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津湖》里火箭筒打爆美军战斗机,真实战役有发生吗?

回答


《长津湖》中火箭筒击落美军战斗机的场景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结合了历史背景与战争现实,但并非完全基于真实事件。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真实战役和电影创作逻辑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战役现实
1. 长津湖战役的战场环境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志愿军在零下40℃的严寒中与美军第10军(包括第1陆战师、第7步兵师等)展开激烈交战。美军在战役中面临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但其空中优势(如F86喷气式战斗机)在战役初期对志愿军构成威胁。

2. 美军战斗机的参与
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确实有战斗机参与作战,主要任务包括:
空中侦察:美军第1陆战师的F86战斗机曾多次侦察志愿军阵地。
空袭支援:美军第7步兵师的F86战斗机曾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空袭,但因志愿军防空火力和地形掩护,美军未能有效摧毁志愿军阵地。
战场支援:美军第10军的空中力量在战役中承担了对志愿军的火力压制任务,但志愿军的反空战能力有限。



二、火箭筒的实战应用与技术分析
1. 火箭筒的威力与用途
火箭筒的类型:
M67火箭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威力约100公斤TNT当量,主要用于反坦克和反装甲目标。
M133火箭弹(1950年代后期的改进型):威力更大,但对飞机的破坏效果有限。
击落飞机的可行性:
火箭筒的射程和弹道设计通常针对地面目标,对低空飞行的飞机(如F86)的威胁有限。
美军F86战斗机的防御系统(如机载雷达、机枪和机炮)可有效应对火箭弹攻击,但若火箭弹直接命中关键部位(如引擎或机翼),仍可能造成损伤。

2. 历史上的火箭筒击落飞机记录
朝鲜战争中的火箭筒使用:
1950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使用火箭筒(如60毫米、82毫米火箭筒)对抗美军空袭,但主要针对地面目标。
美军飞行员在朝鲜战争中曾被火箭弹击中,但通常为“误伤”或“未命中”,未有明确记录显示志愿军火箭筒击落美军战斗机。
其他战争中的案例:
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使用火箭筒击落过美军直升机,但此类事件多为偶然或间接打击。



三、电影中的虚构与历史结合
1. 电影场景的创作逻辑
艺术加工:
电影中火箭筒击落战斗机的场景是导演为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战争真实感而设计的虚构情节。
该场景可能参考了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与美军空战的紧张氛围,但并未完全基于真实事件。
历史背景的合理化:
电影中志愿军使用火箭筒对抗美军战斗机,符合当时志愿军武器装备的实际情况(如火箭筒作为轻型反装甲武器)。
该场景可能结合了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与美军空战的紧张氛围,但未涉及具体战术细节。

2. 真实战役中志愿军的空战记录
志愿军的空战能力:
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缺乏空中优势,主要依靠地面防空武器(如防空炮、地空导弹)和飞行员的战术配合。
电影中火箭筒击落战斗机的场景可能虚构了志愿军的反空战能力,但现实中志愿军的空战记录较少,且多为“误伤”或“击落误判”。
美军的空战记录:
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损失了少量战斗机,但主要因志愿军的地面火力和地形掩护导致,而非火箭筒等轻武器击落。



四、结论:电影与历史的平衡
1. 电影的创作目的
《长津湖》通过虚构的火箭筒击落战斗机场景,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的英勇,同时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美军空中力量的对抗。
该场景并非历史事实,而是基于历史背景的艺术加工,旨在增强观众对战争场面的代入感。

2. 历史与电影的差异
真实事件: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确实使用火箭筒等武器对抗美军,但未有记录显示火箭筒击落美军战斗机。
电影虚构:火箭筒击落战斗机的场景是导演为突出战争紧张感而设计的虚构情节,可能结合了历史中的空战氛围和志愿军的武器使用现实。



