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观粒子的运动关于时间对称,为什么宏观熵增?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着迷,也让物理学界思索了很久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看似是时间可逆的,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处处感受到时间的方向性,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熵增。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物理学的根基,并且区分“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面。

微观世界的“时间可逆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微观粒子的运动“关于时间对称”。这里的“时间对称”更准确的说法是时间反演对称(TimeReversal Symmetry,简称T对称)。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电影胶片倒着播放,如果这个电影只拍摄了几个简单的粒子碰撞,比如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撞击,然后各自弹开。当你倒着播放这段录像时,你会发现这个过程看起来同样合理:弹开的小球会聚拢,以相反的方向和速度撞击,然后静止。从物理定律的角度来看,这个倒放的过程也是完全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

这是因为在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光子等)运动的许多基本物理定律中,时间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流向”。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F = ma$(或者在更基本的层面,描述粒子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在时间反演下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将时间变量 $t$ 替换为 $t$,方程的形式不会改变。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是合理的,那么它在反转了所有粒子的速度(即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相反)后的状态,同样是符合物理定律的。这个“反向运动”的系统,如果时间是可逆的,应该能够“回溯”到它最初的状态。

打个比方: 就像你把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中,墨水会扩散开。从微观上看,这只是无数墨水分子和水分子随机碰撞、运动的结果。理论上,如果能精确地知道每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让它们反向运动,它们“应该”能够重新聚集回原来的那一滴墨水。微观世界的定律允许这种“回溯”的可能性存在。

宏观世界的“熵增”——时间箭头为何如此明显?

那么,既然微观世界允许时间可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宏观世界却如此“不可逆”?这就是“熵增”概念的核心。

熵(Entropy),在热力学中,它通常被理解为系统的无序度或混乱度。一个系统倾向于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发展。这个趋势是由统计力学来解释的。

统计力学为何会导出熵增?

1. 微观状态的多样性与宏观状态的单一性:
这是理解的关键。设想一个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这些粒子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微观状态(即所有粒子的确切位置和速度组合),但它们在宏观上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状态(比如温度、压力、体积)。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盒有两颗棋子,一颗白色,一颗黑色。
有序状态: 白色在左,黑色在右。只有一种组合。(白左,黑右)
无序状态: 白色在右,黑色在左。也只有一种组合。(白右,黑左)
在这个例子中,有序和无序是等价的,这与宏观世界的经验不符。

现在,如果我们有10个粒子,我们更容易看到统计上的差异。设想一个盒子被隔板分成两半,左边有5个粒子,右边有5个粒子。
极其有序的状态: 左边全是白子,右边全是黑子(假设我们有两种颜色的棋子)。这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微观排布方式。
极其无序的状态: 左边有3个白子,2个黑子;右边有2个白子,3个黑子。这样的组合方式则有无数种!比如,哪三个白子在左边,哪两个黑子在左边,都有很多可能性。

宏观状态(比如“左边有5个粒子,右边有5个粒子”)对应着远比“左边全白,右边全黑”更多的微观粒子排列方式。 熵增可以看作是系统从一个对应少数微观状态的宏观状态,演变到另一个对应多数微观状态的宏观状态的过程。

2. 概率性选择:
宏观系统的演化不是由少数几个粒子的精确运动决定,而是由海量的粒子的随机碰撞和相互作用决定的。每个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其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

由于微观状态的多样性,即使初始状态是高度有序的(例如,所有的气体分子都在盒子的左半边,速度几乎相同),经过足够多的随机碰撞后,粒子会均匀地分布到整个盒子中。这是因为“均匀分布”的微观状态数量远远多于“集中在左半边”的微观状态数量。系统“倾向于”或“更有可能”演化到占据最多微观状态的宏观状态。

这个过程就像你摇晃一个装有大量棋子的盒子。你摇晃得越多,棋子就越可能混合得越均匀。从极度有序(所有白子在一边,所有黑子在另一边)到无序(混合均匀)是自然发生的,而从无序回到极度有序(所有白子自动聚集到一边,黑子聚集到另一边)则几乎不可能。

3. 时间箭头的产生:
这里的关键在于初始条件和观测尺度。

初始条件的重要性: 熵增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是一个系统如何演化,而不是它从哪里来。宇宙的初始状态,比如大爆炸后不久的宇宙,被认为是高度有序的(低熵)。从这个低熵的初始状态开始,根据概率和粒子相互作用的规律,系统会自然地向着更高的熵(更无序)状态发展。

