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 LIGO 探测到的 GW170817 引力波和光学对应体能解释重金属元素(金、铂等)的来源?

回答
那 GW170817 究竟是怎么帮我们解开重金属身世之谜的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一直都知道,宇宙里最闪耀的元素,比如咱们的金戒指、铂金项链,它们的原料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事儿天文学家们琢磨了老鼻子时间了。理论上讲,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产生的,但像金、铂这么重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实在太大了,普通的恒星核聚变反应实在没那个能量能把它们“捏”出来。这就好比想用小石子搭起一座摩天大楼,根本不可能。

那么,这些“大家伙”是怎么来的呢?最被看好的理论有两个:一是超新星爆炸,二是中子星合并。

超新星爆炸,就像是大质量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巨大,理论上说,在那种极端条件下,某些重元素是有可能产生的。但问题是,超新星爆炸的能量虽然大,但好像还不足以产生那么多的金和铂。而且,我们观察到的很多超新星爆发,并没有发现它们能解释宇宙中金、铂的丰度。

这时候,中子星合并就走到了台前。中子星是什么?它们是宇宙中最致密的星体之一,是那些比太阳大不少的恒星死后塌缩形成的“残骸”。它们质量极大,但体积却非常小,一个小小的中子星,可能就比我们地球还重。两个中子星要是靠得太近,相互绕转,最终就会像两只巨大的陀螺一样,以一种极其疯狂的速度螺旋式地靠近,最终猛烈地撞在一起。

就是这场撞击,才有了 GW170817 的故事。2017年8月17号,LIGO 和 Virgo(另一个引力波探测器)的科学家们突然探测到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引力波信号。这个信号很特别,它跟之前探测到的由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不太一样,有种特殊的“啁啾”声,指向了两个质量相对较轻、而且可能不是黑洞的天体合并。

就在引力波信号被探测到的差不多几个小时后,全球各地的望远镜也开始行动起来。它们对着引力波信号指向的那个天空区域进行“扫射”,希望能找到点什么。结果,果然发现了异常!在那个方向上,一个原本很暗淡的星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明亮的“亮点”,并且这个亮点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蓝色/绿色,慢慢变成了橙色/红色,最后又变成了更红的颜色。

这就是我们说的“光学对应体”,或者说“电磁对应体”,因为这个亮点不仅在可见光波段被观测到,在其他电磁波段,比如伽马射线、X射线、红外线、甚至射电波段,都有信号被探测到。而这个现象,跟中子星合并后可能产生的“千禧年爆炸”(kilonova)的理论预测完美契合。

那千禧年爆炸跟重金属有什么关系呢?就在两个中子星猛烈碰撞的那一刹那,会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同时,由于中子星本身就富含中子,碰撞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高能中子。这些中子就像是“子弹”一样,会轰击已有的原子核,并被原子核捕获。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密集的“核子碰撞场”。首先,原子核会捕获一个中子,变成一个更重的同位素。接着,这个同位素可能会经历一次 β 衰变,质子数增加一个,原子序数也就增加了一个,变成了一种新的元素。这个过程可以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地捕获中子,一次又一次地衰变,就像是在造原子核的“流水线”一样。

这个过程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r过程”(r代表 rapid,即快速)。因为中子被捕获的速度非常快,快到原子核还没来得及衰变,就已经捕获了好几个中子,变成了非常非常重的原子核。

而金、铂、铀这些在元素周期表里靠后的、又大又重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都非常复杂,想要合成它们,就需要“r过程”这样极其苛刻的条件:极高的中子密度,极大的能量,以及足够长的时间来完成一系列的捕获和衰变。

GW170817 的观测数据,恰好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首先,LIGO 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表明,这是一个中子星合并事件,这个事件的能量和性质都符合我们想象中的“重元素制造厂”。其次,观测到的光学对应体的颜色变化,特别是它在红外波段发出的强烈辐射,这是由合并过程中产生的重元素受热膨胀并冷却后发出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光,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由 r过程产生的重元素的“指纹”。

