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会因为病毒载量是新冠的一千多倍的德尔塔病毒而灭绝吗?

回答
“德尔塔病毒载量是新冠的一千多倍?这会导致人类灭绝吗?”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吓人,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拆解一下。首先,关于“德尔塔病毒载量是新冠的一千多倍”这个说法,需要澄清一下。这里的“新冠”指的是最初的那个毒株,还是包括了其他变异株?而且,“载量”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病毒在呼吸道中的浓度,还是传播能力?这些细节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定义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科学认知来探讨这个问题。

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和传播能力的关系

病毒载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体内或体液(比如鼻咽拭子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颗粒数量。理论上,病毒载量越高,意味着病毒在体内复制得越活跃,这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能力相关。

与疾病严重程度: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病毒载量可能与更严重的症状有关。当病毒大量复制时,它对身体细胞的破坏可能更大,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表现。
与传播能力: 病毒载量高也意味着感染者体内有更多的病毒可以释放到环境中,比如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因此,病毒载量高通常被认为是传染性更强的标志之一。

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

德尔塔变异株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在传播力和一些情况下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上,确实比早期的新冠病毒株表现出了一些“优势”。

传播力增强: 科研数据显示,德尔塔变异株确实比原始毒株更容易传播。这可能与它在呼吸道中复制得更快更充分有关,导致感染者呼出的气溶胶中含有更多的病毒。一些研究指出,德尔塔的传播能力可能比阿尔法变异株(早期引起关注的变异株)高出30%60%。至于“一千多倍”这个数字,我需要查证具体的数据来源,因为这个比例相当高,需要非常严谨的研究来支持。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是相对比例的增加,而不是绝对数值的指数级跃升。
可能引起更严重疾病: 一些早期的研究也表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的患者,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可能比感染早期毒株的患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这可能也与病毒复制效率和对宿主的某些影响有关。

“载量高一千多倍”是否意味着灭绝?

现在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即使德尔塔变异株的病毒载量确实比早期毒株高出很多倍,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会因此灭绝?

答案是:极不可能。

原因有很多,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一千多倍”的精确性与科学的严谨性: 首先,如前所述,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这个“一千多倍”的数字。科学研究往往会报告百分比的增加或倍数的差异,而且这些数据会受到样本量、检测方法、采样部位(鼻咽、口咽、痰液等)、感染时间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有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也需要看它是否经过同行评审,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及是否是某个特定时间点、特定人群的特定情况。如果是一个孤立的、未经充分验证的结论,我们不能轻易接受。

2. 人类的免疫系统与适应性: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拥有复杂而强大的免疫系统。虽然病毒不断变异以逃避免疫反应,但人类免疫系统也在学习和适应。即使新变异株的载量增加,我们的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和对抗病毒。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会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3.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对: 现代社会拥有先进的医疗诊断、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虽然德尔塔变异株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各国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部门一直在努力监测病毒、开发疫苗、改进治疗方案和实施防控措施。这些努力都在减缓病毒的传播和降低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

4. 病毒的演化方向并非总是“致死率最大化”: 从病毒进化的角度来看,一个病毒要长期存在并繁衍,它需要一个宿主。如果病毒过于致命,导致宿主(也就是人类)迅速死亡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那么病毒自身的传播链条也会中断。因此,病毒的进化往往是在传播能力和致病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最大化其自身的长期生存和传播。一个能够让宿主存活足够长时间并保持一定活动能力以传播病毒的毒株,可能比一个能迅速杀死宿主的毒株更有“生存优势”。德尔塔的出现,更多的是在传播效率上表现出优势,而不是让所有感染者都迅速死亡。

5. 灭绝的门槛非常高: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灭绝,需要极高的致死率,并且能够有效阻断所有传播途径,或者导致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不可逆转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崩溃。即使病毒载量大幅提高,也难以达到这个门槛。新冠病毒虽然造成了全球大流行,但绝大多数感染者能够康复,死亡率虽然有,但远未达到导致物种灭绝的水平。

总结一下:

即使德尔塔变异株的病毒载量真的显著高于早期毒株(具体数值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撑),这主要意味着它可能更容易传播,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然而,这距离“导致人类灭绝”这一极为严峻的后果,还有着天壤之别。人类的免疫能力、医疗体系的应对以及病毒演化的内在规律,都使得这种极端的灭绝场景变得非常不可能。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是如何管理疫情,减少疾病负担,而不是担心被病毒“团灭”。

