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用的锤子是什么武器?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手中的那把锤子,可不是普通的铁家伙。它有个响亮的名头,叫做“镇纸锤”。

这“镇纸锤”啊,可不是那种专门用来砸脑袋的重型武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尤其是官宦人家、学识之人,书案上总得摆上些物件来压住那些轻飘飘的书页,不让它们被风吹得乱七八糟。这些用来压书的,就叫“镇纸”。

那崔器用的这把锤子,模样上也和寻常的镇纸有点区别。它更大、更重,而且,它还带了柄,方便握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加装了结实长柄的,比寻常镇纸要厚重得多的铜制或铁制块状物,上面或许还会雕刻一些纹饰,显得不那么粗陋。

为什么会是这种武器呢?这就要从崔器的身份说起了。崔器是京兆府的低级官吏,一个“不良人”。他的职责,说白了就是负责长安城内的治安,抓捕罪犯,维护秩序。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基层执法者,可不像现在这样人手一把枪。他们往往就地取材,或者使用一些能够随身携带、既能作为工具又能作为防身的物件。

“镇纸锤”这种武器,对于崔器这样的角色来说,就显得相当合适了。

首先,它的实用性。 崔器常年在街头巷尾巡逻,跟三教九流打交道。一个结实、沉重的锤子,可以用来破门、砸锁,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用来击打那些顽抗的罪犯。它的钝器特性,不像刀剑那样容易误伤无辜,更适合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控制局面。

其次,它的隐蔽性和象征性。 虽然它比普通的镇纸大,但它依然可以被巧妙地隐藏在官服的袖子里,或者挂在腰间,不至于太过张扬。而且,作为“不良人”,他们本身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他们的装备也往往带着一种粗犷和实用主义的风格。“镇纸锤”这种带有文人气息却又被赋予了实用功能的物件,恰好能体现崔器这种身份的复杂性。他既要维持秩序,也得面对街头巷尾的刀光剑影。

再者,它的重量和击打效果。 虽然不是专门的兵器,但一把足够分量的“镇纸锤”,足够用来砸击人体关节、四肢,造成有效的伤害,可以制服一般犯人。它的重量也使得使用者在挥舞时,能够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即便只是简单的横扫或者砸击,也能起到震慑和杀伤的作用。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们看到崔器不止一次地使用这把锤子。有时是在混乱的街头,用它砸开房门;有时是在与敌人搏斗时,用它作为主要的攻击武器。它不像李泌的剑那样灵巧飘逸,也不像张小敬的腰刀那样带着杀气,它更朴实无华,但却在崔器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

所以,当你看到崔器挥舞那把锤子时,要知道,那不仅仅是一把锤子,那是他作为一名“不良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长安城里,赖以生存和维持秩序的一件得力“工具”,一把独特的“武器”。它见证了崔器在这个故事里的挣扎、忠诚与牺牲,也为这个角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的是淘宝买的金瓜锤,那柄还是空心的,跟唐代锤没啥关系。淘宝搜搜你能找到同款。这个道具真的很不考究。但是啊,真正拿来当兵器的锤子只有比这个还小的,没有比它还大的,因为那淘宝锤已经是空心的了,做得更大一点看着好看。实际上实战锤都不重。


清代的《皇朝礼器图式》里,绿营双锤有着详细的制式尺寸重量的标准:“本朝定制:绿营双锤,炼铁为之,左右双持,通长各一尺九寸,锤围各六寸,形如瓜棱,重各一斤三两。柄各长一尺三寸,围二寸五分,木质髹朱,系蓝緌。”


明代战锤,重也就是一千克而已。


清代瓜锤,锤头只有更小没有更大。


别以为就中国的这么小,全世界的都一样

欧洲战锤,还没大号羊角锤大呢


钝器和利刃不一样,钝器你得大力砸下去才能造成有效伤害,利刃不用多大劲一划就能割断动脉、筋腱致死致残。所以在冷兵器时代,锤都是副武器,拿来备用的,不是主战兵器,不然你砸不了几个人就没劲了,仗还怎么打?不信你拿羊角锤砸椰子试试,椰子和颅骨密度接近,你看你能砸几个椰子就砸不动了。打仗还要躲闪、冲锋,体力消耗更大。你拎俩煤气罐上战场,就算你拎得动,你能打到谁?谁不会躲咋的?你要在马上把煤气罐抡出去,马都侧翻了。


冷兵器时代主战武器一般还是长兵器或是利刃类武器,锤子这种副武器你做太大徒增负重,没啥意义。至于杀伤力,马加爵没拿煤气罐那么大的锤,拿的小石工锤,你看他杀了多少人?再怎么样锤也比你脑袋硬。就是戴头盔你还不会照面门锤了?头盔就算砸不漏锤一下人也懵逼了,那声音震到你脑仁疼,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