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都能当车评人吗?对于没下过赛道的车评人你怎么看?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要说“谁都能当车评人”,那倒是未必。但要说成为一个被大家认可、有影响力的车评人,门槛嘛,确实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但也绝对不是“谁都能”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车评人”这个身份的含义。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车评人,不仅仅是能把一辆车的名字、配置、价格念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能真正理解汽车,并能将这种理解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传达给消费者。这中间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当车评人呢?

1. 对汽车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份热爱,面对枯燥的参数和复杂的机械原理,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了。这份热情会驱使你去了解更多,去钻研更深。

2. 扎实的汽车知识储备: 别以为看看外观、摸摸内饰就行了。你需要懂发动机、变速箱的工作原理,了解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对驾驶感受的影响,知道不同驱动形式(前驱、后驱、四驱)的区别,熟悉各种电子辅助系统的作用。这些都是支撑你评价一辆车的基础。

3. 敏锐的驾驶感受捕捉能力: 这是很多普通消费者无法做到的。你需要能感受到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姿态,油门的响应是否线性,刹车的脚感如何,转向的指向性准不准,底盘滤震是否到位,隔音效果怎么样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是区分好车和普通车的关键。

4. 出色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光有知识和感受不够,你得能说出来,而且说得让别人听懂、信服。你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驾驶感受,能够清晰地分析一辆车的优缺点,并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拍视频要镜头感好、表达流畅。

5. 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对比不同车型,分析它们在市场中的定位,挖掘它们背后的技术亮点或妥协之处,都能体现出车评人的深度。不只是评“好不好”,更要评“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

6.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客观态度: 这是区分一个“车托”和一个真正车评人的关键。你需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受品牌方的影响,不夸大其词,不回避问题。用户信任你,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客观性。

现在我们来聊聊“没下过赛道的车评人”这个话题。

坦白说,我个人觉得,没下过赛道,不等于他就不能当车评人,但确实是会限制他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赛道是极端环境的模拟器: 你要知道,我们日常驾驶车辆的工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相对温和的环境下。而赛道,则会将车辆的性能推向极限。在赛道上,你可以充分测试车辆的加速、刹车、过弯极限,以及车辆在高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这些都是在普通道路上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的。

赛道能暴露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一辆车的刹车热衰减情况,在赛道上可能几圈下来就很明显了;车辆的底盘在极限状态下会不会“散架”;发动机在高负荷运转下会不会出现动力衰竭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能反映出车辆在设计和制造上的功底。

赛道能帮助理解某些技术参数的实际意义: 比如,厂商宣称的0100km/h加速多少秒,在赛道上你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加速的线性度和推背感。刹车距离的缩短,在高负荷制动时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还有所谓的“转向精准”,在连续弯道中才能得到最直接的检验。

赛道能提供独特的驾驶乐趣和体验: 很多追求驾驶乐趣的人,他们购买某些车型,就是看中了它能在赛道上带来的那种人车合一的畅快淋漓。如果一个车评人没有体验过这种乐趣,他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这类车型的价值所在,也无法准确地向这类消费者推荐。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没下过赛道的车评人就不能做好车评”。

原因如下:

绝大多数消费者并非赛道玩家: 大多数买车的消费者,他们的日常需求是通勤、家用、偶尔的长途旅行。他们更关心的是车辆的舒适性、油耗、空间、可靠性、以及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平顺性。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来说,一个能深刻理解并准确评价这些方面的车评人,已经足够了。

不同定位的车型对赛道表现要求不同: 一辆主打家用舒适的SUV,你非要拿赛道性能去要求它,那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种车型的评测重点应该在于它的空间表现、悬挂的舒适性、隔音效果以及燃油经济性。一个能把这些方面讲清楚的车评人,依然是有价值的。

积累和感悟同样重要: 有些车评人可能没有下过赛道,但他们可能拥有几十年的驾龄,对各种路况和驾驶环境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试驾和对比,总结出一套自己独到的评价体系,并且能够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角度不同,价值也不同: 有些车评人可能更擅长从技术角度去分析,有些则更擅长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去解读。只要他们的评价是真诚的、有逻辑的、并能帮助到潜在的购车者,那么他们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的看法是:

对于一个想全面、深入评价一款车的性能表现,特别是那些偏向运动型、操控型的车型的车评人来说,下过赛道,或者至少有接近赛道的驾驶经验,会让他如虎添翼。他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值得信赖的评价,也能触及到普通评测难以企及的层面。

然而,对于大多数以家用、舒适、实用为主的车型的评测,或者对于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车评来说,没有下过赛道,并不一定构成硬伤。关键在于他是否能抓住这类车型消费者的真正痛点和需求,并用真诚、准确、有条理的方式去传递信息。

总而言之,车评人这个职业的门槛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一些,但要做到优秀,做到令人信服,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和不断的自我提升。赛道经验是加分项,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最终,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购车决策的,才是好车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几个亲身经历

一.

