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资本的大型商业集团而言,青春少女的供应量是可以预见的,是可以明确估计收买成本的,而一个演员演技的成长以及相应演技带来的收益是不可预估的,从一个极度理性且短视的商业资本运营角度考量,应极大地排除不可预估层面的风险或不确定因素,将自己商业模型搭建在可测可验证数据源可靠的基础上,所以不管是网文愈来愈套路化,还是流量明星背后的层出不穷,背后的商业逻辑无非都遵循与此——要将文娱产业标准化、流水线化,将文娱商业集团对演员、编剧、作家们的依附性压缩到最小。从商业上讲,只有这样当某个作品生产之前才能最准确地预估市场和流量数据,成本和收益才最可控。
至于观众?各位还没发现吗,当下的文娱商业游戏里面,观众早就是最不重要的群体,为什么?因为已经是一场以做数据造梦为主的金融游戏了,无数豢养的水军成了整个链条里面的数据制造者,一次次成为推高估值的依据、制造文娱泡沫的凶手,文娱产品的金融化程度和文娱商业集团盈收模式早就超出老百姓对好看=有票房的理解了。
不管是女演员、男演员、作家、编剧,还是观众,原本应当是主角进行良性互动的群体,被逐渐边缘化为了NPC,就像农产品大宗期货交易里面大家关注的都是合约,而非真正的农产品和农民。
那些追求少女感的女演员,那些接不到戏的中年男演员,那些只会念1234的流量明星,那些只会发微博的知名年轻演员,那些越来越肤浅无脑的文学和影视剧,都是这些故事里面的一环。
这就是越南。
因为看电视电影的主力就是30岁那帮人啊。
中国看电影的观众年龄中位数是28岁,美国是38岁。
我们社会的观念是,你都30岁了,赶紧买房、结婚、生孩子,完成人生大事。还看电视剧、追星,成熟点。
欧美那边早早生了孩子,继续逍遥、自由、快乐、民主。什么?
孩子问题?快乐教育完事,政府公立学校免费教育,私立教育我也上不起。
房子问题?买不起房就买不起房,反正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完成人生大事。
.......
资本不傻啊,怎么赚30岁以下这帮人的钱?
刻画一个40岁的御姐,还是25岁的傻白甜?
因为中国人普遍不理解美。话说的得罪人,但事实如此。
美学教育,在中国是极度缺乏的,中国人普遍没接接受到什么高水平的美学的教育,别说素描国画之类,就是最基本的毛笔字,也没几个人能写好的。表现在着装上,要么花里胡哨,要么邋邋遢遢。有点钱的,觉得钱花到了,买名牌了,就牛逼了,就时尚了。所以欧美各个购物村,都能找到中国人大包小包的身影,要么臃肿,要么瘦弱的身上穿一套名牌,志得意满,不好笑吗?
不知道最好的服装就是健美的身材吗?
别说普通人,就连央视春晚,主持人穿的像马戏团一样。
对女性的审美,就是大胸长腿网红脸,对男性的审美就是东京男妓。
不觉得有病吗?真的不觉得。
女性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美,可以天真可爱,可以青春无限,可以成熟内敛,可以优雅淡定,可以睿智从容。中国人对于女性美的追求,就像出生以来没吃饱饭的人追求每天吃红烧肉。
国外女演员却可以淡定地面对年龄的增长?
被洗脑洗得,以为外国女演员不想“冻龄”似的。忘记肉毒杆菌这些东西是哪个国家首先大规模使用了吧?
实在抗拒不了老化,怎么整都没有用的时候,或者害怕副作用不敢整的时候,那可不就只能“淡定”了么?
不要说女星,就算是男星,真正淡定的也没有几个。
下面《新木乃伊》剧照,左边阿汤哥62年的,
右边罗素·克劳64年的,奥斯卡影帝,比阿汤哥还年轻两岁。克劳不介意自己的体重、皱纹和须发颜色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确实称得上淡定。
要比淡定,克劳是个标杆。
最后放几张克劳年轻时的照片,证明人家当年确实是美过的帅过的,并不是由于本身相貌平平弃疗了才这么淡定。
题主说的淡定面对年龄增长的演员,真的数不出来几个,
绝大多数演员都在努力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无论男的女的,国内的国外的,
无非是努力程度有差异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劳究竟是淡定,还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想讨论这个去链接 → 为什么中国大部分上年纪的男人不注意身材?
上图链接在:https://www.zhihu.com/answer/1834303628
这还不简单么,因为老太太戏少呀。
演员就是个工作,如果我们的老太太戏很多,演员老了也能接很多戏赚钱,也有很多广告代言,那你放心,大家也愿意。但不是呀,你随便打开一个看剧的App,女主角有几个是中老年妇女的?没多少吧,就算有,也可以让年青女星往老了扮,其难度较老年女星往年轻了扮要容易得多吧?
