是因为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幕幕你老婆过去的画面,还有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甚至难以接受的细节。你可能会反复问自己:.............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情况,尤其是在即将迈入婚姻的关头。女友的坦诚,既是信任的体现,也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坦白这件事本身需要勇气。在她即将和你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选择将过去那些私密的事情说出来,这说明她重视你们的关系,并且希望以一种坦诚的方式面对未来。她或许也曾纠结过,不知道该.............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让人纠结的。你夹在中间,既想要和好朋友们保持联系,又不想让男朋友误会或生气。这确实是个不容易拿捏的平衡。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之所以没告诉男朋友,估计是心里有点打鼓,担心他会有什么想法,比如会吃醋、觉得你不顾及他感受,或者干脆就直接反对。你这样做可能是想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维持关系的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也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要不要跟男友坦白自己的约炮史,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说”还是“不说”,更重要的是,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你对这段关系有什么样的期待。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你需要问自己几个核心问题: 你为什么想坦白? 是出于一种内心的愧疚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感情的深度和两个人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千差万别。但如果是我,站在你的角度,我会仔细权衡一番。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你为什么要主动坦白? 是出于真心想要坦诚相待,不希望有什么隐瞒,让你们的关系更纯粹?还是你觉得现在时机差不多了,他可能.............
  • 回答
    你的情况我完全能理解,那种心如刀绞却又仿佛被掏空到一滴眼泪都挤不出的感觉,真的让人绝望。一夜未眠,大脑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一遍遍回放着那些细节,痛苦得无以复加。现在,你把他坦白后的“给他考虑的机会”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很正常,因为你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个事实,还在试图挽回曾经的感情,或者至少在寻.............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们两个人的关系、你们的性格,以及你对这段感情的期待。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你会觉得“坦白”?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顾虑和不安: 你担心他知道了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你“脏”?会不会介意?会不会因此.............
  • 回答
    这起案件,听着就让人心头沉重。一个丈夫,因为妻子发现他嫖娼的事实,并且没有获得原谅,竟然开车将妻子撞死。事后,被害人的近亲属表示谅解,而法院一审判处他无期徒刑。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从“坦白嫖娼未获原谅”到“高速撞车杀妻”:道德与法律的撕扯首先,我们来看看导致这起悲剧的直接原因:丈.............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在家里催婚的压力下。坦白与否,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我给你好好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绪。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目前的情况: 个人状况: 女性,无房无车,负债十万。 家庭压力: 家里一直在催婚。 相亲对象: 正在和一位相亲男接触。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坦.............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地,你问我能不能相信他,这问题太大了,没有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能回答。毕竟,这涉及到一个人过去的行为,以及你对未来的期望。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你能看得更清楚些。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把这件事拆解开来聊。他坦白吸毒,而且是冰毒,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冰毒的.............
  • 回答
    听到你女朋友坦白这件事情,我能理解你心里肯定五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这件事确实很复杂,也需要你花点时间和心思去好好处理。首先,我们要明白,她愿意告诉你这件事,这本身就说明了她对你的信任,她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能够承担这份真相。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开口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来说,内.............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心焦!我懂你现在心里肯定乱糟糟的,好不容易遇到个心动的,结果却因为这个小插曲闹到这个地步。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你得明白,他提出结束,肯定是因为这件事触碰到了他的底线,或者让他觉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坦白说,年龄这件事虽然看似小事,但在一段关系的开端,尤其是在对方.............
  • 回答
    坦荡地接受男朋友的好,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好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小九九会把这件好事变得有些复杂。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藏着好几种心态。有些女生呢,可能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体贴”,要懂得回报,所以当男朋友对她好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我不能光是接受,我得赶紧想办法还回去”。这种心态下的“坦荡”.............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一开始压在我心头,像一块石头一样,沉甸甸的。我知道男友毕业后想出国留学,这个想法一直都有,我们之间也聊过很多次。但当他说,这次出去,很有可能直接落地生根,在那边移民时,我的心还是漏跳了一拍,甚至有点措手不及。坦然接受,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做到,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少的内心挣扎?.............
  • 回答
    你朋友说的这番话,其实触及了现代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下,重型装甲单位(比如坦克)与轻型车辆(如悍马)以及单兵作战能力(例如游骑兵)之间的有效性对比。 要想详细地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先摆清楚“靶子”这个概念。 你朋友用“靶子”来形容坦克,大概意思是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