2005年的时候老同学介绍到了中国汽车报下面的《汽车族》杂志社工作。当时国内也就刚刚开始兴起车评行业没多久,谁都没做过,市面上车也没几台。传统媒体时代,那时候的媒体人能量还是很大的。各位老板们开始各显神通,去国外谈资源,当时《汽车族》谈的是美国MotorTrend的版权合作。所以,所有的工作方式,所谓的车评体系都是按照美国人的体系来的。

那个时候我的工作是一个月翻译3篇老外的文章,然后就是跟着我们测试总监,在交通部试验场做测试。测试百公里加速、制动,测试180米绕桩,测等速静音性和油耗什么的。后来渐渐的,就学会了模仿老外的样子去写评测文章。市面上,除了美式车评,还有就是大家熟悉的德系车评。

因为是女孩子,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汽车媒体。好多人都不信,解释来解释去,后来我也懒得说了,就跟他们讲:“大学在清华学的汽车工程。”不懂的也就不多问了。

如果没记错,2006年的时候新上市的车也60台左右。做这行最好的资源就是你有机会把这些车都开一遍,年底两个月为了做年度车评选,挑出最有竞争力的20多款车,折腾两个月。又测试,又拍片,又跑山路。就算你再不懂车,这样强度的集中测试,你也能把所有这些产品整的清清楚楚。

大概早期车评就是这个样子。

有意思的是,大概10年前后《Motre Trend》那边的美国编辑都陆陆续续辞职了,他们说要去网站做编辑。13年的时候,我身边的老编辑们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去网站工作。那个时候美国的老编辑们开始研究怎么拍视频的车评。到了2016年的时候,我自己也开始研究怎么拍视频。

之后我才想明白,没人能够抵抗时代的浪潮。

二.

2016年底的时候,投资人和易车撮合,把日本第一车评人中谷名彦签约到了我们公司旗下。去年一起合作了不少节目,所以有机会了解了一下日本车评行业。

相对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日本的车评届还是很传统的。说起“日本年度车”,其实只有一个机构。因为日本的车评人有一个职业化的社团,有很严格的准入制度。首先你要有足够的行业积累和经验,不到40岁都没有入场的机会。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足够有份量的推荐人,才可以入局。

中谷老师在日本车评届是非常有威望的,某田的一个高层跟我聊天,半开玩笑的说。当年他负责的一个车型,本来信心满满认为可以夺得当年大奖。谁知道中谷老师在半程的时候,突然提出了异议。结果其他车评人都一边倒的跟着他跑了。当年也是搞得他很郁闷。

宣传上,我们都说中谷老师有个EVO 8的纽北圈速记录,差一点点就成为日本第一个F1职业车手,不过后来教出来了佐藤琢磨。那他到底有多厉害呢。我再给你讲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们上山做路跑,一台拉长的A级车。到了地方,老爷爷开着车就不见了,5分钟之后看刹车片冒着白烟回来了。他摇下车窗跟我说:“你知道悬架和车架之间有个胶垫吗?这个车各方面性能不错,就是那个胶垫,用的肯定不是好材料的。”

还有一次是我们两个编辑,非让老爷爷在锐思赛道跑他们俩的改装车。老爷爷说在日本好多玩改装的想让他试车,但是他坚决不去,因为这些改装车极限性能没调校好,太危险。不过,他还是很给面子的跑了跑。跑了两圈回来用日语跟我们编辑说:“你的刹车不好。”

翻译说:“你的刹车不好。”

另一个翻译,是学汽车工程的:“不对,老爷子说的是,你的刹车油不好。”

我们编辑回头跟我说:“姐,真牛B,我的刹车皮是刚换的。确实刹车油不太行。”

不夸张的说,视频节目里能呈现出来的,也就是他1/10的功力吧。日本很多车型,在调校阶段,工程师会请老爷爷过去,让他试车给出一些建议。和他私下里聊天,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他总是爆个料,然后偷偷跟你说,别告诉别人哈。


三.

2018年底,电动车被炒做到风口浪尖。中信证券的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年会,这一屋子做的都是行业专家。有三星电池厂的,有专门研发三电系统的,有传统的底盘车身专家,剩下的就是一屋子的行业研究员。大家坐在一起面面相觑,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都是汽车行业,大家谁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我也挺尴尬,我一个被吐槽的车评人,讲什么技术发展,技术选择,未来市场……在坐的肯定都比我懂。

恰好那年Model 3刚刚在美国上市,我和同事特意去美国试了一下,还顺便试了试丰田燃料动力车Mirai,试了试比亚迪刚刚推出的宋EV500,带我闺女在美国开了开敞篷野马。我就跟所有参会的说,别的我也没有你们懂,但是可能我车开得比你们多一些,我就给你描述一下,每个车开起来、用起来都是什么感觉吧。

没想到,讲完之后台下掌声雷动。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全场唯一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发言。

四.

前几天参加福特的科技展,他们请来自己的工程师和百度车联网的大拿,给大家讲福特和百度联合开发的SYNC+系统。

虽然我们目前在终端还只是实用导航呀、语音识别呀、找歌曲呀、订外卖呀这样的功能。但是后台,双方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有所布局,可能以后车机可以成为整个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甚至与交通信号灯进行信息互通。

不过这些,看不见也摸不到。于是我就瑟瑟发抖的,私下里问了工程师一个问题:“你们号称自己是国内智能车机第一,有标准吗?怎么证明你们是第一呀?”

喜欢这样霸气自信的工程师,不过不懂的消费者,还是看不懂。

看来以后车机的评测需要一套更合理的标准,才能跟消费者描述清楚。这是车评人该做的工作。


所以你说车评人是做什么的?

你明白的,车评人给你介绍清楚。

你不明白的,车评人想办法给你弄清楚。

——————————

写在最后:

最近好多人吐槽***设计丑

说设计丑这种事,至少在我这就算了。

的确是有丑的车,但是我不会说他丑。

换个角度想一下,每个车型都是设计师的孩子,

要不是因为“家里原因”,谁也不愿意设计成那样

对着一个人说:你家孩子长得丑,还到处跟别人宣传。

反正这样的话,我是说不出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