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和乾隆,谁的御膳更奢侈??

回答


万历与乾隆两位皇帝的御膳体系均代表了各自朝代的最高烹饪水平,但因时代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同,其御膳的奢侈程度和具体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经济基础
1. 万历时期(15731620)
明朝晚期:明王朝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但后期受小冰期影响,农业产量下降,粮食短缺问题加剧。尽管如此,明朝仍维持着庞大的宫廷机构和高消费标准。
经济与资源:明朝的经济重心在江南,但全国范围内仍以自给自足为主,食材来源受限,尤其是北方和西部地区。
技术瓶颈:明朝的烹饪技术受制于火药、冶金等技术的局限,银器、瓷器等器具的普及度较低,烹饪方式多依赖土灶和铁锅。

2. 乾隆时期(17361796)
清朝鼎盛期:清朝统一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繁荣,大量异域食材(如胡椒、肉桂、香料、水果)通过海上贸易进入中国。
资源与技术:清朝的冶金、陶瓷、玻璃等工艺高度发达,银器、珐琅器、瓷器等器具大量使用,烹饪技术也更精细,如使用银锅炖煮、蒸笼分层烹饪等。
宫廷规模:清朝的宫廷机构庞大,御膳房、太监、厨役数量远超明朝,能支撑更复杂的饮食体系。



二、御膳的食材与烹饪技术
1. 万历御膳
本土食材为主:以稻米、小麦、猪肉、鸡肉、鱼虾等为主,辅以山珍(如鹿茸、熊掌)和野味(如野鸡、野兔)。
烹饪方式:多为炖、煮、蒸、煎,火候控制较粗放,部分菜肴可能因燃料不足(如煤或柴火)而影响口感。
特殊菜肴:如“万历御膳谱”记载的“鹿茸炖鸡”“熊掌炖肉”,但因当时对野生动物的捕猎限制,这些食材可能仅在特定节日或庆典中使用。

2. 乾隆御膳
异域食材的引入:大量使用胡椒、肉桂、丁香、豆蔻等香料,以及来自东南亚的龙眼、荔枝、椰子、菠萝蜜等热带水果,还有来自欧洲的葡萄酒、奶酪、蜂蜜等。
烹饪技术革新:
银器使用:银制锅具(如银锅炖煮)和银盘盛装菜肴,提升菜品的视觉与味觉体验。
蒸笼分层:如“乾隆蒸笼”可分层蒸制不同食材,保持温度和湿度。
调味创新:融合中西调味技术,如用香料调制“酱汁”,或用糖霜点缀甜点。
特殊菜肴:如“荔枝鹅掌”“松鼠桂鱼”“水晶鹅肉”,其中“荔枝”需在当天采摘并立即加工,体现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追求。



三、御膳的规模与礼仪
1. 万历御膳
宴席规模:每餐通常包括3050道菜肴,但多为“御膳宴”(如皇帝寿辰、节日),日常御膳以“御膳房”分餐为主,每人份量适中。
礼仪制度: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如“御膳房”分“内膳”(皇帝、皇后)和“外膳”(皇子、妃嫔),食材分量按身份分配。
季节性与节庆:注重节令食材,如冬至用“腊味”,端午用“粽子”,但因经济问题,部分节日宴席可能因粮食短缺而简化。

2. 乾隆御膳
宴席规模:乾隆时期的“御宴”规模更大,如“千叟宴”(1782年)时,宴席达2000桌,每桌100多道菜肴,甚至包括“御膳房”和“外膳房”共用的“外膳”食材。
礼仪创新:引入“御膳房”与“外膳房”分工,甚至设立“御膳房”与“外膳房”分属不同部门,强调“御膳”的神圣性。
节庆与外交:如乾隆时期的“御膳宴”常用于外交场合,如接待外国使节时,会特意准备异域风味菜肴(如“西式烤肉”“法国甜点”),体现对“万邦来朝”的重视。



