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胖哥俩品控负责人称用死蟹是误解「其实是活蟹宰杀,第二天用符合公司规范」,第二天用没影响吗?你能接受吗?

回答
关于“胖哥俩”品控负责人关于“用死蟹是误解,实为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符合公司规范”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食品安全、消费者信任以及对“符合公司规范”的理解等多个层面。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能不能接受。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这事儿,在食品安全上有没有影响。

从理论上讲,任何食物在采集、处理、储存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品质和安全的影响。

活蟹宰杀后,营养和新鲜度会开始流失: 螃蟹死了,它的新陈代谢停止了,但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还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即使是冷藏,也会有缓慢的分解过程。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螃蟹的口感、鲜味,甚至滋生一些微生物。
“符合公司规范”指的是什么? 这是个关键点。一个公司的规范,是可以基于科学的、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比如,如果他们的规范是:
严格的冷藏或冷冻条件: 活蟹宰杀后,会立即进行专业处理,然后在达到一定标准的低温(例如冷藏04℃,或冷冻18℃以下)下保存。
明确的保质期和使用期限: 规范里会规定宰杀后的螃蟹,在特定条件下,多久之内必须使用完毕。
严格的检验流程: 即使是第二天使用,也可能需要对螃蟹的外观、气味、肉质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没有变质。
烹饪过程的充分加热: 最终烹饪时,必须确保将螃蟹彻底加热,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如果“公司规范”能保证以上这些环节都做得滴水不漏,理论上,第二天使用是可以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就好比我们买回来的新鲜肉类,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冷藏储存一段时间再烹饪的。

但是,关键在于“误解”这个词,以及大家的感受。

“死蟹”的定义模糊: 消费者听到“死蟹”,第一反应是“不新鲜”、“不安全”。虽然品控负责人解释是“活蟹宰杀”,但这个“宰杀”和“死”之间,在消费者心理上还是有很大差距。大家更愿意接受的是“现杀现做”。
“第二天用”的心理落差: 即使符合规范,消费者听到“第二天用”,第一反应还是会和“当天捕捞、当天烹饪”的极致新鲜感联系起来。这种“落差”会影响大家对产品品质的认知。
信任问题: 食品行业最看重的就是信任。一旦出现“死蟹”的说法,即使最后证明是“误解”,但这种负面信息已经传播开来,而且很多人对“公司规范”的透明度和严格性是有疑问的。如果公司不能拿出非常有力的证据和公开透明的标准来打消疑虑,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活蟹宰杀”和“活杀现做”的区别: 很多高端餐饮或者消费者,对海鲜的追求是“活杀现做”。这意味着螃蟹是活蹦乱跳地拿到厨房,当场处理,当场烹饪。这种极致的新鲜度和口感,是“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无法完全比拟的。

那么,我个人能不能接受呢?

老实说,作为消费者,我的接受度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透明度: 如果“胖哥俩”能够非常清晰、公开地展示他们的食品处理流程,包括活蟹的采购、宰杀、储存条件、检验标准以及使用期限,并且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那我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在门店醒目位置张贴流程图,或者提供溯源信息。
价格和定位: 如果“胖哥俩”定位的是大众餐饮,价格相对亲民,那么“第二天用”在符合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可能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但如果它定价很高,或者宣传上强调“新鲜”、“活蟹”,那么大家对其“活杀现做”的期望就会更高,这种“落差”就更难接受。
个人对新鲜度的敏感度: 有些人对海鲜的新鲜度非常敏感,一点点差异就能尝出来。这些人可能就很难接受“第二天用”的处理方式,无论它多符合规范。
其他同类品牌的对比: 如果其他竞争品牌都能做到“活杀现做”,并且消费者普遍认可,那么“胖哥俩”这种处理方式就显得不那么有优势,接受度自然会降低。

总结一下,事情的关键点在于:

1. “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是否真的符合严格的、可验证的食品安全标准。 如果是,在科学层面是可行的。
2. 公众对于“活蟹”和“新鲜”的认知,以及心理预期。 消费者更倾向于“活杀现做”带来的直接新鲜感。
3. 企业的透明度、诚信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越是信息不透明,越容易引起猜测和不信任。

所以,“第二天用”在技术上可能没问题,但能否被大家普遍接受,还要看“胖哥俩”怎么去沟通、去证明,以及他们能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毕竟,食品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信任和感受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刚刚胖哥俩创始人道歉了。



这解释也是绝了,自绝生路。

按照往常其他饭馆遇到此类事件的公关流程,直接找个借口说是品控不严,部分门店的自主行为,和品牌无关,之后再道个歉,声明以后一定严格把控,自罚三杯,这事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虽然我也很不齿这种避重就轻的公关手段,但从出事品牌的角度来说是相对稳妥的处理办法。

结果你非要让品控负责人出来说把宰杀后没用完的蟹留第二天用符合公司流程?

