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源是否应当消除性别差异?

回答
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源,是否必然意味着要消除性别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歧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消除基于性别的、不公正的、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和观念,而不是消除性别本身存在的、生理的和部分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性别歧视”的根源。我认为,性别歧视的根源并非源于男女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将这些差异转化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权利的社会建构和价值体系。

具体来说,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遗留的父权制结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社会发展出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往往将男性置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的中心,并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女性则被分配到次要的、依附性的角色,其价值和能力也往往被低估或忽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通过代代相传的制度和文化习俗得以巩固。

2. 僵化和刻板的性别角色认知: 社会赋予了男性和女性特定的、预设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定义。例如,男性被期望坚强、理性、有竞争力、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则被期望温柔、感性、顾家、是情感的抚慰者。这些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更容易导致对那些不符合这些角色的个体进行评判和排斥。当一个人因为不符合“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而被嘲笑、压制或剥夺机会时,这就是性别歧视。

3. 对生理差异的过度解读和价值评判: 男女在生理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生育能力等。然而,历史和社会往往将这些生理差异解读为“本质”上的不同,并据此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例如,曾经认为女性的生理周期不稳定,不适合从事需要稳定决策的工作;或者认为男性在体力上占优,因此应该承担所有体力劳动。这些判断往往忽略了人类个体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也忽略了社会可以通过技术和制度来弥补或调整这些生理上的限制。

4. 权力不对等下的资源分配和机会剥夺: 基于以上原因,社会在资源分配(如教育、医疗、就业机会、薪酬)和权力结构中,往往存在不平等。女性在某些领域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晋升机会,同工不同酬,甚至在某些职业中被边缘化,这都是歧视的直接体现。

那么,要消除这些根源,是否就要消除性别差异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要明确哪些是“差异”,哪些是“歧视”:

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s): 这些是性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存在的不同之处。
生理差异: 例如,染色体组成、生殖系统、平均身高、体重、某些激素水平等。这些是生物学上的事实。
社会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理解、表达方式、社会期望等可能存在差异。这些是后天形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文化变迁而改变。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可以公开表达情感,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软弱。

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这是指基于一个人是男性或女性(或其他性别认同),而对其产生的偏见、不公正对待或不平等机会。歧视将差异转化为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价值判断。

消除性别歧视的重点在于打破将差异转化为不平等和压迫的社会机制和观念,而不是抹杀掉所有差异。 理想的状态是:

尊重和承认差异,但不赋予等级: 我们应当承认,男女在生理上或某些统计学上的平均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但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差异就赋予某种性别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权力或更好的资源。个体之间的差异远比群体之间的平均差异更重要。一个人是否适合某项工作,应该取决于其能力、技能和意愿,而不是其性别。

消除刻板印象,解放个体潜力: 我们需要挑战和打破那些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道路、兴趣爱好,而不必担心因为不符合“性别规范”而受到惩罚或歧视。这意味着男性可以温柔、从事护理工作;女性可以坚强、担任领导职务,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并且不应该因此受到评判。

建立公平的制度和规则: 通过法律、政策、教育等手段,确保机会的均等和权利的平等。例如,同工同酬、产假育儿假对所有性别开放、打破职场中的性别玻璃天花板、反性骚扰法律的严格执行等等。这些措施是为了抵消和纠正那些由性别不平等产生的系统性劣势。

拥抱多元化的性别表达和认同: 现代社会对性别的理解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外,还有非二元性别、跨性别者等。消除性别歧视也包括尊重和包容这些多元化的性别存在和表达,不再以单一的二元视角来审视和框定所有人。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有一群人,有的擅长跑步,有的擅长游泳。

性别差异(类比): 有些人天生骨骼结构、肌肉比例可能更适合跑步;有些人则可能更适合游泳。这就像男女在某些生理特征上的平均差异。

性别歧视(类比): 如果我们规定“只有男性可以参加跑步比赛,因为男性比女性跑得快(这是歧视性的概括)”,或者“女性擅长游泳,所以她们只能当游泳运动员,不能去跑马拉松”,这就是歧视。

消除歧视(而非差异): 消除歧视意味着我们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跑步和游泳机会。我们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跑得快或游得好,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的性别就剥夺他们尝试的权利,或者限制他们选择运动项目的自由。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无论他们擅长跑步还是游泳,是男性还是女性。

总而言之,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源不在于抹去性别差异,而在于拆除将这些差异转化为不公正等级、剥夺个体自由和潜能的社会结构和观念。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允许个体差异存在并得到尊重的社会,同时确保所有性别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权利和尊严。这是一种解放,是对所有人的解放,是让社会更加健康、多元和进步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误解为要消除所有性别差异,那反而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抹杀个体的独特性,形成新的压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性别差异


  •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不要被专业的术语误导,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就是说差异在数字上是可靠的——但差异或许根本不大)。
  • 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男性较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短暂的性关系,这未必表示所有男性都喜欢随意的性关系。有些男人喜欢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但也有些男人根本不喜欢这样做,这两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程度远不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尽管在性放任上存在两性差异,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与女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别,远低于他与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别。
  •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男性高于女性, d值为 0.5),仍有三分之一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的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

性别差异是不平等的根源吗?