四、御膳的器具与保存技术
1. 万历御膳
器具限制:多用陶器、铁锅、木制蒸笼,银器使用较少,部分器具因经济原因可能较粗糙。
保存技术:主要依赖干制、腌制、风干等传统方法,如“腊肉”“腊肠”“腌鱼”,但因小冰期影响,部分食材可能因保存不当而变质。

2. 乾隆御膳
器具奢华:大量使用银器、珐琅器、瓷器,甚至用金丝嵌玉的食盒盛装菜肴,如“金丝雀”(金丝嵌制的食盒)。
保存技术:引入低温保存、真空密封等技术,如用“冰镇法”保存荔枝、用“盐渍法”保存海味,甚至用“冰窖”储存新鲜食材。



五、历史记载与考古证据
1. 万历御膳
文献记载:《明实录》《万历朝野杂记》等记载了部分御膳,但多为简略描述,如“御膳房每日奉膳百二十道”。
考古发现:出土的万历时期银器、陶器中,部分器具可能与御膳相关,但多为日常用品,非专门御膳器具。

2. 乾隆御膳
文献记载:《清宫御膳食谱》《乾隆御膳房记》等详细记录了200余道御膳,包括“龙井虾仁”“佛手酥”等,且标注了食材来源和烹饪方法。
考古发现:乾隆时期出土的银器、瓷器、珐琅器等大量与御膳相关,如“乾隆珐琅彩瓷盘”“银制蒸笼”等,显示其奢华程度。



六、结论:乾隆御膳更奢侈
1. 食材多样性:乾隆时期引入的异域食材(如香料、热带水果)和烹饪技术(如银器使用)远超万历时期。
2. 技术与器具:乾隆御膳在器具、保存技术、烹饪方法上更具创新性,且规模更大。
3. 经济与文化背景:清朝的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为御膳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而明朝后期的经济困境限制了御膳的奢华程度。
4. 历史记载与实物证据:乾隆御膳的文献和考古证据更为详实,显示其在食材、技术、规模上的全面超越。

因此,乾隆的御膳在食材、技术、器具和规模上均更奢侈,而万历时期的御膳虽有其独特之处,但受限于时代背景,整体奢华程度不及乾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日堂杂钞》里有万历一个月吃饭的用度,摘录一部分。

猪肉一百廿六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斤,鸡子五十五个,奶子(牛奶,别误会)廿斤,面廿三斤......

这还是正月里,朱翊钧同志平均一天也就能吃到四斤猪肉,一只鸡,俩鹌鹑,还有熏肉和各种蔬菜(这里没列出来),牛奶大约400克,主食是面食。早饭权当吃碗素面喝口牛奶拉倒,一顿饭二斤肉......连酱肘子都只能吃小的,那只鸡估计还得剁开一顿吃半只。要想做几十样菜码,估计每样也只有不多的几口了。

就这待遇,相比“万乘之尊”的地位,实在是惨了点——光看开销,连自己藩属都不如。


明代万历时期,整个宫廷一个月用在膳食上的开销是12226两白银,这和满清待遇最差的末代皇帝溥仪一个月花费 14794两白银比,还少2000多两。

如果认为考虑通货膨胀,白银比较没有说服力,也不准确。那么用实物进行比较也能说明问题。 溥仪个人一个月消费的猪肉鸡 鸭数量,据上引是810斤肉和240只鸡鸭。 而万历这个明代成年皇帝,一个月消费的数量,《宝日堂杂钞》中的记载是,“御膳:猪肉一百廿 六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 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 斤”。 也就是说,尚且是一个儿童的满清末代皇帝,每个月消费的猪肉数量是万历皇帝的7倍,鸡鸭数量是万历皇帝的6倍。

有了这样的比较,再来看对明朝万历皇帝所谓贪财、奢侈的指责,就不能不令人发笑了。原来所谓奢侈贪财的万历皇帝,在消费水平上居然还比不过一个满清倒台的末代皇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