五、补充:其他历史事件的参考
朝鲜战争中的空战:
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曾尝试用火箭筒、机枪等武器对抗美军空袭,但效果有限。
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损失了约130架飞机,但主要因志愿军的地面火力和地形掩护,而非火箭筒等轻武器击落。
其他战争中的类似场景:
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曾使用火箭筒击落美军直升机,但此类事件多为偶然,且未有大规模作战记录。



总结
《长津湖》中火箭筒击落美军战斗机的场景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结合了长津湖战役的历史背景和志愿军的武器使用现实,但并非基于真实事件。该场景旨在增强战争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感,而非历史事实。观众在观看时需区分电影的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在二战到抗美援朝前后这十几年间应该发生过好些次这种情况。

前面不还有朋友发了炮兵团用山炮和桥梁工程部队假设竖直铁轨撞机翼的案例么。

这可都是真实的。

而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打飞机还有可能会很容易。

当代中国年代战争剧,影视剧,极度,极度,极度(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夸大了抗战-抗美援朝时期飞机的能力和作用。

完全神话了当时作战飞机的投弹精度,对地攻击精度。那个年代没有精确制导,作战飞机投弹的命中率极为感人。

无论是志愿军哪个参战部队的团志,师志,你仔细去看,还有王树增他们写的纪实文学,你仔细看,固然可以看到很多志愿军老兵回忆美军战机很讨厌,很招人烦。

然而,主要伤亡,和对志愿军士兵的主要杀伤,基本上是来自装甲战车和美军重炮部队。

但是各种抗美援朝影视剧,包括这次的《长津湖》都经常淡化了美军装甲战车和炮兵的威胁,尤其是几个志愿军士兵在影视剧里经常轻轻松松敲掉了N辆谢尔曼和潘兴。

我想,大概是影视专业出身的导演,还有文科生的编剧们认为,重坦毕竟在地上跑,总有办法对付,飞机在天上,志愿军士兵总不能飞,所以天上的才是降维打击。

这就叫做想当然,没有真正下功夫去尊重和研究志愿军军史,作战记录和老兵回忆。

就拿志愿军围歼北极熊团那俩晚上来说,美军多次呼叫战机来救援,甚至夜间也破例。但美军飞机对志愿军的空袭压制是效果很一般的,不仅如此,北极熊团至少有十五人以上是被自己的飞机炸死的。

从二战到抗美援朝,美军作战飞机感人的投弹精度经常炸死自己人。

那个年代如果想投弹稍微精确一点,办法也是有的。

一种是由德国人发扬光大的,那就是俯冲投弹,而且是俯冲到超低空,苏德战场的苏德飞行员经常不要命的俯冲到十几米的高度。

美军在二战期间只有海军个别中队飞行员愿意这样做,陆航飞行员普遍不愿意。

到了抗美援朝,陆航飞行员也有一些人愿意这样做了,能够俯冲到三十多米投弹,自然很容易被志愿军的非防空武器击伤。

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投弹精度,那个年代的飞行员不得不在作战地域选择一个极为固定的路线,从某个制高点标的物进行固定轨迹飞行投弹。

所以当时的飞行员,安全系数真没有现在的导演编剧们想的那么高。

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多次从一个固定山头固定航线贴近划过投弹,哪怕已经有高炮盯着这个标的物了。

我老家山上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塔,当年日军侵华时就是日军飞机对城区投弹标的物,国军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山头防空,最后选择炸塔,80年代才重建这个塔。

而二战期间美军对德国工业基地进行远距离空袭,机组阵亡率高也是因为为了提高投弹精度,航线必须跟随显著标的物进行固定,从而被德棍的重型高炮群锁定,导致空袭轰炸机机组阵亡率高。

