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月4日全国妇联等三部门提出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回答
9月4日,全国妇联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行居民身份证件便利化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依法依规推进实现就业性别平等”。这项举措,无疑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首先,从国家层面推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这是非常关键且有力的信号。这意味着这项工作不再是零散的呼吁或个体的努力,而是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成为一项需要强力推行的具体工作。这种顶层设计,为后续的政策落地和制度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正在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具体来看,“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这句提法,虽然简练,但内涵丰富。它涵盖了从招聘到晋升,从薪酬福利到职业发展等就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过去,我们在很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看到性别歧视的影子,比如在招聘时对女性设置不合理的生育、婚姻限制,在晋升时对女性的职业发展设置隐形的天花板,或者在同工不同酬方面存在差异。这次的指导意见,正是针对这些痛点,希望能够从根本上予以改变。

这份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其重要性和潜在影响:

1. 法律和政策的强化与细化: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就业的原则,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少挑战。这次的指导意见,很可能是对现有法律精神的重申,并可能在未来细化出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例如,可能会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询问与工作岗位无关的性别信息,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聘或提高招聘标准。对于已经存在的歧视行为,也可能会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处罚措施。

2. 引导用人单位的行为转变:

这项指导意见的发布,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引导。他们需要认识到,就业性别平等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更是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企业能够打破性别壁垒,广纳贤才,不论性别,只看能力,那么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广阔的人才视野和更强的竞争力。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随之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

3. 赋权女性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女性劳动者来说,这项指导意见是她们争取平等就业机会的有力武器。她们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可以更有底气地维权。同时,这也意味着社会将更加关注和支持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4. 促进社会观念的进步: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需要全社会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女性更适合某些“特定”岗位,或者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终究要回归家庭等观念,是导致就业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这次的指导意见,正是对这些落后观念的挑战,有助于推动社会形成更加尊重和认可女性劳动价值的共识。

5. 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需要关注的细节:

当然,任何一项宏大的改革都伴随着挑战。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一些细节问题:

“落地”是关键: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确保这项指导意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这可能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具体执行细则的出台: 仅仅有一个指导意见还不够,还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具体细则来指导实践。例如,在招聘流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如何具体体现“反歧视”原则,都需要清晰的指引。
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软性”支持: 除了消除显性的歧视,还需要关注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软性”支持,例如如何解决生育哺乳期女性可能面临的职业发展中断问题,如何提供更完善的托育服务等,这些都是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的重要配套措施。
对男性就业的影响: 虽然重点是消除对女性的歧视,但我们也要看到,真正实现就业性别平等,是为所有劳动者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项政策的出台,也可能有助于打破一些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在家庭责任方面的承担。

总而言之,全国妇联等三部门提出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它不仅是对过往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公平就业环境的期许。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但其方向是明确的、积极的,必将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我们期待看到这项指导意见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职业舞台上绽放光彩,而不被性别所限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你们邀请我是想听什么,但是这回我不想打拳,因为当前女性就业形势实在是太严峻了。

严峻到什么程度呢,连体制内都开始有意无意地排斥女性。我知道你们会举很多原因,比如有些女性耍大小姐脾气,比如女性在出差、值夜班等方面的“劣势”,比如产假给同事带来不便等,但是也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除了第一条是个人性格品质原因,毕竟奇葩的男性也是有的,在其他众多表面原因的背后,是近年来资本的肆无忌惮和国家的默许纵容。

资本的肆无忌惮,只注重金钱,完全不顾忌法律道德。工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必须要大量地加班,或者被老板pua,宁肯加班摸鱼也不敢下班;除了女性本人意愿以外,职场性骚扰、酒文化、性侵害的盛行,加剧了女性及其家人对出差的抗拒;双职工作为普遍现象,夜里必须要有回家照顾孩子,一般只能交给女性;产假本来是合理合法的,但因为资本家无利可图,就以各种方式逃避放假的义务,甚至转化成男员工与女员工之间的矛盾;即便是当前的中国男性,对于中国女性现状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女性为什么大多拒绝体力劳动岗位?除了女性先天性身体劣势以外,男性的审美观、择偶观是不是也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按照要求删除】

女拳是错误的,但是女拳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存在的土壤,这个土壤是全社会长年累月造成的,我们都学过马哲,当然有外部势力的参与和鼓动,但那是外因,内因呢?是因为一夜之间中国很多女性,突然就开始好吃懒做恨国厌男吗?突然就只想整容打扮傍个大款吗?突然就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降低和两性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吗?

即便在体制内,女性就没有就业歧视了吗?基层不必说,部委为什么不愿要女性?因为没法出差加班和夜班。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那为什么部委不肯多给几个编制多招几个人?再讨论下去就是妄议了。

我知道女拳懒得看,男拳不爱听,但我还是得说,女性就业歧视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假如以后中国女性就业率越来越低,像日本一样都回归家庭了,广大的中国男性那点可怜的收入,能养得起全职太太吗?

