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选题为什么是长津湖呢……
很多人说要看“爽片”,其实整个朝鲜战争能当爽片拍的战役就只有一场,清川江战役,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
志愿军一记左勾拳打爆韩军第2军,几乎全歼了第7和第8两个师,顺便击溃了土耳其人,38军113师穿插三所里成功,把从松骨峰到葛岘岭的11公里公路置于志愿军控制之下,对着美军第2师的撤退败兵疯狂打靶(日本人所谓“印第安笞刑场”)。爆米花电影要拍太简单了,战前麦克阿瑟如何轻敌(“亚洲洗衣工”)如何低估志愿军兵力,志愿军如何出其不意击溃韩军(著名老电影《夜袭》就讲述了张魁印小分队潜入韩军第2军后方炸掉韩军撤退大桥的事),松骨峰335团如何顶住美军猛攻,死亡公路上的美军败兵如何狼狈如何溃不成军,还可以加上美军各种丢人现眼的细节,比如38团3营长麦克梅恩斯跪地大哭啊,2师师长凯泽梦游啊,第2工兵营烧掉军旗,甚至至今还每年举行烧旗仪式啊。结尾再把彭总司令那封著名的电报“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打在屏幕上,找个高亢的男中音念出来,我都可以想象出电影院里掌声如雷的场景了。
长津湖的话,之前已经拍过了《冰雪长津湖》,现在却要再拍一版。而这场战斗的实际情况,就是九兵团的十二个师围追堵截陆战1师和陆军7师31团级战斗队,中间吃掉了一个团级战斗队,却让陆战一师整建制突围了出去,而自身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的事。
你要当爽片拍,唯一能表现的就是歼灭所谓的“北极熊团”。而这个地方即使略去番号(团还是团级战斗队)、战果(31团级战斗队到底多少人跑掉)和交战过程(81师241团以密集队形冲锋被美军打靶)等细节,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叙事上讲,这场战役不过是在整个交战过程的前中段,你的重头戏是只能放在陆战一师如何杀出重围逃出生天,志愿军追击是如何被层层突破,一个个“冰雕连”是怎么冻死在阵地上的。这段过程如何能当成爽片呢?当然毫无疑问是美军撤退、志愿军追击,志愿军取得了胜利,但从叙事上讲,后半部分就是志愿军想吃掉对手最后目的落空,宋时轮给上面发电报做检讨,那你要如何把“胜利”的感觉传达给观众呢?
我在这里可以直接预言,这个电影拍出来大众看到就是两个效果,好一点的情况是“我们很惨,美军也很惨”,差一点的就是“美军虽然惨,但我们好像更惨”。
当然我自己想来,这么选题有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虽然调子唱的高,但实际操作还是谨慎的,篮球赛的事情是一例,想要传达的信息本来也就是“你们这么搞,虽然我们会惨,但你们也不会好过”。
二也是因为国内军史的写作风格,到大众心目中反而凸显不出真正表现好的战役。当你把五次战役吹成“胜利回师”和“歼敌最多”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凸出真正出色战例的机会。“清川江”在国内网络上知名度远远小于长津湖,也没多少人知道这是正常战争中最干脆的一场胜利,便是这种尴尬的体现。
博纳电影工业和吴京的强强联手,没有理由不看好。这已经是中国影坛主旋律大片能拿出的最强阵容了。
记得2019年国庆档大战,博纳出品《中国机长》30亿票房,明显胜过吴京领衔《攀登者》11亿票房,然而,对这部影片的成功,影片官微总结:「全面的单片内容营销,全民热议,话题多样,口碑爆棚」,其中,就包括了【如果吴京演中国机长】等趣味亮点,破圈传播,频登热搜云云……
如此才真相大白:原来这个阅读量几天就达到2.6亿,关于“如果吴京演中国机长”的热搜,竟然是《中国机长》主动营销的!
那么,《中国机长》又为何要营销这样一个话题?是否是对自己的真正主演,“机长刘长建”的饰演者张涵予老师不够尊重呢?