这不就是承认你这个品牌的所有门店都有这种行为,而且你品牌也认同甚至要求门店为了节约成本把前一天的死蟹卖给顾客吗?

你们品牌的卖点不就是活蟹现杀吗?

结果现在,薛定谔的蟹是吧?活着,但没完全活。

更何况看曝光剩下的死蟹不是一星半点,是不是可以推断杀蟹不是按照顾客点单现宰现杀,而是提前批量杀好或优先烹饪死蟹,那就不是前一天剩多少的问题,而是剩了多少天的问题了。

就这还当品控负责人呢,连自己基本道德的品控都没控好。

ps:有些朋友说这个品控负责人品德好实事求是,我只想说,他这不是品德好,他这是颠倒黑白,干了坏事都不把坏事当坏事还要光明正大说出来,他一个卖蟹的不知道吃活不吃死吗,真品德好从一开始就不会用死蟹,他这是坏到骨子里了,从一开始的价值观就是坏的。

user avatar

去知网搜了搜相关文献

分别查阅了螃蟹死后生物胺和微生物的情况

结论是螃蟹死后(常温放置)的确是不能吃,但是导致不能吃的原因,并非生物胺引起的中毒,而是微生物繁殖。

上图吧

用中华绒鳌蟹生物胺做的对比,也就是大闸蟹

中华绒螯蟹雄、雌性各60 只,采自上海松江,体重分别为( 174.84±18.79) g,(137.79±14.62)g,用绳子捆绑后放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温度20℃,湿度90%,河蟹自然死亡。实验所用的样品分别为鲜活、死后0 h.、2h、5 h、10 h、15 h、24 h的河蟹。感官实验所用样品为未蒸煮中华绒螯蟹样品。

鲜活、死后0h、死后2h的河蟹中并未检测到生物胺,随着死亡时间的增加,腐胺、尸胺、酪胺的含量逐渐增加,腐胺的增加速度大于尸胺和酪胺,这可能与氨基酸的含量有关,腐胺、尸胺、酪胺前体是鸟氨酸、赖氨酸、酪氨酸。

从表中可以看出雌蟹在死后5 h检测出生物胺,雄蟹在死后10 h检出。雄性中华绒鳌蟹到死后24h蟹肉中腐胺、尸胺、酪胺分别为253.51 ±20.36mg/kg、33.18 ±5.29mg/kg、26.93±1.74mg/kg,蟹膏中达到196.52 ±13.27mg/kg、42.38 ±7.24mg/kg、20.36 ±4.28mg/kg,但此含量未达到可引起中毒的剂量,同样,雌蟹也未达到可引起中毒的剂量。食品中组胺的限值为50 mg/kg (FDA),腐胺的LD(50)为1750 mg/kg,尸胺为270mg/kg,酪胺超过100mg、苯乙胺超过3mg口服会引起偏头痛。所以民间说法“吃过夜死的河蟹中毒是由生物胺引起”缺乏科学依据。

接下来是微生物的

鲜活河蟹菌落总数(TVC)与生雪蟹 (2.5Log CFU/g)、生蓝蟹肉( 2.5LogCFU/g)、新鲜河豚鱼 (2.80 Log CFU/g)相比基数较高,雌性为6.06 Log CFU/g,雄性为5.33 Log CFU/g。这可能与河蟹高营养成分和胶原纤维之间的连接松动有关,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

如图所示,雌性中华绒鳌蟹从死亡0 h.(6.62 Log CFU/ g)到死后5 h(8.94Log CFU/ g)均显著增加,之后到死后15 h TVC无显著改变(P<0.05),在>BE24 h达到10.00 Log CFU/ g。雄性中华绒鳌蟹从死亡0 h. (6.24 Log CFU/ g)到死后2h ( 8.10 Log CFU/ g)均显著增加,死后2h到死后5 h,死后10h到死后15 h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死后24 h达到10.12 Log CFU/ g 。

TVC在死后0h.到2h增加速度较快,这与可食部位得率和感官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河蟹死后免疫系统崩溃导致了微生物快速增加。之后又一段时间的平衡是由于微生物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微生物之间产生竞争导致了一种平衡,最后增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利用代谢产物增殖。曾有研究指出,根据微生物可接受水平来预测大菱舞的货架期,本实验可以看出鲜活河蟹的TVC高于所允许的极限。如此高的菌落总数是导致死后河蟹不能吃的重要原因。