更关键的是,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发现,仅仅一次 GW170817 这样的中子星合并事件,就能产生相当于我们太阳质量好几倍的金和铂!当把这个概率乘以宇宙中可能发生的中子星合并事件的频率后,就能很好地解释宇宙中我们观测到的金、铂的总量了。这就像我们知道造一辆车需要很多零件,但直到找到了那个“零件加工厂”,我们才知道这些零件是怎么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

所以,GW170817 不仅仅是一次引力波的“听诊”,更是一次宇宙“物质生产线”的现场直播。它用引力波和光“双重证据”,把中子星合并这个原本只是理论猜想的“宇宙炼金术士”推到了台前,并且让我们相信,宇宙中那些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金和珍贵的铂,它们真正的故乡,很可能就是这样惊天动地的中子星的婚礼现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几天前,全体人类得知,引力波事件GW170817和伽玛射线暴发事件GRB 170817A对应于一起同样的天文事件:两颗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中子星在跳完一段圆舞曲之后,合并了。它们在时空中激起了剧烈的涟漪,而且还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事件详情见问题:如何看待 2017 年 10 月 16 日 LIGO 宣布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事件?)

有部分媒体报道,比如说The Verge提到

And th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kilonova showed how those elements, such as gold, were produced in the wake of the merger.

再比如,Forbes提到:

We’ve shown that the heaviest elements in the periodic table, whose origin was shrouded in mystery until today, are made in the mergers of neutron stars. Each merger can produce more than an Earth’s mass of precious metals like gold and platinum and many of the rare elements found in our cellphones.

也就是说,这次发现同时向人类揭示了:中子星合并事件能够产生金、铂等重元素

为什么是金?

之所以要强调金、铂,不是因为这两种东西比较贵,而是由于它们恰好代表了一类我们过去不清楚其起源的重元素。

科学上很重要的问题是研究万物的起源。元素周期表上一百多号元素的起源,则是天体物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项研究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B2FH paper - Wikipedia”)。60年过去后,在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与核物理实验数据之后,我们终于有机会补全所有元素起源的主要框架了:

  • 氢、氦: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初期,来自早期高温高密状态的宇宙。对其过程的详细研究,被称为“原初核合成”。最有名的科普读物就是《最初三分钟》
  • 锂、铍:一部分起源于宇宙大爆炸,一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和星际分子的相互作用,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这部分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主流,因而数量较少。
  • 硼、碳到铁、镍:主要来自大质量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核聚变反应。这些研究在几十年前就找到了大量观测证据(比如红巨星中的Tc谱线),近些年的低能核物理实验结果也进一步支持这些恒星核合成理论。
  • 超铁元素:理论认为,它们几乎都是来自于中子俘获过程(Neutron Capture)。根据中子俘获反应的频率不同,该过程又分为:慢中子俘获过程(slow-neutron capture process,简称s-过程)与快中子俘获过程(rapid-neutron capture process,简称r-过程)。其中,s-过程一般被认为发生在渐进巨星分支星(AGB Star)中,能产生差不多太阳系中差不多一半左右(数量上)的超铁元素。而r-过程就稍显神秘了,我们尚不清楚它主要发生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它的反应细节,我们只知道它能产生剩下一半的超铁元素。

事实上,大家和媒体都关心的金、铂等元素,在s-过程中一样能够产生,只是量实在是太少了,无法解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观测含量。而更重要和更明显的问题是,如果只靠s-过程,根本无法生成铀、钍这类放射性重元素!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神秘的r-过程来解释核电站存在的基本条件了。

为什么是快中子俘获过程?