很简单,作为超级巨星的“星光”,极具个人特质的巨星号召力。每个时代确实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有。而张涵予,也包括其他一些演技很好的实力派影帝,“难以成为聚焦点”的非巨星体质,就决定了影片的营销点,光在他们个人身上会相对有限。
反之,吴京从自编自导自演《战狼2》,创造56亿的爆炸性票房后,就具备了当今影坛第一的票房号召力。
所以,《流浪地球》从宣发、海报到正片,把他这个“特别出演”31分钟的男二号,一定要放在“一番排序”,才能在2019年春节档第一天,从沈腾/黄渤/周星驰/王宝强/成龙这样的华语影坛喜剧天团手里,生生抢下11.4%的排片量,这才是影片凭过硬质量一路逆袭的基础,否则,用该片制片人自己的话说,5%排片都不会有。
而编剧导演均有严重短板《攀登者》,更验证了吴京票房能力的最低底线:
在同档期《祖国》《机长》两大30亿级体量大片的联合绞杀下,单日排片量只有15%的劣势中,硬生生把一部冷门题材的登山片,扛到了11亿票房。——世界电影史上,登山片的最高票房,不过也就全球票房2亿美金,折合约14亿人民币。吴京差一点就能破这个记录。
所以,哪怕是业内群星献礼大片《我和我的祖国》,吴京实际出场仅仅出场3分钟,影片宣发时,吴京却在所有领衔主演中排名高居第三。仅次于葛优和黄渤这两个单元主演兼业内大咖。
所以,吴京担任男二号,出场戏份十几分钟《金刚川》,在各大院线宣发时,同样是将吴京的单人海报摆在最显眼位置,各种平台的宣发待遇,都等同甚至超过了该片真正“大男主”张译。
而从《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金刚川》一直到最新的《长津湖》,吴京之所以成了“主旋律大片主演专业户”,甚至于迟迟不能开拍自己的《战狼3》,
说白了,就是他的票房号召力,已经被有关部门和电影业内信任到了极致:一部影片有吴京压阵,哪怕最恶劣状况,都是稳稳的10亿票房保底。因此,越是干系重大不容闪失的项目,才越要指定吴京来主演。
而比之吴京《战狼》、郭帆《流浪地球》、饺子《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优秀电影人的个人“单打独斗”,
博纳公司作为当今华语影坛的业内巨头,逐步探索出一条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流水线化产出”主旋律大片之路。
缉毒警察之《湄公河行动》,海军之《红海行动》,消防之《烈火英雄》,民航之《中国机长》,交通运输之《紧急救援》,都是得到相关系统的倾力支持,提供全面的器械和业务保障,
这样的影片,只要影片本身足够专业,整体品控都有保障,套路已经完全纯熟,
而且,随着连续不断的成功,总结和积累经验,如今的博纳大片,从制作到宣发,已经是日益精进,足以媲美好莱坞一流商业片,源源不断地刷出单部十几亿、几十亿票房。
《湄公河行动》(12亿)
《红海行动》(36亿)
《烈火英雄》(17亿)
《中国机长》(30亿)
3年时间,接连4部主旋律大片,收获近100亿票房。夸张一点说,如今的博纳主旋律大片,已经有了“中国漫威”的雏形:可以流水线复制的成功,这就是真正的电影工业化!
徐克(《智取威虎山》)、林超贤(《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这两位北上香港导演的佼佼者,将他们从业几十年,上百部影片打磨出来的成熟的商业片运作模式,融入到内地主旋律电影中,过往已有了数次票房大获成功的合作经验。
比起某些自命不凡、以“教化观众”自居的内地文青导演,这些手艺纯熟的打工匠人,反而更不会乱塞“私货”,能按质按量地完成交付的工作,技术特效方面完全可以放心。
而陈凯歌导演在主导《我和我的祖国》的经历证明,他只要安心做好整体统筹工作,不插手具体拍摄和剧本,别乱加自己的文青情怀,也没有大的问题。——一个没有《白昼流星》的《祖国》,把时间匀给其他单元,可能还不止31亿票房呢。
所以,这部影片成败的真正关键,还是剧本。
而从目前透露的讯息,担纲剧本的是兰晓龙,看看他之前的作品,《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好家伙》……,多年来从业内到观众一致公认的军旅题材第一编剧,而《长津湖》整部影片的剧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打磨了整整5年时光。——因此,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顺便恭喜年轻的易烊千玺,不到20岁,就能作为双男主之一,参与到意义如此重大的主流大制作。
进入流量与饭圈时代后,可以说,整个影视行业对「会演戏的流量明星」「有演技的小鲜肉」,都是异常期盼,不知试着给了多少年轻人机会。
而19岁的易烊千玺,如果说在《长安十二时辰》的表现,还只是中规中矩,不过不失,那么在电影《少年的你》确实就是巨大惊喜,不是靠粉丝吹嘘,而是实打实地奉献出了影帝级的表现,令所有对当红年轻明星的演技和敬业精神均持偏见的人,无不刮目相看;
并开启了今年各大颁奖礼的扫奖之旅: 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人……
虽然该片本身因为剧情存在相当争议。但太多业内人士,都因为此片的表现,而认可他的天赋实力与敬业精神。电影圈终于又有了一位兼具流量和实力、努力而敬业的演技派新人,前途无量,来日可期。
这部为建党100周年而献礼、将于2021年7月上映的主旋律大片,有相对充裕的制作周期,有业内各个部门顶尖人士的群策合力,谨祝票房与口碑齐飞,致敬当年那些可爱可敬的志愿军先烈,这亦是中国电影人为国献礼的无上荣光。
关于这个电影,我有两个疑惑:
第一,为什么要拍战争片呢?