因此,那个年代某些特定情况下,打飞机真的比现在人想象中容易的多。

相反,打装甲战车,不说潘兴,谢尔曼105这种专杀步兵的怪物。哪怕只是一辆四联装防空装甲车,都能够轻易在不到一分钟内让志愿军一个连队失去战斗力。

绝对不是影视剧里靠几个志愿军兵王跑酷就能轻易干掉的。

北极熊团那些痛苦的夜晚,就是靠着三辆防空装甲车建立的临时防线,不然早就嗝屁了。好在美军低效的空投补给,不仅90%落入志愿军阵地,而且没有给美军补充最急需的防空装甲车弹药,不然还真不好完全摁死它。

user avatar

真实的例子是拿步枪打飞机。

我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军事分册,里面有一篇是专门教如何用步枪打飞机的,由于飞机的速度较快,打飞机时候需要提前量3-5个机身的长度。但具体是3个机身还是5个机身,还要看飞机的速度,飞机的距离。

想象一下你端个步枪然后还要快速判断提前量几个机身,是不是特别难?

因此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虽然拿步枪打下来过美国的飞机,但这种例子是少数,并不普遍。

当年那个有毛泽东语录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志愿军拿火箭筒打的是坦克,战法我还记得,“叫砍头去尾打中间”。就是在山路上先把两头的坦克打瘫痪了堵住路,然后再慢慢收拾中间的。

user avatar

不扯玄学!战斗机基本不太现实,炸药崩石头炸飞机还有有那么一丝的可能!

RPG打CH-47这种是家常便饭,老美都被打怕了!

RPG 是无引导头的,命中率基本靠脸。最困难的地方是抓住时机,弹头飞行速度很慢,一般来说只有车速的两 三倍。在阿富汗, RPG最大的成果之一是在 2011 年 8 月 6 日,当时武装分子在瓦尔达克省击落了一架运送 38 人的 CH-47,其中包括海豹突击队 6 队的成员。塔利班战士在黑暗的掩护下偷偷接近着陆区,然后向直升机发射了几发RPG。其中一枚 RPG 打飞了部分后旋翼桨叶,导致飞机剧烈旋转,在空中解体并坠毁在河床上。

对这种物理偷鸡,也没啥好的办法,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AN/AAR-47 和 AN/APR-39 只能提供有限红外预警:有东西打你,有东西打你!仅此而已。

其他小公司倒是研发了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

但是这个东西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是RPG不见得从防御系统的正扇面飞过来,所以美国人就搞了个脑洞大的东西,但是也只能保护一个侧面,成功率也是个疑问,所以这种物理偷鸡暂时还是无解。

CPI 的ARC 脑洞比较大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642367886725120

user avatar

长津湖水库战役中美国海军及陆战队有数架F4U战斗机因地面轻武器射击而损失,电影没有据实表现反而创造性设计了一个火箭筒击落飞机的夸大桥段,为影片一大遗憾。

附:个人整理该战役中美国海军及陆战队损失的海盗一览(1950 1127-1950 1214)

战役中的美国海军和陆战队F4U中队

1.东海岸第77特混舰队(Task Force 77)

11月27日–12月14日战役期间美国海军第77特混舰队在朝鲜东海岸作战的航母有:

莱特岛号 (USS CV-32 Leyte)

菲律宾海号(USS CV-47 Philippine Sea)

普林斯顿号(USS CV-37 Princeton)(12月9日加入TF77)

培登海峡号(USS CVE-116 Badeong Strait)

搭载的F4U(包括含有F4U的海军混合中队)中队有:

另:培登海峡号搭载陆战队VMF-323中队

2.连浦机场(K-27 Yonpo Air Base)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1st Marine Air Wing)

1950年12月1日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编制

(附注1:Itami 日本伊丹;Wonsan 朝鲜元山;Yonpo 朝鲜连浦;Hamhung 朝鲜咸兴

附注2:HqSq 司令部中队;VMR 陆战队救援飞行中队;SMS 勤务维护中队;VMF 陆战队战斗机中队;MGCIS 陆战队地面管制拦截中队;MTACS 陆战队战术空中管制中队;VMO 陆战队飞行观测中队)

朝鲜战争美军K基地位置一览(US K-base sites in Korean War)