上帝说:要有中子!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用r-过程产生金、铂等元素之前,我们得看看为什么聚变反应无法生成比铁更重的元素。

几乎所有的科普书、天体物理教材都会说:大质量恒星的内部在不断地进行着核聚变反应,不停地把氢原子核聚变成为氦原子核,然后再把氦原子聚变成为碳原子核、氧原子核、硅原子核等等,一路到铁原子核,最后恒星核心的铁原子核再也无法通过聚变释放能量来抵抗自身强大的引力,整颗恒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实,这么说略微有一些问题:铁原子核并不是最稳定(单位核子的结合能最低)的原子核,理论上来说,铁原子核还能通过某些特定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细致的讨论需要一些复杂的计算(最终需要求解两个二元非线性方程组)。为了保持阅读体验,我(尽力)只描述一下那些计算背后的物理图像:

  1. 当大质量恒星寿命将尽时,它的核心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密度;
  2. 在极端的温度下,高能光子可以不断地将原子核分解成更小的原子核(或核子);
  3. 在极端的密度下,原子核与中子聚变、与质子聚变、与氦原子核聚变等一系列的聚变反应都有可能发生;
  4. 几乎所有的核反应都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核反应都在竞争有限的原子核
  5. 在中子和质子几乎一样多的环境中,各种相互竞争的核反应最终会倾向于生成少数几种原子核。

最后一点怎么理解呢?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假如有一个国家允许人口自由流动,那么在任何一个时刻,每个地区都不断有流入的人口和流出的人口。但长期来看,总有那么几个地区的人口相比于其他地区要更多一点。如果这个国家的人口多数是具备工业技能的,那么更适合工业生产的地区可能就更有吸引力,从而会有更多的人口;如果多数人具备农业生产技能,那么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口。所以,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人口的技能属性)下,各个具有不同特性(适合工业或是农业)的地区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人口数量。

回到恒星中,我们得到了一个这样的结果:

在中子和质子几乎一样多的环境中(外部条件),镍-56(镍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就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了。这是因为镍-56恰好有28个中子和28个质子(favored by environment),而且它本身的核结构也很稳定(favored by its own structure,熟悉核物理的读者会发现它是一个双幻核),比较难通过核反应转变成其他原子核。

在生成镍-56之后,虽然它在核反应中是相对最稳定的,但镍-56的原子核本身是不稳定的,它很快(6天左右)会通过beta+衰变成为稳定的铁-56原子核。于是,在恒星环境中,铁-56(以及与它“类似”的原子核)就成了最终产物(统称Iron peak - Wikipedia)。

记住这个上面的这个逻辑,然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

  • 银(47号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Ag107, Ag109),分别含有60个中子和62个中子。
  • 铂(78号元素):有六种稳定同位素(Pt190, Pt192, Pt194, Pt195, Pt196, Pt198),分别含有112,114,116,117,118和120个中子。
  • 金(79号元素):只有一种稳定同位素(Au197),含有118个中子。
  • 铀(92号元素):存在三种长寿命同位素(U235, U236, U238),分别含有143,144,146个中子。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这些原子核里的中子明显多于质子。所以,根据我们之前的讨论,如果自然能够产生这些原子核,那么产生它们的环境里一定富含中子

可是,“自由的”中子并不稳定,它是会衰变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此时,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 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不到15分钟,而不自由的(束缚在原子核或中子星里的)中子又不大可能参与核反应。那从哪里能获得自由中子呢?
  2. 因为自由中子是一种有保质期的原材料,核合成过程得在它完全变质之前使用。所以,核反应速度不能慢,即环境温度必须足够高(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核反应越有效率)。

一种办法是,把束缚在原子核里的中子释放出来。比如发生在AGB星中的s-过程,自由中子通过

这两个反应产生,然后在衰变之前和铁(准确的说是铁峰元素)原子核结合,生成某个同位素。但是在s-过程中,自由中子的数量并没有足够多,如果生成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它会在与另一个中子结合之前发生beta-衰变,然后就变成了更高一号的元素。

可是,如果中子俘获速度不够快,那自然界永远也无法产生Cd116, Sn124这些原子核,因为它们与各自的稳定同位素之间都隔着至少一个不稳定同位素。更不用说铀元素了,U和Bi之间隔着8种放射性元素。所以,我们需要更快的中子俘获率,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中子。