这里直接引用 @秋原 的一个回答的原话吧:
看了这个回答之后我深以为然,国内所谓“军迷”以学生为主,消费力极低,要求却特别高,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犹记得当年B站还有《活着》的时候,犹记得福贵、春生被抓壮丁,和老全等几万国军被围死,然后第二天早上国军全跑光了,就他们仨,然后解放军冲锋那段,有弹幕还在那里发“三三制”等一些难懂的话,顺便又骂一下张艺谋又黑什么什么的了。这就是秋原说的半吊子,且不论《活着》本身不是战争片,那个场景不过是剧情表现,并不重要。何况国军都跑光了,解放军上来收收物资的事情,需要散兵线三三制么?再如《决战中途岛》,可以说已经是为了所谓军迷做了很多考虑了,固然还是存在一些硬伤,但是抓着一点点细节吐槽的铺天盖地,而且吧真到电影院去看的究竟有多少呢?我记得我去看《决战中途岛》那天,整个放映厅就我一个人,我当时微信上跟朋友打趣说,没想到还享受了个专场待遇哈哈。面对这种消费力低,吐槽声音大的群体拍电影,在商业上是件实在划不来的事情。而且吧,单就国内目前的环境而言,别说拍得有深度,哪怕是《高山下的花环》那样深度的电影,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基于以上,第二个疑惑就是,选材为什么要选长津湖呢?
长津湖战斗的过程和细节不需要赘述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问题就在于,长津湖实在不是一个适合目前国内环境的选材,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简单举个小小的例子做情景代入,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拍了新兴里27军81师241团的进攻,然后B站上了这部电影,你们可以想见一下弹幕会成什么样子?“他们”会怎么说陈凯歌和林超贤呢?
其实就整个朝鲜战争而言,有两个很好也很适合当下环境的选材。一个当然是和长津湖几乎同期的清川江战斗,志愿军方面歼灭韩军两个师,重创美2师,在松骨峰对着美2师败兵疯狂打靶,只有23团在团长弗里曼(就是后来砥平里的那个团)的反向思维机智指挥下逃过一劫。战果比长津湖多俩韩军师,伤亡则小得多。尤其是113师穿插三所里,堪称神来之笔。这也带出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打得好得多的清川江却远远没有长津湖出名呢?这个问题我甚至都想阴谋论一下了。
另一个选材是横城反击战,《集结号》中朝鲜战争部分的选材就很好,正是选了横城反击战。四次战役的横城反击战同样是经典战例,志愿军方面的撤退让韩8师的三个联队之间出现了接合部,同样与左翼美2师,右翼韩3师出现了接合部。李奇微发现情况不妙叫停进攻并分析,李奇微的参谋们准确分析出了志愿军的计划,可惜分析错了时间,当晚志愿军就发动了横城反击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韩8师。关于韩军的状况,1976年韩国陆军士官学校(就是全斗焕卢泰愚他们读书的那个)金阳明编著的《韩国战争史》中的原话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描述:
跟在后面的美38团也倒了血霉,大部被歼。韩军三个师团基本被歼,美军当夜战死45人;第二天美军战死565人,其中38团就战死347人,比清川江都惨;第三天ST21(主要是15野战炮营)几乎全灭,自营长以下战死203人,38团又战死121人。要不是志愿军方面由于情报不力及决策失误,以及23团团长弗里曼的优秀指挥(又是你!),上了李奇微以砥平里为依托,吸引中国军队决战以分散原州方向压力的当,而是以主力赶在韩6师与英27旅到位之前从美2师与韩军之间的接合部中间突破,则不仅23团要凉,整个原州方向的防御态势都得完犊子。同样神奇的是,横城反击战却没有长津湖,甚至没有砥平里出名。
总而言之,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以及电影的选材。相对于这两个问题,导演和演员的选择反倒是细枝末节了。对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的票房和口碑持悲观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