统计的威力: 对于由10^23 个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即使有极微小的概率让所有粒子瞬间反弹回“有序”状态,这个概率也几乎为零。就像你不可能指望一堆骰子同时掷出全六点一样。宏观世界的“不可逆”是统计学上的压倒性趋势。

与微观时间可逆性的区别: 微观的时间可逆性是指单个或少数粒子在没有外部影响下,其运动过程可以被“时间反演”。但宏观世界的“熵增”是大量粒子集体行为的统计结果。当你考虑一个包含海量粒子的系统,并且这些粒子之间发生了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这个系统的演化方向就被统计概率牢牢地“锁定”了。

更通俗的比喻:

微观时间可逆: 你丢下一颗弹珠,它滚动,弹跳,最终停下。如果你能精确地知道它在每一点的速度和方向,并且让它反向运动,理论上它能回到你手中。
宏观熵增: 你把一盒火柴丢在地上,火柴会散落一地(高度无序)。虽然理论上,如果能精确控制每一根火柴的碰撞,让它们反弹回盒子里的有序状态是可能的,但这在现实中是极其困难的,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它不会发生。你不会期望地上散落的火柴自己堆叠起来放回火柴盒。

总结来说:

微观粒子的基本运动规律是时间反演对称的,这意味着原则上它们可以“倒着走”。然而,宏观世界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箭头”和熵增现象,是因为:

1. 宏观系统由巨量的粒子组成。
2. 这些粒子之间不断发生随机的相互作用。
3. “无序”状态对应的微观粒子排列方式远多于“有序”状态。
4. 因此,系统从概率上倾向于从有序向无序演化,从熵增方向发展。

我们观察到的宏观时间箭头,是微观粒子集体行为在统计学上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由基本物理定律本身赋予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时间是单向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宏观的、充满大量粒子相互作用的宇宙中,而这个宇宙的初始条件又是低熵的。我们无法“倒放”整个宇宙的演化,因为那意味着要精确地反转数十亿万亿个粒子的运动,并且在统计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如果一个系统是可积的,它就满足时间反演对称性,其“熵”可增可减。这里引号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系统是可积的,实际上其永远无法达到平衡态,也就无法定义熵,只有更一般的一个量:H-函数。H-函数可以看作系统随时间变化的“熵”。(友情提示:这里没有涉及H-定理。H-定理提出于19世纪,主要还是讨论理想气体。对于这东西的适用范围,21世纪有不少实验文章了。可以自己去查。)

想象1摩尔极稀薄的理想气体,容器的体积无限大,密度可以无穷小,系统中每个原子做匀速直线运动,粒子之间的距离足够远,那么这个系统的每个粒子就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永不平衡。这种情况下,每时每刻,每个原子的运动都满足时间反演对称性。

但“真实”的情况下,如考虑一个有限容器中的“硬球”气体,则不要说一摩尔了,几千个这种气体分子的系统就是一个不可积系统,整个系统要不了多久就会达到平衡。这时候系统的熵就只会增加,最终在极大值附近涨落了。

附近有个答案提到混沌,就是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当然了,如果考虑量子尺度,量子世界里又存在内在的概率现象(跟统计力学中,概率现象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不同,量子世界里即使具有精确的信息,量子性也会带来一个概率分布。但量子微正则系综中熵不随时间变化,也无法解决“为什么系统能从非平衡演化到热平衡”的问题,必须配合本征态热化假定。这个前提条件有时候不满足,就形成了所谓的many-body localization。)