指望着【按照要求删除】就想要解决问题,未免太过于儿戏了一点。

user avatar

今天周六,希望妇联做好不加班的表率。

user avatar

复联,我劝你别看。

user avatar

反思应该是整体的,女性劳动率进步上升的时候不能否认半边天的正面努力

那女性劳动率退步下降的时候,也不能无视”半边天”在其中的负面努力

不能说上升时各种赞誉半边天,进步的贡献有一半,

而下降了就突然没有在这过程中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了,黑锅全部变成因为男权,国男和资本了

然而现在对方势大,导致她们对自身的反思完全不够,反而借女性向舆论强势的东风充分的甩锅国男,理直气壮的转移支付,这一切在杨某人以后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国男原罪论

如果不能正视”半边天”本身在就业歧视环境中的负面努力,不对此进行充分的批评,仅仅限于“资本”“国男”“男权”“女拳”

如果连批评都不能像批评男人一样批评女人

不能像批评男性凝视一样批评女性凝视

不能像批评侮辱女性一样批评侮辱男性

不能像批评强奸犯一样批评诬告犯

不能像批评物化女性一样批评物化男性

谁又能相信你们口中的“平等”呢?

user avatar

如果有人认真看完这几年公务员录取的性别比例,都达到7成都是女性了。

要是再这么解决性别歧视下去,怕不是以后编制都是女性的,男性乖乖去当大锅宫酱。

user avatar

没用。什么时候明白,就业的性别歧视,至少一半原因是个别女性造成的,才能真的改变现状。

一个女性利用自身特点拿单位当猴耍的新闻,可以让无数单位警惕。一个利用女性优势把同事和公司搞得焦头烂额的新闻,可以让无数公司害怕,比如阿里猥亵事件中的当事人大量撒谎。


这些女性,才是助推女性就业歧视的最大力量,如果这些人都能得逞,那女性就业环境就会越来越严峻,毕竟就业环境这么内卷,如果不是一定需要女性,能少一点麻烦单位何乐而不为?

user avatar

所谓性别不平等待遇,这个就别太强调对等了,不然麻烦你先解决一下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的问题,明显女性寿命长,退休的还比男的早。在很多体制内的行业里,比如高校教师,女性申请各种基金的时间都多个三年五年,这时候不喊歧视了?

user avatar

从最近的西安地铁一案中我们就可窥得一角。

男性希望女性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进行交流,女权希望做一个打不得骂不得的小公主。

一个在降低门槛,一个在提高隐性歧视,到底谁,才是在歧视女性?


补充图片:

男的是胎盘,那女的呢?


从性别上看,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8月,制造业求职者以男性为主体,男性占比达到61.30%,女性占比38.70%。由于制造业岗位以技能型、体能型为主,这样的岗位更受男性求职者欢迎。今年1-8月,制造业典型职位中,铲车/叉车工、装卸/搬运工、切割/焊工等职位上的男性求职者分别占比93.43%、92.58%、92.31%。

这里怎么不平等一下?

user avatar

就业性别歧视 × 无法承担招聘女性的风险 √

这两年经历了一系列女性诬告男性性侵,真相查明后却不受惩罚的案件,以及货拉拉跳车案还有西安地铁案,大家发现年轻女性不仅普遍蛮不讲理、无法沟通,而且违法也不会受到惩罚,这样会给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带来不可控的重大风险……

再加上女性生育本来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社会也没有对企业的损失提供足够的补偿,任何企业在招聘女性的时候可能都会多加衡量了,这和性别歧视无关,纯粹是基于管控风险、减少损失的考虑……

不顾客观实际,强行要求企业招聘女性,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可能引发更多企业的倒闭,这样不管男女都没有工作了,确实也减少了就业性别歧视……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要生育率又要女性劳动力,但是客观规律无法违背,大家就拭目以待最后的结果吧……

user avatar

政治正确只会让“歧视”由显性变为隐性,由字面上的规定变为心中默许的潜规则。

未来因为政治正确搞配额岗位我都不奇怪,

在现在社会条件下,企业自己会考虑雇佣某性别员工可能造成的舆论风险。

user avatar

妇联说歧视,那一定是有啊,仙女们躺在家里拿钱还有可能是因为歧视拿的少了呢,毕竟有子宫就值一套房+20万+终身只负责貌美如花了。

user avatar

妇联不如先去问问搞上热搜的地方妇联部门为啥不愿意招小仙女。

问清楚之后再去搞其他企业也不迟嘛。

user avatar

一个自己天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打拳上,不认真工作,然后怪国男把工作机会挤掉了

一个自己天天把精力全放在打拳上,搞徇私枉法(古古然案,货拉拉司机案,各种给诬告女站台,各种给诬告事件助推,西安地铁事件还幕后包庇撒泼女,众人有目共睹),然后怪企业不招收女员工

