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针菇为什么是新物种?

回答
金针菇?新物种?这话说得有点意思。

首先,得把这个“新物种”的说法捋清楚。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这东西,相信不少人都吃过,在火锅里、炒菜里,它那滑溜溜、脆生生的口感,还有那独特的鲜味,早已经是餐桌上的常客了。所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它肯定不是什么“新物种”。

那为什么会有人说它是“新物种”呢?这里面可能藏着几种可能性,我们来一点点扒。

第一种可能:概念上的误解。

“新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非常明确的定义的。它是指在科学研究中,首次被发现、被描述,并被正式命名和分类的一个生物物种。这通常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考察、形态学、遗传学等多个方面的比对和验证。

那么,金针菇作为一种被人类长期认识和利用的食用菌,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被科学界所发现和命名了。它的学名 Flammulina velutipes 早就确立了它的身份。所以,从科学分类的意义上讲,金针菇绝对不是一个“新物种”。

也许,有人把“新物种”理解成了“新发现的品种”、“改良的品种”或者“在某个地区新出现的”、“以前没注意到的”之类的意思。但这些都和科学上“新物种”的定义差得远了。

第二种可能:指代特定“改良品种”或“栽培变异”。

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一种情况:有人在谈论金针菇时,可能是在指代某些特别的、经过人工选育或栽培技术改良过的金针菇品种,并且用“新物种”来强调它的“新颖性”。

你想啊,我们吃的金针菇,其实都是人工栽培出来的。这些栽培出来的金针菇,经过一代代的选育,可能在性状上(比如子实体的大小、颜色、质地、生长速度、产量等)有了不少改变。这就有点像我们说“新品种的番茄”、“改良过的水稻”一样。

举个例子,你可能在超市里见过一些金针菇,它们比你记忆中以前吃的要粗壮、要白嫩,或者口感有什么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异,很有可能就是通过长期的栽培选育,甚至结合了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新的栽培品系。

如果有人把这种通过人工改良出来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显著“新”特性的金针菇品种,非常口语化地、或者带点夸张地称之为“新物种”,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这更多的是一种通俗化的表达,用来突出它和“普通”金针菇的不同之处,表达一种“新奇感”或者“改良感”。

第三种可能:发生在“野外”的金针菇。

还有一个比较微妙的可能性。金针菇,它的野外形态和我们超市里卖的栽培品,可能是有一些区别的。虽然它们的学名是同一个,但野生的、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金针菇,可能会因为环境条件、遗传背景等因素,表现出一些和栽培品不同的性状。

如果有人在野外偶然发现了一群金针菇,它们的某些特征(比如菌盖的形状、颜色、菌柄的质地、孢子的大小等)和已知的栽培品系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进行了初步的描述,那么在极少数、非常理论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对这个野外种群是否属于一个亚种、变种,甚至(可能性极低)是新种的讨论。

但即便如此,如果它和已知的 Flammulina velutipes 差别不大,也很难被科学界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物种”。而且,这种发现和命名过程非常严谨,通常不会在普通消费者层面听到“某某金针菇是新物种”的说法。

总结一下:

所以,如果你听到“金针菇是新物种”这样的说法,最最最常见、最现实的可能性,就是说话的人在用一种比较口语化、甚至有点夸张的方式,来形容市面上出现的一些新品种、改良过的金针菇,强调它们和过去我们熟悉的金针菇在外观、口感或其他方面有所不同。

它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新物种”,而更像是一种“新品种”、“改良品种”的通俗化说法。就像我们有时会说“这个手机是新物种”一样,意思大概就是它在这个领域里很新、很特别、很有颠覆性,但它本质上还是手机。

所以,下次听到这个说法,你可以理解成:哦,他们是在说,现在有那种特别好吃的、或者长得不一样的新金针菇啦!而不是真的有个刚被发现的、科学上叫做“新物种”的金针菇冒出来了。

希望这样的解释,足够详细,也足够“接地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植物学界普遍认为,金针菇不过是遍布在欧洲和东亚的毛腿冬菇在人工驯养下的变种而已。

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湖人称:“吃菌子研究所”)杨祝良团队[1]发现不对劲,这个金针菇跟欧洲人吃的毛腿冬菇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啊!

到底咋回事呢?

金针菇属于冬菇属,拉丁文属名为Flammulina,意为火焰。所以其实直译的话,这个属应该都叫火焰菇属。个人感觉这个名字比“冬菇”霸气多了。

为啥是这么个名字呢?因为野生的冬菇属菌类,长在树桩上都是明晃晃的橘黄色,远看就像木头上有一串火焰,非常好看。

而这个家族里最具有代表特征的模式物种是毛腿冬菇。

这个物种最特殊的地方,就是菌柄部分长有白色的细毛,让黄色的菌柄看起来就像鹿茸的质地一样。

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团队的葛再伟博士发表了金针菇分类学地位的初步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他发现,金针菇和毛腿冬菇不论是外貌还是遗传学信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初步认为金针菇应该不是毛腿冬菇,至少应该算是毛腿冬菇的一个变种。

为什么当时葛博士的结论感觉不是很确定呢?可能是由于森林破坏速度导致野生冬菇比较难被采集到,所以稀少的样本量成为得出准确结论的绊脚石。

但后来随着研究的继续,并且通过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和标本支持,杨祝良团队慢慢收集到了足够的样本数量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发现:从基因序列上来看,金针菇和毛腿冬菇根本无法交配!