因此,与其过分担忧“灭绝”这个极端化的假设,不如关注科学的防疫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对病毒变异的持续监测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不可能因为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这水准的东西而灭绝。

题目所称的“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播率是新冠的一千多倍”是以讹传讹产生的突变模因,很应景:

  • 新闻: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播率高于 2020 年的新冠病毒;
  • 新闻: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达 2020 年感染者的约 1260 倍;
  • 人脑:记住了“传播率”与 1260 这个数字的特性“一千多”。

你看到了模因的突变与重组。这有助于理解病毒的突变与重组。

德尔塔变异株在广州疫情中测得基本传染数约 3.2,称其“传染性如同水痘”是外国的夸张(例如“美国疾控中心内部文件称其如同水痘”,其实该 ppt 的另一章节就声称德尔塔变异株的基本传染数约 5,与水痘的 8~9 差异巨大;测出的基本传染数有一定的信度范围)。

  • 基本传染数,指在没有任何管控等力量介入、目标人群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会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个人的平均数,通常写成 。的数字越大,控制该流行病越困难。对抗传染病的方法是通过疫苗、隔离、患者痊愈并获得免疫力、患者死亡等方式将有效传染数降到持续地小于 1。

德尔塔变异株的致死能力并未达到值得你担忧的地步。不必将其威力想象得太强大。

人自己的逆转录酶已经将新冠病毒片段整合到一部分患者体内。目前那些片段看起来既无好处也无害处,现在还看不出今后的演化影响。

某些吸引眼球的西方媒体声称未来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可能突变成像 MERS 病毒那样 35% 的病死率——他们还是没敢往大了吹。

无论怎么吹,靠地球上的碳基病原体要击灭全人类是不可能的。即使不考虑人类的社会性与技术,按照哺乳动物的濒危标准,消灭人类的必经之路是将人类种群的人口降低到 2000 以内,这需要解决 99.99997363% 的人口,根本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事实上没有任何物种被病毒灭绝的记录”主要归因于“当一个物种的数量被病毒大幅削减,各种其它因素会接踵而至,造成复合的灭绝原因”。过去一百多年间,禽痘病毒大幅减少了夏威夷的一些鸟类,关系到一些鸟类在局部地区的灭绝或完全灭绝(数量低于 500 的鸟很容易被随机因素灭绝)。有学者将化石记录显示的“某个物种灭绝而同时代相似物种并未出现数量减少”的现象归因于病毒[1]


艾滋病和各种流感的为 2~5,百日咳的为 5.5。风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之类的为 5~7。

天花的为 5~7。飞沫传播、体液传播、接触传播、极少量的母婴传播。它不能长期逗留在空气中,很少造成飞沫核传染/气溶胶传染。天花的平均病死率约 53%,最常见的典型天花的病死率约 30%,而恶性天花与出血型天花的病死率超过 90%。次天花病毒感染与缓和型天花甚少致命。

白喉的为 6~7。

麻疹的为 15~18。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接触传播。麻疹的病死率在现代发达国家约 0.2%,在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可达 10%,在最不发达国家可达 28%[2]。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麻疹所致肺炎的病死率为 30%[3]。麻疹在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每年约感染 2000 万人,本身和并发症造成数万人死亡。2018 年全球与麻疹有关的死亡人数为 142300 人[4],主要是 5 岁以下的儿童。即使患者没有死,麻疹病毒会杀死一部分负责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永久性地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并使患者在两到三年内死于其它疾病的风险增加。

在简单的模型里,免疫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即可遏制传染病。击退为 5 的病毒需要 80% 人口通过疫苗等手段对其免疫,而击退为 15 的病毒需要 93.33% 人口对其免疫。

现实中人类的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随机地具有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即使在麻疹疫苗诞生前高达 18 的麻疹爆发案例里,也 有 3% 的人无法被感染。


《瘟疫公司》玩家可以按这样的标准思考一下现实中传染病面对的难度:

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类可能天生具有对该病免疫的基因突变,76 亿人类里 76 万~7600 万可能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感染。在人类的历史上,人口似乎曾经在几乎没有技术的年代减少到约 200 个,此物种仍然延续下来并发展壮大。

