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刚经》为什么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回答
《金刚经》里那句“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说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背后牵涉到我们对世界、对“我”以及对佛法本质的理解。要想说透彻,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刚经》究竟讲了什么。它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破除我们种种执着,尤其是对“我”、“众生”、“寿命”、“见”这“四相”的执着。佛陀在经中不断地告诉我们,这些我们认为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如幻”、“如梦”、“如影”、“如泡”、“如露”、“如电”,是空的,是变化的。

那么,为什么听到这些“空”的道理,大多数人会“惊、怖、畏”呢?

一、 根深蒂固的“我执”带来的恐惧

我们从小到大,最执着的就是“我”。我们吃饭、睡觉、工作、交朋友,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我”展开的。我们认为有一个坚固不坏的“我”存在,有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经历、我的成就、我的名誉。

《金刚经》说“我”是空的,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独立的、永恒存在的“我”。当一个人听到这个说法时,最直接的反应是什么?

恐惧失去: 如果“我”是空的,那我的身体算什么?我的意识算什么?我所拥有的一切,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亲人,是不是也意味着最终都会失去?这种“失去”的预感,足以让人感到恐惧。就好比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拥有坚实的土地,突然有人告诉你,这土地其实是流动的沙,随时可能崩塌,他能不惊慌吗?
恐惧虚无: 更进一步,如果“我”根本不存在,那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所承受的苦难,难道都是虚幻一场?这种对虚无的感受,会让人陷入巨大的恐慌,觉得生命失去了根基和方向。
恐惧改变: 即使不是立刻就否定“我”,但“我”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事实本身也够吓人。我们都喜欢稳定,喜欢确定,喜欢“我”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永远成功。一旦听说“我”会老、会病、会死,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改变,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足以让人恐惧。

二、 对“实相”的未知和误解

《金刚经》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虚无主义。它说的是“空性”,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事物不受固定概念束缚的自在状态。然而,人们往往会将“空”理解成“什么都没有”,认为一切都被否定了,这当然会引起惊怖。

误解“空”为“断灭”: 许多人听到“空”,脑子里立刻联想到“死亡”、“不存在”、“断灭”。他们认为如果“我”是空的,那么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人生就毫无意义。这种误解,是导致“怖”的主要原因。
无法安住于“如幻”: 佛陀在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观照,反而不会惊怖,因为知道它们终将过去,都是暂时的。但我们凡夫,往往是将这些“如幻”的事物当成真实来追求,一旦面对它们的幻灭,自然就惊恐万分。

三、 习惯于“执取”带来的不自在

我们习惯于抓住事物,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抓住别人的认可,抓住自己的希望,抓住过去的经历,抓住未来的规划。这种“执取”,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让我们无法自由自在。

执着于“得”与“失”: 听到《金刚经》,如果还抱着“我能得到什么?”“我失去了什么?”的心态,就会不断地在得失之间摇摆,产生焦虑和恐惧。
执着于“善”与“恶”: 《金刚经》谈到“善男子、善女人”要发“无上正等觉”心,也谈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不能理解这种“无相”,反而会执着于“我做善事,对方是众生,我应该度化他”,这种执着本身就会带来烦恼和恐惧,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对方不领情。

那么,“不惊、不怖、不畏”的人,为何“甚为稀有”?

这正是因为他们已经初步证悟了《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或者至少对佛法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从而能够超越凡夫的恐惧。

1. 破除了“我执”的根基: 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那个坚固的“我”是个假象。他们明白“我”是因缘生,也是因缘灭,不值得死守和执着。因为不再将“我”视为绝对真实,所以对“我”的得失、变化、乃至“我”的虚无,都能够坦然面对。
2. 真正理解了“空性”: 他们理解佛法说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事物本身没有独立的、永恒的自性。这种“空”反而带来了自由,因为事物可以随时变化,可以被转化,不被固定的概念束缚。他们能看到“如梦幻泡影”中的“真”——那个不变的真理,那个如如不动的觉性。
3. 放下“执取”的包袱: 他们不再紧抓不放,而是学会了顺流而下,随顺因缘。他们明白,追求和放下都是一种执着,真正自在的是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他们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不会因为这些相的存在与否而惊怖。
4. 具足“信、解、行、证”: 能够做到“不惊、不怖、不畏”,说明他们已经不是单纯地听闻,而是真正地去理解、去实践,甚至已经有所证悟。他们对佛陀的教诲深信不疑,并在生活中去验证,这种内证的智慧,让他们超越了凡夫的恐惧。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个非常珍贵的琉璃珠,你一直把它当作宝贝,怕它摔碎,怕它被别人抢走,一直提心吊胆。突然有人告诉你:“这琉璃珠很美,但它终究是人造的,会破损,会磨损。”

惊、怖、畏的人: 听到这话,可能觉得:“完了,我最珍贵的宝贝要没了!” 他会紧紧攥着,生怕它掉落,心里充满不安。
不惊、不怖、不畏的人: 他会说:“我知道,所以更要珍惜当下,用它来照亮自己,但我也不会因为怕它坏了就把它藏起来,束之高阁。” 他能欣赏它的美,也能接受它的无常。