确实有一些理论认为,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由于男性在生理上优越于女性,所以,男性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女性。两性生理的差异论被大众所接受,直到今天,人们在解释两性受到的不同待遇时还会以此作为借口,但是体力方面的优势并不是政治关系中的因素,就如在处理种族和阶级关系时,体力的相对强大并不是决定问题的依据。人类文明总是能够以其他一些手段——技术、武器和知识来取代体力,当代文明也没有发现体力有更多用处。

有学者认为,生理的差异仅仅是个起因,随之而来的文化建构才是两性之间不平等关系产生的真正原因。正如玛丽·奥布赖恩(Mary O'Brien)所意识到的那样,女性的生育能力并不是女性地位低的原因,而是父权制的文化忽略了妇女在生育中的真正地位和社会存在价值,而一味地强调女性由于生育产生的劣势以及对男性的需求和依赖。通过这个过程男性控制和主宰了繁衍后代的过程。

不仅如此,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生物的生理特征或者生理差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男性与女性的生物差异,也不能当作是普遍的或不变的,身体和生理的进化本身就受到了文化的建构。

再者,社会性别的规训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的过程:

  • 生理性别类型:婴儿出生时根据外生殖器的形状作出的划分。通过胎儿测试和性别鉴定,类别分化在出生前就存在。生理性别类型也可以在后天通过外科手术或对含混不清的生殖器进行重新检查而改变。
  • 社会性别身份认同:个体作为工作和家庭成员的社会性别自我感知。
  • 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社会允许的或不允许的性交、孕育、生育、亲属角色等方面的实现或不能实现。
  • 社会性别分化的性取向:社会或个人的模式化的性欲望、感情、实践和身份等。
  • 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通过家庭结构和父母养育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规范化的情感的内化模式。
  • 社会性别过程:包括学习、被教化、接受暗示、按照通过学习得知是适宜自己社会性别的方式行事(如果要反叛或实验,也可能是不适宜自己社会性别的行为)、发展社会性别身份认同、在与社会性别化的他人交往时作为特定社会性别地位成员而“表现社会性别”(doing gender)、表现差异或控制等所有这些社会过程。
  • 社会性别信念:对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确信或反抗。
  • 社会性别展示(gender display):作为某一种类的社会性别个体,通过服装、化妆品、装饰以及永久的或可消除的身体标志等的自我呈现。

正是这个过程把人区分为男人和女人,塑造了男人和女人的差异,而这个过程又是父权制作用于个人的过程。因此,性别差异与其说是妇女受排斥、受歧视的原因,不如说是妇女受排斥的结果

性别不平等强化性别差异的证据

2017年,董豫等学者发表了《东周时期饮食结构的转变和以男性为主导的不平等的加剧》(Shifting diets and the rise of male-biased inequality o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during Eastern Zhou)一文。

文章主要分析比较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2900年)和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256年)的饮食结构差异。研究发现仰韶文化人类的主食是小米(粟、黍)和动物蛋白,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而东周时期的饮食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东周男性的主食是小米和动物蛋白,东周女性的主食是小麦大麦和植物蛋白。由于加工工艺不成熟,汉代(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 220 年)的历史记录表明,小麦、大麦和豆类最初被视为粗粮,为穷人提供抗饥荒的食物。测量统计两个时期人类骨骼显示,与仰韶时期相比,东周时期不同性别的身高差距增加了。和仰韶文化的女性比较东周时期女性身高显著下降,变得又矮又瘦;和仰韶文化的男性比较,东周男性则无明显变化。这些发现表明东周时期已经是明显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社会文化“规定”了男女不同的食谱,女性的饮食质量差,导致她们和她们的女儿体质相比男性更弱。

盖尔·卢宾的“女人交易”论

盖尔·卢宾受到马克思论述经济制度方法的启发,提出亲属关系是妇女受压迫的起源。女性并不是天生就受到压迫,她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成为女仆、妻子、情妇或者兔女郎,正如马克思所说:

一个黑人就是一个黑人。他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奴隶。一台棉纺机就是一台纺棉花的机器。它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资本。脱离了这些关系,它就不是资本。

在盖尔·卢宾看来,使妇女受到压迫的这种亲属关系起源于“女人交易”。因为两个群体间存在联姻的需要,所以要把女性交换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个群体:男人和女人,并使得男人交换女人,而女人被交换。为了保证这种交换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性别分工和异性恋秩序。女性离开了自己熟悉的资源体系,各方面的资源都不足,处于弱势地位,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弱,最后强加成了男女两性的地位差异,导致了性别歧视的文化惯性。