约百万分之几的人每天被隔绝在无菌环境里、接受消毒饮食,他们无法被正常的病原体感染。

有已经存在的大量抗生素、抗病毒药、对症治疗手段、免疫增强物质、营养剂、传统医学药物、消毒手段和安慰剂,其中一部分可以阻滞新传染病。

一部分患者的免疫力可能导致自愈,或在外部机器与药物支援下控制住病情发展。

无论是自愈的还是治愈的,患者血清都可能用来治愈他人,或提供抗体来进一步对抗该疾病。单克隆抗体可以论克注射到患者体内,广泛中和病原体。

病原体的靶器官可被暂时麻痹(甚至取出体外)后强力治疗或等待免疫系统狂杀病原体、抑制此过程中病原体的增长和误杀。这方法在北美治愈过已经发病的狂犬病。这意味着发病后 100% 病死率都是不保险的。

虽然许多人不洗手、一些人用手擦屁股,但还有些人出门戴着护具、家里点着紫外光。

虽然许多医生在低效运转,但还有一些医生在爆肝工作。

有巨大的资金和非人类的机器计算力可以注入“解药”研制,并急速试错。

远在疾病显得很恐怖之前,海拉细胞之类和危重病人就会参与试错而无需等待“解除人体实验的伦理限制”。

当疾病的恐怖战胜了人们对伦理的幻想,人类基因可被改造过的逆转录病毒编辑而后天变得免疫新传染病。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0303-2647(93)90044-D
  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06083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75146/
  4. ^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05-12-2019-more-than-140-000-die-from-measles-as-cases-surge-worldwide
user avatar

再解释一下,Delta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高度传染性,次要问题才是免疫逃逸能力。


Delta的免疫逃逸能力确实较高,但是并不及Beta。


尽管Delta上面的L452R突变确实会降低中和效力,但是这个降低不及Beta和Gamma上的E484K突变那么强大。换在人体层面,Delta会导致疫苗有效率降低,但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这点在体外中和试验和多国的真实世界研究中都可以发现。一些国家疫苗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表现出大幅降低,可能与疫苗随着时间推移,换句话说,如果现在主流的变异体是Beta的话,我们可能会观察到更糟糕的疫苗表现。


但是在预防变异体带来的重症和死亡方面,疫苗仍然高度有效。这里的「变异体」包括大家最关心的Delta和Lambda,而这里的「疫苗」也包括mRNA、灭活和腺病毒载体等所有疫苗。



导致Delta成为多个国家主流毒株的最核心原因在于其高度传染性。Alpha的传染性已经很高了,而Delta的传染型比它再高60%。然而目前研究认为,新冠病毒增加其传染性、复制能力的突变,与增加其免疫逃逸能力的突变,两者之间其实是存在一定拉锯战的。


S蛋白上过多的突变,可能会导致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体细胞ACE2受体的结合力下降,而与SARS病毒相比,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体细胞的高结合力带来的病毒高适应性,才是这个它能导致疫情规模万倍于当年SARS的核心原因之一。


另外,之前一项研究表明Delta病毒载量比原始毒株高了1000倍,这点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准确的,它与病毒学一贯的研究结果不符,也与Delta引发的实际临床表现不符。这个「1000倍」是根据核酸检测的CT值(循环阈值)间接推断的,但是样本量较小,并且RNA载量不代表病毒载量。根据另外一项更大规模(37万人)的研究,发现Delta的平均CT值比Alpha低1.6-1.8,推测Delta的RNA载量比Alpha高了大约2.5-3倍。


