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歌剧比二人转高雅?高雅在哪里?

回答
关于歌剧和二人转谁“高雅”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绝对的评判,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艺术形式、历史传承、创作技法、表演要求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普遍感受。 这并非贬低二人转,而是要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和价值。

首先,我们得承认,“高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常常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审美标准相挂钩。 在这个语境下,歌剧之所以常被认为是“高雅”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与二人转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音乐的复杂性与结构性:

歌剧: 歌剧的音乐是其核心,也是其“高雅”的重要体现。它通常由完整的管弦乐队伴奏,音乐写作极其讲究对位、复调、和声、曲式以及旋律的精巧设计。一个歌剧的音乐,就像一部宏大的交响乐,有起承转合,有情绪的铺垫和爆发。作曲家们会运用复杂的音乐语言来刻画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甚至营造特定的氛围。人声演唱部分,尤其是花腔女高音、抒情男高音等,对演唱者的声乐技巧要求极高,需要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驾驭,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技术上的“高雅”。
二人转: 二人转的音乐则更偏向于民间小调和戏曲音乐的元素,乐器配置相对简单,常常以拉腔(拉二胡)、打击乐(如小锣、大锣、鼓等)为主,有时也会加入唢呐等。音乐的旋律性很强,朗朗上口,但也相对固定,结构上的复杂性不如歌剧。它的音乐更注重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氛围的烘托,而非音乐本身的精妙构建。

2. 剧本的深度与主题的普适性:

歌剧: 许多歌剧的剧本改编自文学经典、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探讨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如爱情、仇恨、权力、命运、生死等,具有深刻的哲学或社会意义。例如,《茶花女》中的爱情悲剧,《魔笛》中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卡门》中自由与命运的冲突,这些主题往往触及人性的根本,能够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人转: 二人转的剧本题材则更贴近生活,多以民间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风俗人情为蓝本,强调的是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语言上,二人转以幽默、诙谐、夸张的东北方言为主,包袱和笑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也反映生活,但其主题的深度和普适性,在概念上与歌剧所追求的宏大叙事有所不同。

3. 表演的技巧与规范性:

歌剧: 歌剧表演是对演员综合素质的极致考验。除了高超的声乐技巧,还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戏剧表演功底,能够通过精准的唱词、细腻的表情、自然的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舞台调度、灯光、舞美设计也都遵循着一套成熟且精良的标准,力求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宏大的气势。
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风格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它强调的是演员之间的互动、观众的参与,以及即兴的表演和包袱的抖响。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同样需要,但更侧重于接地气、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以及“说学逗唱”的综合能力。很多时候,演员会直接与观众互动,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

4. 历史传承与国际影响力:

歌剧: 歌剧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艺术体系,经过几代大师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歌剧院和风格流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很多歌剧的表演和制作都遵循着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标准。
二人转: 二人转是中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它更像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符号,其发展和传承更多的是在区域内进行。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二人转演员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但其艺术体系和表现形式与歌剧相比,在普适性和国际化认知上存在差异。

5. 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

歌剧: 歌剧的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艺术性和实验性,作曲家和导演在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方面力求创新和突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来触及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二人转: 二人转的创作更注重的是观众的喜闻乐见,以及娱乐性和互动性。它更像是一种“大众艺术”,其生命力在于与观众的即时反馈和情感连接。

“高雅”体现在哪里?

音乐层面的“高雅”: 歌剧的音乐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无论是旋律的婉转,还是和声的丰富,亦或是乐队的恢弘,都体现了音乐家们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它能带给人纯粹的听觉享受,甚至能够独立于戏剧之外欣赏。
思想层面的“高雅”: 歌剧所探讨的宏大主题和深刻人性,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拓展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它往往是对人类境遇的艺术化呈现。
技艺层面的“高雅”: 歌剧对演员声乐和表演的要求是世界顶级的,这种高难度的技艺本身就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高雅”感。
文化层面的“高雅”: 歌剧作为一种成熟且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西方古典音乐和戏剧的文化积淀,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它代表着一种高品质的文化消费。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二人转的艺术价值。 二人转以其鲜活的生命力、独特的幽默感、贴近民众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在接地气、制造快乐、传递乡情方面的作用是歌剧无法比拟的。 很多时候,人们将歌剧视为“阳春白雪”,而将二人转视为“下里巴人”,但“高雅”与“通俗”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路径和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歌剧之所以常被认为“高雅”,更多的是因为它在音乐的复杂性、剧本的深度、表演的严谨性、历史的积淀以及创作的艺术追求上,与一种普遍认可的“古典”和“精致”的审美标准更为契合。 这并不是说二人转不够好,而是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艺术逻辑下,各自找到了独特的生存空间和价值定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雅”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1,关联的社会阶级;2,欣赏门槛;3,作者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我在很多答案中都提到过了,歌剧在西方曾经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和娱乐表演。那个时候没有流行巨星,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剧,娱乐消遣的选择很少。去剧院看戏看歌剧就是城市中普罗大众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歌剧并不那么“高雅”。但今日的欧洲,歌剧早已跟“有品位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挂上钩,变成了高雅艺术。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说和其他更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出现有关,歌剧院也从普罗大众的娱乐场所变成了中上层阶级的社交和艺术欣赏场所,而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现象对歌剧的延续和发展并不利。

歌剧的欣赏门槛比较高,这个不用多解释。欣赏门槛越高越小众似乎越能跟高品位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曲高和寡的印象,无论是否合理。