说白了,这两种蘑菇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物种。

这么一来,金针菇就得单独被命名为一个种,也就是从原来的冬菇属毛腿冬菇丝盖变种,彻底单列为冬菇属丝盖冬菇种,升了一级。

至于为啥野生的金针菇是黄色,还矮矮胖胖的,完全不是我们丢进火锅里的那个瘦瘦长长的菌子?

人工培育啊!谁让我们就是喜欢把菌子当粉条吃的那种口感呢?

2020-9-25更:

评论区很多人提到一个问题:现在的金针菇不“金”,大多数是白色的。这个我也查了一下资料,顺带给大家介绍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金针菇一般分为白色品系和黄色品系两大类。

白色品系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白金针”品系的改良。具有质地柔软,不易开伞(蘑菇开伞就等于熟透了,容易烂),生长快产量高,抗杂菌生长(减少后期加工中人工挑除杂菌的难度),耐水等优势。因此,白色金针菇更便于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和长途运输。

黄色品系比较有代表的是“三明1号”等,具有菌盖软滑(小时候的口感多来自于此)、香味浓郁等特点。但黄色品系有个很不利于商业化生产的特点:生长速度太快,成熟周期非常短,不便于储存、长途运输,只适合在生产地附近尽快销售。但生产地本地销售的话,毕竟消费量有限,生产很难上规模。生产者赚不了太多钱,所以种植量和市场销售量就小。

这就是为何现在我们很少再见到黄色金针菇的原因。[2]

2020-11-2更

应评论区邀请,谈一下这种备受大众喜爱的火锅明星菜被称作See you tomorrow的相关信息。

当我们头一天才把香滑软嫩的金针菇在火锅里涮好、油碟里拌匀下肚,第二天清晨它们居然又完整的出现在你手中那张洁白柔软的纸上,虽然宛如一幅《秋荷图》般优雅,却诉说着金针菇一整晚的倔强。

甚至有时候我们在卫生间马桶上痛快淋漓之后,用纸能够从菊花里牵出一根完整的金针菇……

不管你们感受如何,反正本神筋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舒爽的,嗯。

那么,到底金针菇具有何种神力,能够在消化道强大的分解攻势下幸存?

这种能够抗消化的功能为金针菇、香菇等真菌类的惯常特性,主要是因为其细胞壁上具有一种特殊成分:几丁质(Chitin),也称为壳多糖。这种物质由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就如同在脆弱的蘑菇身上穿了一层高分子锁链甲,结构非常牢固。

有日本学者做过实验,几丁质的耐温极限能达到380℃,而人工合成的耐高温食品用塑料——聚苯乙烯塑料的耐温极限在同等条件下只有360℃,可见这种物质的强大稳定性。而火锅里的温度,顶多也就100℃,这就是金针菇、香菇等蘑菇久煮不烂的原因。[3]

不过,几丁质其实是扛不住胃酸的(也就是浓盐酸),在浓盐酸中能够完全溶解。

但是,由于几丁质的网状结构能够阻止酸液快速渗透进整个蘑菇,所以即使是胃中金针菇的分解过程相对其它食物也会比较缓慢。另外,几丁质能够扛得住稀盐酸。因此,当各位将金针菇和其它食材一起囫囵吞下时,由于其它食物稀释了胃部的胃酸浓度,所以有少部分金针菇没有被消化,得以在第二天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那是不是金针菇就没营养价值了呢?

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并不低,其中含糖类约6%,蛋白质约3%,此外还有约1.8%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其它还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不仅如此,金针菇的菌多糖成分本身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成分也是一种保健食品。

作为金针菇的消费大国,中国国内和日本的学者都曾研究并报道过金针菇多糖、次级代谢产物在抗菌[4]、调节免疫[5]、抗肿瘤[6]等方面的功效研究,认为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作为一个精神小伙,要怎么做才能将金针菇的营养更好的吸收达到霞举飞升……呸……提升精神的效果呢?

其实办法很简单——通过牙齿先对金针菇进行物理碾碎。破碎后的菌体,比一整根的金针菇,能够更加充分地与胃酸接触。这样,即使菌体几丁质网状结构能够扛住外部酸液的攻势,但破碎断面却没有几丁质保护,很快就会被胃酸从内部瓦解。另外,尽量单独摄食金针菇,也能更好的对其进行物理碾磨帮助消化。例如……把金针菇当零食吃?

这样,不但金针菇的营养能够被更好的吸收,第二天也不再有See you tomorrow的尴尬。

感谢 @星海纤尘 在评论区的帮助以及各位追更的朋友支持,我才有动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学习和补充。

感谢 @李大仁 的专业徽章,愧不敢当,谢谢!