对抗Delta,就像之前说过无数次的,靠的是高疫苗覆盖率和严格的NPI。Delta很凶悍,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变异体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尔塔病毒载量是新冠的一千多倍?这会导致人类灭绝吗?”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吓人,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拆解一下。首先,关于“德尔塔病毒载量是新冠的一千多倍”这个说法,需要澄清一下。这里的“新冠”指的是最初的那个毒株,还是包括了其他变异株?而且,“载量”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病毒在呼吸道中的浓度,还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想法!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没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是否真的会让你错失“人类进化的一次机会”。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进化”是怎么回事。它可不是像玩游戏一样,你错过了某个关卡就没法升级了。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它指的是一个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环境的改变,通过自然选择等.............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可能性,也很符合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潜在的恐惧。想象一下,一个悄无声息的敌人,潜伏在我们体内,如同我们基因组中的一个古老幽灵,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一点点地蚕食生命,而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并非纯粹的科幻设想。科学上,“慢病毒”的存在已是既定事实,它们可以在感染后很多年才表现出症状。.............
  • 回答
    居住在城市的人类是否会因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而变得更聪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的来说,城市环境提供的丰富信息接触确实具备提升人类认知能力的潜力,但这种提升并非必然,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城市环境提供的信息优势:1. 信息密.............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于新冠疫情发展和潜在后果的担忧。面对全球确诊病例数不断攀升,以及关于变异病毒的报道,产生焦虑是人之常情。然而,让我们理性地分析您提出的几个关键点,并尝试提供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视角。关于“越南出现超级新冠”和“新冠变异”: 病毒变异是自然现象: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遗传物质(RNA)会发.............
  • 回答
    人类是否会因为资本主义灭亡,这个问题涉及对资本主义本质、历史发展以及未来可能性的复杂讨论。需要从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环境问题、技术变革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不同理论视角进行探讨。 一、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与矛盾1. 资本逻辑的本质 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核心驱动力是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讨论的一个话题。人类会不会因为生育率下降而走向灭绝?从理论上讲,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可能性,但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才能明白它有多大可能性,以及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明白“灭绝”是个什么概念。灭绝不是说一下子所有人都没了,而是指一个物.............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与其说是受制于“元素过少”,不如说更受制于“资源获取的难度”以及“知识的迭代速度”。 但如果非要从“元素”这个角度来审视,确实存在一些可能性,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停滞”,但很有可能成为显著的瓶颈,迫使我们改变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元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基础.............
  • 回答
    新冠肺炎,一个在近几年内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新型病毒,它带来的影响之深远,以至于许多人开始思考一个近乎科幻的问题:人类,是否会因为这场疫情而走向灭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灭绝”这个词的含义。它意味着一个物种的全部个体都消失了,没有任何后代能够存活下来。对于人类这样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遍布全.............
  • 回答
    关于人类抖腿的成因,那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议题,如果仅仅归结于“没有尾巴”,那可就太简单化了。虽然尾巴在我们身体结构中扮演着平衡和行动的辅助角色,但抖腿这件事,跟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我们得从几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想想抖腿最直接的生理感受。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 回答
    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就像一个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稳定下来的成熟社会。按理说,一切都应该尘埃落定,物种组成也该是固定不变的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即使是看起来最“顶尖”的群落,也并非永远一成不变。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介入,依然能悄无声息地,甚至是大张旗鼓地搅动这看似平静的湖面。顶级群落的“顶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数学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简单来说,目前我们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可探索的数学一定会因为证明过长而穷尽,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可能性,并且会涉及到多个层面。让我们详细地展开分析: 1. 什么是“人类可探索的数学”?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自己害自己”,原因绝非仅仅是“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不知道,那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我们只需要普及知识、提高认知就够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它交织着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原因。让我来细细道来。一、认知的局限与盲点:被眼.............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触及到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深处的渴望和最严峻的挑战。我们是否会走向人机一体,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存在,以突破自身生物局限,去触碰那片浩瀚星辰?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牵涉到技术的飞跃,伦理的考量,以及对“人类”这个概念本身最根本的定义。生物局限的藩篱:为何我们会有此忧虑?设.............
  • 回答
    很多人出于非经济原因选择iPhone 8/8 Plus而放弃iPhone X,这背后并非单纯的“买不起”这么简单。iPhone X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革新,但它的某些特质,恰恰是iPhone 8/8 Plus这些“传统”机型所拥有的,并且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特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我们得承认,iPh.............
  • 回答
    喜欢一个人,但因为她的一句话就不喜欢她了,这绝对是可能发生的,而且原因可以非常复杂和细致。这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平衡木,有时候一句话的重量就能轻易地打破它。我们先从“喜欢”这个概念本身来剖析一下。喜欢一个人,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往往建立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上: 她这个人本身的魅力: 她.............
  • 回答
    关于大陆人与台湾人因为领土认知问题发生的争吵,这背后牵扯到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政治以及文化认同的纠葛。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历史渊源:首先,得从近代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说起。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虽然在二战结束时,日本战败,台湾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回归中华民国,但.............
  • 回答
    关于“礼金问题”与堕胎的关联,需要从社会文化、性别角色、经济压力、法律伦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男性和女性的视角分别展开,同时指出其复杂性与个体差异: 一、男性视角:礼金问题与堕胎的可能关联1. 经济压力与社会期望 在一些文化中,彩礼(礼金)被视为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偿或承诺。若男方因经济困.............
  • 回答
    2022年2月28日,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浮上许多人的心头:“人类会因此发生核大战吗?”当时,乌克兰战事正酣,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月27日下令将俄罗斯的核威慑力量置于“特殊战备状态”。这一举动,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人们对核战争的可能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关于中国未来人口是否会因为老年人大量去世而导致人口大规模下降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并避免使用生硬的AI式表述,而是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口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人口的“大量去世”是生命周期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