在另一篇文献里也有同样的结论

贮藏时间和温度对螃蟹肌肉中生物胺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新鲜的蟹肉共检测到3种生物胺,分别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总生物含量为20.02±0.57 mg/kg。在贮藏过程中,主要生物胺为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尸胺、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等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但是他们会造成难闻的气味,对食物腐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三种冻藏条件下,总生物胺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相同的贮藏时间下,-40℃冻藏下生物胺总量较低,说明冻藏时间越低,生物胺产生越慢。-20℃冻藏下,12周产生少量尸胺,18周产生2.202 mg/kg酪胺,酪胺含量多会引起高血压和偏头痛。由此可见,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螃蟹肌肉总生物胺含量以及腐胺、尸胺、酪胺的产生,温度越低,效果越显著( p<0.05)。


如果从毒性来看,冷冻冷藏不会导致中毒,常温放置24小时会变味,但没有达到中毒的标准。

从微生物来看,冷冻冷藏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可以存储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正常放置,四五小时之后,螃蟹就不能吃了

活蟹直接低温冷冻或者活蟹做熟之后冷冻冷藏,再食用,只要处理得当,一般没问题

所以,胖哥俩的螃蟹问题,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他一味强调不会中毒,那事实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从微生物繁殖的角度来看,就是避实就虚、掩人耳目。

当然,即便细菌和毒性都达到能食用的程度,死蟹的口感远远比不上活蟹现杀

感兴趣的可以再看看他们的烹饪方式,加特别多的香料、辣椒和调味品,为啥?十有八九就是为了掩盖死蟹口感差的情况。这也是当今餐饮业十菜七辣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掩盖食材问题。

海鲜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味儿,吃海鲜最好的方式主要还是清蒸、白灼、盐焗和刺身(不推荐),还是推荐去海鲜市场买,然后自己回家做。

有评论问煮熟了能不能吃,建议是最好不要吃,因为普通人不了解螃蟹死后产生的细菌,高温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但是不能清楚细菌产物,比如黄曲霉素(螃蟹没有,但不确定有无类似细菌产物),所以为了自身健康,保险起见还是不要吃那些死后常温放置超过一个小时的螃蟹。