参考

  1.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相关文章 http://www.kib.ac.cn/xwzx/kyjz/201807/t20180706_5038216.html
  2. ^ 金针菇主栽品种及特性 胥丽娜《农业知识》2016年9月8日刊登
  3. ^ 金针菇煮不烂的秘密被揭开 中国食品 2015年16期
  4. ^ Bioactive small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the mushrooms Lentinula edodes and Flammulina velutipes,Emi Fukushima-Sakuno,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volume 73, pages687–696(2020)
  5. ^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Flammulina velutipes and its immunomodulation activities on mouse B lymphocytes,TOMOKO OKUDA, YUKO YOSHIOKA, TETSURO IKEKAWA, GORO CHIHARA & KUSUYA NLSHIOKA,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8, Article number: 3120 (2018)
  6. ^ Anticomplementary Activity of Antitumour Polysaccharides,TOMOKO OKUDA, YUKO YOSHIOKA, TETSURO IKEKAWA, GORO CHIHARA & KUSUYA NLSHIOKA ,Nature New Biology volume 238, pages59–60(197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针菇?新物种?这话说得有点意思。首先,得把这个“新物种”的说法捋清楚。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这东西,相信不少人都吃过,在火锅里、炒菜里,它那滑溜溜、脆生生的口感,还有那独特的鲜味,早已经是餐桌上的常客了。所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它肯定不是什么“新物种”。那为什么.............
  • 回答
    金属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自认是“老派”金属迷的朋友们,对新金属(Nu Metal)的态度,怎么说呢,那可真是五味杂陈,甚至很多时候是相当不屑一顾。这其中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音乐上的“变味”。新金属这玩意儿,你说它金属吧,它确实带了不少金属的基因,比如重型的吉他Riff.............
  • 回答
    想探究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为何未能再现古王国时期那般宏伟的金字塔,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原因造成的,里面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乃至于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黄金年代,是什么让它如此璀璨?首先得明白,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
  • 回答
    金子之所以是金色的,而不是普通金属(如银、铝、铁等)的银白色,主要原因在于金的电子结构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特别是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物理学问题,但我们可以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电子结构与光子相互作用1. 自由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金属原子最.............
  • 回答
    关于《金刚川》为何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垃圾电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叙事结构与节奏的混乱: 多视角叙事的割裂感: 电影采用了多视角叙事,试图从志愿军士兵、美军士兵以及后方指挥官等不同角度展现这场战役。然而,许多观众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非常割.............
  • 回答
    要说金刚石为什么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得从它那与众不同的“骨架”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长成的,而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精密建筑,而且这个建筑极其稳定,想要破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咱们得扒一扒金刚石的内部结构。想象一下,一个碳原子就像一个勤劳的工头,它有四个“胳膊”,也就是四个价电子。在金刚石里,每.............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金属这个东西,它为什么是“晶体”,又为什么在被加热到化成一滩水之前,会经历一个“变软”的过程。这可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藏在原子层面的学问。金属为啥是个“晶体”?你可能觉得“晶体”这个词听起来挺高级的,就像水晶、钻石那样,但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食盐、糖,甚至是金属,骨子里.............
  • 回答
    金坷垃的广告之所以选用美日非组合,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充满“梗”和“玩梗”的文化现象,也折射出互联网早期信息传播的一些特点。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梗”的诞生与传播:一个意外的病毒式传播首先,得明确一点:金坷垃最早的那个广告,其实是个山寨产品的广告。它的原型是模仿一家名为“金坷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金刚经》里那句“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说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背后牵涉到我们对世界、对“我”以及对佛法本质的理解。要想说透彻,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刚经》究竟讲了什么。它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破除我们种种执着,尤其是对“我”、“众生”、“寿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我在 Steam 上玩游戏时常有的感受。同样是花钱买游戏,感觉 Steam 上的玩家好像更愿意给出好评,而其他平台,尤其是手游,负面评论似乎更多一些。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花钱就得给好评”这么笼统的道理,而是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最直接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原子和它们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有些东西能让我们透过它看到对面的世界,而有些却像一面镜子,只能映出我们自己的脸?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玻璃和金属各自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特性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光是一种电磁波。当我们说“透明”的时候,意思就是可见光能够.............
  • 回答
    金针菇,这个在我们餐桌上常常露面的菌类,它的存在,说起来,就如同一个默默奉献的演员,虽然不是万众瞩目的主角,却在无数场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我们的味蕾和身体带来了别样的意义。首先,金针菇的意义体现在它那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上。你有没有注意过,当它被放入热锅中,瞬间吸饱汤汁,那种带着微微韧劲又脆生的.............
  • 回答
    金刚石的原子级结构和晶体结构之所以呈现出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的区别,这其实是两个不同尺度上的描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源于碳原子之间独特成键方式。咱们得从最基础的碳原子说起,一步步揭开金刚石的神秘面纱。1. 碳原子的“小心思”:成键的渴望首先,得了解碳原子。碳(C)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号元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物理化学中关于气体溶解度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液态金属的特殊性。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越小” 这个普遍规律。这其实是基于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的。简单来说,气体的溶解过程,尤其是.............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