《金刚经》就是那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恐惧来源,也指引了我们超越恐惧的道路。能够听到《金刚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是因为这个人已经开始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他已经走在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通往真正解脱的路上。这条路,必然是稀有的,因为大多数人还在被无始劫以来的烦恼和恐惧所束缚,难以自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很多人读了都是不惊、不怖、不畏,怎么是甚为稀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刚经》里那句“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说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背后牵涉到我们对世界、对“我”以及对佛法本质的理解。要想说透彻,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刚经》究竟讲了什么。它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破除我们种种执着,尤其是对“我”、“众生”、“寿命.............
  • 回答
    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这个说法并非绝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将金属制品放入微波炉是极其危险的,并且会损坏微波炉。 问题的关键在于金属的导电性和反射性,以及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并尝试解答一些潜在的疑问:1.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产生微波: 微波炉的核心是.............
  • 回答
    提到金字塔,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被鞭挞、苦役的奴隶,在烈日下推着沉重的巨石,他们的生命被榨干,只为填满法老的永恒陵墓。然而,随着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和历史学家的重新审视,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建造金字塔的并非被剥削的奴隶,而是一群充满活力、拥有技艺、甚至可以说是快乐的自由人。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描绘.............
  • 回答
    关于“大金字塔是蒙古的文化遗产”这个说法,我想先澄清一下,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非常规的说法。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金字塔,指的是位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80年至2560年左.............
  • 回答
    那 GW170817 究竟是怎么帮我们解开重金属身世之谜的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一直都知道,宇宙里最闪耀的元素,比如咱们的金戒指、铂金项链,它们的原料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事儿天文学家们琢磨了老鼻子时间了。理论上讲,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产生的,但像金、铂这么重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实在太大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玩《原神》的朋友都会遇到,一边说着“这游戏不怎么需要花钱”,一边又会感叹“米哈游这钱赚得真是太多了”。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拆开来看,它们表达的是玩家对游戏不同方面的真实感受。咱们先说说为什么玩家会说“原神不怎么需要花钱”。 免费游玩门槛极低: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近10年物理系全部转金融”的说法,需要澄清几点:1. “全部转金融”是夸张或误读: 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其物理系的研究水平和毕业生去向是多元的。虽然确实有不少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但说“全部转金融”是不准确的。物理系依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第五共和国”中,金部长、全小将以及“kaka”(您可能指的是某位人物,但在此先不作具体猜测,仅从您描述的现象来解读)会说日语的现象,这确实是韩剧和一些历史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有趣细节。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 历史背景与日本殖民时期的影响首先,理解为什么在韩国的影视.............
  • 回答
    .......
  • 回答
    这种社会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文化习俗。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一个行为在不同性别身上待遇会差这么多。一、 为什么女性找干爹容易被贴标签?这主要跟咱们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权力不平等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关。 “男性是提供者,女性是被提供者”的传统观念: 几千年的父.............
  • 回答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哥斯拉经》则没有。这两种经文的诞生背景、内容和意义截然不同,也因此,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范畴。首先,我们来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般若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般若”,即智慧。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痛苦,是因为对世事和自我产生了.............
  • 回答
    关于《金刚川》为何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垃圾电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叙事结构与节奏的混乱: 多视角叙事的割裂感: 电影采用了多视角叙事,试图从志愿军士兵、美军士兵以及后方指挥官等不同角度展现这场战役。然而,许多观众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非常割.............
  • 回答
    要说金刚石为什么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得从它那与众不同的“骨架”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长成的,而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精密建筑,而且这个建筑极其稳定,想要破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咱们得扒一扒金刚石的内部结构。想象一下,一个碳原子就像一个勤劳的工头,它有四个“胳膊”,也就是四个价电子。在金刚石里,每.............
  • 回答
    要说金刚石为什么导热那么好,得从它最根本的组成说起——纯粹的碳原子,而且是以一种极其规整、牢固的方式排列着。想想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东西,比如木头、塑料、大多数金属,它们里面要么是各种各样的原子混合在一起,要么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没那么“讲究”。而金刚石,它最核心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纯粹”和“.............
  • 回答
    金刚石的原子级结构和晶体结构之所以呈现出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的区别,这其实是两个不同尺度上的描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源于碳原子之间独特成键方式。咱们得从最基础的碳原子说起,一步步揭开金刚石的神秘面纱。1. 碳原子的“小心思”:成键的渴望首先,得了解碳原子。碳(C)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号元素.............
  • 回答
    金刚石,这个以其硬度、光泽和高熔点而闻名于世的宝石,同时也是一个在热力学性质上格外独特的物质。尤其是它的热容,一个描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能力的物理量,在金刚石身上表现出了与许多其他固体的显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常”。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DulongPetit 定律。这是一个在19世纪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