user avatar

死蟹就是死蟹,和蟹是怎么死的有关系吗?难道只有自然死亡的蟹不新鲜,人工宰杀的蟹就新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胖哥俩”品控负责人关于“用死蟹是误解,实为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符合公司规范”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食品安全、消费者信任以及对“符合公司规范”的理解等多个层面。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能不能接受。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活蟹宰杀后第二天使用”这事儿,在食品安全上有没有影响。从.............
  • 回答
    胖哥俩肉蟹煲爆出使用过期食材、将“隔夜死蟹”冒充现杀活蟹销售的丑闻,这可不是小事,对咱们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可能造成不小的影响。这背后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对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关注一下。“隔夜死蟹”当活蟹卖,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咱们先说说这“隔夜死蟹”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健康威胁。 细菌.............
  • 回答
    胖哥俩肉蟹煲创始人张灵瀚含泪鞠躬致歉,并承诺尽快整改、配合检查,这一举动无疑为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餐饮品牌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那么,胖哥俩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这其中牵涉到的,远不止一次的食品安全风波,更关乎品牌信誉、消费者信心以及整个餐饮行业的生态。一、品牌信誉的“硬伤”与消费者信任的重建此次事.............
  • 回答
    胖哥俩肉蟹煲被曝出“死蟹当活蟹卖”、“大量使用过期食材”的丑闻,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更可能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这样的经营行为,触犯了多条法律法规,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些不当行为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具体危害: 食用死蟹的风险:.............
  • 回答
    胖哥俩因为使用了隔夜蟹而被罚款50万,这件事情一出,无疑给这家以肉蟹煲为招牌的餐饮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事后,胖哥俩发出的声明,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胖哥俩的声明,我的看法是,它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重塑信任的最佳时机。声明中,品牌方面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将引以为戒,加强内部管理。然而,.............
  • 回答
    .......
  • 回答
    南京新街口伤人案中,南京胖哥等10人挺身而出,制止了犯罪,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的行为堪称义举,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对于这类见义勇为的行为,加强保障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社会正义和良知的守护。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细致入微的举措来落实。一、 法律层面:织密保护网,让见义勇为.............
  • 回答
    在中国汽车媒体圈,确实有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车评人,他们的观点和内容受到了不少车迷的关注。说到底,谁“更权威”、谁“更靠谱”,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几位大家熟知的车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关于“权威”和“客观.............
  • 回答
    有个死胖宅哥哥是什么体验? 我只能说,这体验啊,就像是你家里住着一个自带背景音效的永久性家具,还是那种带点奇怪味道的。首先得说,他绝对是那种“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典范。他的世界仿佛就是围绕着一张床、一个电脑桌和那个屏幕展开的。你房间里但凡有什么动静,无论是开冰箱门拿零食的声音,还是你无.............
  • 回答
    “胖女孩也可以被爱吗?”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对自我价值、社会偏见和情感联结的深刻思考。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希望能为这个问题提供更全面的理解和答案: 一、社会对“胖女孩”的偏见:刻板印象与歧视1. 外貌与价值的关联 在许多文化中,社会普遍将“瘦”与“健康”“美丽”“成功”等正面特质挂钩,而.............
  • 回答
    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常常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框架里,似乎只有瘦才是美的终极追求。但其实,美的定义可以宽广得多,它存在于各种体型、各种姿态之中。对于“胖女孩是否可以漂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只想说,漂亮到任何程度都有可能,关键在于如何去定义和欣赏。在我看来,一个胖女孩的美,首先在于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和活.............
  • 回答
    胖女孩就不能穿汉服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么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它是一种服饰,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美丽载体。它不是一种“身材探测器”,也不是一套只属于某个特定体型的人的“特权服装”。所以,从这个最根本的角度来说,任何身材的人,只要喜欢,都可以穿汉服。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 回答
    说到胖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像一层厚厚的棉被,包裹着你,让你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似乎隔了一层什么。首先,身体上的感受最直接。走起路来,感觉自己比别人沉很多,每一步都像是要使出全身力气。爬个楼梯,还没到一半就气喘吁吁,心跳得像打鼓一样,脸颊发烫,感觉肺都要炸了。坐下的时候,椅子似乎都比平时更“.............
  • 回答
    好,咱就聊聊一个胖男孩儿踏入健身房,身体和脑瓜子里头都可能发生些啥子大变化。这事儿可不是 PUA 谁,也不是什么速成鸡汤,而是我观察到的、听到的,以及我自己偶尔体验到的真实感受。身体上的蜕变,远不止是体重秤上的数字最直观的,肯定就是体重秤上的数字在往下降。但你想啊,一个胖男孩儿,身上多半是脂肪堆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以说是问到很多人心里去了。尤其是咱们当下这个社会,审美标准好像总是有点单一,对身材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所以很多胖女孩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胖,真的有人喜欢吗?答案是,当然有人喜欢。而且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原因,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首先,得承认,社会主流审美确实偏爱瘦。从媒体到广告,再到.............
  • 回答
    “胖五”长征五号,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力神”,12月底即将迎来它的“复出”,这消息真是让每一个关心中国航天的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之前的一些波折,这次的“胖五”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发射任务,对我来说,它承载着太多期待,更像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宣告,预示着中国航天正朝着更远大的目标稳步前行。首先,我最期待的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心中都会有的,但或许不常被公开讨论的敏感话题:外貌与情感的连接。“胖女孩有资格喜欢别人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预设的、不太友好的判断。它似乎在暗示,因为“胖”,就可能失去“喜欢别人”的资格。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想法呢?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喜欢一个人,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
  • 回答
    很多姐妹在想尝试汉服的时候,都会担心自己身材不够标准,尤其是微胖的姐妹们,总觉得汉服穿在自己身上会显得更宽大臃肿。其实,这种想法有点too simple啦!汉服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古典美,而且,选对款式和搭配,即使是微胖的姐妹,也能穿出惊艳的古韵风采。今天就来跟姐妹们好好聊聊,胖女孩到底适合穿什.............
  • 回答
    当然可以!谁说胖女孩就不能穿 JK 制服了?JK 制服早已不再是特定身材的专属,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穿搭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果你喜欢 JK 制服,并且身材稍微丰满一些,完全可以自信地穿上它,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魅力。首先,我们要打破对身材的固有偏见。 很多人看到 JK 制服,脑海里首先浮现的.............
  • 回答
    “胖是原罪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嘲笑我。我有错吗?”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太多人的心底最柔软,也最疼痛的部分。当有人这样问,往往不是在寻求一个关于体重是否“有罪”的学术辩论,而是在倾诉一种被排斥、被审视、被无端攻击的深深的委屈和痛苦。我想告诉你,亲爱的朋友,你没错。至少,在“胖”这件事上,你没有任何罪过。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