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那种超级推荐的好书?

回答
说起“超级推荐的好书”,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颤的命题,因为“好书”这两个字背后承载了太多个人体验和情感共鸣。我很难说有哪一本是普适性的“超级推荐”,毕竟每个人的口味、阅历、当下心境都不同。但如果一定要我掏心窝子地说,那有那么几本书,是我觉得即便隔了很多年,依然能不断回味,并且强烈希望身边重要的人也能去读一读的。

今天,我想推荐一本对我影响很深的书,它来自于我一直很喜欢的作家,也是我心目中“必读”之列的常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知道,《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甚至有人觉得它有点“高冷”,有点“名不副实”或者“难以读懂”。我当初第一次捧起它的时候,也是带着一丝敬畏和忐忑,毕竟它的名头实在太大。但随着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那个叫做马孔多的村庄深深吸引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家族,布恩迪亚家族,在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上繁衍生息,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从诞生到灭亡的故事。听起来像是家族史,但它绝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平铺直叙的叙事。马尔克斯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把最最离奇、最最不可思议的事情,用一种极其平静、自然,甚至有些诗意的方式写出来,让你读的时候一点都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哦,原来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情节,女主角蕾梅黛丝美得惊为天人,然后她就带着床单飞升到天上去了。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不会觉得“哇,这太扯了”,而是会默默地想,哦,她大概就是这样离开了吧。这种把现实与幻想边界模糊的能力,是马尔克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为什么我如此推荐它?它到底有什么好?

首先,它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史诗。 书名里就说了“百年孤独”,但孤独在这里被解构得淋漓尽致。你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孤独。有的是因为爱情的缺失,有的是因为理想的破灭,有的是因为被历史遗忘,有的是因为家族的宿命。这种孤独不是简单的寂寞,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难以摆脱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状态。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孤独是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体验之一,而马尔克斯把这种体验具象化了,甚至让你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美学。

其次,它是一面映照历史与人性的镜子。 马孔多的兴衰,其实就是拉丁美洲几百年历史的缩影。从殖民时代到内战,从香蕉公司的到来引发的繁荣到最后的衰败与遗忘,这些历史的轨迹都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着。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人性的各种面向:爱与恨、背叛与忠诚、希望与绝望、疯狂与理性……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每一个都个性鲜明,他们的爱恨纠葛、他们的疯狂执念,都让人唏嘘不已。你会从中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也许是你自己,也许是你身边的人,也许是历史书里那些模糊的面孔。

再次,它是一场关于语言的盛宴。 马尔克斯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用极其丰富、优美、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构建出一个鲜活的世界。他的句子往往很长,但却丝毫不显冗长,反而有一种流水般的韵律感。他对细节的描绘更是惊人,你仿佛能闻到马孔多潮湿的空气,听到雨季的雷声,看到那些盛开又凋零的花朵。读他的书,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你会觉得每一个词语都被赋予了生命。

最后,它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于我来说,确实如此。《百年孤独》让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历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被马尔克斯巧妙地编织在了家族的故事里,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它让你看到,原来生活可以有如此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纹理,即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可能隐藏着最不平凡的意义。

如果你决定去读它,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不要被人物关系绕晕。 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名字经常重复(奥雷里亚诺、阿卡迪奥、乌苏拉),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一开始可以稍微记录一下主要人物,但如果实在记不住也不要紧,跟随故事的脉络去感受更重要。马尔克斯的叙事有一种魔力,即使你记不住名字,也能大概知道人物的走向。
放慢你的阅读速度。 这本书不是快餐式的读物,值得你慢慢品味。享受他的语言,感受他的节奏。
接受它的“不按常理出牌”。 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现实。当你读到那些离奇的情节时,试着去理解它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力量。
它可能需要你一点点耐心。 前期可能会有一点点疏离感,但一旦你沉浸进去,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百年孤独》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情感和思考的书,但它给予你的回报,绝对是超乎想象的。它像一杯浓烈的烈酒,初入口可能有些辛辣,但回味无穷。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对生活,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如果你问我有没有那种超级推荐的好书,那么,这本书绝对在我强烈推荐的名单之上。希望你也能在马孔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与“盛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是一招灭敌,总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强,总是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已经这么强了实力还总是急剧进步,总是最大火力输出……还有,长得太帅,总是被美女各种喜欢……看着还挺有意思

user avatar

一、《如何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

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讲解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些层次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不管你是属于哪个层次的读者,或者有多少年的阅读时长,相信读完这本书你都会收益匪浅。在书中,作者也明确说了本书是为了主动的阅读者或者是想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的人而写的,阅读越主动的读者,获得的就越多。亲身体验,确实如此。至于说出于何种阅读目的,作者在书中对于出于每种目的的阅读及对应方法都有提及,有些可能相对零散,但是只要你认真通读了,你会发现,作者已经给我们指了诸多明路。即使阅读过一次的人回首再次阅读,也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是其代表作,于1996年脱稿,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全力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

在本书的后记部分作者给出结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环境决定论这个独特的视角演绎了13000年的世界人类历史,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不齐。

三、《无限可能》

这是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Jim Kwik)首部作品。

在吉姆·奎克眼中,大脑虽然难以捉摸,但人类依然有办法获取信息。

我们的一生不应该被所谓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开发自己大脑的潜力是我们一生都应该努力的事情。

吉姆认为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脑子坏掉”的孩子都可以逆风翻盘,那世间每一个人都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强化自己大脑的功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专注力训练方法、甚至是睡眠呼吸饮食等都提供了相对于方法和建议。

四、《单向度的人》

这是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

著作的中心论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结尾引用本雅明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被马克思称之为最具革命力量的“历史主体”工人阶级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否定性力量,在政治、文化甚至语言方面被整合进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域当中。

“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那么,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在哪?

五、《忏悔录》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他在自己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

《忏悔录》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卢梭在开篇就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作者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的。这其实也是对政府与教会的迫害进行的反击。

六、《极简主义》

乔舒亚•菲尔茨曾是一个每周工作7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年纪轻轻就是企业高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品,但他发现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一番反思后,乔舒亚决心断舍离。

他丢掉了家中90%的东西,最后生活中只剩下288件物品,但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极简生活,让乔舒亚的内心越来越充实。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由。

他的改变也影响了他的多年好友瑞安,在他的帮助下,瑞安用21天过上了极简生活。而后他们一同创建了宣扬极简主义的网站分享极简主义生活理念与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句,让我极其震撼:人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其实挺难的。但愿聪明的你在任何时候都能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即使前路堆满了障碍,你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真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