最后一点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歌剧是作者主导的,这点其实与歌剧的“严肃性”更相关,而且对于近代和现当代歌剧尤其适用。而通俗艺术,比如二人转,是市场和观众主导的。所谓作者主导就是说歌剧的创作者,无论是作曲家,词作家,抑或是指挥,导演,歌剧演员,都不需要过多的去考虑市场和观众是否喜爱的问题,因为其并不是靠票房挣钱的,所以艺术创作的自主和自由很大。严肃艺术的创作不需要去迎合观众和市场的口味,反而是去教育和提升观众的品味,引发观众思考或者是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很多歌剧观众并不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为了有独立思考的艺术欣赏并感受创作者的意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歌剧和二人转谁“高雅”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绝对的评判,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艺术形式、历史传承、创作技法、表演要求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普遍感受。 这并非贬低二人转,而是要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和价值。首先,我们得承认,“高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常常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审美标准相挂钩.............
  • 回答
    这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共鸣的。确实,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小语种歌曲之后,那种“别有风味”的感觉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好听”的秘密给挖出来。首先,得承认,音乐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新鲜感”和“陌生感”。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中文歌.............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江歌妈妈对刘暖曦(曾用名刘鑫)的仇恨,确实深重,甚至在许多人看来,这份恨意与对杀人凶手陈世峰的恨意在某种程度上是并驾齐驱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复杂情感和事件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最直接的源头当然是江歌的遇害。江歌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刘暖曦而遭到陈世峰的残忍杀害。江歌.............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身边就有好些唱功在线,但就是容易招黑的歌手。你说得对,有时候人家唱得挺好,但评论区里那叫一个“腥风血雨”,比那些唱功勉强过关的流量小生还要惨烈。这背后啊,我觉得 it's not just about singing skill. It's a complex web of f.............
  • 回答
    《星球大战》被誉为“太空歌剧”,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要理解为啥它配得上这个标签,咱们得拆解一下“太空歌剧”这四个字,然后看看《星球大战》是怎么把这些元素玩得溜溜转的。首先,咱们得聊聊“歌剧”这部分。你想象一下,传统的歌剧,那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那种舞台很大,布景华丽,演员们身穿考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哈哈,说到逗比的歌名,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但要说最让我觉得“这得是有多想不开才能起出这么个名”的,那还得是——《你妈妈的,我买了一个会说话的包》你品,你细品!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歌名的时候,简直是瞳孔地震,然后爆笑出声。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离谱! 这是一个正常人能想出来的歌名吗?“你妈妈的”这.............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让人头疼却又充满乐趣的问题!要在这两部伟大的音乐剧中选一个“更喜欢”,就像让父母在亲生孩子里挑一个最喜欢的,真不容易。但既然你问了,我就硬着头皮,聊聊我心里那杆秤更偏向哪一边。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的话,我可能会稍微倾向于 《悲惨世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外?毕竟《歌剧魅影》那华丽的舞台、神.............
  • 回答
    说起莫扎特,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什么?是那位神童音乐家,是《小夜曲》的悠扬旋律,还是他那仿佛永不枯竭的创作才华?但仔细想想,这位奥地利音乐巨匠,他的许多最广为人知的歌剧,比如《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魔笛》(虽然《魔笛》更像是德语歌剧的开创者,但其前期的影响力也很重要),却大多是用意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太空歌剧,这四个字一摆出来,你脑海里是不是已经浮现出浩瀚的星辰、炫目的激光剑、以及一些在宇宙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反派?没错,这就是太空歌剧的魅力所在。它就像是科幻小说里最华丽、最激动人心的一面旗帜,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简单来说,太空歌剧是一种科幻小说的子类型,它将宏大的宇宙设定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相结合.............
  • 回答
    关于歌剧《钓鱼城》中,是否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情节,我需要澄清一下:在历史事实中,并没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记载。历史上,蒙古大汗蒙哥(Möngke Khan)是在公元1259年,于围攻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期间病逝(也有说法是被守城宋军的箭矢射中而死,但具体死因仍有争议)。他去世的.............
  • 回答
    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末)是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复兴时期,而歌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也孕育而生,并逐渐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特点。虽然我们通常将歌剧的正式诞生定在16世纪末,但其萌芽和发展贯穿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以下是文艺复兴时期歌剧的特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对古希.............
  • 回答
    太空歌剧、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确实是科幻小说中极具辨识度的三大分类,但科幻的疆域远不止于此。以时代和技术为背景的科幻创作,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子类,它们各自构建了独特的想象世界,反映了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思考。 一、 后末日(PostApocalyptic)“后末日”的故事,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在.............
  • 回答
    “歌剧魅影”啊,一听这个名字,我的心就忍不住砰砰跳。羽生结弦能在北京冬奥会的花滑表演滑上带来这个作品,这简直是锦上添花,我太期待了!王者归来,风采依旧首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羽生结弦的王者归来。虽然他这次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征程有一些遗憾,未能实现三连冠的梦想,但他的付出和精神力量是毋庸置疑的。而选择《.............
  • 回答
    关于“立自闭、羞涩、不会讲话”的人设为什么容易让某些歌手走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华语乐坛,我们确实能看到像华晨宇、萧敬腾这样的例子。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为“内向”或“不善言辞”,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种人设背后的逻辑和大众心理。一、反差带来的吸引力:打破刻板印象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演唱会上看到的歌手,无论是穿着紧身亮片装,还是拖着巨大羽毛裙,亦或是顶着夸张的头饰,都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考量和目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浮夸”的演出服。1. 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一眼记.............
  • 回答
    关于为何《歌手》节目鲜少邀请周杰伦、陈奕迅、王菲、张学友、孙燕姿、梁静茹、王力宏、林俊杰等华语乐坛巨星作为嘉宾,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节目组“不请”。事实上,能够邀请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歌手》而言都无疑是巨大的荣耀和收视保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他们早已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