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版《西游记》里车迟国一战,为什么孙悟空会不认得三清雕像?

回答
在《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妖魔赌斗,老君显化”中,孙悟空一行人抵达车迟国,遇到了盘踞在此的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怪。这三个妖怪假借道教神仙之名,在车迟国兴风作浪,欺压百姓,甚至将国内的僧人贬为庶民,强迫他们还俗。

为了铲除这三个妖邪,孙悟空与他们定下了赌斗之约,其中一场便是“登坛做法”。孙悟空在祭拜三清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尴尬情况:他不认得三清的雕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与信仰基础:

出身: 孙悟空乃是花果山石猴,天地所生,无父无母。他的早期生活充满了野性与自由,没有任何与人类社会宗教信仰接触的经历。
拜师学艺: 孙悟空被菩提祖师收为徒弟,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高超本领。菩提祖师是道教的传道人,虽然他教授孙悟空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但孙悟空在学艺过程中,必然也接触过一些道教的理论和概念。然而,他的核心目标是“长生不老”,对道教的神仙体系和具体形象的认知,很可能并非深入研究,更像是知识的“拿来主义”。
大闹天宫: 孙悟空被玉帝招安后,屡次被封官,又屡次反下天庭,最终大闹天宫。在此过程中,他与天庭的神仙打过交道,也见过一些宫殿庙宇,但他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反抗和破坏,而非虔诚的朝拜。他可能见过三清的画像或雕像,但未必真正理解和记住其具体形象。
被压五行山: 五百年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这五百年间,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也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然而,山下环境闭塞,他主要接触的是与他一同被镇压的妖魔鬼怪,以及偶尔经过的凡人。即使有僧人来此讲经,孙悟空也未必是出于主动虔诚去学习神仙体系的细节。

二、 道教神仙体系的复杂性与细节:

三清的地位: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他们代表着道教的“道”的三个不同阶段或显现。
形象特征: 虽然三清都是仙风道骨的长者形象,但他们各自有细微的区别。例如,元始天尊常被描绘为手持如意或拂尘,身穿素色道袍;灵宝天尊则可能手持宝剑或法印,形象更显庄重;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则常被描绘为手持金刚杵或扇子,或是骑着青牛。这些细节对于非虔诚信徒来说,往往难以区分。
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差异: 即使在道教内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对三清的描绘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使得即使是道教信徒,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准确辨认。

三、 车迟国妖道的神龛设置与孙悟空的认知盲点:

妖道的“冒充”: 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怪,虽然占据了寺庙,但他们是为虎作伥,本身并非真正的道士,更谈不上对道教神仙的虔诚理解。他们设立三清神龛,更多的是一种欺世盗名的手段,用以迷惑百姓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孙悟空的注意力焦点: 孙悟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降妖除魔,为受苦的僧人伸张正义。当他进入祭坛,看到神龛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寻找那三个妖邪藏身之处,或是判断他们的法力根基。他对这些神像的“真实性”和“身份”并没有太多考量,更别提去细究他们的细微差别了。
“官方认证” vs “个人记忆”: 孙悟空在天庭时,可能远远见过一些神仙的画像或雕像,但那是一种“官方展示”,他可能不曾近距离仔细观察过。而车迟国的神龛,是他作为凡人(或说下凡的神猴)在某个具体场合下的直接接触,这就暴露了他“见过不等于认得”的局限性。

四、 孙悟空的性格与“不认得”的戏剧性效果:

孙悟空的傲慢与自信: 孙悟空一向自视甚高,很少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这种场合下,他无法辨认出三清,自然感到尴尬和羞恼。
制造戏剧冲突: 作者吴承恩在这里设置这个细节,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一个神通广大、敢于挑战天庭的齐天大圣,竟然会认不出道教最尊贵的神祇,这形成了一种反差,也让读者感受到孙悟空并非全知全能。
突显妖道的“邪门歪道”: 孙悟空的不认得,反过来衬托出这三个妖怪的卑劣。他们用的是假神位,冒充真神,自然也无法让孙悟空这样一个“见过大世面”(尽管是以另一种方式)的仙人一眼认出。

具体场景复述:

当孙悟空准备登坛做法时,他来到道观,看到高大神龛之上,摆放着三位神像。他心中嘀咕道:“我不知是哪三位神仙,怎地在此受祭?”(原文大意)。他虽然学过道,但脑子里闪过的都是腾云驾雾、变化无穷的本领,以及与玉帝、王母等神仙打交道的场面,却对道教体系中这三位最根本的神祇,没有形成清晰的、可供辨认的具象记忆。

他当时或许觉得,这三个神像,虽然看着都有点像神仙的样子,但具体是谁,又有什么区别,他并没有往深处想。他更关注的是,这三个妖怪有没有藏匿在此,或者这神龛背后隐藏着什么机关。

就在他犹豫之际,他的徒弟沙僧在一旁提醒道:“师父,这上面供的是三清。”

孙悟空听了沙僧的指点,才恍然大悟,顺着说了一句:“哦,原来是三清。”

这个小小的插曲,充分展现了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知识和经验的盲点。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信徒,他的修道之路更像是为追求个体能力和自由而进行的“技艺学习”,而非对神仙体系的深入体悟和敬仰。因此,在面对具体的、需要细微辨别的神像时,他便露出了“凡人”的一面。这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魅力所在:他既是神猴,也是有七情六欲、会犯错误、会尴尬的“非完美”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孙悟空认识三清本人,或者说的本身。

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齐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估计是雕塑的制作水平不太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