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下的第12大队(MAG-12)和第33大队(MAG-33)参加了长津湖水库战役,其中MAG-12于12月1日抵达元山机场(K-25),12月4日转场至连浦机场(K-27);MAG-33也于12月1日从日本本州兵库县伊丹机场(Itami Air Base)转场至连浦机场(K-27),两支陆战队航空大队下辖各支中队如下:

MAG-12

MAG-33

上述两支大队装备海盗战斗机的中队有:

VMF-212(F4U-5)

VMF-214(F4U-4B)

VMF-312(F4U-4)

VMF-323(F4U-4B)

VMF(N)-513(F4U-5N)

陆战队海盗损失(caused by AAA)

【记录I】

1950 1202


VMF-323中队技术士官乔治.威克尔的F4U-4B引擎遭地面火力攻击失效后迫降于下碣隅里以北,飞行员返回友军区域。

【记录II】

1950 1203


VMF-212中队技术士官查理.拉德福特的F4U-5遭地面自动武器射击坠毁于古土里以西5英里处。地面战术空中管制(Tactical Air Controller)军官目击了事件经过,声称战机在即将改出攻击航线前有碎片从机身飞出。

【记录III】

1950 1207


VMF-323中队技术士官胡夫.尼维尔的F4U-4B在下碣隅里低空扫射中国军队时被地面火力命中,飞机发生爆炸而后坠毁。

"A HISTORY OF MARINE FIGHTER ATTACK SQUADRON 323"

一书中也有相关叙述:该中队的海军飞行员(Naval Aviation Pilot, NAP)之一,技术士官胡夫.尼维尔,在下碣隅里附近低空扫射敌方炮兵阵地时被防空火力命中身亡...他本人被认为是陆战队中最优秀的战机驾驶员及特技运动飞行员之一。

海军海盗损失(caused by AAA)

【记录I】

1950 1203

菲律宾海号航母VF114中队C.萨米特少尉的F4U-4B被地面火力击伤后在下碣隅里简易机场迫降。

菲律宾海号航母日志并没有查证到该战机的具体损失记录,但从该舰Close Air Support Record中能查得12月3日当天清晨7点16分出动了VF–114中队10架F4U-4B,每架挂有一枚凝固汽油弹和4枚100Ib炸弹。

菲律宾海号航母1950年12月损失及损伤战机统计

【记录II】

1950 1204

莱特岛号航母VF-32中队杰瑟.布朗少尉的F4U-4在古土里附近被地面火力击中迫降。

Military Wiki上的叙述:尽管这次飞行没有发现中国人的迹象,14点40分科尼格通过无线电告知布朗他的战机拖出了油迹,很有可能是附近雪地埋伏的中国军队轻武器齐射造成的,至少有一颗子弹击破了燃油管道,燃油压力在逐渐降低,战机也逐渐失控。

莱特岛号航母有关12月4日的日志记录

杰瑟.布朗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位黑人飞行员

将飞机迫降在古土里附近一个碗型山谷后,布朗不幸被卡死的座舱盖困住,身负重伤。随后同队飞行员托马斯.胡德勒中尉也强行迫降营救落难队友,其余F4U在周围巡逻防御阻止中国军队冲向坠机点。胡德勒的所有营救尝试均归失败,布朗最终在极寒中死去,随后赶来的海军直升机接走了胡德勒中尉。

描绘托马斯.胡德勒中尉迫降营救布朗的CG艺术画作,远处布朗的海盗战斗机座舱敞开,实际上是卡死的

胡德勒的行为被认为是鲁莽冲动的,但他还是获得了一枚国会荣誉勋章,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飞行员首次获勋。

托马斯.胡德勒中尉


后记

长津湖水库战役中美国海军及陆战队战斗机和攻击机中队的强力对地支援是陆战一师顺利南撤的关键之一。尤其是连浦基地陆战队地勤人员在冰天雪地恶劣条件下卓越的整备维修能力使得陆战队各支参战的中队能保证每天20、30甚至40架次出击数,相比美军飞机的频繁出动,中国军队在长津湖战役17天中寥寥数例对空战果显得微不足道,但在缺乏对空重武器,没有制空权的前提下每一例击落记录都显得弥足珍贵。可惜电影没有在志愿军被空中打击持续压制下勇敢回击这一细节上加以笔墨着重叙述,仅仅在片尾以一发巴祖卡击中F4U海盗草草了事,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附录

