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害自己。?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自己害自己”,原因绝非仅仅是“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不知道,那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我们只需要普及知识、提高认知就够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它交织着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原因。

让我来细细道来。

一、认知的局限与盲点:被眼前利益蒙蔽

你说的“并不知道这是在害自己”,是问题的核心之一,但它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认知局限。

短期利益的诱惑: 很多“自残”行为,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熬夜、缺乏运动、过度消费等等,在当下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或“满足”。比如,吃高糖食物的那一刻的愉悦感,熬夜追剧带来的短暂精神放松,或者购买奢侈品带来的虚荣心满足。这些短期、即时的反馈,会极大地盖过那些遥远且抽象的长期危害。大脑的奖励机制很容易被眼前的美好所俘获,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视而不见。我们的大脑进化是为了在严酷的过去环境中生存繁衍,对于眼前的威胁反应更迅速,而对长远的威胁感知能力相对较弱。

信息不对称与误读: 即使我们获取了信息,也可能因为信息来源不可靠、理解偏差、或者因为信息太复杂难以消化,而导致误读。比如,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具体怎么有害,危害有多大,很多人并没有切身体会。媒体的宣传有时也会过于简单化,或者被商业利益稀释,无法真正触及到个体的内心深处。

幸存者偏差: 我们常常看到别人做某些事情没有立刻出现问题,于是就觉得“没事”,甚至把这当成“经验”。例如,看到很多人抽烟喝酒也没事,就觉得吸烟喝酒的危害被夸大了。但我们看不到那些因为这些习惯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人,或者说,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是那个“不幸的少数派”。

情感驱动下的非理性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基于理性分析做出选择,而是被情绪、欲望、甚至是恐惧所驱动。比如,因为焦虑而暴饮暴食,因为失落而沉溺于网络游戏,因为害怕孤独而选择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这些情绪化的反应,往往会暂时缓解当下的痛苦,但长远来看,只会加剧问题。

二、生理与心理的“悖论”:身不由己的陷阱

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本身就存在一些让我们“自己害自己”的机制。

成瘾性: 很多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都带有成瘾性,比如尼古丁、酒精、糖分、赌博、网络游戏等等。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它改变了大脑的化学物质平衡,使得个体产生强烈的渴求,即使明知有害,也难以自拔。这就像一个陷阱,一旦踏进去,就会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违背自己的意愿。

习惯的力量: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得自动化,我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就会去做。不健康的习惯(比如晚睡、久坐)一旦固化,想要改变就变得异常困难。它就像一条熟悉的路,即使知道前面是悬崖,我们有时也会惯性地继续向前走。

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面对痛苦、压力或无法接受的事实时,大脑会启动防御机制,比如否认、合理化、压抑等等。我们会“选择性失明”,拒绝承认问题的存在,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来保护脆弱的自我。这使得我们无法正视问题的根源,也就更难去解决。

自我破坏性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 有些人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阻碍自己成功的行为,这可能源于早年的经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或者是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低落。他们可能觉得不配得到好的东西,或者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最终会失败,于是就潜意识地去“证明”这一点。

三、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环境的塑造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当周围的人都在做某件事时,即使我们觉得不妥,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加入。例如,在某些社交场合中,如果大家都在饮酒,很多人会碍于面子而被迫饮酒。

消费主义的侵蚀: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的宣传,鼓励我们通过购买商品来获得快乐、认同和身份。这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负债累累,但很多人却在追逐“拥有”的过程中,丧失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满足感。

压力与竞争: 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迫使很多人为了生存和成功而牺牲健康。长时间工作、精神压力、睡眠不足,这些都是“自己害自己”的典型表现,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信息爆炸与干扰: 海量的信息,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展示,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比较心理,进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消费或生活方式选择。

总结来说,人类“自己害自己”,不是因为我们愚蠢,也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 而是因为:

我们对短期快乐的追求常常压倒对长期健康的考量。
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本身就存在一些让我们容易陷入陷阱的漏洞。
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在不自觉地引导或迫使我们做出牺牲健康的决定。

这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现象,它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深刻挑战。要克服这种“自我伤害”,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自我觉察、情绪管理、坚韧的意志,以及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懂黑格尔哲学中“真理是整体”的道理,在很多单项上坚持了所谓的正确道理,在总体上就会出现自己绞杀自己的效果。我还是以两性来举例子吧。

——————————————

我提三个问题:

一、你支持人口自由流动还是被禁锢不流动?

二、你支持对风俗业及代孕严厉打击还是大幅度降低严厉程度?

三、你支持严格限制宗教还是支持宗教深入学校、工厂、乡村形成社区势力?