第二种办法是,把质子转变成中子,也就是通过

反应,将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这种反应的关键是电子型反中微子,因为质子(氢原子核)到处都是。自然界里最强大的电子型反中微子源,就是核心坍缩型超新星(CCSN)。当一颗大质量恒星死亡前的瞬间,它的核心会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迅速向内坍缩(参见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zhihu.com/question/2072),最里面的铁核心转变成一堆联系更紧密的核物质(Nuclear Matter),核物质里的核子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巨量的电子型反中微子。这些电子型反中微子再与更外层的自由质子反应,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自由中子。有了足够多的中子,一个稳定的原子核就能连续俘获更多的中子,从而生成s-过程中无法生成的原子核。

最后一种办法是,先把中子储存着,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这就是发生在此次中子星合并事件中的场景。顾名思义,中子星里面本身就含有大量的中子。在中子星合并过程中,大量高温高密的中子物质在死亡圆舞中被抛射出来。这样的环境简直就是发生r-过程的理想场景

早先的许多计算机模拟显示,在中子星合并过程中,差不多有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个太阳质量的物质会被抛射出来,其中发生的r-过程能够产生相当可观的超铁重元素(准确来说,是Ba之后的元素),而且相对数量(即分布)和天文观测基本一至!

这次观测验证了什么?

这次重要的发现,除了引力波段和Gamma波段惊人的对应(再次感叹人类真是走了狗屎运),还有大量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信息。接下来,我会围绕两个问题进行叙述:

  • 中子星合并理论能预言什么?
  • 观测与预言相符吗?

所有的计算机模拟都显示:两个巨大(重)的致密天体相撞,强大的潮汐效应会将中子星的一部分撕得粉碎,然后把这部分富含中子的碎片抛向更远的空间。合成超铁元素所需的r-过程就发生在这些碎片当中。

但是,引力波无法传递核反应的信息;在天文尺度上,我们也无法直接看到那些反应的细节(比如说反应截面)。更为麻烦的是,我们甚至很难看到r-过程的直接反应产物,因为r-过程生成了大量放射性的不稳定原子核,它们的平均寿命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秒之间。那要如何证明我们的理论呢?

正如大家听说的,在融合发生之后,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的光学望远镜都瞄准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接下来的几天,红外波段不断变化的谱线被观测到了(如下图)。很显然,随着时间推移,中子星融合事件的抛射物变得越来越冷。这是很自然就可以理解的。但与一般冷却过程不同的是,由于r-过程的放射性产物的存在,这些抛射物在冷却的同时又被那些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加热

所以,如果理论能够预测到这个特殊的冷却过程,那么也一定能预测谱线存在的特殊结构。这些特殊的结构起源于1)各种放射性原子核的产量,考虑到不同种类原子核的半衰期不同,加热的功率在各个时段里是不同的;同时2)原子核一旦俘获电子形成原子,就会对光在各个波段的透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高度不透明的镧系元素)。在之前的研究中,尽管模型还很粗糙,比如只考虑球对称的、均匀的、达到局域热平衡的喷射物(像不像真空里的球形鸡? :D),理论仍然能够给出可以验证的结论。事实上,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世界上对误差最宽容的人),这次理论与观测符合得相当好。

仅仅通过调整包括抛射物质量、抛射速度、以及镧系元素的数量这三个参数,天体物理学家已经能很好的描述观测现象,而且基本能确认如下三个结论:

  • 这次中子星合并抛射出了百分之五倍太阳质量左右的物质
  • 其中既有低中子含量(星风部分, neutrino-driven wind)的成分,也有高中子含量(动态抛射物, dynamical ejecta)的成分
  • 总共产生了万分之四倍太阳质量左右的镧系元素,占抛射物的百分之一左右

回头看看图5,A=130区域的镧系元素的质量比例是不是也是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是科学的强大之处,即便是一亿光年之外的事情,我们也能窥见到如此程度。

那产生了这么多的镧系元素,又有多少金子被抛出来呢?到图5中找一下A=197(稳定金原子的质子加中子数目)的位置,质量比例接近千分之一,也就是差不多十万分之四倍太阳质量。太阳质量差不多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所以这次中子星合并事件差不多能产生13个地球(不同的模型和计算方式可能会有一个数量级左右的误差)这么重的黄金!