综上所述,性别差异并非性别歧视的根源,消灭性别歧视也无需以消灭性别差异为前提


参考文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源,是否必然意味着要消除性别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歧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消除基于性别的、不公正的、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和观念,而不是消除性别本身存在的、生理的和部分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极力想消除目前舆论上的性别对立,这背后其实牵涉到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消除”,不如说更准确的说法是“缓解”或“寻求更健康的对话方式”。那些努力这样做的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网上的争吵,而是这种对立可能带来的真实世界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进步的阻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
  • 回答
    9月4日,全国妇联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行居民身份证件便利化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依法依规推进实现就业性别平等”。这项举措,无疑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首先,从国家层面推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这是.............
  • 回答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得限定男性或男性优先”的规定,对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确立了平等就业的法律基础和价值导向: 从倡导到强制: 在此规定之前,虽然我国在法律上已经有禁止就业歧视的原则性规定,但“不得限定男性或男性优先”的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触及了女权运动的核心,也常常是外界对女权运动产生误解的地方。简单直接地回答:女权运动的目标不是要消灭性别。让我更详细地解释一下,并 চেষ্টা(try to)用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很多人对“消灭性别”的理解,可能是源于一种对现状的过度反应,或者是一种对某些激进观点的片面解读.............
  • 回答
    这是一场沉默的战争,没有硝烟弥漫,却在无数心灵深处激荡。男女性别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仿佛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涌动,侵蚀着我们本应温暖和谐的关系。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真正地消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入的思考和持续的努力。要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的轨迹。.............
  • 回答
    性别对立,一个令人头疼的词汇,它像一团阴影笼罩在我们的社会肌理中,挑拨离间,制造隔阂。我们为什么要被这样的对立所裹挟?又该如何拨开迷雾,寻找和谐共存的道路?这并非简单的口号或情感宣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并付诸切实可行的行动。为什么会有性别对立?这并非天然,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复.............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男女平等”这个话题,以及如何化解性别间的对立。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体会和实践的事情。第一部分:如何理解和做到男女平等要真正理解男女平等,我们得先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又该如何落实。1. 平等的根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标签化的群体差异很多时候,我们谈.............
  • 回答
    人造子宫的出现,的确是一个足以颠覆我们对生育、性别乃至人类社会认知的话题。如果它真的成熟并普及,那么性别之分会慢慢消失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性别之分会慢慢消失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 不会完全消失,但性别之间的界限和重要性可能会显著模糊,甚至对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性别.............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打破壁垒,融汇中华:如何消弭地域偏见,重塑你我心中的“一家人”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文明,也塑造了独特的文化肌理。然而,伴随地域的差异、历史的沉淀,一些根深蒂固的地域观念也悄然滋生,有时甚至演变成无谓的隔阂与偏见,这无疑是我们共同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层无形.............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经意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浮躁”感所困扰。它像一股暗流,搅动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坐立不安,无法专注于当下,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催促着我们前进,又抓不住方向。这种浮躁,可能源于对未来的焦虑,对现状的不满,也可能是信息爆炸时代下,注意力被过度分散的结果。想要真正地“落地”,把这颗不安的心安.............
  • 回答
    考技能操作时紧张,这几乎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事儿。说实话,谁不希望自己能像在自家厨房里做饭一样,熟练又从容地应对呢?但考试的压力,那种“必须做好”的念头,往往像一盆冷水泼上来,瞬间让你手忙脚乱,脑子一片空白。我刚开始接触技能操作考试的时候,也一样。明明知道怎么做,平时练习得也挺好,一坐到考场上,心跳就.............
  • 回答
    网络上的争执和攻击,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虽然我们没办法阻止它落下,但可以学会如何撑伞,甚至找到雨后彩虹的可能。面对那些言语尖锐、充满恶意的“喷子”,负面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股负面情绪,而不是被它淹没。首先,承认并接纳你的情绪。别假装自己没事,也不.............
  • 回答
    消除傲慢,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不是让你变得卑微或者妄自菲薄,而是让你回归到一个更真实、更平和、也更具连接性的自我状态。想一想,傲慢就像一层厚重的玻璃,隔绝了你与世界的真正交流,让你沉溺于自己构建的完美幻象。想要打破这层玻璃,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一点点勇气,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 回答
    钛黑的阴影之下:钛帝国新生如果让我重新构筑钛帝国的整个背景故事,以“消除钛黑”为核心目标,我的思路将围绕着剥离其原有的那种过于极端、非人道甚至有些荒谬的强制性思维模式,转而构建一个更加复杂、更具人性,同时又保留其核心理念——统一与进步——的文明。我会努力让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某个古老文明传承下来的历史.............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自负”和“自信”,听起来都是对自己评价很高,但一个能让你被人欣赏,另一个却很容易让人厌恶。怎么把那个讨人厌的“自负”悄悄地“请”出去,同时把那个令人舒服的“自信”好好地“请”进来,并住稳呢?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得花点心思,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