摄于连浦机场(K-27)陆战队VMF-212中队的F4U-5,机身部队番号在照片处理时被抹去。远处为VMF(N)-542中队的F7F-3N虎猫战斗机

连浦机场的F4U-5,隶属VMF-212中队

一架返回菲律宾海号航母的F4U-4B

培登海峡号护航航母甲板上系泊的F4U-4B,隶属于VMF-323中队,冬季严重的霜冻与恶劣海况对美国海军和陆战队战机出勤造成了不小影响

摄于菲律宾海号航母的海军VC-61混合中队的F4U-4P,前方为VC-3混合中队的F4U-5N

普林斯顿号航母甲板上准备起飞的VF–192中队F4U-4,重新入役整编后的普林斯顿号在12月9日编入第77特混舰队参与掩护陆战一师向兴南方向撤退的行动,注意机翼下挂载的5英寸HVAR火箭弹和500Ib炸弹

莱特岛号甲板准备起飞的VF-32中队F4U-4

user avatar

志愿军没有用火箭筒击落过飞机,因为火箭筒的精度和火力密度根本不适合防空,二战德军倒是有单兵集束防空火箭,但是战绩成谜。

不过志愿军铁道兵有用山头埋设钢轨的方法击毁过美军战机。这可比用火箭筒打飞机,匪夷所思多了!

51年秋,志愿军铁二师第二桥梁团一营负责维护清川江上一座铁路桥。这座桥处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上,是敌人重点轰炸的对象。当时,志愿军高炮部队刚刚换防,防空力量几乎为零,助长了美军的嚣张,敌机每天都很有规律地从这座桥延长线上的山头出现,非常习惯的只要一掠过前面那座不高的山尖,就迅速擦着山坡俯冲下来投弹轰炸。

在听惯敌机轰炸声后,志愿军发现了一个规律,美军飞机每次前来轰炸都是沿着同一路线,投完就仓皇而逃。

所谓狼有狼窝,蛇有蛇道。既然美军飞机这么遵守空中通道,何不在刚过山头的背面山坡上栽桩子堵飞机,这主意一出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一小队铁道兵战士趁着夜色把十几根12.5米长的旧钢轨拖上了山顶,沿缓坡别在石头缝里,形成了一排阻拦桩,最长的是两根用螺栓死死的栓起对接长20多米。

第二天,走惯了原路的美军飞机又一次前来轰炸,骄横的敌机果然如野兽一样中计,落入陷阱。一架美军轰炸机飞过山头,像往常一样栽头俯冲过来时,机翼碰到一根钢轨上,顿时轰鸣声变成了哀叫声,爆炸起火坠入江中,机毁人亡。当时铁道兵因用钢轨戳下了美国飞机而立了功,志愿军报纸整版登载了这一事迹。

user avatar

按回忆录,

有榴弹炮打下飞机的

有轻机枪打下飞机的

有手榴弹内爆飞机的

就没听说火箭筒打下飞机……

60巴祖卡100米外就漂,包括后来国产69 40火箭筒79年平射精度都一般般……

user avatar

火箭弹打飞机,常有。二战德国空军拦截美军重型运输机的标准流程里,第二步就是由迎头拦截(0点方向接近)的飞机往美军机群里发射火箭弹,破坏美军轰炸机编队队形。要是能命中一两架就更赚了

那个年代火箭筒打飞机,抱歉这是YY的

更别说是志愿军了。因为志愿军科技树上的苏式火箭筒是火箭推进榴弹,为了提高威力,弹体比炮管粗,靠射流杀伤敌方装甲车辆,打不远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