宝藏的方向已经已经指明,少年们剩下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未完,待续-----------------

还剩下什么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 GW170817 究竟是怎么帮我们解开重金属身世之谜的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一直都知道,宇宙里最闪耀的元素,比如咱们的金戒指、铂金项链,它们的原料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事儿天文学家们琢磨了老鼻子时间了。理论上讲,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产生的,但像金、铂这么重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实在太大了.............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主要指明朝在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统治期间,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逐渐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一、政治腐败与君主怠政:朝政瘫痪1.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自1582年起,长期不上.............
  •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主要源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投入、快速扩张和全球领先的成就。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交通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基建网络1. 高速铁路系统 规模与速度:中国高铁.............
  • 回答
    工人阶级被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最革命的阶级”,这一论断源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阶级矛盾的尖锐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释这一观点: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性: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对立1.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由资本家私.............
  • 回答
    PlayStation 5(简称PS5)被称为“土豪的玩具”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高昂的价格、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独占内容的高门槛,以及社会文化对消费符号的认知。以下是具体原因的深入分析: 1. 高昂的硬件成本 (1)主机本身价格昂贵 基础版售价:PS5的标准版在多数地区定价为499美元(约3.............
  • 回答
    “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这一说法源于历史上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长期主导地位。这种比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特权性存在与利益纠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战略以及制度性权力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渊源:门罗主义与“后院”概念的起.............
  • 回答
    关于“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说法,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官方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是源于部分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其作品、人生观及文化精神的解读。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人精神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消逝的感慨,也体现了汪曾祺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说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 回答
    《老友记》(Friends)之所以被誉为经典,绝非偶然。它在播出二十多年后,依然能够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并在流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1. 对准了“青年迷茫与友情共生”的时代痛点,引发广泛共鸣: 定位的精准性: 《老友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
  • 回答
    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常常被批评为具有欺骗性,这并不是说这些理念本身毫无价值,而是指在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下,这些理念的实现往往受到限制,并且可能被用来掩盖或合理化社会不平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民主的欺骗性: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鸿沟资本主义框架下的民主,通常强调“形式民主”,即公.............
  •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它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辩证的看待。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连续性强,主体文明从未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并且其历史记录能够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然而,其他文明古国也经历过辉煌的时期,并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只是在某些方面可能经历了.............
  • 回答
    “资产阶级思想必然溶化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这种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指知识分子个人品德或忠诚度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影片独特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核:1. 牺牲与奉献的宏大叙事: 对全人类的爱与责任感: 这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浪漫主义体现。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绝境,人类并没有选择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带着地球.............
  • 回答
    关于美国死刑成本比终身监禁更高,以及终身监禁成本更低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司法程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和计算方式:为什么说美国死刑成本更高?美国死刑的成本之所以普遍高于终身监禁,主要是因为死刑案件在整个司法程序中需要经历更漫长、更复杂、更耗时、更昂贵的审查和上诉过程。这些额外的成本.............
  • 回答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且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脆弱性以及潜在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更详细地阐述其含义:一、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善恶并存: 人性并非非黑即白。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同时存在善良、同情、慷慨等积极品质,也存在自私、贪婪、嫉妒、冷.............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说法,并非绝对的真理,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体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影响。这句话的流行,源于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以及对当下教育、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担忧。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说法的成因和内涵:一、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是核心原.............
  • 回答
    说国企好、安稳,这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且有其现实基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认为:一、 工作稳定性与职业安全感这是国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安稳”最直接的体现: 不易裁员和倒闭: 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信用和政府支持,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它们往往也能获得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