——————————————

很多很多中国男性对于这三个单项都是选择前者。具体地说,中国男性自己的舆论已经选择了支持人口自由流动+严厉打击风俗业(和代孕)+严格限制宗教,而且都能够就每个单项说出自己的充分翔实的理由。

很遗憾,能够克制女性在婚恋上价高、低质的三大法宝就是:人口不流动、用风俗业(和代孕)的存在牵制良家女、让宗教坐大鼓励男女传统守旧。这三大法宝全部被中国男性唾弃了。

——————————————

很多中国男性唾弃三大法宝之后,然后在那里一本正经思考为啥我国女生反温柔、反贤惠、开价高。这是蠢笨如猪呀!

现实的结局已经很明了——中国男人及其父母负重前行。

————————————————

国男的下一步怎么走?

市场经济下的人口自由流动大家基本都支持,我也支持。

于是,剩下的选择就是风俗业和宗教势力了。

如果你还是坚持严厉打击风俗业,那你就应该支持宗教势力坐大。譬如设立宗教电视台、宗教进大学校园等等。

如果你还是坚持严格约束宗教势力,那你就应该支持放松对风俗业的管制。譬如,脱衣舞合法化、嫖娼被抓只被当场罚款。

但如果你身为男人力挺市场经济+力挺严格约束宗教+力挺严厉打击风俗业,你就是力挺你和你父母负重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自己害自己”,原因绝非仅仅是“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不知道,那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我们只需要普及知识、提高认知就够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它交织着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原因。让我来细细道来。一、认知的局限与盲点:被眼.............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是很多男人行为模式的一种缩影,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第一层:面子和角色扮演你想啊,男人在婆家,尤其是刚结婚那会儿,或者说和婆婆关系没那么铁的情况下,多少会有点“看脸色”的意思。他得表现得“孝顺”,得让长辈.............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人之所以会诉说自己的苦难,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复杂的情感和需求,绝非一句两句能概括。它是一种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呼唤,也是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寻求连接、理解与超越的本能。首先,诉说是一种释放和宣泄。当苦难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窒息感和无力感会如影随形。一个人默默承受,就像把所有的重担都扛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情报工作的核心,也是我辈在“战场”上夜不能寐的原因之一。说实话,我们不能保证一个派出去的间谍“绝对”不会叛变,如果有人这么说,那是在撒谎。但我们有方法,或者说,我们尽力去减少这种风险,并且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做到令人满意。首先,要明白,信任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和控制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在这种.............
  • 回答
    人际吸引的奥秘,就像一场精心编织的舞蹈,而“相似性”无疑是这场舞蹈中最动人的旋律。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和自己有着几分相似之处的人吸引?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经过岁月沉淀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首先,让我们聊聊“熟悉感”带来的安全感。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群熙攘,面.............
  • 回答
    宇多田光在日本音乐史上的地位,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考虑到她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根植于美国文化背景的独特自我认知。要理解她为何能在日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跻身日本历史女性歌手前三,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她的音乐本身就拥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R&B、灵魂乐、流行乐等多种元.............
  • 回答
    感觉周围绝大多数人都不接受女性纹身?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跟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社会环境、文化熏陶以及个人经历有关。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女性的形象是被塑造成“温婉”、“端庄”、“洁净”的。纹身,尤其是在过去,常常和一些“不入流”的群体联系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素未谋面,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没听过,却能爆发出惊人的敌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往往是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的大脑为了高效运转,总是倾向于给事物分类,将人也归入各种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给自己起英文名字,但似乎很少有人给自己起韩国名或者日本名。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挺复杂的文化、历史和实用性考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英文名字这么受欢迎?首先,得承认英文在全球的强势地位。 全球化与实用性: 英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国际通用语言。.............
  • 回答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仿佛身体不听使唤,嘴巴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袭击”同一个地方。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背后有着不少科学的解释。首先,这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是个高效的运转机器,它喜欢建立习惯性的模式,以便更省力地处理日常事务。当我们某.............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其胜负之辩,历来都有不同说法,尤其日本人眼中所谓的“只输在丰臣秀吉病死”,更是值得细究一番。要说这场战争谁是最终的赢家,这并非一句话就能定论,因为它涉及多个层面的得失和战略目标的达成程度。战场上的拉锯与战略目标的博弈从纯粹的战场层面来.............
  • 回答
    .......
  • 回答
    总有些时刻,当我们心里那个“特别的人”出现时,原本清晰的脑海里就像瞬间刮起一阵妖风,把所有清晰的思绪吹得七零八落,留下来的只有一片混乱和莫名的恐惧。明明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一样扑通扑通,想上前说句话,却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背后藏着好几个挺有意思的心理原因。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