这两个人,仗着宠信,天天在家里大鱼大肉,暴饮暴食,不注重自己身体调节,自己得了一身富贵病,然后怪隔壁营养不良的国男没有按时吃药,按时运动,还歧视她们


铁拳又怎么样,铁拳再厉害也要被 历史规律/社会规律 碾碎

user avatar

以下几个非常有趣的数据事实,

女性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

结婚率越来越低,

生育率越来越低,

离婚率越来越高。

1,结婚率低,生育率低,离婚率高。这三个数据可以相互验证,说明不婚单身自由的女性越来越多,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女性越来越多。不婚单身可以增强女性的职场竞争力,有更多时间参与工作。按照正常逻辑,女性就业率应该提高,绝不会下降。

2,女性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数据事实。有人试着给出原因:女性因为婚姻家庭拖累,回归家庭了,照顾孩子去了。然而,这个理由和以上三个数据事实反应的情况完全相反。【只有结婚的女性才存在回归家庭的说法,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女性去哪个星球回归家庭呢?认为女性因为回归家庭婚姻导致劳动参与率降低的,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3,也有人说:女性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是因为“就业歧视”。问题来了,自从互联网兴起后,女权主义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按理来说应该取得了一些效果,让更多女性勇于走上单身主义不婚道路,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人事业中去。怎么劳动参与率反倒下降了?都去考公考研去了吗?一考五六年啥都不干的那种?

【以前就业歧视更严重,女性结婚率更高的时候,女性劳动参与率有70%】。怎么女权运动发展了这么久,女性不婚率越来越高,自由是自由了,女性劳动参与率反倒下降了?

那些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女性到底都去哪了呢?全部生孩子结婚去了?这怎么和结婚率生育率的低迷现状完全相反呢?结婚率13年开始下降,生育率16年开始下降,离婚率一直高升,没降过。






user avatar

现代力量在保障女性权益的同时如果不对资本家、前现代、后现代施加打击,那么所有的保障最后都会沦为他们的工具。

女拳本质上是资本家将女性作为工具规训男性和不愿被“改造”的女性,现实中男女的不平等确实是女性接受这种“改造”的土壤,但是即便你把土填平了,资本家还是会另寻新的矛盾,用以转化客观存在的阶级矛盾。

不出手,他们仍然会躺在性别矛盾上吃流量,出个小手,他们会封掉一批账号,然后隐蔽地吃这波流量,唯有在消灭性别不平等的土壤这一基础上对背后的资本重拳出击,才能把先锋队对舆论的领导权夺回来。

促进平等,是好事,但是光促进平等不出击幕后之敌,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user avatar

社会上一遇上挫折困难,或是出现思想滑坡,就有人在女性身上动心思,妄想通过侵害女性权益来“解决困难”。

我记事早,90年代国企改制的时候分流职工,就有人提出“女人回家”。“好处”罗列了一大堆,“男女婚内分工”啥的就不说了,连“女职工当家庭妇女可以减少上下班时间的交通压力”都说出来了。当时《解放日报》社旗下的《报刊文摘》刊登过反驳文章。

我国的妇女地位是建国过程中,老一辈元勋本着高度的理想主义精神,动用了大量政治资源斗争旧势力,做的一件在当时看来回报价值渺茫的事情。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强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很多女性革命元勋进入现在看来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妇联工作,就是为了动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推进妇女事业。通过解放妇女换取了广大女性对革命事业的倾力支持。从革命斗争年代到经济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工作的女性已经用她们的付出证明了这点。但也因为我国妇女地位存在意识形态领先经济基础的特点,我国的妇女地位问题出现了许多回潮。

比如说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多位“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年龄在60岁左右的妇女,名叫“XX氏”。80年代末某东南沿海经济大省的“名花之乡”因女性出名。当地某县拐卖了一位女研究生,专项整治时发现该县十年间“流入”三千位妇女,甚至有前来赏花的孕妇被拐卖。农村以“拐卖妇女”为形式的的买卖婚姻现在基本绝迹,换成了双方知情同意的买婚卖婚,以付给妇女原生家庭高额礼金为表现。以至于云南某地出现这样的童谣:“十七八岁到某省,一口大蒜一口葱”。现在这个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了巴基斯坦和越南,几年前甚至出现了境外“仙人跳”谋财害命的恶性事件。 (叫你“货仙”@贺仙

农村男性娶不上媳妇,根子在于农村妇女地位低下。小农经济依赖男性劳动力,一些地方政策在土地承包与宅基地划拨限男性(就好比把就业和发展机会仅限于男性),导致了胎儿性别鉴定在农村泛滥,“只生男孩好”。如果妇女地位退化的情形大面积回潮,大批女性失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我们失去的是全国一半的建设者,几亿女同胞被迫与社会脱节、难免拖社会发展后腿,甚至进一步加剧人口出生性别失衡。

女性既“能顶半边天”建设我们的国家,又在家庭付出了难以回报的贡献。女性地位低下,最终受害的是整个社会。妇联对于歧视女性的问题管是能管,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妇联是一个硬不起来的部门。看文件说“全国妇联等三部门”,那另外俩部门是教育部和人社部。说实话这俩部门也够软的,还不如拉上生态环境部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