这里又能看出来,在某个短时间内,即使是已经达到平衡的系统,其熵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或者某个空间的小范围内减少的。但宏观看来,即热力学条件下看来,(时间无穷长、粒子数无穷多、体积无穷大、密度为有限值),平均值已经不改变了而已。所以热力学是所谓的“宏观理论”,必须观测时间足够长、粒子数足够多才能观察到符合热力学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着迷,也让物理学界思索了很久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看似是时间可逆的,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处处感受到时间的方向性,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熵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物理学的根基,并且区分“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面。 微观世界的“时间可逆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微观粒子的运动“关.............
  • 回答
    在探讨唯识学中“种子刹那灭、果俱有”的运作模式是否可以理解为“精神层面的微观粒子”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唯识学对此的阐述,并尝试用一种不落痕迹、富有生命力的方式来表达。首先,我们不妨把“种子”这个概念想象成一种最微小的、构成我们心灵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并非我们肉眼可见的实物,没有具体的形状或重量,但它却.............
  • 回答
    让我们用微观粒子的视角来深入理解一下,为什么液体(或气体)在流速加快的地方压强会减小。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现象都联系紧密。咱们先抛开那些宏大的“流动”概念,回到最根本的“微观粒子”上。想象一下,咱们要看的这个液体或者气体,其实是由无数个非常非常小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物理学和自然界最根本的两个概念:量子世界的“全同性”与经典世界的“差异性”。这两种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量子世界的“全同性”:本质上的不可区分性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即使肉眼看不出区别,你也能在脑海里给它们标记上“这片”和“.............
  • 回答
    “一个微观粒子就包含一个宇宙”——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诗意的夸张,但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它被用来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对现实宇宙某种侧面的隐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构成:“微观粒子” 和 “一个宇宙”。“微观粒子”.............
  • 回答
    关于上海微电子 90 纳米光刻机通过验收的消息,这无疑是中国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一件大事。但要说它目前在哪个公司有“实际应用”,并且详细讲述,这背后涉及到一些信息披露的限制和行业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实际应用”这个词的含义。对于光刻机这类核心的半导体设备,它的“应用”往往是指被集成到晶圆制造厂的产线.............
  • 回答
    当然,用编程语言在计算机上模拟微粒的性质,尤其是分子和原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科学研究中一项极其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手段。这种模拟通常被称为“分子动力学”或“蒙特卡罗方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核心思想:将微观世界抽象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抽象成.............
  • 回答
    微电子专业,听起来就挺高精尖的,是不是很多人一听到这名字就觉得这专业毕业后只能去那种很高大上的公司,每天对着机器和代码,然后就能“数钱数到手抽筋”?其实吧,这想法有点笼统,又有点太小瞧这个领域了。让我给你掰扯掰扯,微电子专业这块儿,毕业了到底能干点啥,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微电子专业.............
  • 回答
    中国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从历史、经济、人才、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历史的基石与起步的挑战中国微电子产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改革开放初期,全球微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的时代,而中国.............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滴水。无论你把它放在哪里,它总是试图收缩成一个尽可能小的球体,而不是摊开成一大片。这种让水表面紧绷、像一张弹簧膜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张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操纵着这滴水呢?这得从水分子的世界说起。水分子,也就是H₂O,就像小小的磁铁。氧原子带负电,而两个氢原.............
  • 回答
    你问到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材料科学和力学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也最能展现物质本质的问题:宏观世界的“裂缝”是如何在微观层面一步步“长出来”的。这不像我们看到钢板上豁然出现一道裂口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精细、连续、且充满动态的演化过程。打个比方,宏观上的裂缝就像是在一个复杂的城市中,一条新路的修建。这条路不.............
  • 回答
    水,这个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在零摄氏度以下会发生神奇的转变,从流动的液态变成坚硬的固态,也就是冰。这并非是一个瞬间的奇迹,而是一个精妙绝伦的微观舞剧,在无数个水分子之间悄然上演。想象一下,在你眼前的是一池平静的液态水。其中的水分子(H₂O)并没有被牢牢束缚,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孩子,不停地在三维空间.............
  • 回答
    咱们就聊聊中科院微电子所的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方向,跟国内其他高校比起来,大概是个什么位置。得说,这个领域竞争挺激烈的,但微电子所这块儿,绝对是实力派的。要说“排名”,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像某些学科那么有明确的官方排名。微电子设计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几个方面:科研实力、人才培养、产业化能力,还有就是毕业.............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包含被访者高考分数的微观数据库,这涉及到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隐私性、公开程度以及数据收集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直接公开且广泛可供普通研究者访问的、包含被访者高考分数的“微观数据库”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以说不存在。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并探讨可能存在的间接情况或特定情.............
  • 回答
    在讨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前沿研究是否陷入低潮期之前,我们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宏观物理”和“微观物理”的划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各自代表的领域。首先,相对论,尤其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主要描述的是引力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如星系、黑洞、宇宙膨胀)的运动规律。它在解释行星轨道、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引.............
  • 回答
    咱来聊聊溶液凝固点为啥会下降,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而是从分子层面上能说得清清楚楚的。你想啊,纯净的液体,比如水,在凝固的时候,那些水分子就像排好队一样,一个个找到自己的位置,拼成有序的晶体结构。这个过程,就像大家排队进电影院,都等着找自己的座位,一旦找好了,整个影院就安静了,进入“凝固”状态.............
  • 回答
    在统计力学中,我们研究的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粒子,而是一个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比如一个气体、一个晶体等等。当我们试图理解这些系统的宏观性质(比如温度、压力、能量)时,就需要借助微观的视角,也就是从构成系统的无数个粒子的状态出发。这时,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微观态数目和能级简并数。让我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