那你说为啥我们老太太的戏不多,那还不明显吗。因为我们社会还没有那么老龄化呀,不光女演员,你会发现但凡我们国内你觉得自然应该是年轻女性(或男性)的配置,在国外都有上了年纪的配置,比如空乖,高铁服务员,餐厅服务员…………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我们年轻人多。更何况演员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配置了。什么人在主要看剧?还是年轻人比较多。
当然,另一方面理由,说过了,演员向上兼容更容易 ,年轻人演老年人靠现在的化妆技术没有难度,但中老年人演年轻人可就难了。
再者,女性想延缓衰老,保持年轻,这本身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简单地说,就是国内的娱乐工业体系刚刚开始走向成熟,产能还不足以全面满足所有用户需求,所以就只能先照顾好更愿意在娱乐上花钱的群体,也就是青少年群体。显然具有「少女感」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认同感。所以国内女演员如果想要在娱乐工业体系内获得提升,就得主动或被动地满足主要消费群体的趣味和审美。
关于「国外女演员」这种模糊的说法,我们也要有一个区分。「国外」是指美国还是欧洲?或者是日韩?东南亚?印度?我们会发现,其实除了美国电影外,大部分市场不够大的国家,在电影生产领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种中年女演员在角色选择上面临窘境的问题。
娱乐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即使只具体到电影和电视剧行业,也得分门别类地说。以下讨论主要是基于电影行业的情况展开。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所有女演员,无论中外,对皮肤和身材的管理都是很重视的。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电影首先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如果想要满足观众对于美和梦幻感的追求,所有的女演员就必须在演艺生涯的黄金期,用远超常人的代价来保持远超常人的身体和外貌条件。当然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而出现的审美差异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但总体来说,更好的皮肤和更好的身材,以及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外貌,是电影明星和电影演员普遍具备的外在条件。
但为什么中国女演员似乎对皮肤保养和少女感的容貌具有特别的焦虑感呢?个人观点,是因为现在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程度不够丰富,所以给女演员提供的角色选择范围就很单一狭小了。对于女演员来说,要想在相对紧张的窗口期完成演艺生涯的提升,那就只能在这个审美标准相对单一的范围内进行比拼,并努力延长自己的演艺生涯窗口期。
中国电影类型化程度为什么不够丰富,拉出来又可以长篇大论了。原因很复杂,如果只看表象,一方面是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生产能力尚且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电影观众,也就是主要消费者,他们的娱乐需求暂时还不够多样化,暂且无法支撑多样化、细分化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具有「少女感」的银幕形象比较好卖钱,所以电影生产端就倾斜资源全力打造这种银幕形象,然后因为资源倾斜导致生产过剩,从而挤占了其他类型的银幕形象产生的可能性,最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出一个「幸存者悖论」,那就是卖得最好的「少女感」就是观众最喜欢的。(其实不然,只是我们很少能拿出反例来)
一旦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女演员来说,就会面临这种市场资源的残酷筛选。从演员角度来说,自然要尽量选择参与能够大卖的类型或题材,那那女演员尽力让自己显得有「少女感」就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从类型生产角度,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历史前 10 名的电影:
1、战狼 2
2、流浪地球
3、红海行动
4、唐人街探案 2
5、美人鱼
6、我不是药神
7、西虹市首富
8、捉妖记
9、捉妖记 2
10、羞羞的铁拳
这 10 部电影的类型基本涵盖了近年来国产电影大卖的类型,主要类型就是动作、喜剧、剧情、奇幻、科幻。无论中外,基于历史和文化因素,以上类型和故事本来都是男性角色占主导的,对于女演员来说,如果想要参演这些电影,那就只能接受为数不多的女性银幕形象的可能性。
这些女性银幕形象基本是女医生,女记者,女警察,女战士,女富豪,女秘书,女学生等等。除了女战士形象稍微少见一些,大部分女性角色的职业都是和我们常见的社会形态分布是接近的。
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女性银幕形象在叙事层面并不是一定要年轻演员,但从最终电影呈现来看,显然年轻女演员的占比是很高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制作者都是「厌女症」患者,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后,在选角策略上采取的最有利方案而已。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女演员追求「少女感」,无疑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角色空间。所以如果想要让中国电影女演员摆脱「少女感」,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银幕形象可能,一方面是继续提升电影的市场影响力,能够支持更多的电影细分化类型的创作;另一方面,也是从创作层面积极拓展更多的女性银幕形象的可能性。观众并不会对女性银幕形象有特别的偏见,观众喜爱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以前只是国内女演员甚少获得饰演这种角色的机会而已。
关于女性电影,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做「贝克戴尔测试」(Bechdel Test)。它是由美国漫画家埃里森·贝克戴尔借漫画人物之口,半开玩笑地提出的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尊重女性的标准。
一部电影里必须有至少两个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必须有对话,且对话内容不能只涉及男人,对话还得完成得异常出色。事实上,除非涉及到政治或军事上的男性对手,这些故事里的女性都甚少谈论男性,也甚少论及爱情。
当然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国内的电影市场,肯定是有些脱离我们的文化背景了。但作为一种参考,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电影创作给女性角色提供的空间确实是太单一狭窄了。只有当电影类型足够多样化,不同年龄段的女演员才能摆脱「少女感」的禁锢,并有足够的机会在银幕上饰演足够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给这些虚拟的银幕形象赋予真实的灵魂和深切的情感共鸣。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电影人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只是我们需要和中国电影的观众以及市场共同成长。
62岁的琳达·汉密尔顿在《终结者6》中的造型
提问的先决条件就是错的。
首先,国外你说的是哪个国外?
其次,如果你说的是好莱坞,那不好意思,好莱坞女演员也不能淡定面对年龄的增长。
年轻的就是可以当主角,年纪大了就是要打肉毒杆菌,没有例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